正在阅读:

颜强:劳伦斯傍上奥斯卡——体育何必沦为娱乐附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颜强:劳伦斯傍上奥斯卡——体育何必沦为娱乐附庸

体育包含了娱乐的元素,但体育不等同于娱乐。体育颁奖向奥斯卡看齐无异于东施效颦,虽然成本低、操作易,但对体育的社会传播没有太多好处,更容易让体育沦为娱乐的附庸。

 

暮春之夜,上海大剧院的璀璨华灯下,香肩鬓影,名流如织。这是世界体育大奖劳伦斯奖在中国举行的颁奖盛典。一众豪车,将科马内奇、摩西、坎通纳、比埃霍夫、卡佩罗等各国体坛巨腕逐次送抵现场;姚明、邓亚萍、刘翔和李娜这些顶级中国运动明星,也渐次登场。主持盛典的是英国影星“卷福”康贝巴奇,以及好莱坞老戏骨比尔•穆雷。劳伦斯奖中国行,将体育和中国这两个时新热辣概念奢华地组合在了一起。

 

只是一个自以为天下无双的顶级颁奖盛典,却要用“体育的奥斯卡”来做自我注释。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产业极致娱乐化的呈现,包装传播经年,有了全球性品牌价值。劳伦斯奖相对年轻,但体育有其独特魅力,从包装形式和传播口吻上非要去攀比奥斯卡奖,劳伦斯奖已然失分。
 
对今年的颁奖,中国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到上海和北京各地方台体育频道,都作了全程直播,时长超过两小时,可谓给足了面子。但这次上海盛典,实在乏善可陈。
 
大型颁奖典礼或走秀,开场前的红毯已经是约定俗成的热身良方,操作得好,本身就话题无限。劳伦斯奖这次红毯没有对公众直播,但若能看到那一个多小时的现场,观众恐怕只会感觉头晕和糟糕:现场没有统一调度和机位控制,明星的到来如同一处处自拍场景的无序切换,还好没有直播,否则感觉会像地摊会大排档。
 
盛典开始后,主持人康贝巴奇的开场演讲十分精彩,抓住了体育能激发大众热情的要点。然而对于劳伦斯奖的评奖办法,主办方并没有给出清晰合理的介绍。大家都知道,劳伦斯运动学会是天下各路运动精英组成的殿堂,每年入围和候选名单也已越来越重视公众的声音,但所有宣布的颁奖结果,都是“劳伦斯学会决定”。对于这个高处云端的殿堂学会,观众既感觉不到接地气的平易姿态,也不了解评奖办法的细则,奖项颁发成了流水线式的铺陈,没有悬念,也隔绝了大众的参与。
 
转播之前,主办方曾表示会有同声传译和介绍,但直播开始了,传译却不存在,需要各家转播台自己评述和翻译。画面里扫过的各位明星,很多未必是中国观众和体育迷耳熟能详的,但公共信号里没有提示、没有字幕也没有嘉宾标识。解说囫囵而说,观众囫囵而听,最终传播效果如何,到底有多少人能耐着性子看完两个多小时的盛典,不得而知。
 
劳伦斯奖是美国四百米栏传奇人物摩西发起,受纳尔逊•曼德拉“体育具备改变世界力量”那句话激励,而设立的一个国际性体育慈善组织,包括劳伦斯学会、劳伦斯基金会以及劳伦斯奖年度盛典。理论上,这是一个容纳了最顶级运动巨星的超国际性体育组织,以学会成员个体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来推广体育、播撒慈善,这样的哲学和动因,值得赞美和支持。
 
然而从1999年创立至今,劳伦斯奖也无法摆脱现代商业社会的现实而完全纯洁地高蹈。发起机构就是两个商业品牌。来到上海的这次盛典活动,当然也有来自上海的中国品牌的加盟。参与者和受众都不会对商业气息太过敏感,只要包装和呈现得当,势必能起到多赢效果。
 
只是这一次盛典,暴露了劳伦斯学会概念的混乱和组织的松散,也暴露了中国媒体在包装这种国际范儿活动时经验和能力的不足。除却红毯上的混乱,盛典流程不清晰、嘉宾身份介绍不细致、勉强加进去的一些中国元素,例如刘翔和廖昌永的现场放歌,显得很不自然。
 
体育颁奖一定就要学奥斯卡?体育和娱乐是否可以混为一谈?这是劳伦斯学会自己都没琢磨清楚的问题。体育包含了娱乐的元素,但体育不等同于娱乐。让“卷福”来跨界主持,肯定能吸引更多非体育人士的关注,但同时也淡化了劳伦斯奖的高端专业形象。连《我是歌手》这样的真人秀都会让歌手来充当主持人,以增强其专业性形象,体育何以效颦走偏?娱乐节目中的真人秀其实是“假人秀”,体育赛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
 
体育竞技的魅力,在于激情,在于悬念,在于万众参与时的彼此认同感。这些特性,在一个豪华大剧场举行的娱乐路线的颁奖典礼上,是难以体现的。国际足联的年度颁奖,以及央视体坛风云人物的颁奖,走的都是这种奥斯卡路线,烘托氛围的目标达到了,体育独特魅力的呈现却远远不及。东施效颦成本低、操作易,但对体育的社会传播没有太多好处,更容易让体育沦为娱乐的附庸。
 
上海承办劳伦斯奖,成本应该不低,市长到场致开幕词,级别一时无二。上海滩需要这样的高大上,但劳伦斯奖其实更需要中国。和许多国际性体育资源一样,它迫切渴望着进入这个潜力最大的体育市场。与其为这种面子工程支付巨额成本,真不如将这些钱用来给上海的孩子们多修几片运动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颜强:劳伦斯傍上奥斯卡——体育何必沦为娱乐附庸

体育包含了娱乐的元素,但体育不等同于娱乐。体育颁奖向奥斯卡看齐无异于东施效颦,虽然成本低、操作易,但对体育的社会传播没有太多好处,更容易让体育沦为娱乐的附庸。

 

暮春之夜,上海大剧院的璀璨华灯下,香肩鬓影,名流如织。这是世界体育大奖劳伦斯奖在中国举行的颁奖盛典。一众豪车,将科马内奇、摩西、坎通纳、比埃霍夫、卡佩罗等各国体坛巨腕逐次送抵现场;姚明、邓亚萍、刘翔和李娜这些顶级中国运动明星,也渐次登场。主持盛典的是英国影星“卷福”康贝巴奇,以及好莱坞老戏骨比尔•穆雷。劳伦斯奖中国行,将体育和中国这两个时新热辣概念奢华地组合在了一起。

 

只是一个自以为天下无双的顶级颁奖盛典,却要用“体育的奥斯卡”来做自我注释。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产业极致娱乐化的呈现,包装传播经年,有了全球性品牌价值。劳伦斯奖相对年轻,但体育有其独特魅力,从包装形式和传播口吻上非要去攀比奥斯卡奖,劳伦斯奖已然失分。
 
对今年的颁奖,中国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到上海和北京各地方台体育频道,都作了全程直播,时长超过两小时,可谓给足了面子。但这次上海盛典,实在乏善可陈。
 
大型颁奖典礼或走秀,开场前的红毯已经是约定俗成的热身良方,操作得好,本身就话题无限。劳伦斯奖这次红毯没有对公众直播,但若能看到那一个多小时的现场,观众恐怕只会感觉头晕和糟糕:现场没有统一调度和机位控制,明星的到来如同一处处自拍场景的无序切换,还好没有直播,否则感觉会像地摊会大排档。
 
盛典开始后,主持人康贝巴奇的开场演讲十分精彩,抓住了体育能激发大众热情的要点。然而对于劳伦斯奖的评奖办法,主办方并没有给出清晰合理的介绍。大家都知道,劳伦斯运动学会是天下各路运动精英组成的殿堂,每年入围和候选名单也已越来越重视公众的声音,但所有宣布的颁奖结果,都是“劳伦斯学会决定”。对于这个高处云端的殿堂学会,观众既感觉不到接地气的平易姿态,也不了解评奖办法的细则,奖项颁发成了流水线式的铺陈,没有悬念,也隔绝了大众的参与。
 
转播之前,主办方曾表示会有同声传译和介绍,但直播开始了,传译却不存在,需要各家转播台自己评述和翻译。画面里扫过的各位明星,很多未必是中国观众和体育迷耳熟能详的,但公共信号里没有提示、没有字幕也没有嘉宾标识。解说囫囵而说,观众囫囵而听,最终传播效果如何,到底有多少人能耐着性子看完两个多小时的盛典,不得而知。
 
劳伦斯奖是美国四百米栏传奇人物摩西发起,受纳尔逊•曼德拉“体育具备改变世界力量”那句话激励,而设立的一个国际性体育慈善组织,包括劳伦斯学会、劳伦斯基金会以及劳伦斯奖年度盛典。理论上,这是一个容纳了最顶级运动巨星的超国际性体育组织,以学会成员个体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来推广体育、播撒慈善,这样的哲学和动因,值得赞美和支持。
 
然而从1999年创立至今,劳伦斯奖也无法摆脱现代商业社会的现实而完全纯洁地高蹈。发起机构就是两个商业品牌。来到上海的这次盛典活动,当然也有来自上海的中国品牌的加盟。参与者和受众都不会对商业气息太过敏感,只要包装和呈现得当,势必能起到多赢效果。
 
只是这一次盛典,暴露了劳伦斯学会概念的混乱和组织的松散,也暴露了中国媒体在包装这种国际范儿活动时经验和能力的不足。除却红毯上的混乱,盛典流程不清晰、嘉宾身份介绍不细致、勉强加进去的一些中国元素,例如刘翔和廖昌永的现场放歌,显得很不自然。
 
体育颁奖一定就要学奥斯卡?体育和娱乐是否可以混为一谈?这是劳伦斯学会自己都没琢磨清楚的问题。体育包含了娱乐的元素,但体育不等同于娱乐。让“卷福”来跨界主持,肯定能吸引更多非体育人士的关注,但同时也淡化了劳伦斯奖的高端专业形象。连《我是歌手》这样的真人秀都会让歌手来充当主持人,以增强其专业性形象,体育何以效颦走偏?娱乐节目中的真人秀其实是“假人秀”,体育赛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秀。
 
体育竞技的魅力,在于激情,在于悬念,在于万众参与时的彼此认同感。这些特性,在一个豪华大剧场举行的娱乐路线的颁奖典礼上,是难以体现的。国际足联的年度颁奖,以及央视体坛风云人物的颁奖,走的都是这种奥斯卡路线,烘托氛围的目标达到了,体育独特魅力的呈现却远远不及。东施效颦成本低、操作易,但对体育的社会传播没有太多好处,更容易让体育沦为娱乐的附庸。
 
上海承办劳伦斯奖,成本应该不低,市长到场致开幕词,级别一时无二。上海滩需要这样的高大上,但劳伦斯奖其实更需要中国。和许多国际性体育资源一样,它迫切渴望着进入这个潜力最大的体育市场。与其为这种面子工程支付巨额成本,真不如将这些钱用来给上海的孩子们多修几片运动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