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那些深夜还在回工作微信的男士们,你们还好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那些深夜还在回工作微信的男士们,你们还好吗?

微信正在侵噬我们的睡眠,而工作群的出现,无疑让这种侵占变得更加不堪重负。

微信工作群一响,我就想把手机扔掉。

所以看到下面这条新闻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

罚一两个老板容易,想让微信不在深夜响起,却是难上加难。因为现实往往比“刻薄老板要求10分钟内回微信”更复杂。在另一头眼巴巴等你回复的,也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客户,他们也在被其他力量逼迫着深夜给你发微信。

而你,要么牺牲休息时间,配合他们,要么拒绝回复,落下“工作不积极”“做事不靠谱”的印象。

记得微信刚出的时候,和闺蜜几个建了一个群,每日“静坐不思自己过,闲谈专论他人非”,别提有多爽。后来,亲友群变少了,工作群变多了。微信第一屏,再也找不到能敞开说话的地方。

更难以忍受的是,工作群的存在,正在模糊上班与下班的边界——7*24小时待命,一看到群消息就心惊,本来是朝九晚五,现在却是朝九晚十、十一、十二、一二三……

近来猎豹大数据也观察到,人们的微信使用习惯,正在无可挽回地朝着不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晚点回微信,真的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奢侈了吗?

Part.1

微信正在侵蚀我们的睡眠

微信之父张小龙一直推崇“用完即走”的产品理念,但这几年,我们对微信的依赖程度却是有增无减。

一年前,微信人均使用时长为40分钟,现在已经超过50分钟。

23:00-05:00非正常时间段活跃用户占比,从不足8%到接近10%。

从用户画像上看,31-40岁男性用户的熬夜情况最严重,北京、广州在非正常时间段使用的人群远远超过其他城市。这也暗示着一个现象:一线城市正值事业顶峰期的中年人,似乎更容易被微信绑架。

微信正在侵噬我们的睡眠,而工作群的出现,无疑让这种侵占变得更加不堪重负。

Part.2

通讯工具之罪?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即使你不是医生、记者、程序员这些需要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工种,或许也无法完全回避随时待命的需求。

工作时间的延长,主要责任还是在人,但通讯工具也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过去,我们的工作沟通会面临诸多门槛,邮件、电话、短信等等,都存在延迟性或费用高昂等问题。而智能手机及通讯App的出现,让通讯变为一件几乎零门槛的事。

而更友好的通讯工具的缺位,也使得微信不堪工作内容的重负。对此,微信自身也是有觉察的,所以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企业微信,并于今年3月正式内测企业微信与微信消息互通的功能,初衷是减小微信的负担,让与工作有关的消息转移到企业微信上。

但是很显然,2年时间里,企业微信并没能得到大规模应用,绝大多数与工作有关的沟通依然在通过微信完成。此外,与企业微信类似功能的钉钉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原因其实不难推测,企业通讯工具首先是面向企业,其次才是用户,因此提高效率才是目的。但是企业接受后,用不用最终还是用户的事(企业强制使用的除外),而效率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要让用户心甘情愿使用一款旨在提高效率的通讯工具,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你会发现企业微信在很多企业里,只是一个用来“和没加微信的人”沟通的工具,最终还是会转移到微信上。因此即使企业微信和钉钉上都有类似“休息模式”的功能,也注定只是“安慰剂”。毕竟,就算企业微信有意为用户减负,员工下班后,老板也依然可以通过微信找到他们。

历史的潮流无法扭转,我们无法期待整个社会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微信为我们带来的沟通便利,也不可能因为工作群就被我们放弃。

要修正微信沟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指望抛弃微信,或者任何一款工具来替代微信,工具毕竟只是工具,人才是决定工作方式的主要因素。

摆脱“工作群之扰”,最根本的是企业与员工必须达成良性的共识,员工能够进行科学高效的时间管理,企业也能够提供一些保护员工休息时间的屏障。在此基础上,企业沟通工具才可能普及开来,并为效率与休息进一步提供保障。

当然,企业文化的修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今大概也只能尽可能高效地完成工作,然后把微信放到一边,祈祷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别再响起。

数据说明:

1.除特别说明外,数据来源于“猎豹大数据”(cn.data.cmcm.com)移动数据分析平台,猎豹全球智库将在此基础上为大家提供更权威、详实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报告;

2.数据为猎豹产品日常功能收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3.数据受到猎豹产品的用户规模、分布影响;

4.本文中所涉及数据均来自安卓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微信

4.5k
  • 微信:个人账号不得发布、展示、传播各类违禁品售卖信息
  • 财付通:微信外卡支付的单笔交易限额、年交易限额已完成额度提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那些深夜还在回工作微信的男士们,你们还好吗?

微信正在侵噬我们的睡眠,而工作群的出现,无疑让这种侵占变得更加不堪重负。

微信工作群一响,我就想把手机扔掉。

所以看到下面这条新闻的时候,我相信很多人的内心都是复杂的。

罚一两个老板容易,想让微信不在深夜响起,却是难上加难。因为现实往往比“刻薄老板要求10分钟内回微信”更复杂。在另一头眼巴巴等你回复的,也可能是你的同事,你的客户,他们也在被其他力量逼迫着深夜给你发微信。

而你,要么牺牲休息时间,配合他们,要么拒绝回复,落下“工作不积极”“做事不靠谱”的印象。

记得微信刚出的时候,和闺蜜几个建了一个群,每日“静坐不思自己过,闲谈专论他人非”,别提有多爽。后来,亲友群变少了,工作群变多了。微信第一屏,再也找不到能敞开说话的地方。

更难以忍受的是,工作群的存在,正在模糊上班与下班的边界——7*24小时待命,一看到群消息就心惊,本来是朝九晚五,现在却是朝九晚十、十一、十二、一二三……

近来猎豹大数据也观察到,人们的微信使用习惯,正在无可挽回地朝着不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晚点回微信,真的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奢侈了吗?

Part.1

微信正在侵蚀我们的睡眠

微信之父张小龙一直推崇“用完即走”的产品理念,但这几年,我们对微信的依赖程度却是有增无减。

一年前,微信人均使用时长为40分钟,现在已经超过50分钟。

23:00-05:00非正常时间段活跃用户占比,从不足8%到接近10%。

从用户画像上看,31-40岁男性用户的熬夜情况最严重,北京、广州在非正常时间段使用的人群远远超过其他城市。这也暗示着一个现象:一线城市正值事业顶峰期的中年人,似乎更容易被微信绑架。

微信正在侵噬我们的睡眠,而工作群的出现,无疑让这种侵占变得更加不堪重负。

Part.2

通讯工具之罪?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即使你不是医生、记者、程序员这些需要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工种,或许也无法完全回避随时待命的需求。

工作时间的延长,主要责任还是在人,但通讯工具也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过去,我们的工作沟通会面临诸多门槛,邮件、电话、短信等等,都存在延迟性或费用高昂等问题。而智能手机及通讯App的出现,让通讯变为一件几乎零门槛的事。

而更友好的通讯工具的缺位,也使得微信不堪工作内容的重负。对此,微信自身也是有觉察的,所以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企业微信,并于今年3月正式内测企业微信与微信消息互通的功能,初衷是减小微信的负担,让与工作有关的消息转移到企业微信上。

但是很显然,2年时间里,企业微信并没能得到大规模应用,绝大多数与工作有关的沟通依然在通过微信完成。此外,与企业微信类似功能的钉钉也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原因其实不难推测,企业通讯工具首先是面向企业,其次才是用户,因此提高效率才是目的。但是企业接受后,用不用最终还是用户的事(企业强制使用的除外),而效率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要让用户心甘情愿使用一款旨在提高效率的通讯工具,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你会发现企业微信在很多企业里,只是一个用来“和没加微信的人”沟通的工具,最终还是会转移到微信上。因此即使企业微信和钉钉上都有类似“休息模式”的功能,也注定只是“安慰剂”。毕竟,就算企业微信有意为用户减负,员工下班后,老板也依然可以通过微信找到他们。

历史的潮流无法扭转,我们无法期待整个社会回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微信为我们带来的沟通便利,也不可能因为工作群就被我们放弃。

要修正微信沟通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指望抛弃微信,或者任何一款工具来替代微信,工具毕竟只是工具,人才是决定工作方式的主要因素。

摆脱“工作群之扰”,最根本的是企业与员工必须达成良性的共识,员工能够进行科学高效的时间管理,企业也能够提供一些保护员工休息时间的屏障。在此基础上,企业沟通工具才可能普及开来,并为效率与休息进一步提供保障。

当然,企业文化的修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今大概也只能尽可能高效地完成工作,然后把微信放到一边,祈祷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别再响起。

数据说明:

1.除特别说明外,数据来源于“猎豹大数据”(cn.data.cmcm.com)移动数据分析平台,猎豹全球智库将在此基础上为大家提供更权威、详实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报告;

2.数据为猎豹产品日常功能收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3.数据受到猎豹产品的用户规模、分布影响;

4.本文中所涉及数据均来自安卓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