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小学在家上」的商业故事价值超过15亿美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小学在家上」的商业故事价值超过15亿美元

这是一个再也没有巴比伦塔可被摧毁的时代。

1994年,《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那句模棱两可却又掷地有声的旁白——「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也象征着中国人窥探世界窗口的挣扎心态。

很多年后,这部戏的导演郑晓龙为新生代观众所熟知的代表作成了《甄嬛传》,而作为文学原著的作者曹桂林写了一篇影响极其有限的续作《王起明回北京》,并对媒体表示自己无论如何都对美国喜欢不起来,「不是它排斥我,是我排斥它。」

尽管受到民族主义情绪的冲击,「月亮还是故乡圆」的激烈主张时常占据媒体上风,但是难以作伪的「用脚投票」却总是能够如实反映选择方向,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显示,约有1/4的中国移民定居在美国,且中国人在美国持有雇主支持临时工作签证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人,在2015年,几乎每三个美国国际学生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

这种撕裂,可能是所有处于激荡变化当中的转型国家都必然经历的过程。

而在「阶层固化」的慌张之下,唯恐后代在起跑线上落后的观念又如积水成渊般的凝结崭新市场,刚刚完成2亿美元D轮融资——创下迄今为止全球K12在线教育行业的空前纪录——的VIPKID甚至宣称其北美外教的人力规模达到2万人,而且依然有着供不应求的增长动力。

这是一个再也没有巴比伦塔可被摧毁的时代。

根据VIPKID提供的数据,这2万名外教合计起来的月度授课量达到219万节课,也就是平均每人每月至少为100人次的中国儿童上课,这个数字足以证明「美国小学在家上」的品牌文案不为虚言。

有趣的是,随着科技文明的前行,语言本身的技能属性正在大幅褪色,在乐观者眼里,人工智能的进化迟早会让曾经只在科幻小说里存在的「翻译机」问世,非专业类的翻译这门职业的也将趋于衰亡。

换句话说,学习第二语言同样是在回归工具的本质,它是为了尽早切换全球视野的目的服务。

柴静曾在采访卢安克——这个德国人数十年如一日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志愿支教——之后写道:「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商业的价值在于,它的介入或许会削弱某种感动人心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只要市场能够发挥足够均衡的作用,整个社会都可以从中受益,一件商品越是容易用钱买到,它就越是不至于稀缺到需要寄托运气。

方兴未艾的在线教育就是其中的理性产物,仅是K12的垂直细分领域,就达到了5000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超过20%的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尽管在线教育本身具有相较传统教育更为可观的分发能力——毋须承担场地租赁的高昂成本——但是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平台却同时表现出舍近求远的做法:摒弃「一对多」的资源配置方案,转而追求「一对一」的服务能力。

也就是一名外教在同一课时只教一名中国学生,显然,这把成本的高度重新抬了上去。

仍以VIPKID为例,其「自由选择外教」的基础价格约在每年96节课/9600元,如果愿意接受更高频次的课程设计,甚至可以达到每年近2万元的支出。

不过,即使是在价格不算友好的情况下,一些评价相对出色的外教仍然会出现被约满的情况,这也让部分家长不惜「掐着闹钟」抢先预定心仪的外教。

说来说去,还是「消费升级」的经典规律正在应证。

在波士顿咨询发布的一份报告里,中国上层中产(每月可支配收入12000-22000元)及及富裕家庭(每月可支配收入22000元以上)的规模将在未来五年之内翻番,并拉动75%的消费增长。

加上中国年轻群体对于「高储蓄、低消费」的生活传统的颠覆,整个商业资源的分配结构都将被不动声色的改写,比如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份额逐年下降,以及在提高生活品质方面的阔绰出手。

这同时也是美国走过的历史路径,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教育商品的涨幅超过200%,而汽车、服装、电子商品的价格反而是下降的。

这也是「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后现代版本,与之呼应的,则是VIPKID今年营收有望超过50亿人民币,占到目标市场的半壁江山。

据说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一度试图加入VIPKID的融资阵营——他的家庭似乎就是中美交流的最佳例证——不过最终被VIPKID接受的,还是本土巨头之一的腾讯,后者在垂直市场的每一次战略投资,都是直奔帮助行业第一提前解决战斗而去。

于是,K12的在线英语这条赛道距离关闭的日期可能也就近在咫尺。

前日,《纽约时报》报道了中国来自逾18万个中国家庭的孩子通过网络直播参观了数十个全球顶级博物馆——包括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奥赛博物馆、柏林的德国历史博物馆在内——的故事,他们支付了更为低廉的门票费用,同时得到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形式。

的确,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所能享受到的资源秉赋却千差万别,如何精巧而道德的解决这个问题,依然会有一段漫长的路程。

从小学习英语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开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小学在家上」的商业故事价值超过15亿美元

这是一个再也没有巴比伦塔可被摧毁的时代。

1994年,《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红遍大江南北,那句模棱两可却又掷地有声的旁白——「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也象征着中国人窥探世界窗口的挣扎心态。

很多年后,这部戏的导演郑晓龙为新生代观众所熟知的代表作成了《甄嬛传》,而作为文学原著的作者曹桂林写了一篇影响极其有限的续作《王起明回北京》,并对媒体表示自己无论如何都对美国喜欢不起来,「不是它排斥我,是我排斥它。」

尽管受到民族主义情绪的冲击,「月亮还是故乡圆」的激烈主张时常占据媒体上风,但是难以作伪的「用脚投票」却总是能够如实反映选择方向,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显示,约有1/4的中国移民定居在美国,且中国人在美国持有雇主支持临时工作签证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人,在2015年,几乎每三个美国国际学生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

这种撕裂,可能是所有处于激荡变化当中的转型国家都必然经历的过程。

而在「阶层固化」的慌张之下,唯恐后代在起跑线上落后的观念又如积水成渊般的凝结崭新市场,刚刚完成2亿美元D轮融资——创下迄今为止全球K12在线教育行业的空前纪录——的VIPKID甚至宣称其北美外教的人力规模达到2万人,而且依然有着供不应求的增长动力。

这是一个再也没有巴比伦塔可被摧毁的时代。

根据VIPKID提供的数据,这2万名外教合计起来的月度授课量达到219万节课,也就是平均每人每月至少为100人次的中国儿童上课,这个数字足以证明「美国小学在家上」的品牌文案不为虚言。

有趣的是,随着科技文明的前行,语言本身的技能属性正在大幅褪色,在乐观者眼里,人工智能的进化迟早会让曾经只在科幻小说里存在的「翻译机」问世,非专业类的翻译这门职业的也将趋于衰亡。

换句话说,学习第二语言同样是在回归工具的本质,它是为了尽早切换全球视野的目的服务。

柴静曾在采访卢安克——这个德国人数十年如一日在中国的贫困山区志愿支教——之后写道:「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卢安克。」

商业的价值在于,它的介入或许会削弱某种感动人心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只要市场能够发挥足够均衡的作用,整个社会都可以从中受益,一件商品越是容易用钱买到,它就越是不至于稀缺到需要寄托运气。

方兴未艾的在线教育就是其中的理性产物,仅是K12的垂直细分领域,就达到了5000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超过20%的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尽管在线教育本身具有相较传统教育更为可观的分发能力——毋须承担场地租赁的高昂成本——但是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平台却同时表现出舍近求远的做法:摒弃「一对多」的资源配置方案,转而追求「一对一」的服务能力。

也就是一名外教在同一课时只教一名中国学生,显然,这把成本的高度重新抬了上去。

仍以VIPKID为例,其「自由选择外教」的基础价格约在每年96节课/9600元,如果愿意接受更高频次的课程设计,甚至可以达到每年近2万元的支出。

不过,即使是在价格不算友好的情况下,一些评价相对出色的外教仍然会出现被约满的情况,这也让部分家长不惜「掐着闹钟」抢先预定心仪的外教。

说来说去,还是「消费升级」的经典规律正在应证。

在波士顿咨询发布的一份报告里,中国上层中产(每月可支配收入12000-22000元)及及富裕家庭(每月可支配收入22000元以上)的规模将在未来五年之内翻番,并拉动75%的消费增长。

加上中国年轻群体对于「高储蓄、低消费」的生活传统的颠覆,整个商业资源的分配结构都将被不动声色的改写,比如生活必需品的支出份额逐年下降,以及在提高生活品质方面的阔绰出手。

这同时也是美国走过的历史路径,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教育商品的涨幅超过200%,而汽车、服装、电子商品的价格反而是下降的。

这也是「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后现代版本,与之呼应的,则是VIPKID今年营收有望超过50亿人民币,占到目标市场的半壁江山。

据说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一度试图加入VIPKID的融资阵营——他的家庭似乎就是中美交流的最佳例证——不过最终被VIPKID接受的,还是本土巨头之一的腾讯,后者在垂直市场的每一次战略投资,都是直奔帮助行业第一提前解决战斗而去。

于是,K12的在线英语这条赛道距离关闭的日期可能也就近在咫尺。

前日,《纽约时报》报道了中国来自逾18万个中国家庭的孩子通过网络直播参观了数十个全球顶级博物馆——包括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奥赛博物馆、柏林的德国历史博物馆在内——的故事,他们支付了更为低廉的门票费用,同时得到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形式。

的确,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所能享受到的资源秉赋却千差万别,如何精巧而道德的解决这个问题,依然会有一段漫长的路程。

从小学习英语这件事情,就是一个开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