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东门市井:“文化+消费”新地标?且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东门市井:“文化+消费”新地标?且慢!

有几点因素可能决定了东门市井最多成为文旅方面的新晋网红打卡地,而不足以擎起文旅地标的大旗。

图文 | 界面四川 邓江

9月28日,位于东门菱窠西路的“东门市井”正式开街了。

这个古色古香的老成都市井文化体验街区毗邻李劼人故居“菱窠”,一期占地40余亩,以李劼人笔下的老成都市井生活场景为中心,通过公馆建筑群、下沉集市广场、老式茶铺、凉亭水榭等,再现老成都热闹的市井生活。二期的东门市井,还将打造一个李劼人公园。届时,故居、街区和公园将一起,成为成都东门上一个“文化+消费”的新地标。

开街当天,东门市井举办了一场《李劼人家国情怀》主题沙龙。现场名流齐聚,共襄文化盛举,不仅有民俗、书法、绘画、作家等文化界大师还有餐饮界知名人士共同参加。

“老成都”是“东门市井”的文化积淀,“新消费”则是它的时代特点。来到街区的任意一家店,市民都能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下单街区所有商品,实现全园区的消费。

界面四川分别于开街前日和开街当天造访了东门市井。开街前日,这里的商家似乎并没有做好开街的准备:大妙火锅、哈哈曲艺社等还在抓紧时间装修,街区街道上工人们也都还在赶工,一些商铺大门紧闭并没有商家入驻。开街当日,这里也并没有出现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的热闹,预计在10点开始的开街仪式也不知何故延迟到11点才开始。

近年来,文旅结合项目已成趋势,宣传成都“雅”的一面的项目很多,以“市井文化”作为一个反其道行之的突破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但是有几点因素可能决定了其最多成为文旅方面的新晋网红打卡地而不足以擎起文旅地标的大旗。

一是总体体量小。一期40亩,仅为铁像寺水街的一半左右。景观空间和商业空间均有限,能够容纳的业态种类也相对有限,客人来游玩停留的时间也相对较短。或许二期李劼人公园打造后会得到改善。

二是客流。东门市井背靠成都邮电学校,地铁7号线A1出口出来不远,与李劼人故居比邻。学生显然不是这里的消费主力,地铁7号线带来的客流基本可以忽略,周围有很成熟成规模的小区餐饮底商。如何把人引流到这里来消费,是个很重要问题。此外,界面四川观察到,来东门市井喝茶拍照的游客以中老年人居多,如何改变这种情况也值得深思。

三是文旅与商业融合的问题。现在东门市井商业街区的业态以火锅、串串、江湖菜、啤酒馆、小吃餐饮业为主;除了李劼人故居前的“菱窠茶舍”,其他与文化结合并不是很紧密,主打的市井文化不过是一些静态雕塑和诸如“吹糖人”“糖画”这样符号化的小摊位,很有可能“成也市井,败也市井”。

市井文化总是占据一定的城市空间与时间,正是由于时空上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一定意义上构成城市繁华的人文景观。

有市井文化一方面含有“粗俗鄙陋”之意,且有的语境下流露出自私、狭隘的市侩气,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市井文化”却成为人们追寻过去那种最质朴、最原始、最纯真的生活方式而认同的一种文化现象。

我们不能把市井文化狭义地归为贬义,相反,沿街小贩各种腔调和韵律的叫卖声、街头特色风味小吃、特色文化摊位、跳广场舞的大姐、街头路灯下众人围观的棋局、聊天喝茶的市民、吹糖人、倒糖饼、沿街排开的剃头匠简易廉价的理发挑子......都属于市井文化范畴,有其独特的原生价值与美感。

对一个主打市井文化的文旅项目而言,项目是肌体,建筑风貌是骨骼,业态是流动的血脉,生活和娱乐是呼吸,市井文化是灵魂。如果东门市井在对市井文化的理解、再现、营造上能更深入一些,不仅仅是局限于李劼人笔下清末民初时代的成都市井,相信这个项目一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东门市井里目前最成功的商业应该是“菱窠茶舍”。每天前来喝茶聊天的市民络绎不绝,一碗清香的三花里装下了成都人一整天的闲适时光。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市井的也是有生命力的。

在东门市井的一面墙上,写着“品老成都风情,飨新市井民俗”的标语,或许这是东门市井的美好愿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东门市井:“文化+消费”新地标?且慢!

有几点因素可能决定了东门市井最多成为文旅方面的新晋网红打卡地,而不足以擎起文旅地标的大旗。

图文 | 界面四川 邓江

9月28日,位于东门菱窠西路的“东门市井”正式开街了。

这个古色古香的老成都市井文化体验街区毗邻李劼人故居“菱窠”,一期占地40余亩,以李劼人笔下的老成都市井生活场景为中心,通过公馆建筑群、下沉集市广场、老式茶铺、凉亭水榭等,再现老成都热闹的市井生活。二期的东门市井,还将打造一个李劼人公园。届时,故居、街区和公园将一起,成为成都东门上一个“文化+消费”的新地标。

开街当天,东门市井举办了一场《李劼人家国情怀》主题沙龙。现场名流齐聚,共襄文化盛举,不仅有民俗、书法、绘画、作家等文化界大师还有餐饮界知名人士共同参加。

“老成都”是“东门市井”的文化积淀,“新消费”则是它的时代特点。来到街区的任意一家店,市民都能通过APP或微信公众号下单街区所有商品,实现全园区的消费。

界面四川分别于开街前日和开街当天造访了东门市井。开街前日,这里的商家似乎并没有做好开街的准备:大妙火锅、哈哈曲艺社等还在抓紧时间装修,街区街道上工人们也都还在赶工,一些商铺大门紧闭并没有商家入驻。开街当日,这里也并没有出现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的热闹,预计在10点开始的开街仪式也不知何故延迟到11点才开始。

近年来,文旅结合项目已成趋势,宣传成都“雅”的一面的项目很多,以“市井文化”作为一个反其道行之的突破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但是有几点因素可能决定了其最多成为文旅方面的新晋网红打卡地而不足以擎起文旅地标的大旗。

一是总体体量小。一期40亩,仅为铁像寺水街的一半左右。景观空间和商业空间均有限,能够容纳的业态种类也相对有限,客人来游玩停留的时间也相对较短。或许二期李劼人公园打造后会得到改善。

二是客流。东门市井背靠成都邮电学校,地铁7号线A1出口出来不远,与李劼人故居比邻。学生显然不是这里的消费主力,地铁7号线带来的客流基本可以忽略,周围有很成熟成规模的小区餐饮底商。如何把人引流到这里来消费,是个很重要问题。此外,界面四川观察到,来东门市井喝茶拍照的游客以中老年人居多,如何改变这种情况也值得深思。

三是文旅与商业融合的问题。现在东门市井商业街区的业态以火锅、串串、江湖菜、啤酒馆、小吃餐饮业为主;除了李劼人故居前的“菱窠茶舍”,其他与文化结合并不是很紧密,主打的市井文化不过是一些静态雕塑和诸如“吹糖人”“糖画”这样符号化的小摊位,很有可能“成也市井,败也市井”。

市井文化总是占据一定的城市空间与时间,正是由于时空上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一定意义上构成城市繁华的人文景观。

有市井文化一方面含有“粗俗鄙陋”之意,且有的语境下流露出自私、狭隘的市侩气,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市井文化”却成为人们追寻过去那种最质朴、最原始、最纯真的生活方式而认同的一种文化现象。

我们不能把市井文化狭义地归为贬义,相反,沿街小贩各种腔调和韵律的叫卖声、街头特色风味小吃、特色文化摊位、跳广场舞的大姐、街头路灯下众人围观的棋局、聊天喝茶的市民、吹糖人、倒糖饼、沿街排开的剃头匠简易廉价的理发挑子......都属于市井文化范畴,有其独特的原生价值与美感。

对一个主打市井文化的文旅项目而言,项目是肌体,建筑风貌是骨骼,业态是流动的血脉,生活和娱乐是呼吸,市井文化是灵魂。如果东门市井在对市井文化的理解、再现、营造上能更深入一些,不仅仅是局限于李劼人笔下清末民初时代的成都市井,相信这个项目一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东门市井里目前最成功的商业应该是“菱窠茶舍”。每天前来喝茶聊天的市民络绎不绝,一碗清香的三花里装下了成都人一整天的闲适时光。这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市井的也是有生命力的。

在东门市井的一面墙上,写着“品老成都风情,飨新市井民俗”的标语,或许这是东门市井的美好愿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