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叫制片人,不如叫”产品经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叫制片人,不如叫”产品经理“

作为“作品”的电影,如果投资人乐意,依然可以让导演来当家做主。作为电影工业主流的那部分电影,的确到了让“产品经理”来当家做主的时候了。

作者:大宝剑

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养成的一个愉悦的习惯,就是在谈话里加上一些互联网色彩浓厚的词汇(英文为主),似乎这样一说,逼格就飙升起来一样。一直在想这周的稿子到底写什么,当“叫制片人,不如叫产品经理”这个标题突然出现在脑海里,自己都觉得自己一下子变得有学问起来。

以前和朋友聊天,也经常喜欢使用“产品经理”这个名词。比如,“XX公司的XX总其实就是一位产品经理。”“是啊是啊,他就是对细节非常重视,感觉上是工程师出身呢。”这样的对话听上去很高大上吧,可即使把“产品经理”这个词用上一百遍,我其实还不太明白“产品经理”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周,腾讯娱乐发布白皮书,介绍白皮书中新导演崛起这一页时,我说,这可能说明我们再怎么重视新导演也不为过,但是另一方面,这也可能说明,现在的中国电影,导演越来越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个幕后推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临场发挥时说的“幕后推手”指的就是我仍然不太明白的“产品经理”。

导演在一部电影中的重要性被削弱,尤其是在一部商业片中被削弱,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好莱坞早就是这样了,这些年,我们一直说学好莱坞学好莱坞,这一点看上去有点入门了。

中国电影从早期的导演中心制,到现在的泛中心,它其实一直缺少一个特别强势有力的当家人。中国电影是最擅长妥协的,如果导演很强势,那这部电影就导演说了算;如果主演是巨星,那没准大家都得听这位大牌的;监制表现强势的也有,但并不多;也有投资人说了算的,但投资人说了算的电影一般都没什么好下场;制片人说了算的应该也不少,但大部分电影还是一个导演、监制、明星、制片人大家一起实力均衡角力下的结果。

中国电影比较缺这样的电影,就是从创意开始,到找导演,到找明星,到这部电影瞄准哪些群体来定位,到拍摄完后根据目标群体来做剪辑,以及修改,如此等等,都由一个人说了算。说白了,其实缺的就是一个“产品经理”的角色。制片人或者监制,甚至导演,多多少少都会做这些工作,但总是缺少一个面目清晰的话事人。

这个话事人,就是“产品经理”。中国电影,越来越需要在字幕里加一个头衔,产品经理:大宝剑。(大宝剑只是举个例子而已)

“产品经理”和“制片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产品经理”听上去洋气,听上去富含“互联网思维”,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产品经理”会认为自己做的首先是“产品”,而不是“作品”。所以,“产品经理”首先奔着去的肯定是票房,而当他(她)奔着票房去的时候,他不会去责怪观众看不懂是观众的智商有问题,或者去建议观众再看一遍,他(她)也不会去责怪是影评人不友好,所以电影的口碑才不好。总之,他(她)不会去为自己辩解,产品没卖好,原因肯定出在自己身上。

、“产品经理”是一位“经理”,对他(她)而言,导演也好,摄影也好,剪辑也好,他们都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都是服务于产品的,而不是倒过来,变成产品服务于导演了。一部电影,最应该打上字幕的,不是XX导演作品,而是XX产品经理作品。

四、既然是“产品经理”,他(她)当然得对这个市场做一番分析,比如,目前观影男性占多少,女性占多少,我这部电影又是为谁而服务呢,再往细,是为一线城市服务,还是为二三线服务,再比如,如果是为二三线服务,那我电影里的插曲主题曲是不是得是二三线观众感兴趣的才行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削弱作为“作品”的电影的重要性。作为“作品”的电影,如果投资人乐意,我觉得依然可以让导演来当家做主。但是作为电影工业主流的那部分电影,的确到了让“产品经理”来当家做主的时候了。

记得刚开始报道这行的时候,电影行业非常主流的意见就是,电影这一行水太深,你完全搞不清这个市场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风云变幻,不可捉摸。在这一行里混的时间越长,就越不相信这个意见。是的,拍电影,连这个市场男性观众占比多少,女性观众占比多少,各个年龄层占比多少都不搞清楚,自己的电影到底是拍给谁看的都不搞清楚,一出问题就咬媒体咬影评人咬观众,你要能弄清楚这个市场才怪呢。

在文末,附录白皮书电影篇的卷首语。这份卷首语可以当做是对这篇文章的反动,即《叫产品经理,不如叫制片人》

 

2014年的电影:站在风口,但请不要当猪

作者:曾剑

2014年看电影,我常常在电影公司的片头一出来就感慨,就唏嘘,就满头满脑的情怀了,觉得这电影真好看。后来发现我是对的,因为很多电影,最好看的那部分就是电影公司的片头。

这一年的电影,是风口的一年。

这个行业就象被打了兴奋剂,这种热闹程度让人觉得,用针打兴奋剂都嫌慢,人们是大桶大桶的给自己浇兴奋剂。欢腾啊,比过年还要欢腾,比结婚还要欢腾,比进入新世纪还要欢腾。

电影的门槛,似乎一夜之间就被拆掉了。不但拆掉了,还在凡间和电影圣殿之间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再加一条高铁,恨不得再补建一个机场。电影,一下子从高不可攀,变成了唾手可得,变成了人尽可夫。

有很多功成名就的导演,在2014年拍出了低于他的水准的电影,也有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在2014年拍出了他的大卖电影,虽然他的电影看上去也好不到哪里去。整体而言,2014年让人满意的电影并不多,让人难受的电影则更多。为什么呢?

在2013年,腾讯娱乐说:“中国电影变天了!”在2014年,这个变天还在继续,但变天是不可逆转的,一代人颠覆一代人是不可逆转的,一种思维方式颠覆另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老导演会继续沉沦下去,新导演会继续冒出来。这种老和新,不但是导演的对立,更是演员的对立,故事的对立,讲故事方式的对立,段子的对立,制片人的对立,筹资的对立,卖票的对立,营销发行的对立。

这种新陈代谢非常容易给人以错觉,即中国电影是处于风口之上,是头猪,都能飞起来。因此,什么样的电影都拍出来了,什么样的导演都拍电影了,什么样的制片人都投钱了,什么样的咖啡厅都在谈电影项目了。

2014年是风口的一年,风口是能让猪让飞起来。但很多人颠倒了逻辑,他是为了站在风口,而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猪。

站在风口,OK。但请不要当猪,PLEASE,求你们了。

 

(作者简介:大宝剑,腾讯电影频道主编。曾剑,大宝剑最好的朋友。)

版权声明:一切转载,务必事先通过授权:1030245265@qq.com

注:本文来自知名电影微信公众号:人间电影指南(rjdy2014),欢迎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叫制片人,不如叫”产品经理“

作为“作品”的电影,如果投资人乐意,依然可以让导演来当家做主。作为电影工业主流的那部分电影,的确到了让“产品经理”来当家做主的时候了。

作者:大宝剑

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养成的一个愉悦的习惯,就是在谈话里加上一些互联网色彩浓厚的词汇(英文为主),似乎这样一说,逼格就飙升起来一样。一直在想这周的稿子到底写什么,当“叫制片人,不如叫产品经理”这个标题突然出现在脑海里,自己都觉得自己一下子变得有学问起来。

以前和朋友聊天,也经常喜欢使用“产品经理”这个名词。比如,“XX公司的XX总其实就是一位产品经理。”“是啊是啊,他就是对细节非常重视,感觉上是工程师出身呢。”这样的对话听上去很高大上吧,可即使把“产品经理”这个词用上一百遍,我其实还不太明白“产品经理”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周,腾讯娱乐发布白皮书,介绍白皮书中新导演崛起这一页时,我说,这可能说明我们再怎么重视新导演也不为过,但是另一方面,这也可能说明,现在的中国电影,导演越来越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个幕后推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临场发挥时说的“幕后推手”指的就是我仍然不太明白的“产品经理”。

导演在一部电影中的重要性被削弱,尤其是在一部商业片中被削弱,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好莱坞早就是这样了,这些年,我们一直说学好莱坞学好莱坞,这一点看上去有点入门了。

中国电影从早期的导演中心制,到现在的泛中心,它其实一直缺少一个特别强势有力的当家人。中国电影是最擅长妥协的,如果导演很强势,那这部电影就导演说了算;如果主演是巨星,那没准大家都得听这位大牌的;监制表现强势的也有,但并不多;也有投资人说了算的,但投资人说了算的电影一般都没什么好下场;制片人说了算的应该也不少,但大部分电影还是一个导演、监制、明星、制片人大家一起实力均衡角力下的结果。

中国电影比较缺这样的电影,就是从创意开始,到找导演,到找明星,到这部电影瞄准哪些群体来定位,到拍摄完后根据目标群体来做剪辑,以及修改,如此等等,都由一个人说了算。说白了,其实缺的就是一个“产品经理”的角色。制片人或者监制,甚至导演,多多少少都会做这些工作,但总是缺少一个面目清晰的话事人。

这个话事人,就是“产品经理”。中国电影,越来越需要在字幕里加一个头衔,产品经理:大宝剑。(大宝剑只是举个例子而已)

“产品经理”和“制片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产品经理”听上去洋气,听上去富含“互联网思维”,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产品经理”会认为自己做的首先是“产品”,而不是“作品”。所以,“产品经理”首先奔着去的肯定是票房,而当他(她)奔着票房去的时候,他不会去责怪观众看不懂是观众的智商有问题,或者去建议观众再看一遍,他(她)也不会去责怪是影评人不友好,所以电影的口碑才不好。总之,他(她)不会去为自己辩解,产品没卖好,原因肯定出在自己身上。

、“产品经理”是一位“经理”,对他(她)而言,导演也好,摄影也好,剪辑也好,他们都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都是服务于产品的,而不是倒过来,变成产品服务于导演了。一部电影,最应该打上字幕的,不是XX导演作品,而是XX产品经理作品。

四、既然是“产品经理”,他(她)当然得对这个市场做一番分析,比如,目前观影男性占多少,女性占多少,我这部电影又是为谁而服务呢,再往细,是为一线城市服务,还是为二三线服务,再比如,如果是为二三线服务,那我电影里的插曲主题曲是不是得是二三线观众感兴趣的才行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削弱作为“作品”的电影的重要性。作为“作品”的电影,如果投资人乐意,我觉得依然可以让导演来当家做主。但是作为电影工业主流的那部分电影,的确到了让“产品经理”来当家做主的时候了。

记得刚开始报道这行的时候,电影行业非常主流的意见就是,电影这一行水太深,你完全搞不清这个市场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风云变幻,不可捉摸。在这一行里混的时间越长,就越不相信这个意见。是的,拍电影,连这个市场男性观众占比多少,女性观众占比多少,各个年龄层占比多少都不搞清楚,自己的电影到底是拍给谁看的都不搞清楚,一出问题就咬媒体咬影评人咬观众,你要能弄清楚这个市场才怪呢。

在文末,附录白皮书电影篇的卷首语。这份卷首语可以当做是对这篇文章的反动,即《叫产品经理,不如叫制片人》

 

2014年的电影:站在风口,但请不要当猪

作者:曾剑

2014年看电影,我常常在电影公司的片头一出来就感慨,就唏嘘,就满头满脑的情怀了,觉得这电影真好看。后来发现我是对的,因为很多电影,最好看的那部分就是电影公司的片头。

这一年的电影,是风口的一年。

这个行业就象被打了兴奋剂,这种热闹程度让人觉得,用针打兴奋剂都嫌慢,人们是大桶大桶的给自己浇兴奋剂。欢腾啊,比过年还要欢腾,比结婚还要欢腾,比进入新世纪还要欢腾。

电影的门槛,似乎一夜之间就被拆掉了。不但拆掉了,还在凡间和电影圣殿之间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再加一条高铁,恨不得再补建一个机场。电影,一下子从高不可攀,变成了唾手可得,变成了人尽可夫。

有很多功成名就的导演,在2014年拍出了低于他的水准的电影,也有不少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在2014年拍出了他的大卖电影,虽然他的电影看上去也好不到哪里去。整体而言,2014年让人满意的电影并不多,让人难受的电影则更多。为什么呢?

在2013年,腾讯娱乐说:“中国电影变天了!”在2014年,这个变天还在继续,但变天是不可逆转的,一代人颠覆一代人是不可逆转的,一种思维方式颠覆另一种思维方式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老导演会继续沉沦下去,新导演会继续冒出来。这种老和新,不但是导演的对立,更是演员的对立,故事的对立,讲故事方式的对立,段子的对立,制片人的对立,筹资的对立,卖票的对立,营销发行的对立。

这种新陈代谢非常容易给人以错觉,即中国电影是处于风口之上,是头猪,都能飞起来。因此,什么样的电影都拍出来了,什么样的导演都拍电影了,什么样的制片人都投钱了,什么样的咖啡厅都在谈电影项目了。

2014年是风口的一年,风口是能让猪让飞起来。但很多人颠倒了逻辑,他是为了站在风口,而把自己变成了一头猪。

站在风口,OK。但请不要当猪,PLEASE,求你们了。

 

(作者简介:大宝剑,腾讯电影频道主编。曾剑,大宝剑最好的朋友。)

版权声明:一切转载,务必事先通过授权:1030245265@qq.com

注:本文来自知名电影微信公众号:人间电影指南(rjdy2014),欢迎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