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麦肯锡:银行资管增速明显下滑 必须尽快落实“七个转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麦肯锡:银行资管增速明显下滑 必须尽快落实“七个转型”

资管新规冲击下,银行迎来“最好时代”还是“最坏时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银行业亦如是。

5月21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对外发布《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胜利之门再度开启——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称,资管新规冲击下中国大资管市场“急刹车”,银行资管转型刻不容缓。

麦肯锡预计,至2025年,传统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之下将下滑18%,资本收益率将因此下降30%。此外,非银机构不断崛起蚕食市场蛋糕。对于很多银行家而言,行业似乎正在步入一个“最坏的时代”,但是这个“最坏的时代”也可能孕育着最好的机会。

麦肯锡指出,2012-2016年,中国资管市场度过了黄金五年,管理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其中银行理财更是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5%。但是这一波建立在“监管套利、多层嵌套、隐性刚兑”的快速增长模式下,暗藏着不可低估的系统风险,不可持续。进入2017年,以“破刚兑、控分级、降杠杆、提门槛、禁资金池、除嵌套、去通道”七大关键词为核心的资管新政陆续出台。中国“大资管”市场突然急刹车,年增速下滑到8%以内。

图片来源:麦肯锡《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胜利之门再度开启——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报告

其中,银行资管的下滑更为明显。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7年底,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54万亿元,较年初仅增加0.49万亿元,比2016年少增5.06万亿元;同比增长2%,增速较2016年同期下降21.94个百分点,其中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2017年较年初大幅减少3.40万亿元,降幅为51.13%。

麦肯锡认为,2018年4月底,以“回归本源”为主旨的资管新规落地,标志着中国过去五年建立在“监管套利和隐性刚兑”之上的“大资管”和“大财富”行业的超常规发展将告一段落,旧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百万亿级存量业务应监管要求需在2020年前完成转型。

与此同时,监管并非行业面临的唯一挑战,数字化技术正在颠覆传统业务模式。

麦肯锡预计,至2025年,传统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之下将下滑18%,资本收益率将因此下降30%。此外,非银机构不断崛起蚕食市场蛋糕。对于很多银行家而言,行业似乎正在步入一个最坏的时代。

但是这个最坏的时代也可能孕育着最好的机会。

首先,个人和机构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需求仍然强劲。麦肯锡预计,至2021年,中国个人财富将达到15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非现金和存款的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将不断提升,从目前的51%左右提升到56%以上;同时机构投资者也在加速成长,过去五年其管理资产增速也达到了20%以上。

不仅如此,根据国际经验,银行凭借其强大的客户资源、完整的账户体系和一体化的业务能力,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优势明显。放眼全球,银行系资管占据全球前20大资管机构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并在全球前20大私人银行排行榜上占据17个席位。

麦肯锡认为,提前引领转型的国内银行将很可能继续成为未来中国“大资管”和“大财富”市场的主导力量。而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也为银行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因此,中国银行家们应该积极驱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的转型,打开通往“最好的时代”的大门。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中国金融行业咨询负责人曲向军指出,银行资管业务对于银行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放眼国际领先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股本回报率(ROE)普遍在20%以上,是典型的高投入高回报业务。在资管新规下,未来两年中国银行资管业务的关键是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本源。要做到这点,银行必须尽快落实“七个转型”,即向全市场主动管理转型,向净值化产品转型,零售推动和机构直销两手抓向协同营销转型,向资管子公司转型,向市场化人才机制转型,向独立资管风控体系转型,以及向智能资管转型。

私人银行市场无疑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皇冠。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马奔指出,下一个十年,中国私人银行业务有六大趋势值得高度关注:超高净值客户将成为下一个核心战场,“在岸+离岸”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逐步成为必选项,围绕家族传承的服务能力日益关键,数字化技术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的应用日益重要,人才是私人银行业务的生命线,及协同效应是银行私行业务的核心优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麦肯锡:银行资管增速明显下滑 必须尽快落实“七个转型”

资管新规冲击下,银行迎来“最好时代”还是“最坏时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银行业亦如是。

5月21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对外发布《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胜利之门再度开启——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称,资管新规冲击下中国大资管市场“急刹车”,银行资管转型刻不容缓。

麦肯锡预计,至2025年,传统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之下将下滑18%,资本收益率将因此下降30%。此外,非银机构不断崛起蚕食市场蛋糕。对于很多银行家而言,行业似乎正在步入一个“最坏的时代”,但是这个“最坏的时代”也可能孕育着最好的机会。

麦肯锡指出,2012-2016年,中国资管市场度过了黄金五年,管理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2%。其中银行理财更是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5%。但是这一波建立在“监管套利、多层嵌套、隐性刚兑”的快速增长模式下,暗藏着不可低估的系统风险,不可持续。进入2017年,以“破刚兑、控分级、降杠杆、提门槛、禁资金池、除嵌套、去通道”七大关键词为核心的资管新政陆续出台。中国“大资管”市场突然急刹车,年增速下滑到8%以内。

图片来源:麦肯锡《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胜利之门再度开启——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报告

其中,银行资管的下滑更为明显。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7年底,理财产品存续余额29.54万亿元,较年初仅增加0.49万亿元,比2016年少增5.06万亿元;同比增长2%,增速较2016年同期下降21.94个百分点,其中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2017年较年初大幅减少3.40万亿元,降幅为51.13%。

麦肯锡认为,2018年4月底,以“回归本源”为主旨的资管新规落地,标志着中国过去五年建立在“监管套利和隐性刚兑”之上的“大资管”和“大财富”行业的超常规发展将告一段落,旧模式下发展起来的百万亿级存量业务应监管要求需在2020年前完成转型。

与此同时,监管并非行业面临的唯一挑战,数字化技术正在颠覆传统业务模式。

麦肯锡预计,至2025年,传统银行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在金融科技的冲击之下将下滑18%,资本收益率将因此下降30%。此外,非银机构不断崛起蚕食市场蛋糕。对于很多银行家而言,行业似乎正在步入一个最坏的时代。

但是这个最坏的时代也可能孕育着最好的机会。

首先,个人和机构的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需求仍然强劲。麦肯锡预计,至2021年,中国个人财富将达到15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非现金和存款的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将不断提升,从目前的51%左右提升到56%以上;同时机构投资者也在加速成长,过去五年其管理资产增速也达到了20%以上。

不仅如此,根据国际经验,银行凭借其强大的客户资源、完整的账户体系和一体化的业务能力,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优势明显。放眼全球,银行系资管占据全球前20大资管机构排行榜的半壁江山,并在全球前20大私人银行排行榜上占据17个席位。

麦肯锡认为,提前引领转型的国内银行将很可能继续成为未来中国“大资管”和“大财富”市场的主导力量。而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也为银行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因此,中国银行家们应该积极驱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的转型,打开通往“最好的时代”的大门。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中国金融行业咨询负责人曲向军指出,银行资管业务对于银行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放眼国际领先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股本回报率(ROE)普遍在20%以上,是典型的高投入高回报业务。在资管新规下,未来两年中国银行资管业务的关键是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本源。要做到这点,银行必须尽快落实“七个转型”,即向全市场主动管理转型,向净值化产品转型,零售推动和机构直销两手抓向协同营销转型,向资管子公司转型,向市场化人才机制转型,向独立资管风控体系转型,以及向智能资管转型。

私人银行市场无疑是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皇冠。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马奔指出,下一个十年,中国私人银行业务有六大趋势值得高度关注:超高净值客户将成为下一个核心战场,“在岸+离岸”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逐步成为必选项,围绕家族传承的服务能力日益关键,数字化技术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的应用日益重要,人才是私人银行业务的生命线,及协同效应是银行私行业务的核心优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