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IBM 现在设计师的地位并不亚于工程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IBM 现在设计师的地位并不亚于工程师

在近四年,IBM一直在钻研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设计导向的公司。

IBM不是一家设计公司,在近40万员工中,只有少数人能被称为是唯美主义者,在自家的众多的产品中,多数也都是“功能胜过外貌”的类型。然而,如果你仔细去了解到现在的IBM,会发现相较于其他同样规模的公司,它正在积极的转型成一个设计主导的公司。

在近四年,IBM一直在努力。2012年,作为行业大佬的IBM每雇佣80名程序员才会聘用1名设计师。如今,这个比例已经变成了20比1。在2016年底,公司希望将这一比例提升至15比1。合计下来,IBM已经为这个大计划投资了超过1亿美元。作为IBM设计部门的技术官员,查理·希尔(Charlie Hill)称,这一计划完全改变了IBM的气质。他说,多年来,“我们团队都是一种工程为主的文化”。但是在2012年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我们希望转变这种针对用户结果的文化”。

IBM因自己的超级计算机Watson而广为人知,但是IBM业务中的一大块业务还是针对企业设计软件,包括企业分析,安全以及日益增长的云服务业务。你可能很少看见IBM的logo,但是在你每天和技术的各种互动之中其实背后都有它的身影。就像我们在ATM机取现金或在杂货店付款时想要一种无缝直达式体验一样,软件设计也是追求类似的体验。

这个设计人员配置计划不仅展现了IBM对于设计思维的重视——用户需求至上的商业框架,也暗示了在有设计意识公司的生态之中,IBM作为领导者地位的奠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IBM如今发布了自己那套独特的设计思维指导手册,精选了一系列IBM希望其他公司能想自己看齐的最佳设计,以期在急速变换的公司图景中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和利润。

当然,IBM绝非设计思维公司潮流的创始者。作为一项商业方法论,这次运动的分水岭时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那时IDEO的大卫·凯利(David Kelly)已将“用户至上”的理念广泛推广。但是凯利的策略似乎更适合那些稍小的、创意主导的公司,而非商业巨头。希尔解释说,当像IBM这样规模的公司大规模地采取传统的设计思维理念的时候,就会迅速崩溃。

大公司经常发现自己深陷在这个方法论所建议的阶段(强调、定义、设想、建立原型、测试),最终无法实现目标。在像IBM这样的大公司中,产品团队往往非常庞大,地理分布也很广,庞大而且地理上也分布的很广,“一般的设计思维并不会真的告诉你如何处理那种情况,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你很容易就脱轨了,” 希尔说。

为了跳出这个陷阱,IBM为自己改造了方法论,并创造了独特的术语表。在IBM版本的设计思维手册中,有一个叫做“the loop”的理论,这个无线循环的环形有四个支撑点,黄点代表用户,绿点代表“观察”、“反映”和“制作”。简单解释起来,这个环形代表着整个产品创作的过程,在原型建造的过程中以用户中心的研究开始,一直持续到产品的制造和发布。只有当你意识到这个反复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结的时候,这个环状物才能最终形成环形。

迄今为止,已有超过一万名员工前往IBM的训练基地学习这个环状物相关的知识以及其他与IBM设计思维框架相关的原则。而IBM已经利用设计思维生产了多达100种的产品(最广为人知的就是Bluemix,一个设计手机应用的云平台)。

这个环形其实只是IBM希望重塑设计友好的公司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已,IBM完整的设计思维宣言已经上传到互联网了,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这当然值得一读。如果没有其他需求的话,你也能通过这个,看到它为一个成功的大公司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计算机世界保持地领先位的有趣洞见。对于设计思维这件事,IBM做的这一切其实都在证明一点:好的用户体验并不总像手划过新的用户界面那么简单——很可能需要对公司文化进行大翻转才能实现。

 

翻译:李睿一

来源:连线

原标题:IBM’S GOT A PLAN TO BRING DESIGN THINKING TO BIG BUSINES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IBM

3.8k
  • IBM股价创20多年来最大盘中涨幅,公司对2024年做出乐观预期
  • IBM去年营收619亿美元,同比增长2%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IBM 现在设计师的地位并不亚于工程师

在近四年,IBM一直在钻研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设计导向的公司。

IBM不是一家设计公司,在近40万员工中,只有少数人能被称为是唯美主义者,在自家的众多的产品中,多数也都是“功能胜过外貌”的类型。然而,如果你仔细去了解到现在的IBM,会发现相较于其他同样规模的公司,它正在积极的转型成一个设计主导的公司。

在近四年,IBM一直在努力。2012年,作为行业大佬的IBM每雇佣80名程序员才会聘用1名设计师。如今,这个比例已经变成了20比1。在2016年底,公司希望将这一比例提升至15比1。合计下来,IBM已经为这个大计划投资了超过1亿美元。作为IBM设计部门的技术官员,查理·希尔(Charlie Hill)称,这一计划完全改变了IBM的气质。他说,多年来,“我们团队都是一种工程为主的文化”。但是在2012年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我们希望转变这种针对用户结果的文化”。

IBM因自己的超级计算机Watson而广为人知,但是IBM业务中的一大块业务还是针对企业设计软件,包括企业分析,安全以及日益增长的云服务业务。你可能很少看见IBM的logo,但是在你每天和技术的各种互动之中其实背后都有它的身影。就像我们在ATM机取现金或在杂货店付款时想要一种无缝直达式体验一样,软件设计也是追求类似的体验。

这个设计人员配置计划不仅展现了IBM对于设计思维的重视——用户需求至上的商业框架,也暗示了在有设计意识公司的生态之中,IBM作为领导者地位的奠立。为了实现这一目的,IBM如今发布了自己那套独特的设计思维指导手册,精选了一系列IBM希望其他公司能想自己看齐的最佳设计,以期在急速变换的公司图景中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和利润。

当然,IBM绝非设计思维公司潮流的创始者。作为一项商业方法论,这次运动的分水岭时刻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那时IDEO的大卫·凯利(David Kelly)已将“用户至上”的理念广泛推广。但是凯利的策略似乎更适合那些稍小的、创意主导的公司,而非商业巨头。希尔解释说,当像IBM这样规模的公司大规模地采取传统的设计思维理念的时候,就会迅速崩溃。

大公司经常发现自己深陷在这个方法论所建议的阶段(强调、定义、设想、建立原型、测试),最终无法实现目标。在像IBM这样的大公司中,产品团队往往非常庞大,地理分布也很广,庞大而且地理上也分布的很广,“一般的设计思维并不会真的告诉你如何处理那种情况,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你很容易就脱轨了,” 希尔说。

为了跳出这个陷阱,IBM为自己改造了方法论,并创造了独特的术语表。在IBM版本的设计思维手册中,有一个叫做“the loop”的理论,这个无线循环的环形有四个支撑点,黄点代表用户,绿点代表“观察”、“反映”和“制作”。简单解释起来,这个环形代表着整个产品创作的过程,在原型建造的过程中以用户中心的研究开始,一直持续到产品的制造和发布。只有当你意识到这个反复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结的时候,这个环状物才能最终形成环形。

迄今为止,已有超过一万名员工前往IBM的训练基地学习这个环状物相关的知识以及其他与IBM设计思维框架相关的原则。而IBM已经利用设计思维生产了多达100种的产品(最广为人知的就是Bluemix,一个设计手机应用的云平台)。

这个环形其实只是IBM希望重塑设计友好的公司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已,IBM完整的设计思维宣言已经上传到互联网了,如果你感兴趣的话,这当然值得一读。如果没有其他需求的话,你也能通过这个,看到它为一个成功的大公司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计算机世界保持地领先位的有趣洞见。对于设计思维这件事,IBM做的这一切其实都在证明一点:好的用户体验并不总像手划过新的用户界面那么简单——很可能需要对公司文化进行大翻转才能实现。

 

翻译:李睿一

来源:连线

原标题:IBM’S GOT A PLAN TO BRING DESIGN THINKING TO BIG BUSINES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