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联储加息窗口临近 中国央行降准概率大增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联储加息窗口临近 中国央行降准概率大增

美联储每一次加息都给新兴市场带来巨大资金流出效应,中国央行要保持流动性均衡,近期降准概率大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许祯

自2006年以来,美联储还从未在一年中加息过4次,但今年显然有望打破这一纪录,华尔街多数分析师预计9月美联储加息靴子将率先落地。对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应对,国内分析师们表示,美联储每一次加息都给新兴市场带来巨大资金流出效应,中国央行要保持流动性均衡,近期降准概率大增。

根据美联储官网消息,美国时间9月25日-26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召开两天的议息会议,北京时间9月27日凌晨2点,FOMC将公布利率决议,市场普遍预期此次美联储大概率将加息25个基点。

而最近几天,市场也开始考虑采取更激进的举措——加息50个基点,目前这一概率从此前的2%上升至8%,而一个月前甚至没有交易员认为美联储会加息50个基点。

美联储加息的基础何在?

“美联储加息具备现实条件”,顶点财经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阳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近期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和通胀上升的态势支持美联储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随着美国劳动力市场供给趋紧、薪资增长加速以及减税刺激企业利润增加,美国经济状况今年以来逐渐改善。经通胀调整后,美国第二季度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同比增长5.4%,实际GDP增长4.2%,为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强劲增长。

不仅如此,自美国在贸易层面四面出击以来,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与日俱增,而特朗普于2017年年底宣布的减税政策,有可能让美国经济与投资行为陷入过热状态。

8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通胀同比上升2.7%,剔除价格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外的核心CPI通胀同比上升2.2%。最近几个月,美国通胀水平也一直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

因此,美联储频频加息,旨在通过减少美元货币的供给来抵御潜在的风险。同时,还可以增加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促使美元回流,缓解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

芝加哥商交所的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数据显示,交易员认为9月加息的概率高达93.8%,认为12月再次加息的概率也已经达到74.8%。

徐阳也表示,美联储9月加息可能性极高,并将按照往常一样加息25个基点。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美银美林,该行分析师预计,美联储对前景以及继续维持目前的前进道路更有信心,或将上调长期和短期经济增速预期。美银美林预计美联储将继续维持今年加息四次的预期(即年内再加息两次),明年加息三次,2020年则是一次。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美联储加息源于美国经济较为强劲的势头,目前利率是偏低的,加息是一个逆向调节。从当前美国经济状况来看,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可能会加到3%左右,如果按照一个季度一次或者是一年加三次左右的频率,也就是说未来还将有5-6次加息。

“如果美联储9月份会议上不加息,这将令市场感到非常震惊。”野村证券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该机构发给财联社的一份报告中显示,鲍威尔利用杰克逊霍尔(Jackson Hole)的演讲,将货币政策前景框架定为“在过热和过早收紧的浅滩之间航行”,为9月份的FOMC会议提供了有益的背景,随着政策利率接近其中性水平的不确定估计值,收紧政策的方式将更加渐进。

中国央行将如何应对?

对于美联储加息,以往中国央行此前的措施是引导市场利率上行。2016年12月、2017年3月和12月以及今年3月美联储加息后,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上,包括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在内的货币市场利率都出现了上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但2017年12月份之后中国央行对市场利率跟随加息的幅度只有5个基点。今年6月份美联储加息后,中国人民银行6月14日维持操作利率不变。

这归根到底是由于当前市场利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倘若继续大幅上调,过高的利率可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前述分析师徐阳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来看,人民币贬值对市场情绪产生了较大影响,美联储加息,资本回流美国的意愿加强,人民币承压加剧。央行可能还会通过货币工具引导市场利率上行。

不过,在他看来,在目前的“宽货币,紧信用”政策下,市场资金流动性已处在紧张的局面,若市场利率过高,可能会出现社会融资更为困难的状况,不利于稳定经济发展。出于保汇率和稳经济的考虑,预计中国央行随后或将进行一次降准,以对冲由此带来的流动性紧张问题。

与徐阳看法类似,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认为,本周美联储大概率加息,金融机构也将面临季度MPA考核时点,市场利率趋于上行。

王青强调,考虑到短期内市场流动性扰动因素偏多,以及离岸央票推出有助于稳定离岸人民币汇率,央行本周或暂时不会跟随美联储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据了解,9月20日晚间央行发布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金融管理局签署了《关于使用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合作备忘录》,将在香港发行央票。

发行央票是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这是对离岸汇率的支撑。

央行此动作可视为应对美联储加息的提前布局,目的为支撑离岸市场汇率。

此外,王青还指出,到了四季度,央行仍有可能小幅上调包括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在内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同时继续实施1次至2次置换式降准

光大固收研报则表示,人民银行需要再次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好的策略是小幅紧缩以对冲外汇市场压力,同时不释放紧缩的信号以避免影响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预期,并且政策效果还需要有很强的可控性。

“OMO(公开市场操作)不加息+小幅抬高DR007(7天期回购利率)中枢是最为有可能的政策选择,不在OMO中加息,可以避免释放出明显的信号,给提高实际的资金利率创造出空间;DR007的变化较容易调控,因此政策的可控性也很高。”

对市场有何影响?

美联储历次加息,都会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影响,本次自然也不例外。

首先看A股,美联储加息会对全球股市带来不同的影响,整体流动性大环境收紧的背景下,全球市场的风险偏好可能被搅乱,近期风险偏好的脆弱性已经在新兴市场中体现出来。

但是对于我国A股市场来说,国内的各影响因素仍占据主导,而A股较海外市场的走势偏弱,故美联储加息对A股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投资者无需过度担忧。同时,A股本周闯关富时罗素,极可能会带来利好消息,形成对冲。

而按照一般规律,美元和黄金的价格呈负相关态势,美联储加息,利率上升,美元走强,而以美元计价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会变得更加昂贵,从而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导致价格下跌。

因此,有分析人士,预计短期内黄金价格将会继续走弱。不过,鉴于黄金提前对利空的消化及其抗通胀的属性,长期依然看涨。

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如果中国央行基准利率上调,必将增加人们的购房成本,尤其是已购房者,即便年初的基准利率已经确定,倘若央行加息,也将有可能带动明年的基准利率上调,从而导致每个月房贷月供的提升。

之前为了降低美联储加息带来的负面影响,香港汇丰银行宣布,从9月20日起提高港元、美元、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于是,港元汇率大幅飙升,一举突破7.80中位线。但港府也相应付出房地产下跌的代价。

来源:财联社

原标题:【原创】美联储加息窗口临近 中国央行降准概率大增

最新更新时间:09/26 18:4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联储加息窗口临近 中国央行降准概率大增

美联储每一次加息都给新兴市场带来巨大资金流出效应,中国央行要保持流动性均衡,近期降准概率大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许祯

自2006年以来,美联储还从未在一年中加息过4次,但今年显然有望打破这一纪录,华尔街多数分析师预计9月美联储加息靴子将率先落地。对于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应对,国内分析师们表示,美联储每一次加息都给新兴市场带来巨大资金流出效应,中国央行要保持流动性均衡,近期降准概率大增。

根据美联储官网消息,美国时间9月25日-26日,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召开两天的议息会议,北京时间9月27日凌晨2点,FOMC将公布利率决议,市场普遍预期此次美联储大概率将加息25个基点。

而最近几天,市场也开始考虑采取更激进的举措——加息50个基点,目前这一概率从此前的2%上升至8%,而一个月前甚至没有交易员认为美联储会加息50个基点。

美联储加息的基础何在?

“美联储加息具备现实条件”,顶点财经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阳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近期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和通胀上升的态势支持美联储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

随着美国劳动力市场供给趋紧、薪资增长加速以及减税刺激企业利润增加,美国经济状况今年以来逐渐改善。经通胀调整后,美国第二季度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同比增长5.4%,实际GDP增长4.2%,为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强劲增长。

不仅如此,自美国在贸易层面四面出击以来,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与日俱增,而特朗普于2017年年底宣布的减税政策,有可能让美国经济与投资行为陷入过热状态。

8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通胀同比上升2.7%,剔除价格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外的核心CPI通胀同比上升2.2%。最近几个月,美国通胀水平也一直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

因此,美联储频频加息,旨在通过减少美元货币的供给来抵御潜在的风险。同时,还可以增加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促使美元回流,缓解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

芝加哥商交所的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数据显示,交易员认为9月加息的概率高达93.8%,认为12月再次加息的概率也已经达到74.8%。

徐阳也表示,美联储9月加息可能性极高,并将按照往常一样加息25个基点。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美银美林,该行分析师预计,美联储对前景以及继续维持目前的前进道路更有信心,或将上调长期和短期经济增速预期。美银美林预计美联储将继续维持今年加息四次的预期(即年内再加息两次),明年加息三次,2020年则是一次。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赵庆明认为,美联储加息源于美国经济较为强劲的势头,目前利率是偏低的,加息是一个逆向调节。从当前美国经济状况来看,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可能会加到3%左右,如果按照一个季度一次或者是一年加三次左右的频率,也就是说未来还将有5-6次加息。

“如果美联储9月份会议上不加息,这将令市场感到非常震惊。”野村证券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该机构发给财联社的一份报告中显示,鲍威尔利用杰克逊霍尔(Jackson Hole)的演讲,将货币政策前景框架定为“在过热和过早收紧的浅滩之间航行”,为9月份的FOMC会议提供了有益的背景,随着政策利率接近其中性水平的不确定估计值,收紧政策的方式将更加渐进。

中国央行将如何应对?

对于美联储加息,以往中国央行此前的措施是引导市场利率上行。2016年12月、2017年3月和12月以及今年3月美联储加息后,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上,包括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在内的货币市场利率都出现了上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但2017年12月份之后中国央行对市场利率跟随加息的幅度只有5个基点。今年6月份美联储加息后,中国人民银行6月14日维持操作利率不变。

这归根到底是由于当前市场利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倘若继续大幅上调,过高的利率可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前述分析师徐阳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来看,人民币贬值对市场情绪产生了较大影响,美联储加息,资本回流美国的意愿加强,人民币承压加剧。央行可能还会通过货币工具引导市场利率上行。

不过,在他看来,在目前的“宽货币,紧信用”政策下,市场资金流动性已处在紧张的局面,若市场利率过高,可能会出现社会融资更为困难的状况,不利于稳定经济发展。出于保汇率和稳经济的考虑,预计中国央行随后或将进行一次降准,以对冲由此带来的流动性紧张问题。

与徐阳看法类似,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认为,本周美联储大概率加息,金融机构也将面临季度MPA考核时点,市场利率趋于上行。

王青强调,考虑到短期内市场流动性扰动因素偏多,以及离岸央票推出有助于稳定离岸人民币汇率,央行本周或暂时不会跟随美联储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

据了解,9月20日晚间央行发布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金融管理局签署了《关于使用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合作备忘录》,将在香港发行央票。

发行央票是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这是对离岸汇率的支撑。

央行此动作可视为应对美联储加息的提前布局,目的为支撑离岸市场汇率。

此外,王青还指出,到了四季度,央行仍有可能小幅上调包括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在内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同时继续实施1次至2次置换式降准

光大固收研报则表示,人民银行需要再次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好的策略是小幅紧缩以对冲外汇市场压力,同时不释放紧缩的信号以避免影响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预期,并且政策效果还需要有很强的可控性。

“OMO(公开市场操作)不加息+小幅抬高DR007(7天期回购利率)中枢是最为有可能的政策选择,不在OMO中加息,可以避免释放出明显的信号,给提高实际的资金利率创造出空间;DR007的变化较容易调控,因此政策的可控性也很高。”

对市场有何影响?

美联储历次加息,都会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影响,本次自然也不例外。

首先看A股,美联储加息会对全球股市带来不同的影响,整体流动性大环境收紧的背景下,全球市场的风险偏好可能被搅乱,近期风险偏好的脆弱性已经在新兴市场中体现出来。

但是对于我国A股市场来说,国内的各影响因素仍占据主导,而A股较海外市场的走势偏弱,故美联储加息对A股市场的影响不会很大,投资者无需过度担忧。同时,A股本周闯关富时罗素,极可能会带来利好消息,形成对冲。

而按照一般规律,美元和黄金的价格呈负相关态势,美联储加息,利率上升,美元走强,而以美元计价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会变得更加昂贵,从而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导致价格下跌。

因此,有分析人士,预计短期内黄金价格将会继续走弱。不过,鉴于黄金提前对利空的消化及其抗通胀的属性,长期依然看涨。

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如果中国央行基准利率上调,必将增加人们的购房成本,尤其是已购房者,即便年初的基准利率已经确定,倘若央行加息,也将有可能带动明年的基准利率上调,从而导致每个月房贷月供的提升。

之前为了降低美联储加息带来的负面影响,香港汇丰银行宣布,从9月20日起提高港元、美元、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于是,港元汇率大幅飙升,一举突破7.80中位线。但港府也相应付出房地产下跌的代价。

来源:财联社

原标题:【原创】美联储加息窗口临近 中国央行降准概率大增

最新更新时间:09/26 18:4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