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互联网时代,唱片公司的机会在哪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互联网时代,唱片公司的机会在哪儿?

唱片公司以往一站式的打包服务在市场中已经不再具有优势。无论是进入影视剧、游戏等产业环节,还是专精于营销宣传、版权管理等音乐服务,只有通过深耕特定领域提供无可替代的专业服务,才能赢得市场认可。

2018年2月28日,鹿晗工作室宣布与壹心娱乐合约期满,双方正式结束合作关系,今后鹿晗相关工作将由鹿晗工作室独立运营。而近年来,成立艺人工作室在娱乐圈已经蔚然成风。

为什么艺人都急于摆脱公司要单干呢?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成立工作室后,艺人可以完全掌控经济和发展规划上的主导权。但对于其所属公司而言,具有商业价值艺人的流失,无疑是一项巨大的业务损失。

这种现象在当代唱片公司尤为明显。可以看到,从传统唱片业时代幸存下来的唱片公司,其行业地位似乎从掌握话语权的内容提供商降格成了提供音乐制作的“流水线工人”。面对这种尴尬的现状,本土唱片公司该如何在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困顿中的唱片公司

在传统音乐产业链中,位于核心位置的唱片公司业务也可以大体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上游核心负责音乐内容的创作;中游负责对歌手、艺人的包装,并以实体唱片、数字音乐等形式进行作品传播;下游是消费环节,负责艺人IP衍生价值的开发,包括商演、代言、周边售卖等。

近年来,随着小众音乐类型的得宠,流行虽然仍是受众的主流消费对象,但民谣、说唱和电音等领域的潜力仍不可小觑。对于已几近丧失制造潮流能力的唱片公司而言,面对几乎每年一变的音乐风口,大多只能跟随潮流的走向。

某唱片公司企划对音乐先声表示,“我们在对收集来的Demo进行筛选的时候,对于一首歌曲是不是现在的主流风格,以及是否适合某个艺人演唱,连内部员工都会产生不同的分歧。”

现实是残酷的,真正获利的总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跟风者只能在风口的外围徘徊,很难突围而出。面对音乐市场明显的分众化现象,唱片公司想要做出最大程度讨好最多听众的作品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推新、造星”的中游环节,一方面由于传统唱片工业的瓦解,实体和数字唱片收入大幅度缩水,而原有传统渠道的运作效率也大不如前,唱片公司大多只考虑短期效益,不敢做长线投资;另一方面,随着微博、直播、短视频等新兴社交媒体的大量爆发,各大平台上诞生的一大批音乐网红进入市场,直接分流了原有艺人的市场份额。

此外,无论是挤破头也要上的电视综艺,还是明码标价的线上渠道,都直接导致了音乐宣传的成本急剧上升。这对于大多数处于“散、小、弱”状态的唱片公司以及独立音乐人而言,也就意味着基本告别了大规模曝光的机会。

关于衍生价值的开发,特别是商业代言或其他跨界合作,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人在市场中的热度,但头部艺人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

由此可见,对于处于困境中的唱片公司而言,固守原有的唱片业务已明显不适应于时代发展。

唱片公司的机会在哪儿?

随着泛娱乐产业的发展,视听产品之间的结合日益紧密,跨界合作成为也成为众多音乐公司业务拓展或者转型的新趋势。我们也可以看到,近年来市场中最受欢迎的歌曲也大多来自影视剧的主题曲,这也为唱片公司的音乐宣传提供了思路。

心喜文化执行副总王凯也向音乐先声证实了这一点。“现在授权音乐给影视剧,对于音乐公司算是作品的宣传渠道,前期的预付版权价格并不高,更多的是借助后期影视剧的热播,打造音乐作品的市场知名度,从而提升作品的版权价值。”借力影视作品的热度形成IP链上一环,已经成为业内普遍看好的宣发新模式。

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唱片公司挖掘艺人的途径也从校园、酒吧等线下传统渠道转战直播、短视频等线上平台,不仅扩展了艺人挑选的广度,还能通过更直观的用户数据签约有一定粉丝基数、发展潜力的网红。

陈一发和贾玲

在网红是否有机会被挖掘成为业界新人这个问题上,王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公司挖掘艺人的渠道不会完全从线下转到线上,更多的是两种渠道的相结合。相较于专业的艺人来说,大多数网红的直播更多的是对市面上既定作品的输出,并没有产生传递个人价值观的艺术作品。从艺人的质量方面权衡,朋友推荐、校园渠道输送的艺人更值得长远发展。”

而对于大多数小唱片公司来说,为了避免资源投入的“一场空”,与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人、网红合作,或者是签约创作型歌手,也成为规避新人发展的不确定性、将有限资源最大化开发的造星方式。

正如前文所述,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艺人工作室,也意味着唱片公司在制作、包装、推广各方面的专业性相较于过去更容易被取代。那么对于大多数中小唱片公司来说,以后的路该如何走呢?

一位音乐行业资深从业者向音乐先声表示,“未来唱片公司的人才筛选将会更加专业,业务发展将会呈现模式多元化、水平专业化的趋势。例如,发展成专业做艺人营销的公司、做内容制作的公司、做内容版权的公司等等.”

简单来说,唱片公司以往一站式的打包服务在市场中已经不再具有优势。无论是进入影视剧、游戏等产业环节,还是专精于营销宣传、版权管理等音乐服务,只有通过深耕特定领域提供无可替代的专业服务,才能赢得市场认可。

文 | 刘掌灯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先声药业

3.4k
  • 先声药业:注射用苏维西塔单抗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
  • 先声药业:SIM0500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美国FDA批准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互联网时代,唱片公司的机会在哪儿?

唱片公司以往一站式的打包服务在市场中已经不再具有优势。无论是进入影视剧、游戏等产业环节,还是专精于营销宣传、版权管理等音乐服务,只有通过深耕特定领域提供无可替代的专业服务,才能赢得市场认可。

2018年2月28日,鹿晗工作室宣布与壹心娱乐合约期满,双方正式结束合作关系,今后鹿晗相关工作将由鹿晗工作室独立运营。而近年来,成立艺人工作室在娱乐圈已经蔚然成风。

为什么艺人都急于摆脱公司要单干呢?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成立工作室后,艺人可以完全掌控经济和发展规划上的主导权。但对于其所属公司而言,具有商业价值艺人的流失,无疑是一项巨大的业务损失。

这种现象在当代唱片公司尤为明显。可以看到,从传统唱片业时代幸存下来的唱片公司,其行业地位似乎从掌握话语权的内容提供商降格成了提供音乐制作的“流水线工人”。面对这种尴尬的现状,本土唱片公司该如何在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困顿中的唱片公司

在传统音乐产业链中,位于核心位置的唱片公司业务也可以大体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部分:上游核心负责音乐内容的创作;中游负责对歌手、艺人的包装,并以实体唱片、数字音乐等形式进行作品传播;下游是消费环节,负责艺人IP衍生价值的开发,包括商演、代言、周边售卖等。

近年来,随着小众音乐类型的得宠,流行虽然仍是受众的主流消费对象,但民谣、说唱和电音等领域的潜力仍不可小觑。对于已几近丧失制造潮流能力的唱片公司而言,面对几乎每年一变的音乐风口,大多只能跟随潮流的走向。

某唱片公司企划对音乐先声表示,“我们在对收集来的Demo进行筛选的时候,对于一首歌曲是不是现在的主流风格,以及是否适合某个艺人演唱,连内部员工都会产生不同的分歧。”

现实是残酷的,真正获利的总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跟风者只能在风口的外围徘徊,很难突围而出。面对音乐市场明显的分众化现象,唱片公司想要做出最大程度讨好最多听众的作品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推新、造星”的中游环节,一方面由于传统唱片工业的瓦解,实体和数字唱片收入大幅度缩水,而原有传统渠道的运作效率也大不如前,唱片公司大多只考虑短期效益,不敢做长线投资;另一方面,随着微博、直播、短视频等新兴社交媒体的大量爆发,各大平台上诞生的一大批音乐网红进入市场,直接分流了原有艺人的市场份额。

此外,无论是挤破头也要上的电视综艺,还是明码标价的线上渠道,都直接导致了音乐宣传的成本急剧上升。这对于大多数处于“散、小、弱”状态的唱片公司以及独立音乐人而言,也就意味着基本告别了大规模曝光的机会。

关于衍生价值的开发,特别是商业代言或其他跨界合作,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人在市场中的热度,但头部艺人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

由此可见,对于处于困境中的唱片公司而言,固守原有的唱片业务已明显不适应于时代发展。

唱片公司的机会在哪儿?

随着泛娱乐产业的发展,视听产品之间的结合日益紧密,跨界合作成为也成为众多音乐公司业务拓展或者转型的新趋势。我们也可以看到,近年来市场中最受欢迎的歌曲也大多来自影视剧的主题曲,这也为唱片公司的音乐宣传提供了思路。

心喜文化执行副总王凯也向音乐先声证实了这一点。“现在授权音乐给影视剧,对于音乐公司算是作品的宣传渠道,前期的预付版权价格并不高,更多的是借助后期影视剧的热播,打造音乐作品的市场知名度,从而提升作品的版权价值。”借力影视作品的热度形成IP链上一环,已经成为业内普遍看好的宣发新模式。

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唱片公司挖掘艺人的途径也从校园、酒吧等线下传统渠道转战直播、短视频等线上平台,不仅扩展了艺人挑选的广度,还能通过更直观的用户数据签约有一定粉丝基数、发展潜力的网红。

陈一发和贾玲

在网红是否有机会被挖掘成为业界新人这个问题上,王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公司挖掘艺人的渠道不会完全从线下转到线上,更多的是两种渠道的相结合。相较于专业的艺人来说,大多数网红的直播更多的是对市面上既定作品的输出,并没有产生传递个人价值观的艺术作品。从艺人的质量方面权衡,朋友推荐、校园渠道输送的艺人更值得长远发展。”

而对于大多数小唱片公司来说,为了避免资源投入的“一场空”,与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艺人、网红合作,或者是签约创作型歌手,也成为规避新人发展的不确定性、将有限资源最大化开发的造星方式。

正如前文所述,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艺人工作室,也意味着唱片公司在制作、包装、推广各方面的专业性相较于过去更容易被取代。那么对于大多数中小唱片公司来说,以后的路该如何走呢?

一位音乐行业资深从业者向音乐先声表示,“未来唱片公司的人才筛选将会更加专业,业务发展将会呈现模式多元化、水平专业化的趋势。例如,发展成专业做艺人营销的公司、做内容制作的公司、做内容版权的公司等等.”

简单来说,唱片公司以往一站式的打包服务在市场中已经不再具有优势。无论是进入影视剧、游戏等产业环节,还是专精于营销宣传、版权管理等音乐服务,只有通过深耕特定领域提供无可替代的专业服务,才能赢得市场认可。

文 | 刘掌灯

本文为音乐先声原创稿件,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