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APP成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 超85%受访者遭遇过此类情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APP成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 超85%受访者遭遇过此类情况

APP已经成为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超过85%的受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作者:鸣涧

8月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APP已经成为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超过85%的受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2018年上半年,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软件等非法搜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成为投诉新热点。

随着网络消费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服务快速普及,使得个人信息成为一笔无形的数据资产。通过分析人们在网上交易时产生的数据、在搜索引擎留下的历史记录、住宿就餐时上传的位置信息等,就能精准地还原一个人的活动轨迹和消费习惯。

正因为如此,在不少电商平台、APP开发者的眼中,用户的个人信息有了“数据价值”,成了“营销利器”,一些不法分子也从中嗅到了商机,动起了歪脑筋,围绕着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和贩卖等,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有关部门披露的信息显示,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让人防不胜防。有的是企业未经消费者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有的是企业内部人员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还有的是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和企业收集来的不必要的用户信息。

今年年初,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有关“用户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的言论,曾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并引起舆论的强力反弹。其实,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为了便利放弃隐私,并非人们“愿意”,而是“不得已”。比如,许多APP产品尽管功能单一,却要求获得用户的通讯录、拍摄照片和视频、录音、位置等10多项与之主要功能无关的权限。用户虽然知道这样会泄露隐私,但为了能够正常使用APP,不得不“被同意”“被授权”。

当下,在享受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带来的便利时,用户个人隐私信息频频被泄露、盗用,意味着消费者可能陷入“裸奔”的境地,其产生的危害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侵权行为。一些保险、房地产、医疗产品推销商在掌握了消费者个人信息后,频繁对目标用户实施“定点推销”、电话骚扰,让人不胜其扰。更有甚者,通过制造假身份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由此引发了普遍的社会焦虑。因为忌惮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少消费者甚至把公安、司法等部门的正常来电误认为是别有用心的诈骗电话,造成了社会信任缺失等新的“次生问题”。

电商、APP等成为投诉新热点,饱受消费者诟病,也给行业从业者敲响了警钟。今天,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让消费者不再“用隐私换取便利”,既需要相关企业更有良知、更有担当,不因追求业绩增长而忽视公众权益,通过严格管理、科技创新等,坚守用户个人信息收集、利用的“底线”和“红线”,也需要监管部门扎紧制度的篱笆,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创新监管手段、提高违法成本等,从根本上遏制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消费者“用隐私换便利”是伪命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APP成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 超85%受访者遭遇过此类情况

APP已经成为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超过85%的受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

作者:鸣涧

8月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发布的《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显示,APP已经成为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超过85%的受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2018年上半年,电商平台、社交平台软件等非法搜集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成为投诉新热点。

随着网络消费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服务快速普及,使得个人信息成为一笔无形的数据资产。通过分析人们在网上交易时产生的数据、在搜索引擎留下的历史记录、住宿就餐时上传的位置信息等,就能精准地还原一个人的活动轨迹和消费习惯。

正因为如此,在不少电商平台、APP开发者的眼中,用户的个人信息有了“数据价值”,成了“营销利器”,一些不法分子也从中嗅到了商机,动起了歪脑筋,围绕着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和贩卖等,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

有关部门披露的信息显示,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让人防不胜防。有的是企业未经消费者本人同意收集个人信息;有的是企业内部人员故意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还有的是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手段盗取、骗取个人信息和企业收集来的不必要的用户信息。

今年年初,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有关“用户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的言论,曾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并引起舆论的强力反弹。其实,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为了便利放弃隐私,并非人们“愿意”,而是“不得已”。比如,许多APP产品尽管功能单一,却要求获得用户的通讯录、拍摄照片和视频、录音、位置等10多项与之主要功能无关的权限。用户虽然知道这样会泄露隐私,但为了能够正常使用APP,不得不“被同意”“被授权”。

当下,在享受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带来的便利时,用户个人隐私信息频频被泄露、盗用,意味着消费者可能陷入“裸奔”的境地,其产生的危害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侵权行为。一些保险、房地产、医疗产品推销商在掌握了消费者个人信息后,频繁对目标用户实施“定点推销”、电话骚扰,让人不胜其扰。更有甚者,通过制造假身份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由此引发了普遍的社会焦虑。因为忌惮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少消费者甚至把公安、司法等部门的正常来电误认为是别有用心的诈骗电话,造成了社会信任缺失等新的“次生问题”。

电商、APP等成为投诉新热点,饱受消费者诟病,也给行业从业者敲响了警钟。今天,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让消费者不再“用隐私换取便利”,既需要相关企业更有良知、更有担当,不因追求业绩增长而忽视公众权益,通过严格管理、科技创新等,坚守用户个人信息收集、利用的“底线”和“红线”,也需要监管部门扎紧制度的篱笆,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创新监管手段、提高违法成本等,从根本上遏制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消费者“用隐私换便利”是伪命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