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列宁格勒围城战幸存者画笔下的地狱生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列宁格勒围城战幸存者画笔下的地狱生活

列宁格勒围城战是二战中最惨烈的围攻战之一,幸存者马尔蒂拉用手中的铅笔,记录下了这场现代历史上最漫长、最残酷的围城战带来的地狱般的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

1941年9月,当纳粹德军包围列宁格勒(Leningrad,苏联解体后改用旧称“圣彼得堡”)时,艺术系学生马尔蒂拉(Elena Marttila)正在这里生活。

当时马尔蒂拉18岁,她父亲是个遭迫害的红军军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她目睹了这场现代历史上最漫长、最凶残的围城战役所带来的地狱般的生活。

当纳粹切断这座城市250万居民与外界的联系后,马尔蒂拉正在当地一家儿童医院当志愿护士。在为列宁格勒最幼小的受害者做护理的间隙,她用手中的铅笔,记录下了一个饥饿城市中的可怕景象,希望能保留下那些关于逝者的记忆。到1944年1月列宁格勒被解放时(从围城开始,接近900天),这座城市消失了整整100万公民。

埃琳娜·马尔蒂拉。

马尔蒂拉熬过了这场围城战,现在已经94岁,但那个悲惨冬天里的画面始终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战争结束后,马尔蒂拉成为了一名画家、教师、写作者,继续通过画笔展现那段战时经历,以及将许多原始素描转化成蚀刻版画。

“只要手还能握住铅笔,我就会继续向我心爱的列宁格勒同胞讲述这些故事,”她说,“我希望(这些画)能成为战争危险的警示,保留下我们的人性。”

现在,马尔蒂拉一系列最打动人心的插画首次在西方国家展出。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列宁格勒围城战中的艺术与坚忍》(Art and Endurance in the Siege of Leningrad)展览。一同展开的还有讲座、影片放映和专题讨论会。

以下是达尔文学院展出的部分作品:

↓ 《水晶摇篮》:被围城的第一个冬天,列宁格勒的气温降到了零下30摄氏度。

↓ 一名大提琴演奏家费力地穿过积雪的街道,前去演出。可悲的是,位于德国战线后边的列宁格勒主要文化性地标建筑,如凯萨琳宫和彼得夏宫,都已被劫掠一空。

↓ 《跨越拉多加湖》 :对被包围的守城者而言,冰冻的湖面依旧是重要的补给线。

↓ 列宁格勒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首都,也是苏联第二大城市。这次围城使该市人口减少了至少一半。实际上,在这里被杀害的人多于斯大林格勒、广岛或长崎。在图片《十字路口》中,一名水手的尸体横在街头。

↓ 在这个城市临时的武器工厂,一名年轻的军火工人。

↓ 列宁格勒艺术学院是这座城市中唯一保持开放的学校,学院里的炉子都是烧木材。侵略者切断了城市的水、电和燃气,使居民们像生活在中世纪一样。

↓ 《孤独的坦尼娅》:一个名叫坦尼娅·萨维切娃(Tanya Savicheva)的11岁女孩在围城时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她写下了兄弟姐妹和母亲的死亡。虽然她在列宁格勒被解放后因营养不良并发症离世,但她的日记成为了纽伦堡审判的证据。

↓ 图为米哈伊尔洛维奇·拉普申(Mikhail Lapshin),马尔蒂拉的朋友,在1943年的一次行动中遇难。

 在围城初期,能工作的公民每天能领到接近五盎司(约140克)的面包。这些令人垂涎的食物主要是木屑做成的。那些无法劳动的人什么都拿不到。以上图片皆来自达尔文学院。

(翻译:毛江敏;编辑:崔璞玉)

来源:MilitaryHistoryNow.com

原标题:‘Art and Endurance’ – Leningrad Survivor Sheds Light on History’s Deadliest Sieg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列宁格勒围城战幸存者画笔下的地狱生活

列宁格勒围城战是二战中最惨烈的围攻战之一,幸存者马尔蒂拉用手中的铅笔,记录下了这场现代历史上最漫长、最残酷的围城战带来的地狱般的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

1941年9月,当纳粹德军包围列宁格勒(Leningrad,苏联解体后改用旧称“圣彼得堡”)时,艺术系学生马尔蒂拉(Elena Marttila)正在这里生活。

当时马尔蒂拉18岁,她父亲是个遭迫害的红军军官。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她目睹了这场现代历史上最漫长、最凶残的围城战役所带来的地狱般的生活。

当纳粹切断这座城市250万居民与外界的联系后,马尔蒂拉正在当地一家儿童医院当志愿护士。在为列宁格勒最幼小的受害者做护理的间隙,她用手中的铅笔,记录下了一个饥饿城市中的可怕景象,希望能保留下那些关于逝者的记忆。到1944年1月列宁格勒被解放时(从围城开始,接近900天),这座城市消失了整整100万公民。

埃琳娜·马尔蒂拉。

马尔蒂拉熬过了这场围城战,现在已经94岁,但那个悲惨冬天里的画面始终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战争结束后,马尔蒂拉成为了一名画家、教师、写作者,继续通过画笔展现那段战时经历,以及将许多原始素描转化成蚀刻版画。

“只要手还能握住铅笔,我就会继续向我心爱的列宁格勒同胞讲述这些故事,”她说,“我希望(这些画)能成为战争危险的警示,保留下我们的人性。”

现在,马尔蒂拉一系列最打动人心的插画首次在西方国家展出。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列宁格勒围城战中的艺术与坚忍》(Art and Endurance in the Siege of Leningrad)展览。一同展开的还有讲座、影片放映和专题讨论会。

以下是达尔文学院展出的部分作品:

↓ 《水晶摇篮》:被围城的第一个冬天,列宁格勒的气温降到了零下30摄氏度。

↓ 一名大提琴演奏家费力地穿过积雪的街道,前去演出。可悲的是,位于德国战线后边的列宁格勒主要文化性地标建筑,如凯萨琳宫和彼得夏宫,都已被劫掠一空。

↓ 《跨越拉多加湖》 :对被包围的守城者而言,冰冻的湖面依旧是重要的补给线。

↓ 列宁格勒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首都,也是苏联第二大城市。这次围城使该市人口减少了至少一半。实际上,在这里被杀害的人多于斯大林格勒、广岛或长崎。在图片《十字路口》中,一名水手的尸体横在街头。

↓ 在这个城市临时的武器工厂,一名年轻的军火工人。

↓ 列宁格勒艺术学院是这座城市中唯一保持开放的学校,学院里的炉子都是烧木材。侵略者切断了城市的水、电和燃气,使居民们像生活在中世纪一样。

↓ 《孤独的坦尼娅》:一个名叫坦尼娅·萨维切娃(Tanya Savicheva)的11岁女孩在围城时坚持写日记。在日记中,她写下了兄弟姐妹和母亲的死亡。虽然她在列宁格勒被解放后因营养不良并发症离世,但她的日记成为了纽伦堡审判的证据。

↓ 图为米哈伊尔洛维奇·拉普申(Mikhail Lapshin),马尔蒂拉的朋友,在1943年的一次行动中遇难。

 在围城初期,能工作的公民每天能领到接近五盎司(约140克)的面包。这些令人垂涎的食物主要是木屑做成的。那些无法劳动的人什么都拿不到。以上图片皆来自达尔文学院。

(翻译:毛江敏;编辑:崔璞玉)

来源:MilitaryHistoryNow.com

原标题:‘Art and Endurance’ – Leningrad Survivor Sheds Light on History’s Deadliest Sieg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