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百度阿里不参与“小程序” 张小龙的目标还能实现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百度阿里不参与“小程序” 张小龙的目标还能实现吗?

此轮“小程序”基本上均是已有App的微信端迁移,并未有新的用户需求产生,只不过一些基于工具化的应用基于微信能够提高其使用频次以及降低拉新成本。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该事件也成为当前互联网最热门新闻之一。第一轮“小程序”上线企业包括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美团外卖、饿了么等,但铁哥却未曾发现百度和阿里相关产品上线“小程序”,百度外卖、天猫等程序在“小程序”中均未搜索查询得到。

这显然与坊间传言的“小程序”对标“应用宝”的说法有一定的矛盾,百度和阿里的所有产品都是可以在应用宝中查询得到的。

那么,在缺失百度和阿里两大巨头支持之后,“小程序”是否依然可以实现张小龙的愿望?

阿里百度为何拒绝“小程序”

自微信面世以来,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格局一直在进行洗牌,三位巨头在移动时代的应对手段也多有调整。如阿里在2013年以“all in”姿态着力打造来往,和微信进行移动社交的正面较量,其后改变移动策略,将手机淘宝作为流量分发站点,带动天猫、聚划算等产品线,并上线微淘,实现移动电商的社交化。而百度显然在移动端觉醒相对较晚,其后上线百度外卖、投资Uber来提高百度钱包的用户量,又通过百家号来强化内容闭环的流量变现,试图与微信公众号以及今日头条进行移动端的利益重新分配。

《2016年WeChat用户报告》显示,61%的微信用户日打开微信超过10次,基于熟人社交的高频使用特性使得微信在“克制”的扩张中保持极大的增速,使得微信成为另外两家巨头的心头大患。

以支付领域为例,根据易观数据统计,自2015年至2016年Q2季度,支付宝市场份额由68.4%降至55.4%,而与此同时微信支付的服务方财付通由20.6%升至32.1%。支付宝以强化社交元素与微信争夺市场,虽然有“圈子”事件发生,但事实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交尝试,支付宝的月活由1亿升至3亿。以此加大与微信进行支付场景竞争的筹码。

此次“小程序”上线,大批高频应用加入后,一方面应用方以微信海量数据为基础,降低运营和拉新成本;而另一方面,微信亦可通过“小程序”扩张其应用场景,使微信成为集合资讯、服务和应用的综合分发平台。这绝对不是百度和阿里希望看到的。

在铁哥看来,百度和阿里现在不会,以后也应该不会参与“小程序”。如果说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信息的发布平台,阿里和百度会正常参与,那么“小程序”则是在战略层面挖二者的墙角,断然不会参加。

缺失阿里和百度 “小程序”能达到目的吗?

“小程序”上线之初,一批早期邀请的应用首先面世,包括滴滴出行、京东购物等,就目前使用情况来看,除部分应用如词典类实现App与“小应用”的完全复制,相当一部分应用仍然对“小程序”采取区别于App的运营策略。

如滴滴出行仅上线了快车服务,京东购物也未提供全品类列表入口,且无法在“小应用”程序端设置账号信息。

如此,“小程序”显然与应用宝是本质区别的。后者更倾向于做真正的应用分发,而前者乃是希望“小程序”应用能够提高微信产品的使用频次,扩张用户场景,为微信支付以及其后的诸多服务储备力量。

根据各个厂商的支持力度来看,多数仍对“小程序”抱以“观望”和保留态度,小程序提供基础服务,而账号体系、增值服务等应用场景依然在App中实现。换言之,“小程序”短时间内很难真正取代App。而在缺失了百度和阿里的前提下,“小程序”所打造的购物场景亦是不完整的,如缺少电商的C2C购物场景,而在地图中缺少高德和百度地图,等等。

而即便如此,“小程序”集合高频以及基础服务应用的模式仍然会对百度和阿里有很大的冲击,此举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微信的高频使用特性,完善并丰富应用场景,且可以加快微信的渠道下沉,获得三四线以及农村用户市场以及提高中老年用户的使用频次。

“小程序”会催生新的创业机会吗?

微信至今至少催生了三轮创业机会:1.基于公众号的内容创业;2.基于公众号的开发创业;3.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创业。而“小程序”发布之后,也有不少声音认为将催生新一轮的创业机会。

铁哥要给寄希望“小程序”创业的泼凉水了。

其一,小程序并未催生新的需求

以上三轮创业机会,其本质上乃是基于微信产生的新的需求,新的阅读需求,新的开发需求以及新的本地生活服务需求。如此多需求通过微信的规模效应得以放大,也便产生了诸多创业机会。

而此轮“小程序”基本上均是已有App的微信端迁移,并未有新的用户需求产生,只不过一些基于工具化的应用基于微信能够提高其使用频次以及降低拉新成本。

没有新的需求,何谈新机会。

其二,既有需求的寡头化已经形成

在不提供朋友圈转发,仅可以转发好友的前提下,“小程序”中单个应用的使用场景基本与App无异,因此“小程序”本身在提高微信的使用频次同时并未能产生新的使用场景。

而经过两年时间,移动互联网多场景的寡头已经形成,如出行领域的滴滴、外卖领域的饿了么和美团、资讯领域的今日头条和快报、电商的阿里和京东等等。

“小程序”既然是App中的投射,当App的场景寡头已经形成,“小程序”怎能再有机会。此外,“小程序”将App开发傻瓜化,也意味着小程序的开发市场也并未有当年的App开发红利。

“小程序”上线几天市场嘈杂得很,但铁哥认为并不会太影响当前的应用市场格局,对微信会是加分。但不参与小程序的百度和阿里是否会有影响,我们尚不得而知,一切交给时间去检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百度阿里不参与“小程序” 张小龙的目标还能实现吗?

此轮“小程序”基本上均是已有App的微信端迁移,并未有新的用户需求产生,只不过一些基于工具化的应用基于微信能够提高其使用频次以及降低拉新成本。

2017年1月9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该事件也成为当前互联网最热门新闻之一。第一轮“小程序”上线企业包括滴滴出行、摩拜单车、美团外卖、饿了么等,但铁哥却未曾发现百度和阿里相关产品上线“小程序”,百度外卖、天猫等程序在“小程序”中均未搜索查询得到。

这显然与坊间传言的“小程序”对标“应用宝”的说法有一定的矛盾,百度和阿里的所有产品都是可以在应用宝中查询得到的。

那么,在缺失百度和阿里两大巨头支持之后,“小程序”是否依然可以实现张小龙的愿望?

阿里百度为何拒绝“小程序”

自微信面世以来,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格局一直在进行洗牌,三位巨头在移动时代的应对手段也多有调整。如阿里在2013年以“all in”姿态着力打造来往,和微信进行移动社交的正面较量,其后改变移动策略,将手机淘宝作为流量分发站点,带动天猫、聚划算等产品线,并上线微淘,实现移动电商的社交化。而百度显然在移动端觉醒相对较晚,其后上线百度外卖、投资Uber来提高百度钱包的用户量,又通过百家号来强化内容闭环的流量变现,试图与微信公众号以及今日头条进行移动端的利益重新分配。

《2016年WeChat用户报告》显示,61%的微信用户日打开微信超过10次,基于熟人社交的高频使用特性使得微信在“克制”的扩张中保持极大的增速,使得微信成为另外两家巨头的心头大患。

以支付领域为例,根据易观数据统计,自2015年至2016年Q2季度,支付宝市场份额由68.4%降至55.4%,而与此同时微信支付的服务方财付通由20.6%升至32.1%。支付宝以强化社交元素与微信争夺市场,虽然有“圈子”事件发生,但事实是通过一系列的社交尝试,支付宝的月活由1亿升至3亿。以此加大与微信进行支付场景竞争的筹码。

此次“小程序”上线,大批高频应用加入后,一方面应用方以微信海量数据为基础,降低运营和拉新成本;而另一方面,微信亦可通过“小程序”扩张其应用场景,使微信成为集合资讯、服务和应用的综合分发平台。这绝对不是百度和阿里希望看到的。

在铁哥看来,百度和阿里现在不会,以后也应该不会参与“小程序”。如果说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信息的发布平台,阿里和百度会正常参与,那么“小程序”则是在战略层面挖二者的墙角,断然不会参加。

缺失阿里和百度 “小程序”能达到目的吗?

“小程序”上线之初,一批早期邀请的应用首先面世,包括滴滴出行、京东购物等,就目前使用情况来看,除部分应用如词典类实现App与“小应用”的完全复制,相当一部分应用仍然对“小程序”采取区别于App的运营策略。

如滴滴出行仅上线了快车服务,京东购物也未提供全品类列表入口,且无法在“小应用”程序端设置账号信息。

如此,“小程序”显然与应用宝是本质区别的。后者更倾向于做真正的应用分发,而前者乃是希望“小程序”应用能够提高微信产品的使用频次,扩张用户场景,为微信支付以及其后的诸多服务储备力量。

根据各个厂商的支持力度来看,多数仍对“小程序”抱以“观望”和保留态度,小程序提供基础服务,而账号体系、增值服务等应用场景依然在App中实现。换言之,“小程序”短时间内很难真正取代App。而在缺失了百度和阿里的前提下,“小程序”所打造的购物场景亦是不完整的,如缺少电商的C2C购物场景,而在地图中缺少高德和百度地图,等等。

而即便如此,“小程序”集合高频以及基础服务应用的模式仍然会对百度和阿里有很大的冲击,此举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微信的高频使用特性,完善并丰富应用场景,且可以加快微信的渠道下沉,获得三四线以及农村用户市场以及提高中老年用户的使用频次。

“小程序”会催生新的创业机会吗?

微信至今至少催生了三轮创业机会:1.基于公众号的内容创业;2.基于公众号的开发创业;3.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创业。而“小程序”发布之后,也有不少声音认为将催生新一轮的创业机会。

铁哥要给寄希望“小程序”创业的泼凉水了。

其一,小程序并未催生新的需求

以上三轮创业机会,其本质上乃是基于微信产生的新的需求,新的阅读需求,新的开发需求以及新的本地生活服务需求。如此多需求通过微信的规模效应得以放大,也便产生了诸多创业机会。

而此轮“小程序”基本上均是已有App的微信端迁移,并未有新的用户需求产生,只不过一些基于工具化的应用基于微信能够提高其使用频次以及降低拉新成本。

没有新的需求,何谈新机会。

其二,既有需求的寡头化已经形成

在不提供朋友圈转发,仅可以转发好友的前提下,“小程序”中单个应用的使用场景基本与App无异,因此“小程序”本身在提高微信的使用频次同时并未能产生新的使用场景。

而经过两年时间,移动互联网多场景的寡头已经形成,如出行领域的滴滴、外卖领域的饿了么和美团、资讯领域的今日头条和快报、电商的阿里和京东等等。

“小程序”既然是App中的投射,当App的场景寡头已经形成,“小程序”怎能再有机会。此外,“小程序”将App开发傻瓜化,也意味着小程序的开发市场也并未有当年的App开发红利。

“小程序”上线几天市场嘈杂得很,但铁哥认为并不会太影响当前的应用市场格局,对微信会是加分。但不参与小程序的百度和阿里是否会有影响,我们尚不得而知,一切交给时间去检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