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家长在教师节送给我的礼物,我又都送出去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家长在教师节送给我的礼物,我又都送出去了

在其他地方我管不着,但在我的小班级里,我希望孩子们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学习,我希望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落到实处而不是口头说说的正向价值。

作者:园丁1号,一线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一点不夸张地说,我很“害怕”过教师节。因为每年的教师节,都有家长给我送礼,而我总苦于要反复拒绝,有时拒绝不了,又面临着该如何处理的难题。

当然,也不必讳言,不少教师很“喜欢”过教师节,他们非但不拒绝家长送礼,还会将家长的送礼当作一种“隐形福利”,私下里不少教师也会互相比较自己的“战利品”。

我的同事也会这样。我们私下相处时,对于送礼收礼问题并不避讳。像教师节当天傍晚在办公室,一个年轻一点的女教师,就颇为开心地在“盘点”她的“收获”。有教师调侃她:“今年大丰收了。”她回答“哪有”,接着说她的同学在某地的贵族学校,单单一个教师节可以收多少多少购物卡,那才叫丰收呢。

需要澄清的是,我指出这一切,并非“告密”,也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收礼的教师。事实上,对于其他教师收礼,我是怀抱矛盾态度的,虽然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但对他们又有着“理解的同情”。

我在一个经济实力很强的县级市的一所小学里任教,整个教育系统的福利待遇马马虎虎,虽然跟公务员压根没法比,但相较其他经济差一点的城市的同职位教师,待遇会更好一些。我所知道的是,相邻一个县级市的教师,每个月的到手工资整整比我们少了2000元;即便是我所在的县级市的上属设区市,教师的月薪也比我们少了差不多1000元。

对于很多人而言,每个月少个千把块钱没什么大不了,但教师的工资基数本来就不高,如果做的是同样的工作,别人却拿得更多,心里难免不平衡。何况,相较于教师的付出,给予体面一点的福利待遇并不过分。

我自己是教师就深有体会。许多人都认为小学教师嘛,有寒暑假,而且很清闲;可实际上,我每天早上七点半就得到学校负责早读,然后上课、备课、改作业,不时还得应付学校里各种繁琐的检查,好不容易下班了,还得耐心回复班级微信群里家长的疑问或者家长的私聊,家长的电话还不时会打进来……

我周边的同事大多也很负责任,我们常常自嘲,还好教师有寒暑假,否则不好好休息下,一年到头这么劳累真会猝死(或许有人会辩解,很多白领的工作也很不容易云云,但这并不是教师也得受累的理由)。虽然中央曾经发文,提出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但据我所知道的,还没听说哪个地区教师的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更别提什么高于了。

因此,我颇能理解一些教师同行的抱怨。教师的确是一个有道德光环的职业,但教师的本质就是一份职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教师想要拥有一份相对体面的收入也是权利。每个教师也有家庭,要养家糊口,要养小孩,要还房贷。

我个人非常佩服那些有奉献精神的教师,也心向往之,但问题是,我们不能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其他的教师。不要总是用道德拔高那一套来要求教师做出“牺牲”,并合理化教师的无偿付出。这种以道德化来取代制度改革的套路在中国一向很盛行,但很抱歉,我一点也不认可。

当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有些教师便把教师节的收礼当作一种福利上的补偿。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知道不能明着送现金,家长们便很“聪明”地送购物卡、精美礼品或者土特产。双方都是踩在法律和道德的模糊地带上,你说他们违法吧,但你知我知,金额也不高,实在很难被抓到什么把柄;何况双方也会这样自我安慰:教师节就是感恩老师的节日,中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给老师送点小礼物表示感谢怎么就不行?

但其实,无论是送礼的家长还是收礼的教师,内心都明白:家长送礼是有所“求”的,是希望老师更多关照自己的孩子,一旦老师收了礼物,就很难不在意家长的这份“嘱托”。这对于其他孩子便造成了一种不公平。即便这种不公平是隐形的甚至是非常轻微的,可不公平就是不公平。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掌握资源和主动权的一方,一个恪守本分的教师就不应该凭借这一“优势”获得任何不当得利。教师的付出或许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也不应该以错误的方式来修正错误。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从任教那一天起,我就旗帜鲜明地拒绝收礼(孩子们自制的小卡片、几块钱的小鲜花除外)。只是这依旧拦不住家长们。

比如有一个家长,她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送贵重礼品,我好说歹说退了回去,第二年还是接着送,直到她孩子六年级毕业,她没有哪一年是落下的。她知道当面送或者让孩子送,我一定会退回去,她就通过快递寄到学校。有一次送了一大箱樱桃,没有写寄信人,我签收后,吃也不是,不吃又担心整箱坏掉,最后只能拿到办公室分给同事。几天后她才在电话告知我,樱桃是她送的。

总之,有的家长为了将礼物送到,总是各种想方设法(最怕那种跑到家里来送礼的),我常常“防不胜防”。如果礼物退不回去,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曾困扰我许久。上交给教委或者校长,得了吧,他们或许收得比教师还勤快。分给同事?这本质上还是收礼了。最后我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实在推不掉了,就分给班上的孩子,或者作为给孩子们的奖励。

除了每周例行的主题班会课外,我会自行抽出一节语文课用来训练孩子们的交流和表达,或者以竞赛的形式来考察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和知识掌握情况,表现良好的同学有奖励。如果家长送的是时令水果,那就在班会上发给大家,不够的话我再自己买点小零食,大家围坐在一起,在一种比较宽松的氛围下,边吃边说。如果是精美礼品,就当做知识竞赛或者讲故事大赛的奖励。

我会在班会上告诉孩子们,水果或礼品是哪位同学的爸爸妈妈送给大家的,请孩子们用掌声向该同学表示感谢。事后,我也会在班级微信群里发布今天班会的动态,并再次强调礼品是哪位家长为孩子们友情提供的。

这样一来,送礼的家长对一切心知肚明,知晓我对送礼的拒绝态度。家长的送礼对象从我变成孩子们,由送礼属性变成某种公益性质。家长们做了“善事”,我也于德无亏,对其他孩子也是公平的。

这是我个人处理家长送礼的做法,这不见得是最合理的,但至少这两年实践下来,我问心无愧,面对推不掉的礼物,心态上也放松很多。

对于送礼的家长,我有深深的感激和理解。感激是因为,我愿意将他们的送礼理解为这是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我感激这份尊重。理解是因为,在一个潜规则盛行的关系社会里,经验告诉很多人,送礼才能好办事。送礼已经内化为许多家长的思维方式,他们不见得是真心想送,而是担心其他家长都送了,万一自己没送,老师会不会对自己孩子冷言冷语了。我不收或者推不掉就送给孩子们,是想让他们知道:在其他地方我管不着,但在我的小班级里,我希望孩子们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学习,我希望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落到实处而不是口头说说的正向价值。

对于其他收礼的教师,我的态度是复杂的。我虽然做好自己的本分,却也从未指出同事们收礼有何不当。我“理解”大家的难处,我不会因此“举报”或者“告密”自己的同事,但我也知道教师的这些看似细微的错误,可能给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上,我非常矛盾。我曾安慰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用管别人了,但又总觉得自己这样也是错的。至今,我也没有找到让自己内心平和的方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家长在教师节送给我的礼物,我又都送出去了

在其他地方我管不着,但在我的小班级里,我希望孩子们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学习,我希望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落到实处而不是口头说说的正向价值。

作者:园丁1号,一线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一点不夸张地说,我很“害怕”过教师节。因为每年的教师节,都有家长给我送礼,而我总苦于要反复拒绝,有时拒绝不了,又面临着该如何处理的难题。

当然,也不必讳言,不少教师很“喜欢”过教师节,他们非但不拒绝家长送礼,还会将家长的送礼当作一种“隐形福利”,私下里不少教师也会互相比较自己的“战利品”。

我的同事也会这样。我们私下相处时,对于送礼收礼问题并不避讳。像教师节当天傍晚在办公室,一个年轻一点的女教师,就颇为开心地在“盘点”她的“收获”。有教师调侃她:“今年大丰收了。”她回答“哪有”,接着说她的同学在某地的贵族学校,单单一个教师节可以收多少多少购物卡,那才叫丰收呢。

需要澄清的是,我指出这一切,并非“告密”,也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收礼的教师。事实上,对于其他教师收礼,我是怀抱矛盾态度的,虽然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但对他们又有着“理解的同情”。

我在一个经济实力很强的县级市的一所小学里任教,整个教育系统的福利待遇马马虎虎,虽然跟公务员压根没法比,但相较其他经济差一点的城市的同职位教师,待遇会更好一些。我所知道的是,相邻一个县级市的教师,每个月的到手工资整整比我们少了2000元;即便是我所在的县级市的上属设区市,教师的月薪也比我们少了差不多1000元。

对于很多人而言,每个月少个千把块钱没什么大不了,但教师的工资基数本来就不高,如果做的是同样的工作,别人却拿得更多,心里难免不平衡。何况,相较于教师的付出,给予体面一点的福利待遇并不过分。

我自己是教师就深有体会。许多人都认为小学教师嘛,有寒暑假,而且很清闲;可实际上,我每天早上七点半就得到学校负责早读,然后上课、备课、改作业,不时还得应付学校里各种繁琐的检查,好不容易下班了,还得耐心回复班级微信群里家长的疑问或者家长的私聊,家长的电话还不时会打进来……

我周边的同事大多也很负责任,我们常常自嘲,还好教师有寒暑假,否则不好好休息下,一年到头这么劳累真会猝死(或许有人会辩解,很多白领的工作也很不容易云云,但这并不是教师也得受累的理由)。虽然中央曾经发文,提出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但据我所知道的,还没听说哪个地区教师的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更别提什么高于了。

因此,我颇能理解一些教师同行的抱怨。教师的确是一个有道德光环的职业,但教师的本质就是一份职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教师想要拥有一份相对体面的收入也是权利。每个教师也有家庭,要养家糊口,要养小孩,要还房贷。

我个人非常佩服那些有奉献精神的教师,也心向往之,但问题是,我们不能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其他的教师。不要总是用道德拔高那一套来要求教师做出“牺牲”,并合理化教师的无偿付出。这种以道德化来取代制度改革的套路在中国一向很盛行,但很抱歉,我一点也不认可。

当付出与得到不成正比,有些教师便把教师节的收礼当作一种福利上的补偿。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知道不能明着送现金,家长们便很“聪明”地送购物卡、精美礼品或者土特产。双方都是踩在法律和道德的模糊地带上,你说他们违法吧,但你知我知,金额也不高,实在很难被抓到什么把柄;何况双方也会这样自我安慰:教师节就是感恩老师的节日,中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给老师送点小礼物表示感谢怎么就不行?

但其实,无论是送礼的家长还是收礼的教师,内心都明白:家长送礼是有所“求”的,是希望老师更多关照自己的孩子,一旦老师收了礼物,就很难不在意家长的这份“嘱托”。这对于其他孩子便造成了一种不公平。即便这种不公平是隐形的甚至是非常轻微的,可不公平就是不公平。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是掌握资源和主动权的一方,一个恪守本分的教师就不应该凭借这一“优势”获得任何不当得利。教师的付出或许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但也不应该以错误的方式来修正错误。

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从任教那一天起,我就旗帜鲜明地拒绝收礼(孩子们自制的小卡片、几块钱的小鲜花除外)。只是这依旧拦不住家长们。

比如有一个家长,她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送贵重礼品,我好说歹说退了回去,第二年还是接着送,直到她孩子六年级毕业,她没有哪一年是落下的。她知道当面送或者让孩子送,我一定会退回去,她就通过快递寄到学校。有一次送了一大箱樱桃,没有写寄信人,我签收后,吃也不是,不吃又担心整箱坏掉,最后只能拿到办公室分给同事。几天后她才在电话告知我,樱桃是她送的。

总之,有的家长为了将礼物送到,总是各种想方设法(最怕那种跑到家里来送礼的),我常常“防不胜防”。如果礼物退不回去,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曾困扰我许久。上交给教委或者校长,得了吧,他们或许收得比教师还勤快。分给同事?这本质上还是收礼了。最后我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实在推不掉了,就分给班上的孩子,或者作为给孩子们的奖励。

除了每周例行的主题班会课外,我会自行抽出一节语文课用来训练孩子们的交流和表达,或者以竞赛的形式来考察孩子们的课外阅读和知识掌握情况,表现良好的同学有奖励。如果家长送的是时令水果,那就在班会上发给大家,不够的话我再自己买点小零食,大家围坐在一起,在一种比较宽松的氛围下,边吃边说。如果是精美礼品,就当做知识竞赛或者讲故事大赛的奖励。

我会在班会上告诉孩子们,水果或礼品是哪位同学的爸爸妈妈送给大家的,请孩子们用掌声向该同学表示感谢。事后,我也会在班级微信群里发布今天班会的动态,并再次强调礼品是哪位家长为孩子们友情提供的。

这样一来,送礼的家长对一切心知肚明,知晓我对送礼的拒绝态度。家长的送礼对象从我变成孩子们,由送礼属性变成某种公益性质。家长们做了“善事”,我也于德无亏,对其他孩子也是公平的。

这是我个人处理家长送礼的做法,这不见得是最合理的,但至少这两年实践下来,我问心无愧,面对推不掉的礼物,心态上也放松很多。

对于送礼的家长,我有深深的感激和理解。感激是因为,我愿意将他们的送礼理解为这是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我感激这份尊重。理解是因为,在一个潜规则盛行的关系社会里,经验告诉很多人,送礼才能好办事。送礼已经内化为许多家长的思维方式,他们不见得是真心想送,而是担心其他家长都送了,万一自己没送,老师会不会对自己孩子冷言冷语了。我不收或者推不掉就送给孩子们,是想让他们知道:在其他地方我管不着,但在我的小班级里,我希望孩子们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学习,我希望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落到实处而不是口头说说的正向价值。

对于其他收礼的教师,我的态度是复杂的。我虽然做好自己的本分,却也从未指出同事们收礼有何不当。我“理解”大家的难处,我不会因此“举报”或者“告密”自己的同事,但我也知道教师的这些看似细微的错误,可能给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上,我非常矛盾。我曾安慰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用管别人了,但又总觉得自己这样也是错的。至今,我也没有找到让自己内心平和的方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