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金融行业职业前景如何?CFA协会出了一份报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金融行业职业前景如何?CFA协会出了一份报告

我们还帮你问了“为什么CFA考试费那么贵”。

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中文名为特许金融分析师,这个光报名费用累积下来就达数千美金,耗时又耗力的三级考试对广大有志于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来说并不陌生,也往往被认为是入行的敲门砖,尤其在中国。抱怨归抱怨,每年报名的仍大有人在——2016年,随着中国考生报名CFA考试人数超过8万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考生市场。

这种考证热既反映了金融行业就业竞争的激烈、亚洲文化对教育和证书的重视,亦不时面临质疑:“大学不知道做什么,去准备考个证可好?”“那么多不同证书,是不是得一个一个啃下来?”“真的考下来了,CFA证书含金量又有几何?”“面对大数据时代冲击,金融业人士何去何从?”近日,CFA协会在上海举办第二届中国金融人才峰会。在峰会上,CFA协会市场情报部门资深全球市场分析师张一先生介绍了CFA协会与美世咨询的联合调研报告情况,运用领英等渠道的大数据展现了中国金融人才的职业生涯图景。

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专业金融人才在金融行业中的 比例得到了快速上升,其中与银行和保险相比,中国证券业务金融人才增幅最大,占金融人才总数的比例从2010年的8%增至2016年的15%。对于银行业务的占比稳定,证券与保险业务的此消彼长,CFA协会中国会长贾立军先生解读说:“传统银行业务是国家命脉,但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国际化,投资管理很大程度上就在证券业务发展中得以体现。”

从年龄来看,尽管30岁以下的年轻雇员在金融从业者中占比最高(32.5%),但其中不少人并不具备金融人才资质。而从业者占比25.2%的年龄介于40岁到49岁之间的从业者却拥有最高的金融人才比例(37.8%)。这说明夹在两个年龄段之间的人群有通过金融资质培训衔接两者之间的差距的需求,这也体现在他们对应的个人发展需求上。年轻人为了进入这个行业或在职场进阶,就相应有更高的培训成才需求。

在中国金融人才的地理分布上,香港以11138人成为最大金融中心,而上海、北京则是内地(共4910人)的两大金融中心,深圳、广州占据三、四名,成都、武汉、大连等零星金融市场开始兴起。这中间有近70%的人留在金融业,而其余30%的人是跨行业流动。

除了总结出以资产组合管理为首的一系列行业关键技能,大数据也通过对13万个职业发展历程样本的数据库分析动态给金融人才提供了未来可能发展道路的动态启示。

在中国,67%的PM都是从基层分析师岗位做起:实习生自下而上逐渐进阶为Analys-Associate-Consultant,到了这一步就达到了跨行业发展的通常阶段,转型为Portfolio Manager等岗位;继续往上就是VP-SVP/Director/CIO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二三十年间,教育背景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不少亚洲院校实现了排名飞跃,其中香港院校表现尤为显著。

随着机器对中文的学习、数据库的扩大等,未来大数据将能更好地观察CFA持证者在不同院校的分布及其职业发展生涯中的表现。

在峰会中,来自不同行业的重量级嘉宾也分享了他们的理解。结合当前市场和行业发展背景、企业发展阶段来考量,目前有四种人才需求趋势:国际化、创新型、专业型、管理型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要求掌握细分技能,如交易员、资管业务、审批、风控等。所谓国际化,除了学习国际业务知识、考取CFA等国际证书,或拥有海外工作或留学经历,还强调拥有能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多元软实力:在国内能理解中国人关系网思维,在国外能转换成另一种社交沟通模式。而创新型,则是要求顺应当下的科技发展趋势,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拓宽广度,留意新变化。最后,要达到情商与智商的复合平衡,不仅技术过硬,还有足够的职业道德操守,且能善于管理团队,此谓管理型人才。

自2002年来到中国以来,CFA已从无人认识变得无人不晓,持证人数也从十年前的不到100人到如今的超过3700人,形成业界间相互认可的社区。CFA的理论体系及专业性能在投行业务、资产证券化等国外舶来品的创新应用方面起到作用,其证书在投资管理、资本市场、投资银行、VCPE、银行及金融服务业中均占据数一数二的普适度。

从短期功利性来说,CFA能帮助求职者在职业转型时起到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敲门砖作用,尤其是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如阿里巴巴集团财资部副总裁,CFA,欧家麟所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从财务人员转到投资人员的关键时期,CFA证书帮到了我。面试的时候,公司高管在电话里第一句话就是说:‘你是CFA吧,那我直接问你软性技巧和你是否适合在我们公司发展的问题’。” 尽管真正从业应用知识面跟之前所学相比可能会显得很窄,但获得CFA本身至少说明了持证者具有全面知识储备、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操守。除了求职优先之外,CFA的获得也能给持有者带来其他职业福利,如奖金、免考资格等。

CFA协会中国会长贾立军先生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这次金融人才峰会的意义就在于尽可能地将整个行业调动起来,帮助业界人士综合知识再教育与领导力能力培养。在未来,他期望能在现场引入业内顶尖雇主如摩根斯坦利等,帮助衔接职业人才及市场需求;同时鼓励CFA成员继续更多地志愿分享知识。对于CFA协会本身,他有这样的期许:“我们需要建一个可持续、长期适用且不受未来风险政策影响的组织模型,将CFA打造为一个培养人才持续学习的平台,并促进不同CFA持证者的志愿参与和业内专业沟通,达到不同地理位置和内容课题的覆盖。”

尽管对“金融人才就业是否将受到AI严重冲击”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他对未来仍持乐观态度:“CFA的知识在哪都适用,因而到达CFA这个级别的人应该是有可塑性的,无论在什么情况都会有在缝隙中生存的能力。机器能取代部分过程,但决策管理仍然得靠人。”从CFA出发,他鼓励金融人才不要止步于原有的思维惯性,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善于反思,勇于跳出舒适区,走向国际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非黑即白,一切都是不同层次的灰,并持续处于动态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是要在对的地点,对的时候跟对的人一起共事。”

至于为什么CFA考试费这么贵的问题,他笑着回答:“嗯,对比它对应的岗位工资和资质认可度来说,这个价钱贵得很值嘛,不是吗?”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金融行业职业前景如何?CFA协会出了一份报告

我们还帮你问了“为什么CFA考试费那么贵”。

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中文名为特许金融分析师,这个光报名费用累积下来就达数千美金,耗时又耗力的三级考试对广大有志于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来说并不陌生,也往往被认为是入行的敲门砖,尤其在中国。抱怨归抱怨,每年报名的仍大有人在——2016年,随着中国考生报名CFA考试人数超过8万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考生市场。

这种考证热既反映了金融行业就业竞争的激烈、亚洲文化对教育和证书的重视,亦不时面临质疑:“大学不知道做什么,去准备考个证可好?”“那么多不同证书,是不是得一个一个啃下来?”“真的考下来了,CFA证书含金量又有几何?”“面对大数据时代冲击,金融业人士何去何从?”近日,CFA协会在上海举办第二届中国金融人才峰会。在峰会上,CFA协会市场情报部门资深全球市场分析师张一先生介绍了CFA协会与美世咨询的联合调研报告情况,运用领英等渠道的大数据展现了中国金融人才的职业生涯图景。

报告显示,自2010年以来,专业金融人才在金融行业中的 比例得到了快速上升,其中与银行和保险相比,中国证券业务金融人才增幅最大,占金融人才总数的比例从2010年的8%增至2016年的15%。对于银行业务的占比稳定,证券与保险业务的此消彼长,CFA协会中国会长贾立军先生解读说:“传统银行业务是国家命脉,但随着金融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国际化,投资管理很大程度上就在证券业务发展中得以体现。”

从年龄来看,尽管30岁以下的年轻雇员在金融从业者中占比最高(32.5%),但其中不少人并不具备金融人才资质。而从业者占比25.2%的年龄介于40岁到49岁之间的从业者却拥有最高的金融人才比例(37.8%)。这说明夹在两个年龄段之间的人群有通过金融资质培训衔接两者之间的差距的需求,这也体现在他们对应的个人发展需求上。年轻人为了进入这个行业或在职场进阶,就相应有更高的培训成才需求。

在中国金融人才的地理分布上,香港以11138人成为最大金融中心,而上海、北京则是内地(共4910人)的两大金融中心,深圳、广州占据三、四名,成都、武汉、大连等零星金融市场开始兴起。这中间有近70%的人留在金融业,而其余30%的人是跨行业流动。

除了总结出以资产组合管理为首的一系列行业关键技能,大数据也通过对13万个职业发展历程样本的数据库分析动态给金融人才提供了未来可能发展道路的动态启示。

在中国,67%的PM都是从基层分析师岗位做起:实习生自下而上逐渐进阶为Analys-Associate-Consultant,到了这一步就达到了跨行业发展的通常阶段,转型为Portfolio Manager等岗位;继续往上就是VP-SVP/Director/CIO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二三十年间,教育背景出现了多样化趋势,不少亚洲院校实现了排名飞跃,其中香港院校表现尤为显著。

随着机器对中文的学习、数据库的扩大等,未来大数据将能更好地观察CFA持证者在不同院校的分布及其职业发展生涯中的表现。

在峰会中,来自不同行业的重量级嘉宾也分享了他们的理解。结合当前市场和行业发展背景、企业发展阶段来考量,目前有四种人才需求趋势:国际化、创新型、专业型、管理型人才。专业知识是基础,要求掌握细分技能,如交易员、资管业务、审批、风控等。所谓国际化,除了学习国际业务知识、考取CFA等国际证书,或拥有海外工作或留学经历,还强调拥有能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多元软实力:在国内能理解中国人关系网思维,在国外能转换成另一种社交沟通模式。而创新型,则是要求顺应当下的科技发展趋势,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拓宽广度,留意新变化。最后,要达到情商与智商的复合平衡,不仅技术过硬,还有足够的职业道德操守,且能善于管理团队,此谓管理型人才。

自2002年来到中国以来,CFA已从无人认识变得无人不晓,持证人数也从十年前的不到100人到如今的超过3700人,形成业界间相互认可的社区。CFA的理论体系及专业性能在投行业务、资产证券化等国外舶来品的创新应用方面起到作用,其证书在投资管理、资本市场、投资银行、VCPE、银行及金融服务业中均占据数一数二的普适度。

从短期功利性来说,CFA能帮助求职者在职业转型时起到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敲门砖作用,尤其是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如阿里巴巴集团财资部副总裁,CFA,欧家麟所说:“在我的职业生涯从财务人员转到投资人员的关键时期,CFA证书帮到了我。面试的时候,公司高管在电话里第一句话就是说:‘你是CFA吧,那我直接问你软性技巧和你是否适合在我们公司发展的问题’。” 尽管真正从业应用知识面跟之前所学相比可能会显得很窄,但获得CFA本身至少说明了持证者具有全面知识储备、有较好的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操守。除了求职优先之外,CFA的获得也能给持有者带来其他职业福利,如奖金、免考资格等。

CFA协会中国会长贾立军先生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这次金融人才峰会的意义就在于尽可能地将整个行业调动起来,帮助业界人士综合知识再教育与领导力能力培养。在未来,他期望能在现场引入业内顶尖雇主如摩根斯坦利等,帮助衔接职业人才及市场需求;同时鼓励CFA成员继续更多地志愿分享知识。对于CFA协会本身,他有这样的期许:“我们需要建一个可持续、长期适用且不受未来风险政策影响的组织模型,将CFA打造为一个培养人才持续学习的平台,并促进不同CFA持证者的志愿参与和业内专业沟通,达到不同地理位置和内容课题的覆盖。”

尽管对“金融人才就业是否将受到AI严重冲击”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他对未来仍持乐观态度:“CFA的知识在哪都适用,因而到达CFA这个级别的人应该是有可塑性的,无论在什么情况都会有在缝隙中生存的能力。机器能取代部分过程,但决策管理仍然得靠人。”从CFA出发,他鼓励金融人才不要止步于原有的思维惯性,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善于反思,勇于跳出舒适区,走向国际化。“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非黑即白,一切都是不同层次的灰,并持续处于动态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是要在对的地点,对的时候跟对的人一起共事。”

至于为什么CFA考试费这么贵的问题,他笑着回答:“嗯,对比它对应的岗位工资和资质认可度来说,这个价钱贵得很值嘛,不是吗?”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