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她是中国电子消防行业第一批“叩门者”,始终认为许多事都比赚钱更开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她是中国电子消防行业第一批“叩门者”,始终认为许多事都比赚钱更开心

在那些需要做出选择的时间节点上,赵琍每次的依据都是“跟着感觉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岳巍

填写各种与身份相关的表格时,赵琍还是会在籍贯那一栏里写上“山西”,尽管这个南下干部的第二个女儿其实是在北京出生长大并且一直生活到现在。

在赵琍所经历过的人生中,她曾经面临过许多次转折时刻,在那些需要做出选择的时间节点上,她每次的依据都是“跟着感觉走”。

她并非没有人生的目标,只是那目标更多时候只是一个方向,而她认为这样近乎模糊的方向性目标其实是最适合自己的,因为充满了无限可能,而朝着这个最终方向努力的过程中,目标一点点明确,这种体验能让她有更多成就感。

跟着感觉学

当年从山西参军随解放军大部队渡过长江最终在湖南成家立业的父亲,因为对“伟大祖国的首都”始终充满向往,反复向上级请示之后终于获准回到北京。

赵琍与姐姐的人生都是从北京开始的,很多年之后,她回忆自己小时候,直接用了“顺”这个形容词。

赵琍的童年安定和顺,甚至是幸福的,父亲五十岁那年有了她,对她的宠爱可想而知。对于那个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人们来说,这是他们对自己那段人生境遇的最强记忆。

小学、初中、高中,赵琍在文革结束后刚好完成了自己的高中学习,顺理成章地,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的次年,赵琍考上大学,成为一名自动化专业女大学生。

关于这个专业选择,赵琍说家人并未给她提供过多明确的意见,因为“我们是一个特别民主的家庭,父母只会给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也都是方向性的,很少具体到要求我怎么做。”

于是,大学专业的选择,就是赵琍第一次正式审视自己自主能力的时刻。她确认自己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并且她总是对自己的选择充满自信。尽管在一些时候,她的选择依据在很多人看来,充满模糊与不确定性。对于赵琍本人来说,选择自动化专业,是因为“凭着感觉这个专业很有意思”。

除此之外,她会把当初的这个选择与自己更早的人生兴趣联系起来,作为一个转业军人的女儿,虽然父亲并未表现出对于“生儿子”的执念,但赵琍还是被当做男孩子那样养大。赵琍说自己小时候“特别皮”,除了“登高爬低”,她的兴趣还有“拆东西”。走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每家每户的男主人甚至夫妻双方,都掌握着把自行车彻底拆散、清洗每一个零件、最后再组装起来的技能。父亲拆洗自行车时,赵琍“特别喜欢跟着干”。赵琍说也许就是当年跟着父亲拆自行车、修理家具等动手习惯或者说爱好,让她对自动化专业“一见倾心“,不过她承认做出这个选择时,还完全不了解这个专业是要学什么,也不知道未来是要做什么。或者可以说这是一次带有很大随机性的选择。

“自动化”三个字,赵琍觉得“挺好玩,就觉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

如果分析赵琍许多年之后对当时情形的回忆,会发现这个年龄不超过20岁的准大学生,对于自动化的认知还完全停留在望文生义的层面,“自动化嘛,想象中就跟现在的科幻一样,都是自动的。”赵琍回忆说。

四年之后,赵琍的社会身份从大学生变为一个自动化仪表企业的实习生。

跟着感觉干

尽管需要进入车间从工人作业做起,但是因为有大学生这重身份,赵琍就逐渐感觉到有一条几乎不可逾越的鸿沟挡在她与工人师傅们的面前。

“那个年代,工厂的很多工人师傅包括车间主任,干了几十年可能工资才拿40多块钱,我们大学一毕业进厂,实习就是40多块钱,转正后再多10块。”赵琍说。

实习46,转正56,干了几十年的工人只拿到20多的大有人在,这种体制漏洞引发的经济收益的“不合理”,让新分来的大学生们无法得到老师傅们的“温柔相待”。“干活我不怕,真能学东西也行,但是不能忍受不被尊重,我们那时就盼望着能把大学学的东西用上,能够真正搞技术。”赵琍说。

在磨合与期待中,时间慢慢的在流逝。一次与车间主任发生激烈冲突之后,直接找到厂长要求“评理”。“我这么一‘闹’,坏事变好事了,厂长才知道原来我们这些大学生还在车间里,一下子给我调到技术科了。”赵琍说。

在设计科,赵琍的工科背景开始发挥作用,机械制图,她会;电,她也懂。过了一段时间,赵琍干脆自己申请了一个项目,做一个产品的设计。虽然时隔30年,但是时至今日赵琍讲起当时的那个产品仍旧对其原理与性能记忆犹新。

虽然那时赵琍所做的已经超越了她的同龄人,但是她也始终受困于那个大环境——那个曾经让一代年轻人感觉到“憋闷”的企业氛围。

为了能够让自己从这个“制度森严”的气氛中透口气,赵琍自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在今天而言都有些“乖张”的规定——弹性工作制”。做项目时,每逢到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资料,她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之后,在回工厂的路上,常常会去“开小差”满足一下自己的个人爱好。

“那时候我喜欢滑冰,北京的好多冰场我都划过。”赵琍说。她觉得那些“偷玩”让自己的思维更活跃,收获到更多灵感。

除了滑冰,赵琍的爱好还包括参加各种培训班。

“我记得有一个培训班在沈阳,是关于标准化的。我就向部门领导提出申请,在这次培训中收获的,对我后来在企业的建设管理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赵琍说,“我当时只是凭感觉认为标准化对未来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只要是学习的事儿,或者开眼界的事儿,我基本上都会去抓住。”

赵琍抓住的还有“外面的英语课和外事高级秘书班”,这些与本职工作看上去没有任何关联的功课,对赵琍来说,就是为了多掌握点技能,最终找到更大的成长空间,“离开那个企业”。

赵琍说自己当时其实并没有十分明晰的“关于理想“的概念,“在那个时代,并没有非常具象化地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自己要变成什么样子,但是骨子里一直跃跃欲试,不安于现状。”赵琍说与自己的这种“不安分”相对照的,就是“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事。”

虽然在当时机会很少,但是,她却很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不想在那浪费年华,不想在那干耗着没有收获。”赵琍这样解释自己当年为何一直在外面上课。它在寻找机会,寻找各种机会。

 “我不会给自己设限,我觉得只要我有机会,只要我努力,再差我也不会把这件事情做‘没’。”赵琍说,“至于做成多大,我其实也没有想过。”

赵琍说自己“下海”,对许多“指标”都没有什么清晰的期待。唯有一个理念:对一件事情如果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做好”,异常坚持。赵琍说:“对于好”的定义非常宽泛,这代表了对自己、对事业、对做人的高标准。

赵琍认为,这个好会随着人们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逐渐被放大、逐渐具体化,“逐渐地有了样子,变成一个蓝图”。赵琍觉得人的梦想就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整与放大”。

跟着感觉走

在工厂上班7年之后,赵琍终于实现自己的逃离梦想,那一刻真的到来时,她发现原来自己都准备好了。这一次人生抉择,家人没有给她任何压力,父亲有些吃惊,但也只是问了问“我们家小琍又有什么想法了?”

赵琍的“想法”是辞职下海。“我对父亲讲,遇到一个港商要投资一个企业,我准备辞职一起干。”赵琍回忆。

这是一次改变赵琍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记得当时所在工厂的一个技术引进项目,应邀参加了198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消防设备展览会,赵琍受指派到工厂的展台服务。

这次展会令赵琍大开眼界,在当时中国人普遍对于消防设备的概念还局限在消防水桶与救火车的时候,而这次展会上,赵琍见到了当时几乎所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消防产品(火灾自动报警与控制系统)的模拟展示。

看着那些当时国内还没有的先进设备,赵琍心里有些兴奋,暗暗地在想:“要是今后能有机会从事这个产业该多有意思!并且在国内还是空白呢”。也就是在这次展会上,她竟然遇到了能帮助到实现心中这个梦想的贵人。一位港商,他要大量购买我们工厂技术引进从英国进口的产品散件。赵琍把这个大客户带回工厂,交接给负责技术引进的同事。

很多年之后,对于这位贵人,赵琍仍旧充满感激:“我非常感恩他!也相信心想才能事成。”

后来,赵琍与那位同事一起下海,接受了港商的邀约,成立了他们的电子消防设备企业。“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我能有机会去做一件事,我就很高兴,当然前提是首先看这件事是要做什么,另外要看这个合作的人好不好。”

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努力,办各种手续,直到1990年,才正式完成各项注册。

这个当时投资几十万港币只有几个员工、租用学校教室进行产品生产的企业,最初的产品都是纯手工焊接的。企业办起来了,但是业务开展却成为这个初创企业的最大难题。“消防这个概念,当时几乎是一张白纸。”赵琍说。

分工中负责市场开拓的赵琍变得像是一个“布道者“,四处跟潜在客户讲消防设备的重要性,产品技术的新概念,消防科技的未来趋势等。而在这个过程中,每次都是需要把技术讲一遍,“我觉得那些年做的最核心的东西是在普及消防意识,传播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赵琍说。

这种艰难情况持续了三四年,赵琍也在自己的新领域中辛苦了三四年。从之前的技术人员转型成为市场推广者,从未做过销售的赵琍开始学着拓荒。

“我把学习销售,当做学习一门技术。”赵琍说,“但是我想,既然我们的产品是要用到建筑上,那就需要找到与建筑相关的客户端,建筑是从设计单位开始,将蓝图最终变成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从其中挖掘出相关联的客户脉络。”

赵琍开始联系各个设计院。一开始,内部分工细致复杂的设计院机构列表,都足以让赵琍眼花,她最后顺着线索摸到设计建筑消防设施的电气室。

登门拜访的赵琍被门卫拦在外面,当微笑和套近乎都无法奏效的时候,赵琍只能反复登门,并且一再保证只是来向工程师请教问题,绝不是推销。

一个朋友介绍赵琍去当时的建设部书店购买一本“特别厚”的精装书,赵琍清楚记得那本书要400多块钱。

那本像是字典一样的书上,全国所有设计院的信息都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赵琍把这本书当做拓业宝典工具书。

“当时还是286的破电脑,我自己编了一个宣传的文案,上面是公司及产品介绍,下面是一个回执。”赵琍说“企业资金非常有限,一份资料就是几毛钱,不能乱寄,我就给设计院先发这封信。”

赵琍写了好多信,给那本书上的所有单位都发了一封,“我每天一部分重要工作就是写信发信,然后就等着传达室跟我说回信了、又回信了。”赵琍说当自己接到第一封回信的时候快哭了。她说自己特别激动,因为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应,自己努力做的事,还是有人需要的。

当一家设计院的一名工程师开始对赵琍她们的产品感兴趣并有意进一步了解之后,在工程师们的圈子中,他们会相互推荐资料与产品,口碑像滚雪球一样,赵琍的成就感越来越强。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行业的消防标准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相关法规完成立法之后,赵琍的的成就感与日俱增,这背后是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向上走”。

现在,那个学校教室里生产纯手工产品的企业,已经是一个集团公司。其中“中坚力量一批人几乎都是出自于自己亲手打造的营销团队”,赵琍说这是让她最开心的另一件事。

作为企业管理者,赵琍认为企业与个人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个互为作用的整体。“不同的阶段产生不同的需要,我就要去承担不同的责任和挑战。”赵琍回忆,“经过四年的努力,企业初具规模,此时,行业主管部门要求我们成为第一批进行ISO9000体系认证的企业。”

ISO9000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新的词汇和术语,先要看懂标准,读懂和理解了要求,才能去实施,那段日子,赵琍每天紧张的工作之余,就是手捧标准文本,从头学起,1994年企业终于通过了ISO9000企业认证。之后,赵琍又担当起企业管理者代表的重任。

赵琍最深的体会是,一个先进管理方法的引入会带给企业怎样的收获,当IOS9000标准的精髓溶化在企业的血液中时,企业的研发过程、产品质量过程控制、客户服务及追踪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管理流程都迈进了一大步。

2006年的时候赵琍与同伴们做了一个重大决策,接受了美国UTC的并购。

“当时国内的企业不同程度的都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遇到巨大的冲击,恶性竞争问题突出,各种原因,导致利润下滑,那个时候我们意识到如果再发展的话,就要考虑新出路。”

赵琍经历了中国消防行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她会自豪地认为自己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创立者,而更是中国现代消防行业的最初一批创业者。

跟着感觉活

并购之后,赵琍的管理工作从幕前转换成幕后,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引入到企业,与企业一同成长起来的一批管理者承担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重任。“我的工作重点是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规划。“防患于未然”是我们企业家永远要做得一件事“。与此同时,她有了更多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赵琍决定补偿自己亏欠多年的文艺情结,她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在去过拉萨一次之后,那份震撼让她久久不能忘怀!对于雪域高原,她竟有一种神秘的不知来由的亲近感。西藏文化推广与保护成为她的文化公司主要业务内容。

赵琍拍摄了反应西藏四大贵族家族的电视剧《西藏秘密》,主办了西藏画家的艺术展、唐卡展,并且着手保护西藏的许多被列入非遗项目的民间工艺,对她来说,对文艺的喜爱,与西藏的热爱,在这件事情上得以统一和融合。按照赵琍的计划,文化公司会定期制作一部关于西藏的电视剧,力求实景拍摄,给西藏演员更多的展示机会。“文化企业经营其实也挺难的,但是一切顺其自然,反正不会偏离航向,慢慢做呗。”赵琍说自己做文化公司的心态已经与做之前的企业时完全不同,因为一个是事业,一个是喜爱。

对于改变,赵琍自己都能感觉得出来。不变的是她对“学习”的执念。学习该放下的,学习要拿起的。赵琍说自己“不指望文化公司给自己挣钱”,她只想为文化推广做贡献。“谁不想挣钱呢,但是为了挣钱一天到晚挖空心思,我觉得不值得。”学会用财富丰富和美化生活,学会用生活赋予财富更多的意义!这是我现阶段乃至今后的一个目标。赵琍觉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要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我已经用了五年的时间,在身体力行地完成着健康文化的实践与传播,因为健康,特别是成功者的健康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赵琍说。

对于已经习惯于跟着感觉生活的赵琍而言,在众多的感觉中唯独缺少一种功成名就的满足感,这或许恰恰是因为在她看来自己始终在与这个企业,这个行业甚至这个时代同步成长。

或许一切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在赵琍所跟随的感觉背后,所握住的正是她那不断清晰,不断接近的梦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她是中国电子消防行业第一批“叩门者”,始终认为许多事都比赚钱更开心

在那些需要做出选择的时间节点上,赵琍每次的依据都是“跟着感觉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岳巍

填写各种与身份相关的表格时,赵琍还是会在籍贯那一栏里写上“山西”,尽管这个南下干部的第二个女儿其实是在北京出生长大并且一直生活到现在。

在赵琍所经历过的人生中,她曾经面临过许多次转折时刻,在那些需要做出选择的时间节点上,她每次的依据都是“跟着感觉走”。

她并非没有人生的目标,只是那目标更多时候只是一个方向,而她认为这样近乎模糊的方向性目标其实是最适合自己的,因为充满了无限可能,而朝着这个最终方向努力的过程中,目标一点点明确,这种体验能让她有更多成就感。

跟着感觉学

当年从山西参军随解放军大部队渡过长江最终在湖南成家立业的父亲,因为对“伟大祖国的首都”始终充满向往,反复向上级请示之后终于获准回到北京。

赵琍与姐姐的人生都是从北京开始的,很多年之后,她回忆自己小时候,直接用了“顺”这个形容词。

赵琍的童年安定和顺,甚至是幸福的,父亲五十岁那年有了她,对她的宠爱可想而知。对于那个年代出生和成长的人们来说,这是他们对自己那段人生境遇的最强记忆。

小学、初中、高中,赵琍在文革结束后刚好完成了自己的高中学习,顺理成章地,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的次年,赵琍考上大学,成为一名自动化专业女大学生。

关于这个专业选择,赵琍说家人并未给她提供过多明确的意见,因为“我们是一个特别民主的家庭,父母只会给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也都是方向性的,很少具体到要求我怎么做。”

于是,大学专业的选择,就是赵琍第一次正式审视自己自主能力的时刻。她确认自己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并且她总是对自己的选择充满自信。尽管在一些时候,她的选择依据在很多人看来,充满模糊与不确定性。对于赵琍本人来说,选择自动化专业,是因为“凭着感觉这个专业很有意思”。

除此之外,她会把当初的这个选择与自己更早的人生兴趣联系起来,作为一个转业军人的女儿,虽然父亲并未表现出对于“生儿子”的执念,但赵琍还是被当做男孩子那样养大。赵琍说自己小时候“特别皮”,除了“登高爬低”,她的兴趣还有“拆东西”。走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每家每户的男主人甚至夫妻双方,都掌握着把自行车彻底拆散、清洗每一个零件、最后再组装起来的技能。父亲拆洗自行车时,赵琍“特别喜欢跟着干”。赵琍说也许就是当年跟着父亲拆自行车、修理家具等动手习惯或者说爱好,让她对自动化专业“一见倾心“,不过她承认做出这个选择时,还完全不了解这个专业是要学什么,也不知道未来是要做什么。或者可以说这是一次带有很大随机性的选择。

“自动化”三个字,赵琍觉得“挺好玩,就觉得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东西”。

如果分析赵琍许多年之后对当时情形的回忆,会发现这个年龄不超过20岁的准大学生,对于自动化的认知还完全停留在望文生义的层面,“自动化嘛,想象中就跟现在的科幻一样,都是自动的。”赵琍回忆说。

四年之后,赵琍的社会身份从大学生变为一个自动化仪表企业的实习生。

跟着感觉干

尽管需要进入车间从工人作业做起,但是因为有大学生这重身份,赵琍就逐渐感觉到有一条几乎不可逾越的鸿沟挡在她与工人师傅们的面前。

“那个年代,工厂的很多工人师傅包括车间主任,干了几十年可能工资才拿40多块钱,我们大学一毕业进厂,实习就是40多块钱,转正后再多10块。”赵琍说。

实习46,转正56,干了几十年的工人只拿到20多的大有人在,这种体制漏洞引发的经济收益的“不合理”,让新分来的大学生们无法得到老师傅们的“温柔相待”。“干活我不怕,真能学东西也行,但是不能忍受不被尊重,我们那时就盼望着能把大学学的东西用上,能够真正搞技术。”赵琍说。

在磨合与期待中,时间慢慢的在流逝。一次与车间主任发生激烈冲突之后,直接找到厂长要求“评理”。“我这么一‘闹’,坏事变好事了,厂长才知道原来我们这些大学生还在车间里,一下子给我调到技术科了。”赵琍说。

在设计科,赵琍的工科背景开始发挥作用,机械制图,她会;电,她也懂。过了一段时间,赵琍干脆自己申请了一个项目,做一个产品的设计。虽然时隔30年,但是时至今日赵琍讲起当时的那个产品仍旧对其原理与性能记忆犹新。

虽然那时赵琍所做的已经超越了她的同龄人,但是她也始终受困于那个大环境——那个曾经让一代年轻人感觉到“憋闷”的企业氛围。

为了能够让自己从这个“制度森严”的气氛中透口气,赵琍自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在今天而言都有些“乖张”的规定——弹性工作制”。做项目时,每逢到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资料,她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之后,在回工厂的路上,常常会去“开小差”满足一下自己的个人爱好。

“那时候我喜欢滑冰,北京的好多冰场我都划过。”赵琍说。她觉得那些“偷玩”让自己的思维更活跃,收获到更多灵感。

除了滑冰,赵琍的爱好还包括参加各种培训班。

“我记得有一个培训班在沈阳,是关于标准化的。我就向部门领导提出申请,在这次培训中收获的,对我后来在企业的建设管理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赵琍说,“我当时只是凭感觉认为标准化对未来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只要是学习的事儿,或者开眼界的事儿,我基本上都会去抓住。”

赵琍抓住的还有“外面的英语课和外事高级秘书班”,这些与本职工作看上去没有任何关联的功课,对赵琍来说,就是为了多掌握点技能,最终找到更大的成长空间,“离开那个企业”。

赵琍说自己当时其实并没有十分明晰的“关于理想“的概念,“在那个时代,并没有非常具象化地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自己要变成什么样子,但是骨子里一直跃跃欲试,不安于现状。”赵琍说与自己的这种“不安分”相对照的,就是“觉得自己要做点什么事。”

虽然在当时机会很少,但是,她却很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不想在那浪费年华,不想在那干耗着没有收获。”赵琍这样解释自己当年为何一直在外面上课。它在寻找机会,寻找各种机会。

 “我不会给自己设限,我觉得只要我有机会,只要我努力,再差我也不会把这件事情做‘没’。”赵琍说,“至于做成多大,我其实也没有想过。”

赵琍说自己“下海”,对许多“指标”都没有什么清晰的期待。唯有一个理念:对一件事情如果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做好”,异常坚持。赵琍说:“对于好”的定义非常宽泛,这代表了对自己、对事业、对做人的高标准。

赵琍认为,这个好会随着人们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逐渐被放大、逐渐具体化,“逐渐地有了样子,变成一个蓝图”。赵琍觉得人的梦想就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整与放大”。

跟着感觉走

在工厂上班7年之后,赵琍终于实现自己的逃离梦想,那一刻真的到来时,她发现原来自己都准备好了。这一次人生抉择,家人没有给她任何压力,父亲有些吃惊,但也只是问了问“我们家小琍又有什么想法了?”

赵琍的“想法”是辞职下海。“我对父亲讲,遇到一个港商要投资一个企业,我准备辞职一起干。”赵琍回忆。

这是一次改变赵琍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记得当时所在工厂的一个技术引进项目,应邀参加了198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消防设备展览会,赵琍受指派到工厂的展台服务。

这次展会令赵琍大开眼界,在当时中国人普遍对于消防设备的概念还局限在消防水桶与救火车的时候,而这次展会上,赵琍见到了当时几乎所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消防产品(火灾自动报警与控制系统)的模拟展示。

看着那些当时国内还没有的先进设备,赵琍心里有些兴奋,暗暗地在想:“要是今后能有机会从事这个产业该多有意思!并且在国内还是空白呢”。也就是在这次展会上,她竟然遇到了能帮助到实现心中这个梦想的贵人。一位港商,他要大量购买我们工厂技术引进从英国进口的产品散件。赵琍把这个大客户带回工厂,交接给负责技术引进的同事。

很多年之后,对于这位贵人,赵琍仍旧充满感激:“我非常感恩他!也相信心想才能事成。”

后来,赵琍与那位同事一起下海,接受了港商的邀约,成立了他们的电子消防设备企业。“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我能有机会去做一件事,我就很高兴,当然前提是首先看这件事是要做什么,另外要看这个合作的人好不好。”

经过差不多一年时间努力,办各种手续,直到1990年,才正式完成各项注册。

这个当时投资几十万港币只有几个员工、租用学校教室进行产品生产的企业,最初的产品都是纯手工焊接的。企业办起来了,但是业务开展却成为这个初创企业的最大难题。“消防这个概念,当时几乎是一张白纸。”赵琍说。

分工中负责市场开拓的赵琍变得像是一个“布道者“,四处跟潜在客户讲消防设备的重要性,产品技术的新概念,消防科技的未来趋势等。而在这个过程中,每次都是需要把技术讲一遍,“我觉得那些年做的最核心的东西是在普及消防意识,传播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赵琍说。

这种艰难情况持续了三四年,赵琍也在自己的新领域中辛苦了三四年。从之前的技术人员转型成为市场推广者,从未做过销售的赵琍开始学着拓荒。

“我把学习销售,当做学习一门技术。”赵琍说,“但是我想,既然我们的产品是要用到建筑上,那就需要找到与建筑相关的客户端,建筑是从设计单位开始,将蓝图最终变成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从其中挖掘出相关联的客户脉络。”

赵琍开始联系各个设计院。一开始,内部分工细致复杂的设计院机构列表,都足以让赵琍眼花,她最后顺着线索摸到设计建筑消防设施的电气室。

登门拜访的赵琍被门卫拦在外面,当微笑和套近乎都无法奏效的时候,赵琍只能反复登门,并且一再保证只是来向工程师请教问题,绝不是推销。

一个朋友介绍赵琍去当时的建设部书店购买一本“特别厚”的精装书,赵琍清楚记得那本书要400多块钱。

那本像是字典一样的书上,全国所有设计院的信息都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赵琍把这本书当做拓业宝典工具书。

“当时还是286的破电脑,我自己编了一个宣传的文案,上面是公司及产品介绍,下面是一个回执。”赵琍说“企业资金非常有限,一份资料就是几毛钱,不能乱寄,我就给设计院先发这封信。”

赵琍写了好多信,给那本书上的所有单位都发了一封,“我每天一部分重要工作就是写信发信,然后就等着传达室跟我说回信了、又回信了。”赵琍说当自己接到第一封回信的时候快哭了。她说自己特别激动,因为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应,自己努力做的事,还是有人需要的。

当一家设计院的一名工程师开始对赵琍她们的产品感兴趣并有意进一步了解之后,在工程师们的圈子中,他们会相互推荐资料与产品,口碑像滚雪球一样,赵琍的成就感越来越强。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行业的消防标准不断提高,尤其是国家相关法规完成立法之后,赵琍的的成就感与日俱增,这背后是企业的发展不断地“向上走”。

现在,那个学校教室里生产纯手工产品的企业,已经是一个集团公司。其中“中坚力量一批人几乎都是出自于自己亲手打造的营销团队”,赵琍说这是让她最开心的另一件事。

作为企业管理者,赵琍认为企业与个人的进步和提升是一个互为作用的整体。“不同的阶段产生不同的需要,我就要去承担不同的责任和挑战。”赵琍回忆,“经过四年的努力,企业初具规模,此时,行业主管部门要求我们成为第一批进行ISO9000体系认证的企业。”

ISO9000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新的词汇和术语,先要看懂标准,读懂和理解了要求,才能去实施,那段日子,赵琍每天紧张的工作之余,就是手捧标准文本,从头学起,1994年企业终于通过了ISO9000企业认证。之后,赵琍又担当起企业管理者代表的重任。

赵琍最深的体会是,一个先进管理方法的引入会带给企业怎样的收获,当IOS9000标准的精髓溶化在企业的血液中时,企业的研发过程、产品质量过程控制、客户服务及追踪过程的控制以及企业管理流程都迈进了一大步。

2006年的时候赵琍与同伴们做了一个重大决策,接受了美国UTC的并购。

“当时国内的企业不同程度的都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民营企业遇到巨大的冲击,恶性竞争问题突出,各种原因,导致利润下滑,那个时候我们意识到如果再发展的话,就要考虑新出路。”

赵琍经历了中国消防行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她会自豪地认为自己不只是一家企业的创立者,而更是中国现代消防行业的最初一批创业者。

跟着感觉活

并购之后,赵琍的管理工作从幕前转换成幕后,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引入到企业,与企业一同成长起来的一批管理者承担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重任。“我的工作重点是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规划。“防患于未然”是我们企业家永远要做得一件事“。与此同时,她有了更多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赵琍决定补偿自己亏欠多年的文艺情结,她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在去过拉萨一次之后,那份震撼让她久久不能忘怀!对于雪域高原,她竟有一种神秘的不知来由的亲近感。西藏文化推广与保护成为她的文化公司主要业务内容。

赵琍拍摄了反应西藏四大贵族家族的电视剧《西藏秘密》,主办了西藏画家的艺术展、唐卡展,并且着手保护西藏的许多被列入非遗项目的民间工艺,对她来说,对文艺的喜爱,与西藏的热爱,在这件事情上得以统一和融合。按照赵琍的计划,文化公司会定期制作一部关于西藏的电视剧,力求实景拍摄,给西藏演员更多的展示机会。“文化企业经营其实也挺难的,但是一切顺其自然,反正不会偏离航向,慢慢做呗。”赵琍说自己做文化公司的心态已经与做之前的企业时完全不同,因为一个是事业,一个是喜爱。

对于改变,赵琍自己都能感觉得出来。不变的是她对“学习”的执念。学习该放下的,学习要拿起的。赵琍说自己“不指望文化公司给自己挣钱”,她只想为文化推广做贡献。“谁不想挣钱呢,但是为了挣钱一天到晚挖空心思,我觉得不值得。”学会用财富丰富和美化生活,学会用生活赋予财富更多的意义!这是我现阶段乃至今后的一个目标。赵琍觉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要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我已经用了五年的时间,在身体力行地完成着健康文化的实践与传播,因为健康,特别是成功者的健康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赵琍说。

对于已经习惯于跟着感觉生活的赵琍而言,在众多的感觉中唯独缺少一种功成名就的满足感,这或许恰恰是因为在她看来自己始终在与这个企业,这个行业甚至这个时代同步成长。

或许一切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在赵琍所跟随的感觉背后,所握住的正是她那不断清晰,不断接近的梦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