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百亿资本的下个战场:创新药与CRO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百亿资本的下个战场:创新药与CRO

作为VC/PE所重视的掌上明珠,创新药同样受到了科创板的青睐。而在创新药企业融资后,大部分研发投入就会流向医药CRO。

图片来源:FREERANCE

文 夏芈卬

近几年医疗健康一直为VC/PE所重视,而创新药是皇冠上的那颗明珠。

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上半年,创新药领域累计披露投资金额达486亿元人民币,投资案例297起,参投机构646家。其中去年的投资案例占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17%,融资规模则占33.4%,在细分中居于首位。

2018年国内批准了48个全新药品上市,相比其他年份,2018年新药获批速度几乎是历年最短。与此同时,科创板也为生物医药企业推开了一扇窗。根据3月3日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尚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以赴科创板IPO,进一步激发了创投药企的退出前景。

这是创新药的黄金时代。

创新药步入“高光”时刻

目前全球药品研发市场已进入专利悬崖期,即排他性的新药专利保护大量到期后,制药企业面临仿制药的激烈竞争,过去依靠专利保护取得的营业额和利润将断崖式的下降。对于药企来说,研发新品并争取快速获批上市是延续竞争优势最有效的途径。

另一面,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长使得创新药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

政策导向也在引导中国药企从仿制走向创新,同时,海外人才的回归也给创新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各方面合力的作用就是更多的VC/PE对创新药不再踌躇。

根据2013-2018年上半年的统计,从融资轮次分布看,创新药企的融资普遍以A、B轮为主,机构更多投资处于扩张期和初步成熟期的创新药企;从机构类型来看,VC和PE的数量合计占总机构的90%,其中VC最多,共334家;其次是PE机构,有244家。在创新药投资市场上,中信产业基金、华控基金、高瓴资本、元禾控股等都是创新药领域比较活跃的投资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宜信的市场化母基金,通过投资到专注医疗健康尤其是创新药的子基金,同样给创新药市场注入了大量长期稳定、有投资耐心的资本,成为又一个助力的资本渠道。

选择面在拓宽

作为今年资本市场最大的明星,科创板同样青睐创新药企业。

2019年6月5日,从事创新药研发生产的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芯生物”)过会,成为科创板首批过会三家企业之一。7月31日,微芯生物进入新股申购阶段,值得关注的是,该股发行市盈率高达467.51倍,为目前科创板股票发行市盈率之最。

在微芯生物身后,20多家生物药企正排着队,同样等待冲刺科创板,数量超过科创板申报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整个医药行业对科创板的期待是,通过这一优质平台,将A股销售驱动型制药企业为主的氛围,逐步引导为技术驱动,从而带动一批技术创新的生物药企不断成长壮大。

在科创板出现以前,纳斯达克一直是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心中的IPO殿堂。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2643家,医药相关737家,属于主力板块。

而自2018年4月底,港交所也加入到了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争夺中,在港交所新政发布后,已有歌礼制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华领医药、亚盛医药、盟科医药、复宏汉霖、康希诺生物、君实生物、迈博药业、基石药业等多家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港股的火爆也间接加速了科创板的落地。

当政策、市场、资本都释放出了积极看好的信号时,可供创新药企业选择的路也多了起来。在一根又一根橄榄枝面前,拟IPO的药企是成为赴港大军的一员?还是体验科创板的万众瞩目?亦或是奔赴遥远的纳斯达克?已成为行业内优秀创新药企的选择题。

还有一些创新药企对资本市场暂时持保守态度,“当年在新三板融资的很多企业没有达到诉求,主要是因为投资者数量不足,缺乏流动性,且定位不清晰,如今的科创板有可能也会遇到类似挑战。”

此外,一些具有先进创新能力的初创药企,由于其规模、盈利的限制,即使是科创板的五套上市标准也还难以达到,如何衡量它们的研发能力以对接资本还是个难题。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科创板至少构建了又一个新的资本通道。创新药企业研发周期长、支出高,在研药品成功率存在不确定性,通过科创板等直接融资渠道,至少企业的阶段性成果可以转化为真金白银,将产业的长投资周期拆解,为进一步的研发提供经费支撑。

CRO是明珠中的明珠

创新药企业融资后,大部分研发投入就会流向医药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医药研发外包企业)。

药物开发的整个过程耗费大量财力和事件,一家制药公司可能花费逾10年的时间且投入10亿美元以上才能将药物化合物从发现阶段推进到获商业批准阶段。这个过程也充满风险,在美国目前处于发现阶段的药物化合物获得商业批准的平均成功率不足0.01%。

药企逐步倾向与CRO合作的原因是,一方面可以节省成本,降低了药物开发有关的整体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专业度和执行效率,最重要的是,可以降低风险,可靠的外包能降低药物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此外,据frost & sullivan统计,通过CRO公司外包开展临床试验较药企独立进行会节省约25%的研发时间。

随着这几年资本引入到创新药行业,从仿制药转型的大型药企或刚刚挤入赛道的新药研发公司对CRO的需求都与日俱增。早期国内CRO市场全部由外资把控,2000年,药明康德的创始人李革看到机会后回国筹建化学实验室、创办公司,随后其他CRO企业相继成立,我国本土CRO公司开始崭露头角,甚至开始争取外资客户。

其实早在创新药小高潮到来前,已有不少投资机构在这CRO一领域进行了布局。

比如,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两家CRO服务提供商,分别占据全球药物发现CRO服务市场份额的3.0%和1.7%。在2015年12月10日,药明康德宣布从纽交所退市完成私有化之前,宜信财富就已经参与了,并给予了有力的直接支持。康龙化成则在2019年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背后同样有来自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的投资支持。

随着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上市CRO公司的表现良好,更多的资本正在涌进这一赛道,创业者也纷纷在此寻找机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2017年9月,国内涉足CRO的企业已经有525家。

这些“后来者”正在用更标准化的流程切入细分市场。从去年不少CRO项目相继完成大额融资,再到刚刚过去的5月润东医药完成亿元C轮融资等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资本正在加速、加重对这一领域的投入。

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95亿,这十几亿人分布在近300个地级市、近3000个县城、4万多个乡镇、近70万个行政村,蕴含着无比巨大的药品市场空间。在这个6年投资额近500亿的市场,无论是创新药,还是CRO,最终比拼的还是VC/PE的专业能力,能否把真正具备创新能力、“Me Better”的企业识别出来,而不是投到那些“Me Too”甚至“Me Worse”中去,是决定这些机构成功与否的关键。

来源:宜信财富

原标题:百亿资本的下个战场:创新药与CRO

最新更新时间:08/13 15:1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百亿资本的下个战场:创新药与CRO

作为VC/PE所重视的掌上明珠,创新药同样受到了科创板的青睐。而在创新药企业融资后,大部分研发投入就会流向医药CRO。

图片来源:FREERANCE

文 夏芈卬

近几年医疗健康一直为VC/PE所重视,而创新药是皇冠上的那颗明珠。

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上半年,创新药领域累计披露投资金额达486亿元人民币,投资案例297起,参投机构646家。其中去年的投资案例占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17%,融资规模则占33.4%,在细分中居于首位。

2018年国内批准了48个全新药品上市,相比其他年份,2018年新药获批速度几乎是历年最短。与此同时,科创板也为生物医药企业推开了一扇窗。根据3月3日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上市推荐指引》,尚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可以赴科创板IPO,进一步激发了创投药企的退出前景。

这是创新药的黄金时代。

创新药步入“高光”时刻

目前全球药品研发市场已进入专利悬崖期,即排他性的新药专利保护大量到期后,制药企业面临仿制药的激烈竞争,过去依靠专利保护取得的营业额和利润将断崖式的下降。对于药企来说,研发新品并争取快速获批上市是延续竞争优势最有效的途径。

另一面,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增长使得创新药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

政策导向也在引导中国药企从仿制走向创新,同时,海外人才的回归也给创新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各方面合力的作用就是更多的VC/PE对创新药不再踌躇。

根据2013-2018年上半年的统计,从融资轮次分布看,创新药企的融资普遍以A、B轮为主,机构更多投资处于扩张期和初步成熟期的创新药企;从机构类型来看,VC和PE的数量合计占总机构的90%,其中VC最多,共334家;其次是PE机构,有244家。在创新药投资市场上,中信产业基金、华控基金、高瓴资本、元禾控股等都是创新药领域比较活跃的投资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宜信的市场化母基金,通过投资到专注医疗健康尤其是创新药的子基金,同样给创新药市场注入了大量长期稳定、有投资耐心的资本,成为又一个助力的资本渠道。

选择面在拓宽

作为今年资本市场最大的明星,科创板同样青睐创新药企业。

2019年6月5日,从事创新药研发生产的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微芯生物”)过会,成为科创板首批过会三家企业之一。7月31日,微芯生物进入新股申购阶段,值得关注的是,该股发行市盈率高达467.51倍,为目前科创板股票发行市盈率之最。

在微芯生物身后,20多家生物药企正排着队,同样等待冲刺科创板,数量超过科创板申报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整个医药行业对科创板的期待是,通过这一优质平台,将A股销售驱动型制药企业为主的氛围,逐步引导为技术驱动,从而带动一批技术创新的生物药企不断成长壮大。

在科创板出现以前,纳斯达克一直是尚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心中的IPO殿堂。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2643家,医药相关737家,属于主力板块。

而自2018年4月底,港交所也加入到了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争夺中,在港交所新政发布后,已有歌礼制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华领医药、亚盛医药、盟科医药、复宏汉霖、康希诺生物、君实生物、迈博药业、基石药业等多家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港股的火爆也间接加速了科创板的落地。

当政策、市场、资本都释放出了积极看好的信号时,可供创新药企业选择的路也多了起来。在一根又一根橄榄枝面前,拟IPO的药企是成为赴港大军的一员?还是体验科创板的万众瞩目?亦或是奔赴遥远的纳斯达克?已成为行业内优秀创新药企的选择题。

还有一些创新药企对资本市场暂时持保守态度,“当年在新三板融资的很多企业没有达到诉求,主要是因为投资者数量不足,缺乏流动性,且定位不清晰,如今的科创板有可能也会遇到类似挑战。”

此外,一些具有先进创新能力的初创药企,由于其规模、盈利的限制,即使是科创板的五套上市标准也还难以达到,如何衡量它们的研发能力以对接资本还是个难题。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科创板至少构建了又一个新的资本通道。创新药企业研发周期长、支出高,在研药品成功率存在不确定性,通过科创板等直接融资渠道,至少企业的阶段性成果可以转化为真金白银,将产业的长投资周期拆解,为进一步的研发提供经费支撑。

CRO是明珠中的明珠

创新药企业融资后,大部分研发投入就会流向医药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医药研发外包企业)。

药物开发的整个过程耗费大量财力和事件,一家制药公司可能花费逾10年的时间且投入10亿美元以上才能将药物化合物从发现阶段推进到获商业批准阶段。这个过程也充满风险,在美国目前处于发现阶段的药物化合物获得商业批准的平均成功率不足0.01%。

药企逐步倾向与CRO合作的原因是,一方面可以节省成本,降低了药物开发有关的整体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专业度和执行效率,最重要的是,可以降低风险,可靠的外包能降低药物开发过程中的风险。此外,据frost & sullivan统计,通过CRO公司外包开展临床试验较药企独立进行会节省约25%的研发时间。

随着这几年资本引入到创新药行业,从仿制药转型的大型药企或刚刚挤入赛道的新药研发公司对CRO的需求都与日俱增。早期国内CRO市场全部由外资把控,2000年,药明康德的创始人李革看到机会后回国筹建化学实验室、创办公司,随后其他CRO企业相继成立,我国本土CRO公司开始崭露头角,甚至开始争取外资客户。

其实早在创新药小高潮到来前,已有不少投资机构在这CRO一领域进行了布局。

比如,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两家CRO服务提供商,分别占据全球药物发现CRO服务市场份额的3.0%和1.7%。在2015年12月10日,药明康德宣布从纽交所退市完成私有化之前,宜信财富就已经参与了,并给予了有力的直接支持。康龙化成则在2019年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背后同样有来自宜信财富私募股权母基金的投资支持。

随着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等上市CRO公司的表现良好,更多的资本正在涌进这一赛道,创业者也纷纷在此寻找机会。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2017年9月,国内涉足CRO的企业已经有525家。

这些“后来者”正在用更标准化的流程切入细分市场。从去年不少CRO项目相继完成大额融资,再到刚刚过去的5月润东医药完成亿元C轮融资等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资本正在加速、加重对这一领域的投入。

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95亿,这十几亿人分布在近300个地级市、近3000个县城、4万多个乡镇、近70万个行政村,蕴含着无比巨大的药品市场空间。在这个6年投资额近500亿的市场,无论是创新药,还是CRO,最终比拼的还是VC/PE的专业能力,能否把真正具备创新能力、“Me Better”的企业识别出来,而不是投到那些“Me Too”甚至“Me Worse”中去,是决定这些机构成功与否的关键。

来源:宜信财富

原标题:百亿资本的下个战场:创新药与CRO

最新更新时间:08/13 15:1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