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双面智能投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双面智能投顾

中国投资者开始涌入浮动收益市场,这一次,智能投顾在中国机会来了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智能投顾一度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创业公司竞相争夺的风口。然而,这个风口正迅速收缩。投资者教育的缺失、无牌经营背后的监管问题、高昂的获客成本……智能投顾C端赛道上,创业公司不仅要面临行业层面的结构性困境,还要应对牌照与流量缺失所带来的风险和障碍。

一批创业公司消亡了,而为持牌机构做底层架构服务的2B端市场开始崛起。他们中一些较早入局的公司即将踏上赴美上市快车道,然而C端市场尚未成气候时,B端市场的蛋糕也无法做大。

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

金融去杠杆大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成为历史;P2P的连环爆雷让投资者如梦初醒;股市持续低迷,“被收割的”散户更是苦不堪言。告别躺着赚钱的时代,中国投资者被迫涌入浮动收益市场。

这一次,智能投顾在中国机会来了吗?

一、打造智能投顾的工匠们

“在2015年很多公司都在争着做C端智能投顾的时候,我们就另辟赛道,现在看来,这个方向基本是对的。”品钛旗下的财富管理公司璇玑CEO郑毓栋向界面新闻记者说道。

这家较早涉足智能投顾B端的金融科技公司在两个多月前正式赴美递交了招股申请书,拟以“新兴成长型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作为品钛的支柱性业务之一,璇玑主要为银行、基金、券商等各类机构用户提供数字化资产配置方案。据界面新闻了解,目前,璇玑合作客户包括民生银行、安邦金融、国元证券等20多家金融机构。

“不是每个机构都具备工行、招行这样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在竞争激烈局面中,对于中小型银行、券商等机构而言,需要有人来帮它们磨刀,打造一些武器,而我们就是那个工匠。”郑毓栋说。

尽管业界早已有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金融科技巨头加码2B模式,但在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层面,智能投顾仍旧是个颇为小众的赛道。郑毓栋表示,早先入局智能投顾的企业都在做C端,做B端的并不多,他们在竞争领域碰到的大多是传统科技公司。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璇玑的业务模式不是单纯技术输出,而是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完整的流程包括:先由具备金融经验的人员与银行进行沟通,根据不同银行的需求生成产品方案,最后由技术团队完成方案落地,并承担体系搭建后的运维工作,比如客户经理培训、客户信息告知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积累C端运营的数据和经验,璇玑专门“培育”了自己的智能投顾产品——璇玑智投。郑毓栋认为,产品必须打磨得足够精细、完备,才能向机构用户推广。

由国金证券和朝阳永续于2015年联合创立的国金涌富也是“机构背后的工匠”之一。与璇玑相比,国金涌富的金融基因更为浓厚。除了券商背景之外,从其注册名称也能窥探一二。与大多数名字带有“科技”的创业公司不同,国金涌富的后缀为“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国金涌富累计服务的客户已有60多家。

“我们最初是想深耕智能投研市场的,这个市场远大于智能投顾市场。但后来我们发现,每一家机构客户,都是一个全新的项目,这样人力物力投入太大,得不偿失。”出身于公募基金的总经理谭颖卓向界面新闻记者说道。

出于生存考虑,国金涌富对公司战略方向和商业模式进行了及时的调整,放弃智能投研这块大蛋糕,转而做智能投顾。

谭颖卓认为,智能投研是B2B,而智能投顾是B2B2C,前者是项目,后者才是模式。“我干了二十年的金融,我太清楚了,所有资产管理端的C都是牌照经营,我们坚持做B2B2C是因为,如果每家B都把终端20%的流量给我,为什么不能说我是B2C?这些C我虽然摸不着,但是我享受了C端的收益。”

她将这一转型形容为“降维”,“我们在前期已经把底层的技术、架构都铺满了,所有产品都是模块化的,可以任由机构客户挑选。”

然而,降维之后的路并不好走。

很多中小银行做智能投顾,是跟风的,解决的是有和无的问题。谭颖卓有些哭笑不得地说,“他们的诉求是,你帮我把系统部署下来,让我的员工可以傻瓜操作,一键就可以完成组合,当然最好是免费。”

实际上,并非所有银行都具备对各类产品的辨别能力,这让不少金融科技公司感到十分头疼。“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一名金融科技公司负责人说,一家小银行往往有十几家金融机构公司竞标,从竞标到签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考察期。

而在签约之后,还要经历彼此价值观的摩擦与调和。“我们的组合包括量化触发建仓和人工干预两部分,系统自身去完成70%的组合搭建、调试工作,30%来自人工判断。但是你只要加入人工,就加入了价值观矛盾。”谭颖卓说。

她认为,买方投顾和卖方投顾的理念边界很重要,“把银行利益摆放在第一位,就一定会干预到投资本身的公正性。如果是以用户利益为主,就意味着你要尊重更多的资产管理本身的价值。”

如何在当中做权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她举例说,有家银行领导明确表示,一定要做业绩,甚至要求将股东旗下一只净值表现很差的产品加入基金池。但团队据理力争,通过申请仲裁并在确认了基金的选择权归公司后才得以解决。

与投资者教育相似,在2B端也面临着“机构教育”的问题。不是所有银行都具备资产配置的理念。“很多具备这些理念的大行都自己开发系统去了,剩下的中小银行才是我们争抢的客户。”

因此,针对不同规模和属性的银行,国金涌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相对来说,中小银行组织架构并没有那么复杂,他们的需求是比较完整的财富管理配置方案,我们就会向他们输出对大类资产配置的理解;而越大的银行对纵深产品要求越高,我们便会突出在自身在基金产品选择方面的优势。”

目前,璇玑和国金涌富均采取两种收费模式,一种是收取技术服务费,另一种则是按流量收费,即用户规模越大,随之收费也越多。谭颖卓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对于流量足够大的机构客户,我们可以免费帮他搭建智能投顾体系,但销售收入的20%要归我们。”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跟机构的利益也是绑定的。”郑毓栋说。

二、暗淡的C端市场

机构们直接面对的是C端市场,但境况并不乐观。

智能投顾热潮曾由创业公司开启,并逐步蔓延至招商银行、工商银行这类巨头,在马太效应作用下,招行的摩羯智投已经成为行业标杆产品。目前,摩羯智投销售规模已接近120亿元,客户数16.69万人。

然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摩羯智投的成绩并非来源于智能投顾本身的吸引力,而是招行超强的营销能力。“招行属于贸工技型巨头,就是产品再烂,都能卖得很好。”

“摩羯1.0是有历史意义的,它引起了市场上对智能投顾的关注。但从对摩羯2.0的部署来看,招行对它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重视,而是快速切换到其他频道去了。”一名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感叹。

招行一线员工的陈述佐证了这一观点。招行江苏路支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摩羯智投在我们这已经销声匿迹很久了,主要因为招行产品种类太多,每一期都有不同营销重点。”

容易理解的是,摩羯智投只是招行战略部署的一小块。当在智能投顾市场的试水表现不如预期时,巨头也是相当慎重的。

实际上,摩羯智投的不达预期,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些结构性因素。在市场唱衰声音中,“水土不服”一词被频繁提及。

首先,投资者对智能投顾的理解存在偏差,很多人会因为短期收益不佳而放弃使用。通联数据首席科学家蒋龙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用短期收益表现去衡量智能投顾是不合适的,因为智能投顾要解决的不是短期投资问题,而是长期理财问题。”

他认为,衡量智能投顾好坏的标准不是看收益,而要看是否能提供与用户风险偏好相匹配的投资组合。“年化收益10%投资组合一定比5%的好吗?不一定,如果一个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去使用高风险投资组合,面对净值大幅波动,他的用户体验就会很不好。”

蒋龙进一步指出,目前智能投顾不被投资者认可,也与养老制度有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90%的民众参与401K计划。“美国民众的钱大多是为长期养老做准备的,他们并不会因为智能投顾短期的波动就把钱取出来。”

实际上,智能投顾在美国之所以受到欢迎,不是因为能创造超额收益,而是其独特的避税功能。在美国,投资需要缴纳多种税收,包括股息税和资本利得税,而不同的交税方式则会产截然不同的纳税结果。因此,如何合理避税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Wealthfront便巧妙地击中了民众的这一痛点,将避税的功能注入机器中。比如每次调仓都会精确计算如何交易可以降低资本利得税,免税的投资品种配置多少比例更为合适,这样一来,机器的便捷性与智能性得到了较好体现。

此外,美国智能投顾产品以ETF为投资标的,是一种被动投资策略。在美国,一只主动型基金有1.5%左右的管理费,且很难跑赢美国市场,而指数基金可以极大降低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但在中国,被动投资面临着底层资产匮乏的窘境。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国内市场中ETF产品不足200只,且种类单薄,多为指数型ETF,债券型、商品型ETF稀缺。

也正因如此,中国的智能投顾产品几乎全部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公募基金为投资标的,采取主动投资策略,这便无形中增加了投资者的经济负担,比如摩羯智投费率过高的问题屡遭诟病。

中国市场波动幅度远大于欧美等成熟市场,智能投顾的赚钱效应体现得并不明显。一名金融科技公司技术负责人表示,“各家公司的算法本身没有太大差异,更重要的是调参。比如说用BL模型,如何发掘在中国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因子,这才是技术难点。”

据wealthfront估算,自动再平衡可以带来0.4%的超额收益。但在中国,这一功能面临着“代客理财”的合法性问题。

在现有证券法规定下,智能投顾只能被用于提供投资建议,无法从事资产管理。致使目前智能投顾的业务仅仅局限于投资决策推荐,平台发布调仓指令必须获得客户确认才能进行。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的智能投顾还需要投资者去参与一部分,无法做到像美国那样全程自动化服务。

谭颖卓也提到,调仓指令要穿越银行严密的层级体系才能到达用户端。“总行采取意见以后,要开会、做培训,之后客户经理要预约客户,最终还要等待客户确认。智能投顾毕竟不是资管产品,管理人无法自行操作。”

三、转机来临

与智能投顾产品本身的更迭升级相比,投资环境中潜藏的转机或许更令参与者心动。

2018年上半年开始,P2P雷潮阵阵、股市走弱、债市违约不断……无论风险高低,“保卫钱袋子”成为投资者的共同诉求。投资者不得不承认,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对于智能投顾而言,这些变化可能意味着转机来临。

刚性兑付曾被视为智能投顾发展的阻碍之一。过去,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货币基金都有4%-7%的收益,信托产品则提供10%以上的收益,更不用说动辄20%收益的P2P。

被刚兑“宠坏”了的投资者是没有耐心去用智能投顾的。郑毓栋表示,当无风险收益率特别高的时候,没有人会去考虑去做一种合理的投资配置。“因为他会觉得收益太低了。拼死拼活一年收益最多也就十来个点,但他不知道的是,全世界最牛逼的投资人,股神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就20个点,但他觉得赚10个点就该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这其实是一种扭曲的投资心态。”

而随着资管新规推行,刚性兑付不再,投资者被动涌入浮动收益时代。

与以往相比,风险的重要性被大大凸显了。在蒋龙看来,这是非常宝贵的投资启蒙。“过去老百姓只看收益,但是现在会发现,高收益背后往往暗藏着巨大风险。”

“有了对风险的意识之后,他们才会想着如何去应对。但是控制风险需要专业的知识,一般老百姓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去负担一个专业投顾,所以需要一些智能化、自动化的程序低成本地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这个时候,智能投顾便成了‘必需品’。蒋龙认为,理财市场的变化,对智能投顾而言是个利好。

除了投资环境以外,转机是否来临或许还与监管态度挂钩。

资管新规提到了智能投顾算法同质化问题,若是技术公司输出的算法趋同,很可能引发羊群效应,加剧市场波动。

对此,璇玑方面表示,避免这类现象的最好办法是“千人千面”和“千时千面”。这一技术主要通过用户画像完成,用户的数据标签收集得越多,用户画像精度越大。

但在缺乏大数据的前提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做到千人千面?

蒋龙指出,目前的智能投顾并没有根据用户的资金流来分析用户特点,更多的是基于用户自主选择来判断,比如年龄、投资年限、未来还有多少年退休、目前的投资金额是多少。他认为,基于这些数据也可以做到千人千面,只不过没有那么智能。

在盈米财富CEO肖雯看来,“如果大数据不是活的、不能形成闭环,不能通过和客户持续的互动不断优化,不能和业务流程深度结合,可能就不是那么有效,所以需要把整个服务链条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

界面新闻采访的众多业内人士均认为,监管是鼓励智能投顾发展的。一名人工智能专家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监管方面是希望能够有一种既便于监管,又不会出现巨大风险的金融创新形式,从这个角度而言,智能投顾是会得到监管支持的,但由于金融是个复杂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大家当前都很谨慎。”

尽管品钛在招股书中承认了开展智能投顾业务面临监管风险,但郑毓栋却始终乐观地认为,智能投顾是有助于去杠杆的,监管应该大力支持。“从投资角度来说,资管新规最强调的是四点:投资标准资产和规范资产;投资行为的机构化、去散户化;投资行为长期化以及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

他表示,智能投顾完全符合了监管的这四点要求。“首先通过理性组合方式,避免客户追涨杀跌,通过均衡资产配置来获得一个稳定的预期收益。其次,投资从短期投机引导到中长期投资。第三,投资的基本上都是银行券商,发行的标准化产品,没有P2P这种非标产品,最后,通过对用户画像去提供适合客户的投资组合。”

“在财富管理行业中机构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未来将是以净值化产品为主要投资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投顾是一个大方向,所以机构才会提前布局。正因如此,才有我们的机会。但是这些机构客户要看到开花结果,还是要等到他们的C端客户成熟和醒悟。不需要等到所有人都醒悟,一部分就够了。”郑毓栋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双面智能投顾

中国投资者开始涌入浮动收益市场,这一次,智能投顾在中国机会来了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智能投顾一度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创业公司竞相争夺的风口。然而,这个风口正迅速收缩。投资者教育的缺失、无牌经营背后的监管问题、高昂的获客成本……智能投顾C端赛道上,创业公司不仅要面临行业层面的结构性困境,还要应对牌照与流量缺失所带来的风险和障碍。

一批创业公司消亡了,而为持牌机构做底层架构服务的2B端市场开始崛起。他们中一些较早入局的公司即将踏上赴美上市快车道,然而C端市场尚未成气候时,B端市场的蛋糕也无法做大。

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

金融去杠杆大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成为历史;P2P的连环爆雷让投资者如梦初醒;股市持续低迷,“被收割的”散户更是苦不堪言。告别躺着赚钱的时代,中国投资者被迫涌入浮动收益市场。

这一次,智能投顾在中国机会来了吗?

一、打造智能投顾的工匠们

“在2015年很多公司都在争着做C端智能投顾的时候,我们就另辟赛道,现在看来,这个方向基本是对的。”品钛旗下的财富管理公司璇玑CEO郑毓栋向界面新闻记者说道。

这家较早涉足智能投顾B端的金融科技公司在两个多月前正式赴美递交了招股申请书,拟以“新兴成长型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作为品钛的支柱性业务之一,璇玑主要为银行、基金、券商等各类机构用户提供数字化资产配置方案。据界面新闻了解,目前,璇玑合作客户包括民生银行、安邦金融、国元证券等20多家金融机构。

“不是每个机构都具备工行、招行这样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在竞争激烈局面中,对于中小型银行、券商等机构而言,需要有人来帮它们磨刀,打造一些武器,而我们就是那个工匠。”郑毓栋说。

尽管业界早已有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金融科技巨头加码2B模式,但在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层面,智能投顾仍旧是个颇为小众的赛道。郑毓栋表示,早先入局智能投顾的企业都在做C端,做B端的并不多,他们在竞争领域碰到的大多是传统科技公司。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璇玑的业务模式不是单纯技术输出,而是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完整的流程包括:先由具备金融经验的人员与银行进行沟通,根据不同银行的需求生成产品方案,最后由技术团队完成方案落地,并承担体系搭建后的运维工作,比如客户经理培训、客户信息告知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积累C端运营的数据和经验,璇玑专门“培育”了自己的智能投顾产品——璇玑智投。郑毓栋认为,产品必须打磨得足够精细、完备,才能向机构用户推广。

由国金证券和朝阳永续于2015年联合创立的国金涌富也是“机构背后的工匠”之一。与璇玑相比,国金涌富的金融基因更为浓厚。除了券商背景之外,从其注册名称也能窥探一二。与大多数名字带有“科技”的创业公司不同,国金涌富的后缀为“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国金涌富累计服务的客户已有60多家。

“我们最初是想深耕智能投研市场的,这个市场远大于智能投顾市场。但后来我们发现,每一家机构客户,都是一个全新的项目,这样人力物力投入太大,得不偿失。”出身于公募基金的总经理谭颖卓向界面新闻记者说道。

出于生存考虑,国金涌富对公司战略方向和商业模式进行了及时的调整,放弃智能投研这块大蛋糕,转而做智能投顾。

谭颖卓认为,智能投研是B2B,而智能投顾是B2B2C,前者是项目,后者才是模式。“我干了二十年的金融,我太清楚了,所有资产管理端的C都是牌照经营,我们坚持做B2B2C是因为,如果每家B都把终端20%的流量给我,为什么不能说我是B2C?这些C我虽然摸不着,但是我享受了C端的收益。”

她将这一转型形容为“降维”,“我们在前期已经把底层的技术、架构都铺满了,所有产品都是模块化的,可以任由机构客户挑选。”

然而,降维之后的路并不好走。

很多中小银行做智能投顾,是跟风的,解决的是有和无的问题。谭颖卓有些哭笑不得地说,“他们的诉求是,你帮我把系统部署下来,让我的员工可以傻瓜操作,一键就可以完成组合,当然最好是免费。”

实际上,并非所有银行都具备对各类产品的辨别能力,这让不少金融科技公司感到十分头疼。“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一名金融科技公司负责人说,一家小银行往往有十几家金融机构公司竞标,从竞标到签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考察期。

而在签约之后,还要经历彼此价值观的摩擦与调和。“我们的组合包括量化触发建仓和人工干预两部分,系统自身去完成70%的组合搭建、调试工作,30%来自人工判断。但是你只要加入人工,就加入了价值观矛盾。”谭颖卓说。

她认为,买方投顾和卖方投顾的理念边界很重要,“把银行利益摆放在第一位,就一定会干预到投资本身的公正性。如果是以用户利益为主,就意味着你要尊重更多的资产管理本身的价值。”

如何在当中做权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她举例说,有家银行领导明确表示,一定要做业绩,甚至要求将股东旗下一只净值表现很差的产品加入基金池。但团队据理力争,通过申请仲裁并在确认了基金的选择权归公司后才得以解决。

与投资者教育相似,在2B端也面临着“机构教育”的问题。不是所有银行都具备资产配置的理念。“很多具备这些理念的大行都自己开发系统去了,剩下的中小银行才是我们争抢的客户。”

因此,针对不同规模和属性的银行,国金涌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相对来说,中小银行组织架构并没有那么复杂,他们的需求是比较完整的财富管理配置方案,我们就会向他们输出对大类资产配置的理解;而越大的银行对纵深产品要求越高,我们便会突出在自身在基金产品选择方面的优势。”

目前,璇玑和国金涌富均采取两种收费模式,一种是收取技术服务费,另一种则是按流量收费,即用户规模越大,随之收费也越多。谭颖卓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对于流量足够大的机构客户,我们可以免费帮他搭建智能投顾体系,但销售收入的20%要归我们。”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跟机构的利益也是绑定的。”郑毓栋说。

二、暗淡的C端市场

机构们直接面对的是C端市场,但境况并不乐观。

智能投顾热潮曾由创业公司开启,并逐步蔓延至招商银行、工商银行这类巨头,在马太效应作用下,招行的摩羯智投已经成为行业标杆产品。目前,摩羯智投销售规模已接近120亿元,客户数16.69万人。

然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摩羯智投的成绩并非来源于智能投顾本身的吸引力,而是招行超强的营销能力。“招行属于贸工技型巨头,就是产品再烂,都能卖得很好。”

“摩羯1.0是有历史意义的,它引起了市场上对智能投顾的关注。但从对摩羯2.0的部署来看,招行对它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重视,而是快速切换到其他频道去了。”一名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感叹。

招行一线员工的陈述佐证了这一观点。招行江苏路支行的一位理财经理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摩羯智投在我们这已经销声匿迹很久了,主要因为招行产品种类太多,每一期都有不同营销重点。”

容易理解的是,摩羯智投只是招行战略部署的一小块。当在智能投顾市场的试水表现不如预期时,巨头也是相当慎重的。

实际上,摩羯智投的不达预期,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些结构性因素。在市场唱衰声音中,“水土不服”一词被频繁提及。

首先,投资者对智能投顾的理解存在偏差,很多人会因为短期收益不佳而放弃使用。通联数据首席科学家蒋龙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用短期收益表现去衡量智能投顾是不合适的,因为智能投顾要解决的不是短期投资问题,而是长期理财问题。”

他认为,衡量智能投顾好坏的标准不是看收益,而要看是否能提供与用户风险偏好相匹配的投资组合。“年化收益10%投资组合一定比5%的好吗?不一定,如果一个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去使用高风险投资组合,面对净值大幅波动,他的用户体验就会很不好。”

蒋龙进一步指出,目前智能投顾不被投资者认可,也与养老制度有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90%的民众参与401K计划。“美国民众的钱大多是为长期养老做准备的,他们并不会因为智能投顾短期的波动就把钱取出来。”

实际上,智能投顾在美国之所以受到欢迎,不是因为能创造超额收益,而是其独特的避税功能。在美国,投资需要缴纳多种税收,包括股息税和资本利得税,而不同的交税方式则会产截然不同的纳税结果。因此,如何合理避税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Wealthfront便巧妙地击中了民众的这一痛点,将避税的功能注入机器中。比如每次调仓都会精确计算如何交易可以降低资本利得税,免税的投资品种配置多少比例更为合适,这样一来,机器的便捷性与智能性得到了较好体现。

此外,美国智能投顾产品以ETF为投资标的,是一种被动投资策略。在美国,一只主动型基金有1.5%左右的管理费,且很难跑赢美国市场,而指数基金可以极大降低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但在中国,被动投资面临着底层资产匮乏的窘境。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国内市场中ETF产品不足200只,且种类单薄,多为指数型ETF,债券型、商品型ETF稀缺。

也正因如此,中国的智能投顾产品几乎全部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以公募基金为投资标的,采取主动投资策略,这便无形中增加了投资者的经济负担,比如摩羯智投费率过高的问题屡遭诟病。

中国市场波动幅度远大于欧美等成熟市场,智能投顾的赚钱效应体现得并不明显。一名金融科技公司技术负责人表示,“各家公司的算法本身没有太大差异,更重要的是调参。比如说用BL模型,如何发掘在中国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因子,这才是技术难点。”

据wealthfront估算,自动再平衡可以带来0.4%的超额收益。但在中国,这一功能面临着“代客理财”的合法性问题。

在现有证券法规定下,智能投顾只能被用于提供投资建议,无法从事资产管理。致使目前智能投顾的业务仅仅局限于投资决策推荐,平台发布调仓指令必须获得客户确认才能进行。也就是说,当前中国的智能投顾还需要投资者去参与一部分,无法做到像美国那样全程自动化服务。

谭颖卓也提到,调仓指令要穿越银行严密的层级体系才能到达用户端。“总行采取意见以后,要开会、做培训,之后客户经理要预约客户,最终还要等待客户确认。智能投顾毕竟不是资管产品,管理人无法自行操作。”

三、转机来临

与智能投顾产品本身的更迭升级相比,投资环境中潜藏的转机或许更令参与者心动。

2018年上半年开始,P2P雷潮阵阵、股市走弱、债市违约不断……无论风险高低,“保卫钱袋子”成为投资者的共同诉求。投资者不得不承认,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对于智能投顾而言,这些变化可能意味着转机来临。

刚性兑付曾被视为智能投顾发展的阻碍之一。过去,银行保本理财产品、货币基金都有4%-7%的收益,信托产品则提供10%以上的收益,更不用说动辄20%收益的P2P。

被刚兑“宠坏”了的投资者是没有耐心去用智能投顾的。郑毓栋表示,当无风险收益率特别高的时候,没有人会去考虑去做一种合理的投资配置。“因为他会觉得收益太低了。拼死拼活一年收益最多也就十来个点,但他不知道的是,全世界最牛逼的投资人,股神巴菲特的年化收益也就20个点,但他觉得赚10个点就该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这其实是一种扭曲的投资心态。”

而随着资管新规推行,刚性兑付不再,投资者被动涌入浮动收益时代。

与以往相比,风险的重要性被大大凸显了。在蒋龙看来,这是非常宝贵的投资启蒙。“过去老百姓只看收益,但是现在会发现,高收益背后往往暗藏着巨大风险。”

“有了对风险的意识之后,他们才会想着如何去应对。但是控制风险需要专业的知识,一般老百姓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去负担一个专业投顾,所以需要一些智能化、自动化的程序低成本地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这个时候,智能投顾便成了‘必需品’。蒋龙认为,理财市场的变化,对智能投顾而言是个利好。

除了投资环境以外,转机是否来临或许还与监管态度挂钩。

资管新规提到了智能投顾算法同质化问题,若是技术公司输出的算法趋同,很可能引发羊群效应,加剧市场波动。

对此,璇玑方面表示,避免这类现象的最好办法是“千人千面”和“千时千面”。这一技术主要通过用户画像完成,用户的数据标签收集得越多,用户画像精度越大。

但在缺乏大数据的前提下,金融科技公司如何做到千人千面?

蒋龙指出,目前的智能投顾并没有根据用户的资金流来分析用户特点,更多的是基于用户自主选择来判断,比如年龄、投资年限、未来还有多少年退休、目前的投资金额是多少。他认为,基于这些数据也可以做到千人千面,只不过没有那么智能。

在盈米财富CEO肖雯看来,“如果大数据不是活的、不能形成闭环,不能通过和客户持续的互动不断优化,不能和业务流程深度结合,可能就不是那么有效,所以需要把整个服务链条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

界面新闻采访的众多业内人士均认为,监管是鼓励智能投顾发展的。一名人工智能专家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监管方面是希望能够有一种既便于监管,又不会出现巨大风险的金融创新形式,从这个角度而言,智能投顾是会得到监管支持的,但由于金融是个复杂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大家当前都很谨慎。”

尽管品钛在招股书中承认了开展智能投顾业务面临监管风险,但郑毓栋却始终乐观地认为,智能投顾是有助于去杠杆的,监管应该大力支持。“从投资角度来说,资管新规最强调的是四点:投资标准资产和规范资产;投资行为的机构化、去散户化;投资行为长期化以及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

他表示,智能投顾完全符合了监管的这四点要求。“首先通过理性组合方式,避免客户追涨杀跌,通过均衡资产配置来获得一个稳定的预期收益。其次,投资从短期投机引导到中长期投资。第三,投资的基本上都是银行券商,发行的标准化产品,没有P2P这种非标产品,最后,通过对用户画像去提供适合客户的投资组合。”

“在财富管理行业中机构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未来将是以净值化产品为主要投资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投顾是一个大方向,所以机构才会提前布局。正因如此,才有我们的机会。但是这些机构客户要看到开花结果,还是要等到他们的C端客户成熟和醒悟。不需要等到所有人都醒悟,一部分就够了。”郑毓栋说。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