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中国商业航天破局,轨道发射次数首超美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中国商业航天破局,轨道发射次数首超美国

2018年,中国共完成39次航天发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韩沁珂
编辑|张慧

18颗民营卫星、四发探空火箭、首发运载火箭发射尝试、首家民营火箭智造基地、首次卫星小批量生产——这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交出的年度成绩单。

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率先起步,民营企业的加入正为这股热潮推波助澜。

商业航天,指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

 “今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全面开花的一年。” 在回顾2018年时,多位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高管给出了类似的答案。

天仪研究院CEO杨峰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在政府支持力度、资源开放、资金投入和人才流入等多方面,商业航天在今年都取得重要进展,行业头部企业已经涌现。

破局的一年

今年,天仪研究院成功发射了10颗小卫星,首次实现了卫星的小批量生产。它还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共同组建了“先进微纳卫星研制联合实验室”,首枚技术验证星已于12月发射升空。

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的“灵鹊”遥感星座计划和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九天微星)的物联网星座计划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其中,九天微星在12月初将七颗“瓢虫系列”卫星送入太空用以验证物联网通信关键技术。

除了上述民营卫星企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天基物联网系统“虹云工程”,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鸿雁”均于年内完成首星发射。

一位商业卫星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2018年全球地轨卫星市场增长幅度或达到30%,其中,国家队和民营企业的商业卫星发展迅速,甚至出现了设想之外的新应用领域。

与商业卫星市场的快速发展相比,商业火箭的前进步伐相对较慢,是未来商业航天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经成立了超过110家商业航天企业,其中商业火箭公司有十余家

对于民营商业火箭公司而言 ,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2018年,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际荣耀)和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零壹空间)分别成功发射两枚亚轨道火箭,其中,星际荣耀成为首家进入酒泉卫星发射场进行发射的民营火箭企业。

另一家民营火箭公司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蓝箭航天)在10月底进行了首次运载火箭的发射尝试,但未能按计划入轨。12月,它又宣布其首家民营火箭制造基地已投入使用。

作为商业航天领域的另一大亮点,国家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今年首次向民营火箭公司开放。9-10月间,三家民营火箭公司相继走进酒泉。

2018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发展商业航天愈发重视。国家大力推进商业航天发展,提出了“鼓励、有序”的指导方针。相关政策细则也在加速制定中。

在蓝箭航天CEO张昌武看来,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在2018年破局,国家队取得的成绩也同样令世界瞩目。

美国商业航天公司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在推特上评论称,“中国航天进展惊人,今年轨道发射次数将首次超过美国。”

截至目前,中国在2018年共完成了39次运载火箭发射。

资本寒冬中的暖春

在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商业航天正成为资本追逐的新热点。

据36氪统计,包括经纬、华创、高榕、晨兴、IDG、顺为等在内的众多投资机构均在商业航天领域有所行动,火箭及卫星领域第一梯队的创业公司估值已超30亿元。

民营火箭公司蓝箭航天和零壹空间已分别完成了3亿元的B+轮和B轮融资,星际荣耀完成了A轮融资,星河动力、国星宇航、空天动力也收获了天使轮融资。

商业卫星方面,天仪研究院在今年完成了1.5亿元的B轮融资,九天微星和银河航天也分别完成了A轮以及A+轮融资。包括微纳星空、千乘探索、零重力实验室在内的多家初创企业也相继公布了融资新进展,已披露的单笔融资金额均为数千万元。

“与其他行业相比,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在资本寒冬中收获了更多的关注和投资。”杨峰表示,2019年仍存在诸多变数,单就目前看来,投资形势可能依然向好。

“但资本只是助推器和催化剂,企业需要练就不依靠资本活着的本事。”他补充到。

九天微星的CEO谢涛也认为,当资本从狂热中冷静下来,公司的技术水平和持续运营能力才是获得最终认可的关键因素。

多家商业航天企业表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尝试了解并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各大企业的下一轮融资正在推进当中。

“商业航天领域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第一名可以占到70%的市场资源。对于领先企业而言,现在已经是它们在选择投资者。”一位头部企业的高管表示。

小火箭联合会创始人邢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航天产业发展周期往往与宏观经济周期相背离。

例如,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经济滞胀阶段,美国航天产业却迎来了繁荣时期;21世纪初,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时,航天产业反而在低谷徘徊。

他认为,历史经验显示,在宏观经济发展不够好时,人们往往更容易投入实业,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

“商业航天是高端制造业也是高端服务业。”邢强表示,发展商业航天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贸易甚至是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明年该怎么“飞”?

从目前国内各家商业航天公司对未来的规划看,明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会更为热闹。

杨峰透露,天仪研究院将于2019年开始建设自己的卫星星座。

九天微星也计划明年将通过与中国航天技术研究院及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的“一箭四星”,启动星座组网和正式商用。该公司还希望于2022年底完成72颗星物联网小卫星布局,在2025年前完成由800颗小卫星组成的低轨互联网星座。

尽快填补成功发射运载火箭这一空白,则是中国各家民营火箭企业最希望在2019年完成的事情。

“2019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需要向全世界证明自己可靠的在轨交付能力。”邢强指出,卫星应用方面需提供足够的市场需求,运载火箭的产能和供应链也应向形成产业化阶段迈进,而不只是尝试阶段。

“换言之,就是从证明我们可以做,到证明可以做得好。”他解释称。

对于商业火箭公司而言,邢强认为,控制发射成本、跑通订单流程、具备一定的发射可靠性和弹性,是未来需要突破的核心要素。

与传统航天相比,商业航天最大的特点和挑战是——必须直面市场竞争,考虑盈利和商业化难题。

张昌武称,面向未来,商业航天行业还需要更多变革,更多元的组成。

星际荣耀总裁助理姚博文认为,企业未来需重点考虑如何将技术落地成产品,将产品投入市场并得到认可,且实现规模生产。“怎样将技术与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每个创业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他表示。

在这一点上,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做的还远不够。“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需要在未来两年间走完这一过程。” 姚博文说。

零壹空间总裁、联合创始人马超也对界面新闻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应扎扎实实地攻坚技术,做好产品,且要做好战略布局,早日跑通商业模式,最终实现商业化。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商业航天的生态正逐渐明晰。在九天微星的CEO谢涛看来,更多企业已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并进行差异化竞争。

“但卫星企业在应用方面还需取得更多的突破。” 谢涛称,下一步,头部企业应进一步承担起带动行业生态繁荣的责任,并引领商业航天供应链的构建。

对于供应链的构建,杨峰也认为,这是商业航天企业在2019年应着重推进的工作,这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好用的不便宜,便宜的不好用。” 杨峰说,若想提高组部件的性价比,需要增加市场竞争和选择,这需要企业加大投入。

过去一年,国家对商业航天及民营企业的支持已带来相当多的政策利好。对于未来政策的期望,杨峰向界面记者表示,明确的政策出台仍需时间,不需要太过着急。

邢强也认为,商业航天相关政策的细则制定不宜操之过急,建议在商业航天立法过程中引入“学习期”的概念。

“在两年左右的学习期中,企业可以获得更多自主发展、自然进化的机会,有关部门可以参考领先企业的模式和经验,制定出事实标准。”他解释道,“过早地制定过多细则,反而可能会给部分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商业航天技术快速迭代,质量管理、发射申报和审批流程要符合规范和国家法律法规。“这需要行业自律,也需要形成快速且公平的对话协调机制,让各参与方可以坐在一起进行沟通。”邢强称,航天领域第二次发展高峰即将到来,需要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行业的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中国商业航天破局,轨道发射次数首超美国

2018年,中国共完成39次航天发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韩沁珂
编辑|张慧

18颗民营卫星、四发探空火箭、首发运载火箭发射尝试、首家民营火箭智造基地、首次卫星小批量生产——这是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交出的年度成绩单。

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率先起步,民营企业的加入正为这股热潮推波助澜。

商业航天,指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按照市场规则来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

 “今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全面开花的一年。” 在回顾2018年时,多位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高管给出了类似的答案。

天仪研究院CEO杨峰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在政府支持力度、资源开放、资金投入和人才流入等多方面,商业航天在今年都取得重要进展,行业头部企业已经涌现。

破局的一年

今年,天仪研究院成功发射了10颗小卫星,首次实现了卫星的小批量生产。它还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共同组建了“先进微纳卫星研制联合实验室”,首枚技术验证星已于12月发射升空。

北京零重空间技术有限公司的“灵鹊”遥感星座计划和北京九天微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九天微星)的物联网星座计划也已提上议事日程。其中,九天微星在12月初将七颗“瓢虫系列”卫星送入太空用以验证物联网通信关键技术。

除了上述民营卫星企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天基物联网系统“虹云工程”,以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鸿雁”均于年内完成首星发射。

一位商业卫星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2018年全球地轨卫星市场增长幅度或达到30%,其中,国家队和民营企业的商业卫星发展迅速,甚至出现了设想之外的新应用领域。

与商业卫星市场的快速发展相比,商业火箭的前进步伐相对较慢,是未来商业航天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经成立了超过110家商业航天企业,其中商业火箭公司有十余家

对于民营商业火箭公司而言 ,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2018年,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际荣耀)和北京零壹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零壹空间)分别成功发射两枚亚轨道火箭,其中,星际荣耀成为首家进入酒泉卫星发射场进行发射的民营火箭企业。

另一家民营火箭公司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蓝箭航天)在10月底进行了首次运载火箭的发射尝试,但未能按计划入轨。12月,它又宣布其首家民营火箭制造基地已投入使用。

作为商业航天领域的另一大亮点,国家发射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今年首次向民营火箭公司开放。9-10月间,三家民营火箭公司相继走进酒泉。

2018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发展商业航天愈发重视。国家大力推进商业航天发展,提出了“鼓励、有序”的指导方针。相关政策细则也在加速制定中。

在蓝箭航天CEO张昌武看来,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在2018年破局,国家队取得的成绩也同样令世界瞩目。

美国商业航天公司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在推特上评论称,“中国航天进展惊人,今年轨道发射次数将首次超过美国。”

截至目前,中国在2018年共完成了39次运载火箭发射。

资本寒冬中的暖春

在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商业航天正成为资本追逐的新热点。

据36氪统计,包括经纬、华创、高榕、晨兴、IDG、顺为等在内的众多投资机构均在商业航天领域有所行动,火箭及卫星领域第一梯队的创业公司估值已超30亿元。

民营火箭公司蓝箭航天和零壹空间已分别完成了3亿元的B+轮和B轮融资,星际荣耀完成了A轮融资,星河动力、国星宇航、空天动力也收获了天使轮融资。

商业卫星方面,天仪研究院在今年完成了1.5亿元的B轮融资,九天微星和银河航天也分别完成了A轮以及A+轮融资。包括微纳星空、千乘探索、零重力实验室在内的多家初创企业也相继公布了融资新进展,已披露的单笔融资金额均为数千万元。

“与其他行业相比,商业航天领域的企业在资本寒冬中收获了更多的关注和投资。”杨峰表示,2019年仍存在诸多变数,单就目前看来,投资形势可能依然向好。

“但资本只是助推器和催化剂,企业需要练就不依靠资本活着的本事。”他补充到。

九天微星的CEO谢涛也认为,当资本从狂热中冷静下来,公司的技术水平和持续运营能力才是获得最终认可的关键因素。

多家商业航天企业表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尝试了解并进入商业航天领域,各大企业的下一轮融资正在推进当中。

“商业航天领域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第一名可以占到70%的市场资源。对于领先企业而言,现在已经是它们在选择投资者。”一位头部企业的高管表示。

小火箭联合会创始人邢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航天产业发展周期往往与宏观经济周期相背离。

例如,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经济滞胀阶段,美国航天产业却迎来了繁荣时期;21世纪初,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时,航天产业反而在低谷徘徊。

他认为,历史经验显示,在宏观经济发展不够好时,人们往往更容易投入实业,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

“商业航天是高端制造业也是高端服务业。”邢强表示,发展商业航天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贸易甚至是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

明年该怎么“飞”?

从目前国内各家商业航天公司对未来的规划看,明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会更为热闹。

杨峰透露,天仪研究院将于2019年开始建设自己的卫星星座。

九天微星也计划明年将通过与中国航天技术研究院及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合作的“一箭四星”,启动星座组网和正式商用。该公司还希望于2022年底完成72颗星物联网小卫星布局,在2025年前完成由800颗小卫星组成的低轨互联网星座。

尽快填补成功发射运载火箭这一空白,则是中国各家民营火箭企业最希望在2019年完成的事情。

“2019年,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需要向全世界证明自己可靠的在轨交付能力。”邢强指出,卫星应用方面需提供足够的市场需求,运载火箭的产能和供应链也应向形成产业化阶段迈进,而不只是尝试阶段。

“换言之,就是从证明我们可以做,到证明可以做得好。”他解释称。

对于商业火箭公司而言,邢强认为,控制发射成本、跑通订单流程、具备一定的发射可靠性和弹性,是未来需要突破的核心要素。

与传统航天相比,商业航天最大的特点和挑战是——必须直面市场竞争,考虑盈利和商业化难题。

张昌武称,面向未来,商业航天行业还需要更多变革,更多元的组成。

星际荣耀总裁助理姚博文认为,企业未来需重点考虑如何将技术落地成产品,将产品投入市场并得到认可,且实现规模生产。“怎样将技术与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每个创业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他表示。

在这一点上,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做的还远不够。“中国民营火箭公司需要在未来两年间走完这一过程。” 姚博文说。

零壹空间总裁、联合创始人马超也对界面新闻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应扎扎实实地攻坚技术,做好产品,且要做好战略布局,早日跑通商业模式,最终实现商业化。

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商业航天的生态正逐渐明晰。在九天微星的CEO谢涛看来,更多企业已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并进行差异化竞争。

“但卫星企业在应用方面还需取得更多的突破。” 谢涛称,下一步,头部企业应进一步承担起带动行业生态繁荣的责任,并引领商业航天供应链的构建。

对于供应链的构建,杨峰也认为,这是商业航天企业在2019年应着重推进的工作,这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好用的不便宜,便宜的不好用。” 杨峰说,若想提高组部件的性价比,需要增加市场竞争和选择,这需要企业加大投入。

过去一年,国家对商业航天及民营企业的支持已带来相当多的政策利好。对于未来政策的期望,杨峰向界面记者表示,明确的政策出台仍需时间,不需要太过着急。

邢强也认为,商业航天相关政策的细则制定不宜操之过急,建议在商业航天立法过程中引入“学习期”的概念。

“在两年左右的学习期中,企业可以获得更多自主发展、自然进化的机会,有关部门可以参考领先企业的模式和经验,制定出事实标准。”他解释道,“过早地制定过多细则,反而可能会给部分企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商业航天技术快速迭代,质量管理、发射申报和审批流程要符合规范和国家法律法规。“这需要行业自律,也需要形成快速且公平的对话协调机制,让各参与方可以坐在一起进行沟通。”邢强称,航天领域第二次发展高峰即将到来,需要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行业的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