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视频】当人工智能的PS玩得比你溜,我们还需要设计教育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视频】当人工智能的PS玩得比你溜,我们还需要设计教育吗

越来越多的风投,开始关注设计驱动创新领域。

王敏

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长江学者

大家好,我是王敏,今天在这里想用简短的时间,跟大家分享设计界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重塑设计师,重塑设计教育。

在我的办公室里,多年以来一直挂着一张海报,这是我的老师、美国设计师保罗·兰德为IBM设计的。

这张海报上有三个元素,眼睛、蜜蜂和IBM,这张简洁诙谐的海报,给IBM这样严肃的科技公司增添了几分人文色彩。

保罗是美国当代设计的开创者,他在60年代设计的IBM标识,成了现代企业形象的经典之作。

1989年,当时我给保罗做助教,他给我讲过很多IBM的故事,所以每当我重新审视这张IBM的海报,都会激起我去关注IBM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

保罗一直告诉我,IBM历来都十分重视设计。在1966年,当时的IBM CEO Watson给他的员工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好的设计就是好的业务,好的设计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销售,也可以提高员工的信心,可以引导一个良好的办公空间。

好的设计、有感染力的设计,会让它更具有传播力。

近些年,我也看到IBM发生了一些事情。2012年,IBM有375名设计师,但到了2015年,变成了1100人,直到去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500人。

IBM这个公司处于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之中,从卖收音机到卖电脑,进而转变成为软件公司、咨询公司,近来在企业大量裁员的情况下,设计师总数占总员工数的比例却在不断增长。

我们也看到,IBM以Watson命名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医疗方面的研究,让我们初窥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大家知道,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里面也不可避免地包含设计师的工作。

就在去年的双十一,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系统“鲁班”,在一天时间中创造了4.1亿针对个人用户的海报。4.1亿,设想一下,如果是纯人力来制作,这将是一个需要投入多大工作量的任务。

我们也看到,在一些需要个性化的设计里,也出现了人工智能的介入。在这家网站里面,只需要输入品牌的名字、调性和使用者的爱好,两秒钟,便可以生成几十个标识,供用户挑选,同时还能生产一些周边的设计。

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很多设计师的工作,那么,我们当下这么多的设计师团队,该何去何从?我们体量如此巨大的设计教育,该如何面对?

我们可以回顾已经过去的几次工业革命,尽管在每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新的技术总会代替很多职业工种,但是我们也看到,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为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机会,为设计增加了新的价值。

我想,“人工智能”——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是如此。

我想借用世界经济论坛主席的一句话,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学科之间和成果之间的协同与整合。

我想,这个特点以及这种新兴行业的全新可能性的自我调整能力,也恰好是设计发展进程的特点。

在未来的2025年,也许今天我们在这里谈论的很多未来技术,都会成为现实,成为一个爆点。这里面包含无人驾驶汽车,包含3D打印的人工肝脏移植,也包含区块链为政府收税等等新技术。

这些新技术带来了很多机会和可能性,所以,当下我们正在面临一个设计发展的大变迁时代。

在这个时刻,我们要对设计重新定义,要对设计的价值重新定义。

前面提到,在每一次的技术革命中,技术在取代一些行业。我本人也经历过八九十年代的技术革命,我们以往的排字行业、人工色彩调试行业乃至排版行业,随着桌面出版的发展,都已经消失不见了。

但是,今天的设计师,却比以往更为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中,IT公司、咨询公司和其他一些行业,不约而同地开始收购设计公司,Facebook跟谷歌,从2012年、2013年就开始收购设计公司,我们刚才说到的IBM稍晚一些,2016年才开始行动。

同时,在一些商学院中,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发生了一个变化,他们都加入了一个设计思维课程。

“设计思维”已经变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汇,国内很多中学也开设了这门课程,在新加坡,设计思维甚至已经是高中的必修课。就在前几天,新加坡总理还在讲,设计思维是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成功转型的重要因素,设计是新加坡利国建设的重要决策。

再看看硅谷,设计师同样不减反增。1998年,我在硅谷负责公司的设计部门,那个时候我们只有十几位设计师,而到今天,仅仅是做交互设计的设计师就有100多位。

在硅谷很多初创的技术公司里,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比例是1:4,这个比例在十几年前应当是1:15,甚至更高。

这么多的设计师,他们是企业技术、战术的驱动者,他们在设计一个企业的服务模式、交互模式、组织模式,为企业的产品战略和发展战略提供他们的价值。

设计正在体现它前所未有的价值。举一些大家熟悉的企业案例。

上星期,在北京汽车展上推出沃尔沃新能源汽车的公司polestar,它的CEO就是一位有名的汽车设计师。

火乐科技的CEO陈兴博是一位工业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关注用户需求和体验,打造了一款颠覆式的产品,从而拯救了一家公司。

大家十分熟悉的小米,创始人团队中就有两位设计师,小米生态链中有八九十家公司,其中有四家成为了估值超过十亿美金的独角兽,小米也成为了设计驱动创新,设计驱动品牌建设的范例。

还有我们上海自己的裸心社,他的创始人同样是一名设计师,他打造了企业完整的设计系统。

越来越多的风投,开始关注设计驱动创新领域。

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设计的价值、重新审视和重塑设计教育。2003年,我到中央美院接手刚创办的设计学院,做院长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讲,设计教育应当是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模式。应该明白我们未来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所以,在这里我要说一下,我们未来所需要的设计师,或者说,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设计师。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句达芬奇的话:

“要学习艺术的科学,要学习科学的艺术。去培养你的感官,特别是如何观察的能力,要意识到一切都与其他一切有关。”

我觉得,对于艺术家的培养方式,同样也适用于我们今天培养设计师,特别要意识到这种万物互联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同理心去创造的设计思维,还有终身学习、不断适应环境更迭的引领力量。

回到保罗的这张海报,今时不同往日,但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同样需要设计师去设计这样的海报,我们不能期待机器去做。

设计师是未来能够衔接文化艺术与科技、赋予企业生命力的人,设计师不再是为企业提供美化产品这一单一功能的人,而更多是企业的发展创新原动力。

我想,如果我们再回顾这张海报,重新回想Watson的那封信——“好的设计是好的业务”,我想今天的我们更应该说,好的设计应当是好的文化,好的设计也应当在创造文化。

最后,我们所有的一切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也就是这么多年里,我们在中央美院的几乎每次演讲上都要说的那句话,“设计为人民服务,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以人为本”。

我想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视频】当人工智能的PS玩得比你溜,我们还需要设计教育吗

越来越多的风投,开始关注设计驱动创新领域。

王敏

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长江学者

大家好,我是王敏,今天在这里想用简短的时间,跟大家分享设计界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重塑设计师,重塑设计教育。

在我的办公室里,多年以来一直挂着一张海报,这是我的老师、美国设计师保罗·兰德为IBM设计的。

这张海报上有三个元素,眼睛、蜜蜂和IBM,这张简洁诙谐的海报,给IBM这样严肃的科技公司增添了几分人文色彩。

保罗是美国当代设计的开创者,他在60年代设计的IBM标识,成了现代企业形象的经典之作。

1989年,当时我给保罗做助教,他给我讲过很多IBM的故事,所以每当我重新审视这张IBM的海报,都会激起我去关注IBM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

保罗一直告诉我,IBM历来都十分重视设计。在1966年,当时的IBM CEO Watson给他的员工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好的设计就是好的业务,好的设计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销售,也可以提高员工的信心,可以引导一个良好的办公空间。

好的设计、有感染力的设计,会让它更具有传播力。

近些年,我也看到IBM发生了一些事情。2012年,IBM有375名设计师,但到了2015年,变成了1100人,直到去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500人。

IBM这个公司处于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之中,从卖收音机到卖电脑,进而转变成为软件公司、咨询公司,近来在企业大量裁员的情况下,设计师总数占总员工数的比例却在不断增长。

我们也看到,IBM以Watson命名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医疗方面的研究,让我们初窥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大家知道,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很多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里面也不可避免地包含设计师的工作。

就在去年的双十一,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系统“鲁班”,在一天时间中创造了4.1亿针对个人用户的海报。4.1亿,设想一下,如果是纯人力来制作,这将是一个需要投入多大工作量的任务。

我们也看到,在一些需要个性化的设计里,也出现了人工智能的介入。在这家网站里面,只需要输入品牌的名字、调性和使用者的爱好,两秒钟,便可以生成几十个标识,供用户挑选,同时还能生产一些周边的设计。

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很多设计师的工作,那么,我们当下这么多的设计师团队,该何去何从?我们体量如此巨大的设计教育,该如何面对?

我们可以回顾已经过去的几次工业革命,尽管在每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新的技术总会代替很多职业工种,但是我们也看到,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为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机会,为设计增加了新的价值。

我想,“人工智能”——第四次工业革命,也是如此。

我想借用世界经济论坛主席的一句话,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同学科之间和成果之间的协同与整合。

我想,这个特点以及这种新兴行业的全新可能性的自我调整能力,也恰好是设计发展进程的特点。

在未来的2025年,也许今天我们在这里谈论的很多未来技术,都会成为现实,成为一个爆点。这里面包含无人驾驶汽车,包含3D打印的人工肝脏移植,也包含区块链为政府收税等等新技术。

这些新技术带来了很多机会和可能性,所以,当下我们正在面临一个设计发展的大变迁时代。

在这个时刻,我们要对设计重新定义,要对设计的价值重新定义。

前面提到,在每一次的技术革命中,技术在取代一些行业。我本人也经历过八九十年代的技术革命,我们以往的排字行业、人工色彩调试行业乃至排版行业,随着桌面出版的发展,都已经消失不见了。

但是,今天的设计师,却比以往更为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中,IT公司、咨询公司和其他一些行业,不约而同地开始收购设计公司,Facebook跟谷歌,从2012年、2013年就开始收购设计公司,我们刚才说到的IBM稍晚一些,2016年才开始行动。

同时,在一些商学院中,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发生了一个变化,他们都加入了一个设计思维课程。

“设计思维”已经变成了一个时髦的词汇,国内很多中学也开设了这门课程,在新加坡,设计思维甚至已经是高中的必修课。就在前几天,新加坡总理还在讲,设计思维是新加坡从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成功转型的重要因素,设计是新加坡利国建设的重要决策。

再看看硅谷,设计师同样不减反增。1998年,我在硅谷负责公司的设计部门,那个时候我们只有十几位设计师,而到今天,仅仅是做交互设计的设计师就有100多位。

在硅谷很多初创的技术公司里,设计师和工程师的比例是1:4,这个比例在十几年前应当是1:15,甚至更高。

这么多的设计师,他们是企业技术、战术的驱动者,他们在设计一个企业的服务模式、交互模式、组织模式,为企业的产品战略和发展战略提供他们的价值。

设计正在体现它前所未有的价值。举一些大家熟悉的企业案例。

上星期,在北京汽车展上推出沃尔沃新能源汽车的公司polestar,它的CEO就是一位有名的汽车设计师。

火乐科技的CEO陈兴博是一位工业设计师,他带领团队关注用户需求和体验,打造了一款颠覆式的产品,从而拯救了一家公司。

大家十分熟悉的小米,创始人团队中就有两位设计师,小米生态链中有八九十家公司,其中有四家成为了估值超过十亿美金的独角兽,小米也成为了设计驱动创新,设计驱动品牌建设的范例。

还有我们上海自己的裸心社,他的创始人同样是一名设计师,他打造了企业完整的设计系统。

越来越多的风投,开始关注设计驱动创新领域。

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设计的价值、重新审视和重塑设计教育。2003年,我到中央美院接手刚创办的设计学院,做院长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讲,设计教育应当是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模式。应该明白我们未来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所以,在这里我要说一下,我们未来所需要的设计师,或者说,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设计师。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句达芬奇的话:

“要学习艺术的科学,要学习科学的艺术。去培养你的感官,特别是如何观察的能力,要意识到一切都与其他一切有关。”

我觉得,对于艺术家的培养方式,同样也适用于我们今天培养设计师,特别要意识到这种万物互联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同理心去创造的设计思维,还有终身学习、不断适应环境更迭的引领力量。

回到保罗的这张海报,今时不同往日,但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同样需要设计师去设计这样的海报,我们不能期待机器去做。

设计师是未来能够衔接文化艺术与科技、赋予企业生命力的人,设计师不再是为企业提供美化产品这一单一功能的人,而更多是企业的发展创新原动力。

我想,如果我们再回顾这张海报,重新回想Watson的那封信——“好的设计是好的业务”,我想今天的我们更应该说,好的设计应当是好的文化,好的设计也应当在创造文化。

最后,我们所有的一切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也就是这么多年里,我们在中央美院的几乎每次演讲上都要说的那句话,“设计为人民服务,设计最终的目的是以人为本”。

我想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