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梅姨访华后 这些英式学校看到“中国机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梅姨访华后 这些英式学校看到“中国机会”

他们看到了搭上顺风车的机会。

作为把教育发展为产业的英国,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产出能力。根据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的数据,每年约有23万留学生奔赴英国上大学,为英国经济贡献200亿英镑的价值。

英国不仅在全球招收国际学生,一些学校还把校区拓展到海外。你能看到最早到中国合作办学的海外学校,几乎都来自这里。

脱欧之后,英国在教育输出上显得更加卖力了。今年年初,梅姨访华时特别聊到中英教育合作,临走前还促成了总值超过5.5亿英镑的合作大单。除了高校之外,这让K12阶段英式学校也兴奋起来。

赶紧上车

低龄留学成为趋势,送子女去顶尖学校,也被家长们视作挤进精英大学的策略。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希望子女们早早离开。

康德学校(Concord College)执行校长Gail C. Denham认为,早早就奔赴海外求学的中国孩子会常常对“我是谁”产生困惑。“让他们记住自己的‘根’,这是相当重要的。”在Denham看来,融合式的国际学校有了价值,既给学生提供海外教育,也能让他们保持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从这个层面来看,国际学校更像是“送货上门”式的产物。

不过,受制于政策,早期进入中国的英式学校,诸如哈罗学校和惠灵顿公学等,仅对外籍人员子女开放,大部分校区集中在一线城市。

在2013年,公立学校国际部开始受政策约束后,民办国际学校数量开始猛涨。国内富裕家庭和有出国规划的学生也能上双语学校。

据英国国际学校咨询机构ISC Reserch Ltd.称,截止到2017年12月,中国大陆有807所国际或双语学校,124所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民办双语学校数量为511所,就读学生人数达到约31.2万。其中,采纳英式“A-level”课程为主的国际学校占到市场一半,也让许多英式高中看到了机会。

尽管数量不多,仅有近10所英国学校在中国建立校区(25个),但像莱克顿(Lucton School)和佩特文法学校(Pate's Grammar School)等英国公学和私校已经开始在中国建校区。

路障:中国家长的焦虑

在中国办一所学校并不容易,国内教育体系的严格,让中国家长形成条件反射式的焦虑,往往对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他们会货比三家似的选学校。即便选定学校后,对课程安排和家庭作业的设置也常常充满疑惑。

英式学校的管理者们常遇到的情况是,被迫拿去与美式教育PK一番。对美国精英大学的追捧,让许多家庭抱有一种观念,想要去藤校就得先在美国高中做好铺垫。但与严格的国内教育体系相比,美国K12教育显得太自由。

“据我了解,一些美国学校甚至不会对出勤率做要求,餐厅整天开放。直接从中国到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未必会接受。”BE教育的首席执行官William Vanbergen评价到。他认为,无论是A-level或GCSE课程,还是英式公学提倡的“全人教育”,比美国更为系统。

在课程设置上,英式学校也在发掘中国教育中的精华。比如,从2015年《一课一练》等教材进入英国课堂后,英国教育部还想将九九乘法表在本国推广开。

“考试不重要吗?任何国家的教育也会看成果,只是不能把考试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哪国教育都有其优势之处,互相补充,才更有效果。”卡迪夫公学中国校区总校长孙苏建说。

家庭作业可能是令国际学校管理者最头疼的地方。家长们常常抱怨学校布置作业不够多,他们甚至在课后请私人教师帮孩子补课。

“作业的设置是有目标的,如果只是重复性的做作业,并不是聪明的做法。”Denham评价到。为了安抚家长们焦虑的情绪,康德校长开放自己的办公室,让他们随时能进去聊一聊。“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的焦虑,帮他们理解问题到底在哪儿。”

开进来和开出去

无论是K12的英式学校进来,还是中国教育资本走出去,对贸易部门来说,这都是一门好生意。英国国际贸易部预计2020年前,进入中国的英国学校品牌数目会翻倍,在国内开办的校区将增加至50个以上。

一些中国资本也看到了其中的机会,积极去寻找海外发展的门道。阿德科特学校的中国资本方,准备收购英国米德尔顿公学和阿德科特学校的部分股份,两者在英国已有百年历史。

在英国大使馆国际贸易部教育技能司的中方负责人刘婧也发现,贸易部门对中英教育合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该团队从刚开始的两人,发展到现在的9人。

“我们常常会和英方同事探讨一些未来合作的可能,这些探讨已经超出贸易范围,有时还会很激烈。但即便我们最后并没有形成一致决定,但都深感彼此间已共识,只要对两国孩子们有帮助,那为什么不去做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梅姨访华后 这些英式学校看到“中国机会”

他们看到了搭上顺风车的机会。

作为把教育发展为产业的英国,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产出能力。根据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的数据,每年约有23万留学生奔赴英国上大学,为英国经济贡献200亿英镑的价值。

英国不仅在全球招收国际学生,一些学校还把校区拓展到海外。你能看到最早到中国合作办学的海外学校,几乎都来自这里。

脱欧之后,英国在教育输出上显得更加卖力了。今年年初,梅姨访华时特别聊到中英教育合作,临走前还促成了总值超过5.5亿英镑的合作大单。除了高校之外,这让K12阶段英式学校也兴奋起来。

赶紧上车

低龄留学成为趋势,送子女去顶尖学校,也被家长们视作挤进精英大学的策略。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希望子女们早早离开。

康德学校(Concord College)执行校长Gail C. Denham认为,早早就奔赴海外求学的中国孩子会常常对“我是谁”产生困惑。“让他们记住自己的‘根’,这是相当重要的。”在Denham看来,融合式的国际学校有了价值,既给学生提供海外教育,也能让他们保持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从这个层面来看,国际学校更像是“送货上门”式的产物。

不过,受制于政策,早期进入中国的英式学校,诸如哈罗学校和惠灵顿公学等,仅对外籍人员子女开放,大部分校区集中在一线城市。

在2013年,公立学校国际部开始受政策约束后,民办国际学校数量开始猛涨。国内富裕家庭和有出国规划的学生也能上双语学校。

据英国国际学校咨询机构ISC Reserch Ltd.称,截止到2017年12月,中国大陆有807所国际或双语学校,124所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民办双语学校数量为511所,就读学生人数达到约31.2万。其中,采纳英式“A-level”课程为主的国际学校占到市场一半,也让许多英式高中看到了机会。

尽管数量不多,仅有近10所英国学校在中国建立校区(25个),但像莱克顿(Lucton School)和佩特文法学校(Pate's Grammar School)等英国公学和私校已经开始在中国建校区。

路障:中国家长的焦虑

在中国办一所学校并不容易,国内教育体系的严格,让中国家长形成条件反射式的焦虑,往往对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他们会货比三家似的选学校。即便选定学校后,对课程安排和家庭作业的设置也常常充满疑惑。

英式学校的管理者们常遇到的情况是,被迫拿去与美式教育PK一番。对美国精英大学的追捧,让许多家庭抱有一种观念,想要去藤校就得先在美国高中做好铺垫。但与严格的国内教育体系相比,美国K12教育显得太自由。

“据我了解,一些美国学校甚至不会对出勤率做要求,餐厅整天开放。直接从中国到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未必会接受。”BE教育的首席执行官William Vanbergen评价到。他认为,无论是A-level或GCSE课程,还是英式公学提倡的“全人教育”,比美国更为系统。

在课程设置上,英式学校也在发掘中国教育中的精华。比如,从2015年《一课一练》等教材进入英国课堂后,英国教育部还想将九九乘法表在本国推广开。

“考试不重要吗?任何国家的教育也会看成果,只是不能把考试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哪国教育都有其优势之处,互相补充,才更有效果。”卡迪夫公学中国校区总校长孙苏建说。

家庭作业可能是令国际学校管理者最头疼的地方。家长们常常抱怨学校布置作业不够多,他们甚至在课后请私人教师帮孩子补课。

“作业的设置是有目标的,如果只是重复性的做作业,并不是聪明的做法。”Denham评价到。为了安抚家长们焦虑的情绪,康德校长开放自己的办公室,让他们随时能进去聊一聊。“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的焦虑,帮他们理解问题到底在哪儿。”

开进来和开出去

无论是K12的英式学校进来,还是中国教育资本走出去,对贸易部门来说,这都是一门好生意。英国国际贸易部预计2020年前,进入中国的英国学校品牌数目会翻倍,在国内开办的校区将增加至50个以上。

一些中国资本也看到了其中的机会,积极去寻找海外发展的门道。阿德科特学校的中国资本方,准备收购英国米德尔顿公学和阿德科特学校的部分股份,两者在英国已有百年历史。

在英国大使馆国际贸易部教育技能司的中方负责人刘婧也发现,贸易部门对中英教育合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该团队从刚开始的两人,发展到现在的9人。

“我们常常会和英方同事探讨一些未来合作的可能,这些探讨已经超出贸易范围,有时还会很激烈。但即便我们最后并没有形成一致决定,但都深感彼此间已共识,只要对两国孩子们有帮助,那为什么不去做呢?”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