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信任、温暖、归属感,我在加拿大生活的三大关键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信任、温暖、归属感,我在加拿大生活的三大关键词

在这样的的公交车上,不管你是哪里人,不管你和同伴说什么语言,不管你穿什么样的民族服装,绝对没人多瞅你一眼,没人觉得你不属于这个环境。这真是一种久违的踏实啊!

加拿大,那个众人皆知的“枫叶国”和中国最大的不同是,它地广人稀且充满人文关怀,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则来自加拿大移民的故事。

“他会相信你说的一切”

简单温柔的话语,来自加拿大

上周末我带一位朋友的母亲坐公交。大概是听到了我们中文的交谈,坐在后排一位来自台湾的老移民主动用中文告诉我,“下次坐车可以给老人购买老人票,一次能便宜一块多钱。”

我好奇的问:“那买这种票需要准备什么证件吗?像是老年证、护照之类?”

老先生告诉我说不需要。

我:“那人家怎么相信是65岁以上的老人呢?”

老先生:“他们会相信你说的一切的,不需要任何证件。”

说实话,当时对老先生的这番话我还是比较怀疑的。因为想想,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你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甚至是盲杖、轮椅都无法证明你的年龄和残疾。只有那盖了钢戳的证件才能说明一切。

之后在公车上观察,上车的老人确实都没有拿出证件证明身份年龄。朋友的母亲也在身旁点头称赞!

他国给不了的“归属感”

来自加拿大

我算得上骨灰级驴友,去过很多地方,所以我曾经在很多国家都坐过当地的公交车,包括纽约、东京、巴黎、这些国际化大都市,以及雅典、新德里、耶路撒冷、清迈这些冷门城市。对于具体车况已经没什么太多印象,但一个雷同的感受就是总有一种作为“外国人”的别扭和不自在。毋庸置疑,无论在地球村的哪里,公交和菜市场都永远是最本地化的地方,你作为外国人总会受到格外的瞩目。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冷门城市,这种感觉尤其突出,至今仍记得在新德里一辆开往城郊的公交车上,我和闺蜜被一群当地人“参观”的尴尬。

但在加拿大的公交车,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担忧。记得我刚移民到加拿大的时候,每天早上得送孩子去幼儿园,还算幸运的是一趟公交车就能直达。在那趟公车上,我至今都没见过一辆车上有两种以下肤色乘客的时候。每天上车似乎都有种进联合国的感觉,各种肤色、各种语言、各种民族风的着装……

传统意义上的西人乘客半数不到,英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和那些我判定不出是哪种小语种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欣喜的是听到最多的还是中文,粤语、闽南语、普通话以及上海普通话、四川普通话、东北普通话,亲切而温暖……

在这样的的公交车上,不管你是哪里人,不管你和同伴说什么语言,不管你穿什么样的民族服装,绝对没人多瞅你一眼,没人觉得你不属于这个环境。这真是一种久违的踏实啊!

还记得那个流传甚久的笑话吗?

“我在北京是外地人,在台湾是大陆人,在香港是内地人,在上海是农村人……”“长江以南的管长江以北的叫北佬,长江以北的管长江以南的叫南蛮”……

这种在国内不同区域都会感受到的些许“排外”,在加拿大的公交车上却丝毫不见踪迹,宽松自在的氛围让人感觉自己就属于这里。

时刻的真诚,不约而同的“默契”

来自加拿大

加拿大公交车司机大都非常友好,每时每刻微笑服务,对每个上车乘客都会说一句thank you,真真宾至如归。乃至我刚满三岁的儿子每天耳濡目染的情况下,每次上车都会主动和司机叔叔 say hello!

我还曾经看到一个残疾人坐着轮椅准备上车,司机放下了车门处的踏板,前面座位的所有乘客都同时起身,不约而同把座椅抬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的超大空间。

当时我还很纳闷,他们为什么都要站起来。后来看到司机起身去将残疾人的轮椅推上车,把轮椅车固定在刚才临时腾出的空间,跟着旁边的乘客也都起来帮忙,用绳子固定好那个轮椅,免得轮子打滑,这时,我才明白,人与人的信任与关爱原来可以这么纯粹。

到加拿大,真正体验了才发现,这里的公交车还有一个国内无法比拟的优点,就是可以放自行车,公交来了就把自行车放到车前面的架子上,到站后取下自行车骑上就走,方便环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信任、温暖、归属感,我在加拿大生活的三大关键词

在这样的的公交车上,不管你是哪里人,不管你和同伴说什么语言,不管你穿什么样的民族服装,绝对没人多瞅你一眼,没人觉得你不属于这个环境。这真是一种久违的踏实啊!

加拿大,那个众人皆知的“枫叶国”和中国最大的不同是,它地广人稀且充满人文关怀,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则来自加拿大移民的故事。

“他会相信你说的一切”

简单温柔的话语,来自加拿大

上周末我带一位朋友的母亲坐公交。大概是听到了我们中文的交谈,坐在后排一位来自台湾的老移民主动用中文告诉我,“下次坐车可以给老人购买老人票,一次能便宜一块多钱。”

我好奇的问:“那买这种票需要准备什么证件吗?像是老年证、护照之类?”

老先生告诉我说不需要。

我:“那人家怎么相信是65岁以上的老人呢?”

老先生:“他们会相信你说的一切的,不需要任何证件。”

说实话,当时对老先生的这番话我还是比较怀疑的。因为想想,如果这样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你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甚至是盲杖、轮椅都无法证明你的年龄和残疾。只有那盖了钢戳的证件才能说明一切。

之后在公车上观察,上车的老人确实都没有拿出证件证明身份年龄。朋友的母亲也在身旁点头称赞!

他国给不了的“归属感”

来自加拿大

我算得上骨灰级驴友,去过很多地方,所以我曾经在很多国家都坐过当地的公交车,包括纽约、东京、巴黎、这些国际化大都市,以及雅典、新德里、耶路撒冷、清迈这些冷门城市。对于具体车况已经没什么太多印象,但一个雷同的感受就是总有一种作为“外国人”的别扭和不自在。毋庸置疑,无论在地球村的哪里,公交和菜市场都永远是最本地化的地方,你作为外国人总会受到格外的瞩目。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冷门城市,这种感觉尤其突出,至今仍记得在新德里一辆开往城郊的公交车上,我和闺蜜被一群当地人“参观”的尴尬。

但在加拿大的公交车,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担忧。记得我刚移民到加拿大的时候,每天早上得送孩子去幼儿园,还算幸运的是一趟公交车就能直达。在那趟公车上,我至今都没见过一辆车上有两种以下肤色乘客的时候。每天上车似乎都有种进联合国的感觉,各种肤色、各种语言、各种民族风的着装……

传统意义上的西人乘客半数不到,英语、日语、韩语、阿拉伯语和那些我判定不出是哪种小语种的语言交织在一起。

欣喜的是听到最多的还是中文,粤语、闽南语、普通话以及上海普通话、四川普通话、东北普通话,亲切而温暖……

在这样的的公交车上,不管你是哪里人,不管你和同伴说什么语言,不管你穿什么样的民族服装,绝对没人多瞅你一眼,没人觉得你不属于这个环境。这真是一种久违的踏实啊!

还记得那个流传甚久的笑话吗?

“我在北京是外地人,在台湾是大陆人,在香港是内地人,在上海是农村人……”“长江以南的管长江以北的叫北佬,长江以北的管长江以南的叫南蛮”……

这种在国内不同区域都会感受到的些许“排外”,在加拿大的公交车上却丝毫不见踪迹,宽松自在的氛围让人感觉自己就属于这里。

时刻的真诚,不约而同的“默契”

来自加拿大

加拿大公交车司机大都非常友好,每时每刻微笑服务,对每个上车乘客都会说一句thank you,真真宾至如归。乃至我刚满三岁的儿子每天耳濡目染的情况下,每次上车都会主动和司机叔叔 say hello!

我还曾经看到一个残疾人坐着轮椅准备上车,司机放下了车门处的踏板,前面座位的所有乘客都同时起身,不约而同把座椅抬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的超大空间。

当时我还很纳闷,他们为什么都要站起来。后来看到司机起身去将残疾人的轮椅推上车,把轮椅车固定在刚才临时腾出的空间,跟着旁边的乘客也都起来帮忙,用绳子固定好那个轮椅,免得轮子打滑,这时,我才明白,人与人的信任与关爱原来可以这么纯粹。

到加拿大,真正体验了才发现,这里的公交车还有一个国内无法比拟的优点,就是可以放自行车,公交来了就把自行车放到车前面的架子上,到站后取下自行车骑上就走,方便环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