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评论】“众筹丧葬费”,不能混淆私下求助和慈善公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评论】“众筹丧葬费”,不能混淆私下求助和慈善公益

一些极端的个案可能看起来奇葩,但是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未必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夸张。在面对奇葩案例的时候,社会讨论有助于澄清对慈善公益的认识误区,这是积极一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撞死4人,赔不起,请帮帮我”,因为一起车祸,四川中江小伙杨龙在“轻松筹”上发起众筹,希望大家为他筹款,赔付给死者家属。在筹集到23935元之后,项目被平台冻结。此事被媒体曝光之后引发舆论风波,多数是质疑这一做法违背慈善伦理。

在探讨此事之前,有必要注意一个细节。按照轻松筹后来的情况说明,“该项目所有资金来自发起人的亲朋,没有接收陌生人款项的信息显示”。也就是说,很多批评者担心的对公众“骗捐”,至少从后果来看,还没有那么严重。当然,也有人质疑说,1215人次的捐款不可能都是发起者亲朋,但从常理来推断,这种性质的募捐,要赢得陌生人的同情并出钱,难度其实还是很大。所以,大部分的捐款出自亲朋,还是比较可信的。

要特别关注这个细节,才能对此事件有更理性的认识。现在对于“众筹丧葬费”的批判声音很多,认为当事人是要转嫁法律责任。可我们如果放在现实生活场景中考量,像当事人这样不幸撞上交通事故要垫付丧葬费,而自己确实又无力承担的,可不可以找亲朋帮忙?显然,穷尽所有办法筹钱,也是一种承担责任。即便筹来的钱不用还,“人情债”也是一种债。所以对当事人的批评,还是不妨多一些同情性理解,没必要太过上纲上线。

只不过,当私下求助被转移到针对不特定人群筹款的时候,突显了慈善伦理的问题。亲朋之间的互助,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理由,而陌生人之间的救助,人们希望看到纯粹的“扶弱”慈善特质。当事人这种法律责任还没区分清楚,自己有车有保险的情况,不符合人们对“弱势群体”的认知,因而公众会觉得被冒犯。

所以这件事,主要暴露的还是当事人自己对公益众筹缺乏理性认知,以及现在互联网众筹平台管理上的疏漏。按照轻松筹官网的标签信息,这是一个“大病筹款大平台”,可是“众筹丧葬费”这种项目,又是怎么通过审核并接受捐款的呢?当事人自救心切还可以理解,但一个互联网众筹平台不明确自己的公益边界,无视平台公信力,还是很令人费解。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这类奇葩救助案例偶有发生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支持互联网众筹平台的发展。救助的低门槛和便利性,能够给更多真正的贫弱者带来切实的帮助。呼吁公益筹款人和平台端正认识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类平台既然是公开的,媒体和公众实质上也能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类似的奇葩救助,基本不太可能“闷声发大财”,更可能的结局反倒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而在舆论的监督下,互联网众筹平台也会有不断改进的压力。

一些极端的个案可能看起来奇葩,但是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未必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夸张。在面对奇葩案例的时候,社会讨论有助于澄清对慈善公益的认识误区,这是积极一面。但也要提防的消极一面,防止对新的慈善形式的怀疑和退缩。在慈善事业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的时候,因噎废食是不明智的。面对“众筹丧葬费”,请多一些理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评论】“众筹丧葬费”,不能混淆私下求助和慈善公益

一些极端的个案可能看起来奇葩,但是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未必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夸张。在面对奇葩案例的时候,社会讨论有助于澄清对慈善公益的认识误区,这是积极一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撞死4人,赔不起,请帮帮我”,因为一起车祸,四川中江小伙杨龙在“轻松筹”上发起众筹,希望大家为他筹款,赔付给死者家属。在筹集到23935元之后,项目被平台冻结。此事被媒体曝光之后引发舆论风波,多数是质疑这一做法违背慈善伦理。

在探讨此事之前,有必要注意一个细节。按照轻松筹后来的情况说明,“该项目所有资金来自发起人的亲朋,没有接收陌生人款项的信息显示”。也就是说,很多批评者担心的对公众“骗捐”,至少从后果来看,还没有那么严重。当然,也有人质疑说,1215人次的捐款不可能都是发起者亲朋,但从常理来推断,这种性质的募捐,要赢得陌生人的同情并出钱,难度其实还是很大。所以,大部分的捐款出自亲朋,还是比较可信的。

要特别关注这个细节,才能对此事件有更理性的认识。现在对于“众筹丧葬费”的批判声音很多,认为当事人是要转嫁法律责任。可我们如果放在现实生活场景中考量,像当事人这样不幸撞上交通事故要垫付丧葬费,而自己确实又无力承担的,可不可以找亲朋帮忙?显然,穷尽所有办法筹钱,也是一种承担责任。即便筹来的钱不用还,“人情债”也是一种债。所以对当事人的批评,还是不妨多一些同情性理解,没必要太过上纲上线。

只不过,当私下求助被转移到针对不特定人群筹款的时候,突显了慈善伦理的问题。亲朋之间的互助,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理由,而陌生人之间的救助,人们希望看到纯粹的“扶弱”慈善特质。当事人这种法律责任还没区分清楚,自己有车有保险的情况,不符合人们对“弱势群体”的认知,因而公众会觉得被冒犯。

所以这件事,主要暴露的还是当事人自己对公益众筹缺乏理性认知,以及现在互联网众筹平台管理上的疏漏。按照轻松筹官网的标签信息,这是一个“大病筹款大平台”,可是“众筹丧葬费”这种项目,又是怎么通过审核并接受捐款的呢?当事人自救心切还可以理解,但一个互联网众筹平台不明确自己的公益边界,无视平台公信力,还是很令人费解。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这类奇葩救助案例偶有发生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支持互联网众筹平台的发展。救助的低门槛和便利性,能够给更多真正的贫弱者带来切实的帮助。呼吁公益筹款人和平台端正认识当然是必要的,但这类平台既然是公开的,媒体和公众实质上也能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类似的奇葩救助,基本不太可能“闷声发大财”,更可能的结局反倒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而在舆论的监督下,互联网众筹平台也会有不断改进的压力。

一些极端的个案可能看起来奇葩,但是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未必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夸张。在面对奇葩案例的时候,社会讨论有助于澄清对慈善公益的认识误区,这是积极一面。但也要提防的消极一面,防止对新的慈善形式的怀疑和退缩。在慈善事业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的时候,因噎废食是不明智的。面对“众筹丧葬费”,请多一些理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