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看上去很美,联合办公在中国到底行不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看上去很美,联合办公在中国到底行不行

联合办公模式在中国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找寻自己的商业模式的同时使入驻创业公司和空间发展能够获得双赢,这将是未来这个模式走向成功的关键。

图为美国西雅图的一个联合办公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

4月18 日晚,永嘉路50号内灯火通明。这里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彻夜的通亮,联合创业公社(PeopleSquared)的团队正在这里开会。在成功开辟孕育了足记的上海创客中心、江宁路777等空间后,这支团队正在为他们新开设的第12个空间制订未来的方向,并赋予这栋有众多历史的老洋房新的使命。

上海永嘉路50号所在的地是一栋位于老上海中心地带三十年代老洋房,中国第一家联合办公空间“新单位”就诞生于此。2009 年,刘妍等人创立了“新单位”,目的是想“创造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为设计、创业、学术等领域从业者提供办公和会议场所,以及举办展览、讲座和工作坊,曾被称为上海的“新媒体艺术中心”。这里也曾经是中国第一个创客空间“新车间”的驻扎地,为会员提供创客服务。

但即使有如此多的关注和每周络绎不绝的活动来提高人气,收入问题却始终是困扰联合办公的一个难题。在缺乏其他增值服务的情况下,入不敷出的新单位2013年停止运营,转让给了乐豪斯,一家注重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联合办公空间。因为遇到与新单位同样的问题以及市场的激烈竞争,乐豪斯运营“永嘉路50号”2年后,它还是难逃易主的命运。

“联合办公”,这个在中国正在被疯炒的概念究竟有没有大家想象得这么美好?

联合办公空间,英文为“Coworking Space”,最早由美国人Bernie De Koven在1999 年提出。它向人们出租开放式的办公桌或办公间,同时提供办公设施如电源、WiFi、咖啡室厅、会议室等等。不同于一般的写字楼,联合办公空间的特点是空间大,更注重开放与互动,以及促进租户之间的交流,再加上租金一般都低于成熟的商业办公楼,科技、媒体和设计等领域的创业团队都喜欢进驻联合空间。

根据维基百科,旧金山是联合办公空间的发源地,因为那里诞生第一家在这诞生,叫“Citizen Space”,于 2005 年由 Google 软件工程师 Brad Neuberg 创立。此外,旧金山还是世界上联合办公空间密度最高的城市。

真正让联合办公空间火起来的,是众多媒体广泛报道WeWork模式之后。2014年,WeWork成功融资3.55亿美元,估值达到了50亿美元。国内创投界、尤其是地产开发商因此格外兴奋,都想打造“中国的 WeWork”。根据专门报道联合办公空间的网站DeskMag统计,现在全球共有约5900个联合办公地点,而五年前只有300个。

在创业潮的推动下,联合办公空间如雨后春笋,从美国、欧洲也蔓延到亚洲各地。商业嗅觉灵敏的潘石屹算是房地产商最早关注这一领域的,他旗下的SOHO今年2月宣布推出联合办公空间SOHO 3Q,分别是位于北京的望京SOHO和上海的复兴 SOHO,两个项目总计有1500个座位,每人每月的定价约为4000 元。SOHO 3Q之后,万科集团前高级副总裁毛大庆创立了定位为新型高端创业平台“创客工厂”,据说价格为每人每月2000元。如果说宗旨是为创业人群提供服务,那么SOHO 3Q与创客工厂的定价对于一般10个人左右的创业团队来说依然是比较重的负担。据了解,目前SOHO 3Q 会通过打折或者免费的推广来吸引一些优质团队入驻。

“WeWork 模式”火热的背后,我们不仅要问,这个模式在中国到底能不能行得通。目前,受到互联网冲击的商业地产碰到瓶颈或许是传统地产商积极跟进联合办公的一个重要原因。开发商纷纷寻找新的噱头去吸引大众的眼光,将一些位置远离市中心的新建项目以联合办公的形式作为配套包装的亮点,同时也通过吸引创业人群获取政府政策支持。而其他的一些孵化空间也是因为背后不同的投资资源支撑,在空间不怎么盈利的情况下维持运营。

全球联合办公空间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这么多的空间,无法维持的也有不少,默默无闻的更多,没几家能获得WeWork这样的发展。以北京近期新开的一个联合办公空间为例,据了解,一个占地1500平米的空间,每天6块/平米的租金需要有至少27万每月的租金支出。该空间内可以容纳约170个座位,以每人每月 2000元来计算,理想状态每月最多收入34 万左右。其中7万的收入看似丰厚,但是加上物业、装修、网络水电以及人员等这些不小的成本,这样一个空间运营下来的利润已经所剩无几。联合办公如何真正盈利一直是一个难题。

和联合创业办公社的Bob社长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提到:一个空间没有自己明确的定位人群和运营方式的时候,其实很难在这个行业内站稳。在美国,每家知名的联合办公空间能够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存活下来都有各自的绝活。纽约著名的联合办公空间General Assembly主要依靠会员间互相提供课程而获得盈利,全球连锁的The Hub则是通过在全球寻找加盟合作伙伴来扩展版图。Wework 的成功其实不单纯在于它在物理空间上的复制,而是在于它可以突破租金的束缚,聚集美国诸多创业新生代人群,从而产生出耀眼的能量。

永嘉路50号从诞生到没落再到如今联合创业办公社的入驻其实是中国联合办公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缩影。联合创业办公社在国内迅速的崛起,SOHO 3Q 的成立,毛大庆创建创客工厂其实代表了联合办公这个新兴的办公形态已经正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随着创业大潮的到来和诸多地产商的尝试转型,短期内联合办公的供应端将会产生喷井。但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提到在扶植鼓励创客空间发展的同时要防止开发商借用创客空间模式搞房地产。联合办公模式在中国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找寻自己的商业模式的同时使入驻创业公司和空间发展能够获得双赢,这将是未来这个模式走向成功的关键。潘石屹的品牌,毛大庆的高调,联合创业办公社的用户基础,在中国这个只有第一名的市场,谁是未来这个市场的老大,现在就下断言还为之过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看上去很美,联合办公在中国到底行不行

联合办公模式在中国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找寻自己的商业模式的同时使入驻创业公司和空间发展能够获得双赢,这将是未来这个模式走向成功的关键。

图为美国西雅图的一个联合办公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

4月18 日晚,永嘉路50号内灯火通明。这里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彻夜的通亮,联合创业公社(PeopleSquared)的团队正在这里开会。在成功开辟孕育了足记的上海创客中心、江宁路777等空间后,这支团队正在为他们新开设的第12个空间制订未来的方向,并赋予这栋有众多历史的老洋房新的使命。

上海永嘉路50号所在的地是一栋位于老上海中心地带三十年代老洋房,中国第一家联合办公空间“新单位”就诞生于此。2009 年,刘妍等人创立了“新单位”,目的是想“创造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为设计、创业、学术等领域从业者提供办公和会议场所,以及举办展览、讲座和工作坊,曾被称为上海的“新媒体艺术中心”。这里也曾经是中国第一个创客空间“新车间”的驻扎地,为会员提供创客服务。

但即使有如此多的关注和每周络绎不绝的活动来提高人气,收入问题却始终是困扰联合办公的一个难题。在缺乏其他增值服务的情况下,入不敷出的新单位2013年停止运营,转让给了乐豪斯,一家注重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联合办公空间。因为遇到与新单位同样的问题以及市场的激烈竞争,乐豪斯运营“永嘉路50号”2年后,它还是难逃易主的命运。

“联合办公”,这个在中国正在被疯炒的概念究竟有没有大家想象得这么美好?

联合办公空间,英文为“Coworking Space”,最早由美国人Bernie De Koven在1999 年提出。它向人们出租开放式的办公桌或办公间,同时提供办公设施如电源、WiFi、咖啡室厅、会议室等等。不同于一般的写字楼,联合办公空间的特点是空间大,更注重开放与互动,以及促进租户之间的交流,再加上租金一般都低于成熟的商业办公楼,科技、媒体和设计等领域的创业团队都喜欢进驻联合空间。

根据维基百科,旧金山是联合办公空间的发源地,因为那里诞生第一家在这诞生,叫“Citizen Space”,于 2005 年由 Google 软件工程师 Brad Neuberg 创立。此外,旧金山还是世界上联合办公空间密度最高的城市。

真正让联合办公空间火起来的,是众多媒体广泛报道WeWork模式之后。2014年,WeWork成功融资3.55亿美元,估值达到了50亿美元。国内创投界、尤其是地产开发商因此格外兴奋,都想打造“中国的 WeWork”。根据专门报道联合办公空间的网站DeskMag统计,现在全球共有约5900个联合办公地点,而五年前只有300个。

在创业潮的推动下,联合办公空间如雨后春笋,从美国、欧洲也蔓延到亚洲各地。商业嗅觉灵敏的潘石屹算是房地产商最早关注这一领域的,他旗下的SOHO今年2月宣布推出联合办公空间SOHO 3Q,分别是位于北京的望京SOHO和上海的复兴 SOHO,两个项目总计有1500个座位,每人每月的定价约为4000 元。SOHO 3Q之后,万科集团前高级副总裁毛大庆创立了定位为新型高端创业平台“创客工厂”,据说价格为每人每月2000元。如果说宗旨是为创业人群提供服务,那么SOHO 3Q与创客工厂的定价对于一般10个人左右的创业团队来说依然是比较重的负担。据了解,目前SOHO 3Q 会通过打折或者免费的推广来吸引一些优质团队入驻。

“WeWork 模式”火热的背后,我们不仅要问,这个模式在中国到底能不能行得通。目前,受到互联网冲击的商业地产碰到瓶颈或许是传统地产商积极跟进联合办公的一个重要原因。开发商纷纷寻找新的噱头去吸引大众的眼光,将一些位置远离市中心的新建项目以联合办公的形式作为配套包装的亮点,同时也通过吸引创业人群获取政府政策支持。而其他的一些孵化空间也是因为背后不同的投资资源支撑,在空间不怎么盈利的情况下维持运营。

全球联合办公空间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这么多的空间,无法维持的也有不少,默默无闻的更多,没几家能获得WeWork这样的发展。以北京近期新开的一个联合办公空间为例,据了解,一个占地1500平米的空间,每天6块/平米的租金需要有至少27万每月的租金支出。该空间内可以容纳约170个座位,以每人每月 2000元来计算,理想状态每月最多收入34 万左右。其中7万的收入看似丰厚,但是加上物业、装修、网络水电以及人员等这些不小的成本,这样一个空间运营下来的利润已经所剩无几。联合办公如何真正盈利一直是一个难题。

和联合创业办公社的Bob社长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提到:一个空间没有自己明确的定位人群和运营方式的时候,其实很难在这个行业内站稳。在美国,每家知名的联合办公空间能够在目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存活下来都有各自的绝活。纽约著名的联合办公空间General Assembly主要依靠会员间互相提供课程而获得盈利,全球连锁的The Hub则是通过在全球寻找加盟合作伙伴来扩展版图。Wework 的成功其实不单纯在于它在物理空间上的复制,而是在于它可以突破租金的束缚,聚集美国诸多创业新生代人群,从而产生出耀眼的能量。

永嘉路50号从诞生到没落再到如今联合创业办公社的入驻其实是中国联合办公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缩影。联合创业办公社在国内迅速的崛起,SOHO 3Q 的成立,毛大庆创建创客工厂其实代表了联合办公这个新兴的办公形态已经正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随着创业大潮的到来和诸多地产商的尝试转型,短期内联合办公的供应端将会产生喷井。但李克强总理也多次提到在扶植鼓励创客空间发展的同时要防止开发商借用创客空间模式搞房地产。联合办公模式在中国如何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找寻自己的商业模式的同时使入驻创业公司和空间发展能够获得双赢,这将是未来这个模式走向成功的关键。潘石屹的品牌,毛大庆的高调,联合创业办公社的用户基础,在中国这个只有第一名的市场,谁是未来这个市场的老大,现在就下断言还为之过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