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宋清辉:机关养老制度改革应兼顾公平与利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宋清辉:机关养老制度改革应兼顾公平与利益

养老金改革意义影响深远,但还需要后续工作的继续跟进以及具体细则的研究和出台,包括改革中涉及到的深层次矛盾如何平衡等问题。

养老金改革的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万众瞩目的养老金并轨改革终于“启程”。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逐步建立起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相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公务员人数超过717万人,事业单位编制人员3153万人。在这次改革之前,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并不用交养老保险,退休后的养老金有政府财政出资,养老金可达到退休前工资的80%到90%。而更多每月交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在退休后能拿到的养老金只有30%到60%。这种情况被形象地称为“双轨制”。

而中国国务院公布的这一则法令也标志着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缴纳养老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实际上,今天养老金改革所取得的进展着实不容易,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公布之日算起,有关养老金并轨改革,推进时间已经将近7年。但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也足见养老金改革的艰难,这也不难理解,我们说改革本身就是与过去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做斗争,更何况中国的养老金制度由于历史深层次原因则更加复杂,改革过程中势必会动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既是被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执行者,因此对改革的成果到底如何更是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但困难再大,改革的脚步不能停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双轨制”的弊端愈加明显,这一制度无形中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只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也不同,拿到的养老金也不就不同,导致养老金的差距越来越大,违反了公平正义原则,广受诟病。

而现在,养老金改革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值得肯定,此举被认为是“破冰”之举,同时也倒逼中国分配收入制度改革,可谓意义影响深远,但还需要后续工作的继续跟进以及具体细则的研究和出台,包括改革中涉及到的深层次矛盾如何平衡等问题。

根据决定,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并规定实行企业年金制度,都改革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老人”、“新人”和中人都有了妥善安排一保证养老金改革制度的有效衔接,当然更重要的则是减少改革所带来的阻力。

但问题来了,养老金改革包括企业年金所需要的钱从哪里来?这一部分钱到底该谁来支出?当前,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了新常态,而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房地产行业的下行态势加深,以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在地方政府税收减少的情况下,势必会加大改革推行的脚步放缓,甚至会出现政府的互相推诿甚至变相敷衍的情况。

另外,要防止企业以设置企业年金为理由把资金缺口转嫁到企业身上,让企业职工再次受到剥削,再或者企业年金设置程序以及资金构成不透明,实行暗箱操作甚至变成腐败的温床的行为,因为若是这样,养老金不公的现象便会死灰复燃,公平正义的改革初衷也就荡然无存。

由此可见,钱的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可以说关系到养老制度改革的成败。可以通过国企增值加大对养老金领域的倾斜,通过央企分红,削峰填谷弥补社保金缺口;还可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方式等,让养老金盘子更大、更健全。

另外,不妨设立一个时间表,这样不仅能够让公众期许的养老金改革心中有数,增强政府公信力,并能起到监督作用,倒逼地方政府加快养老制度改革进度和责任心,也就不会出现上文提到的养老金改革提出了七年时间,但始终无进展的情况了。

(注:作者系知名经济学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宋清辉:机关养老制度改革应兼顾公平与利益

养老金改革意义影响深远,但还需要后续工作的继续跟进以及具体细则的研究和出台,包括改革中涉及到的深层次矛盾如何平衡等问题。

养老金改革的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万众瞩目的养老金并轨改革终于“启程”。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逐步建立起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相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公务员人数超过717万人,事业单位编制人员3153万人。在这次改革之前,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并不用交养老保险,退休后的养老金有政府财政出资,养老金可达到退休前工资的80%到90%。而更多每月交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在退休后能拿到的养老金只有30%到60%。这种情况被形象地称为“双轨制”。

而中国国务院公布的这一则法令也标志着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缴纳养老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实际上,今天养老金改革所取得的进展着实不容易,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公布之日算起,有关养老金并轨改革,推进时间已经将近7年。但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改革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也足见养老金改革的艰难,这也不难理解,我们说改革本身就是与过去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做斗争,更何况中国的养老金制度由于历史深层次原因则更加复杂,改革过程中势必会动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既是被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执行者,因此对改革的成果到底如何更是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但困难再大,改革的脚步不能停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双轨制”的弊端愈加明显,这一制度无形中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只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也不同,拿到的养老金也不就不同,导致养老金的差距越来越大,违反了公平正义原则,广受诟病。

而现在,养老金改革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值得肯定,此举被认为是“破冰”之举,同时也倒逼中国分配收入制度改革,可谓意义影响深远,但还需要后续工作的继续跟进以及具体细则的研究和出台,包括改革中涉及到的深层次矛盾如何平衡等问题。

根据决定,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并规定实行企业年金制度,都改革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老人”、“新人”和中人都有了妥善安排一保证养老金改革制度的有效衔接,当然更重要的则是减少改革所带来的阻力。

但问题来了,养老金改革包括企业年金所需要的钱从哪里来?这一部分钱到底该谁来支出?当前,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进入了新常态,而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房地产行业的下行态势加深,以往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在地方政府税收减少的情况下,势必会加大改革推行的脚步放缓,甚至会出现政府的互相推诿甚至变相敷衍的情况。

另外,要防止企业以设置企业年金为理由把资金缺口转嫁到企业身上,让企业职工再次受到剥削,再或者企业年金设置程序以及资金构成不透明,实行暗箱操作甚至变成腐败的温床的行为,因为若是这样,养老金不公的现象便会死灰复燃,公平正义的改革初衷也就荡然无存。

由此可见,钱的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可以说关系到养老制度改革的成败。可以通过国企增值加大对养老金领域的倾斜,通过央企分红,削峰填谷弥补社保金缺口;还可以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方式等,让养老金盘子更大、更健全。

另外,不妨设立一个时间表,这样不仅能够让公众期许的养老金改革心中有数,增强政府公信力,并能起到监督作用,倒逼地方政府加快养老制度改革进度和责任心,也就不会出现上文提到的养老金改革提出了七年时间,但始终无进展的情况了。

(注:作者系知名经济学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