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文艺电影的春天,还远得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文艺电影的春天,还远得很

偌大一个电影市场,一个年产值600亿体量的空间中,竟然没有文艺片的立足之地,这是观众给予文艺片血淋淋的回应。

《地久天长》剧照

文|南如珉 编辑|朴芳

文艺片的春天到来,这个话题近年中屡次出现,但终究在现实面前无奈退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培养和洗礼,观众仿佛站在了原地未曾挪动。

在口碑力作《过春天》、《地久天长》相继失利之后,相信绝大部分人已经开始警醒:类型才是电影市场的第一决定要素,即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这是非常残酷的事实,但越早理解这一点,越能懂得市场的真相,从而摆脱这种束缚。未来观众是否需要文艺片尚不得知,但在今天,这种需求是极小的。

近两年文艺片回顾 文艺片没有春天

翻开近两年的文艺片片单,偌大一个电影市场,一个年产值600亿体量的空间中,竟然没有文艺片的立足之地,这是观众给予文艺片血淋淋的回应。不论是《四个春天》,还是《过春天》,这些所谓的“春天”并不是文艺片真正的春天,从市场逻辑上是很好理解的,即消费端对此类商品的需求不足。

不论是大奖类的,还是大导演大卡司类的,都难逃扑街的命运。相对2017年《二十二》、《冈仁波齐》、《七十七天》等爆款,近两年文艺片的数量在明显的下跌,尤其是近段时间的接连失利,让文艺片再次处在风口浪尖。究竟需不需要文艺片?对电影产业和发展来说,肯定是需要的,但观众来说,可以不需要。

观众的观感是唯一能跟票房发生正比的东西,但对于文艺片来说,根本无法谈及观感。观感更多的是由冲突、情绪、娱乐性所引发,而文艺片先天便缺乏这类东西。在观感不足的前提下,影片口碑的好与不好都已经不再重要,这也是大多数文艺片不能卖座的原因。

观众确实在逐年提升,不论是量上还是质上,他们的提升最大的体现在于对于类型的包容性,前提是内容要好,观众已经不再执迷于喜剧、奇幻、动作这些主流的类型,反而对于良心的中小片也不会遗漏。但观众的这种改变,几乎跟文艺片无关,还远未到审美层面能够接受文艺片的那种级别。

从正在热映的《地久天长》就能看出来,即便在大奖加持下,在口碑又保持得不错的情况下,依然无法令主流的票仓群体进场。很多人都被猫眼9分蒙蔽了,认为它理应拿到更好的走势,但却忽视了这9分究竟是哪些人打的,从某种程度来讲,打分人甚至比分数还重要,因为真正要给《地久天长》打低分的人压根就不会去看。

像《四个春天》、《过春天》、《阳台上》等近期上映的电影,无一例外沦为了市场的炮灰,观众完全无法找到进场的理由,全靠精英观众支撑着,奈何这些影片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口碑,越是往下沉,遭受的阻力就越大,门槛也就越高,最终拿到了不尽人意的数据。

像去年的一系列作品,拿《找到你》来说,它更接近于剧情片,这便是文艺片的一种出路,找到一种更能接近观众的渠道,至少在情感层面让观众产生共鸣,其市场结果也是立竿见影。包括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也是在“商业”层面寻求了突破,尽管市场依然不好,但终究较以往有一定的提升。

去年另一部“满城风雨”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则直接证明了,以商业片的模式来营销文艺片,观众会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2.6分的猫眼评分也证实了这一点。同时对于文艺片来说,类型是市场第一决定要素,卡司、阵容都很难拯救它的体量。

经济下行,文艺片门槛提升

文艺片高高在上,不能落地,不能跟观众互为一体,观众找不到共鸣和认同感。它的表达、它的立意真的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文艺片距离观众,尤其是三四线的增量观众来说,太过遥远。

与此同时,大部分文艺片讲的是真实的生活,一比一的呈现真实的世界。但电影恰恰是造梦的,观众需要梦境,需要脱离现实,需要化身为主人公在想象的世界去冒险,他们掏钱买票不是为了在影院体验真实生活。因此它的内容又与观众太近。这一远一近,都给观众竖立了高门槛。

尤其是对于2019年,在整个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观众的钱包缩紧,投入到娱乐领域的钱势必缩水,选择电影时会更加谨慎,对于文艺片来说,相当于高门槛上再加门槛。在这个节点下,如果文艺片还依然守旧,不能迎合市场和观众,那么将会被市场无情的抛弃。

当然从如今的整个大环境来说,很少再有纯粹的文艺片了,它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文艺片是一种自杀行为。正如前面所说,如今的文艺片已经开始往剧情片方向走,甚至会掺杂着一些商业元素。这便是文艺片的一种妥协,但这种转变必须足够聪明,内容必须要符合市场,否则便沦为了既不文艺、又不商业的怪胎。

比如去年的《找到你》,包括目前热映的《老师·好》,都是在文艺片的边缘试探,却又超脱于文艺片,在拥有优质故事的基础上,还能有情感的输出,自然在市场上也就有观众给予回应。但当下的文艺片导演大师们很难精准的转型,抓住年轻观众的心,这种跟观众的距离将会非常的尴尬。

对于当下的内地电影市场来说,大多数类型电影都尚未解锁,都未曾迎来春天。若不是《战狼2》的爆发,军事动作永远没有春天,若不是《我不是药神》的逆天改命,现实题材至今还被投资方嗤之以鼻,而《流浪地球》则是直接解锁了内地科幻电影的大门。想要有类型突破谈何容易,可一旦突破了却又能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文艺片能否效仿呢?至少现阶段是不能。对于文艺片来说,甚至在某种程度来讲,它先天的基因就跟观众需求相悖,想要有所突破,难于上青天。好内容能够打破类型的束缚这话不假,但好内容是相对的,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同,因此它无法真正的从分数中获取。

作为在类型维度上的最低者,文艺片没有太多的办法,除了往剧情向转型之外,或许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等待,等待观众审美提升,甚至要等待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基数变多。而对于2019年以“活下去”为目标的影视行业来说,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别碰文艺片。

来源:犀牛娱乐

原标题:文艺片的春天,还远得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文艺电影的春天,还远得很

偌大一个电影市场,一个年产值600亿体量的空间中,竟然没有文艺片的立足之地,这是观众给予文艺片血淋淋的回应。

《地久天长》剧照

文|南如珉 编辑|朴芳

文艺片的春天到来,这个话题近年中屡次出现,但终究在现实面前无奈退场。经过这么多年的培养和洗礼,观众仿佛站在了原地未曾挪动。

在口碑力作《过春天》、《地久天长》相继失利之后,相信绝大部分人已经开始警醒:类型才是电影市场的第一决定要素,即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这是非常残酷的事实,但越早理解这一点,越能懂得市场的真相,从而摆脱这种束缚。未来观众是否需要文艺片尚不得知,但在今天,这种需求是极小的。

近两年文艺片回顾 文艺片没有春天

翻开近两年的文艺片片单,偌大一个电影市场,一个年产值600亿体量的空间中,竟然没有文艺片的立足之地,这是观众给予文艺片血淋淋的回应。不论是《四个春天》,还是《过春天》,这些所谓的“春天”并不是文艺片真正的春天,从市场逻辑上是很好理解的,即消费端对此类商品的需求不足。

不论是大奖类的,还是大导演大卡司类的,都难逃扑街的命运。相对2017年《二十二》、《冈仁波齐》、《七十七天》等爆款,近两年文艺片的数量在明显的下跌,尤其是近段时间的接连失利,让文艺片再次处在风口浪尖。究竟需不需要文艺片?对电影产业和发展来说,肯定是需要的,但观众来说,可以不需要。

观众的观感是唯一能跟票房发生正比的东西,但对于文艺片来说,根本无法谈及观感。观感更多的是由冲突、情绪、娱乐性所引发,而文艺片先天便缺乏这类东西。在观感不足的前提下,影片口碑的好与不好都已经不再重要,这也是大多数文艺片不能卖座的原因。

观众确实在逐年提升,不论是量上还是质上,他们的提升最大的体现在于对于类型的包容性,前提是内容要好,观众已经不再执迷于喜剧、奇幻、动作这些主流的类型,反而对于良心的中小片也不会遗漏。但观众的这种改变,几乎跟文艺片无关,还远未到审美层面能够接受文艺片的那种级别。

从正在热映的《地久天长》就能看出来,即便在大奖加持下,在口碑又保持得不错的情况下,依然无法令主流的票仓群体进场。很多人都被猫眼9分蒙蔽了,认为它理应拿到更好的走势,但却忽视了这9分究竟是哪些人打的,从某种程度来讲,打分人甚至比分数还重要,因为真正要给《地久天长》打低分的人压根就不会去看。

像《四个春天》、《过春天》、《阳台上》等近期上映的电影,无一例外沦为了市场的炮灰,观众完全无法找到进场的理由,全靠精英观众支撑着,奈何这些影片并没有真正意义的口碑,越是往下沉,遭受的阻力就越大,门槛也就越高,最终拿到了不尽人意的数据。

像去年的一系列作品,拿《找到你》来说,它更接近于剧情片,这便是文艺片的一种出路,找到一种更能接近观众的渠道,至少在情感层面让观众产生共鸣,其市场结果也是立竿见影。包括贾樟柯的《江湖儿女》,也是在“商业”层面寻求了突破,尽管市场依然不好,但终究较以往有一定的提升。

去年另一部“满城风雨”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则直接证明了,以商业片的模式来营销文艺片,观众会得到巨大的心理落差,2.6分的猫眼评分也证实了这一点。同时对于文艺片来说,类型是市场第一决定要素,卡司、阵容都很难拯救它的体量。

经济下行,文艺片门槛提升

文艺片高高在上,不能落地,不能跟观众互为一体,观众找不到共鸣和认同感。它的表达、它的立意真的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文艺片距离观众,尤其是三四线的增量观众来说,太过遥远。

与此同时,大部分文艺片讲的是真实的生活,一比一的呈现真实的世界。但电影恰恰是造梦的,观众需要梦境,需要脱离现实,需要化身为主人公在想象的世界去冒险,他们掏钱买票不是为了在影院体验真实生活。因此它的内容又与观众太近。这一远一近,都给观众竖立了高门槛。

尤其是对于2019年,在整个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观众的钱包缩紧,投入到娱乐领域的钱势必缩水,选择电影时会更加谨慎,对于文艺片来说,相当于高门槛上再加门槛。在这个节点下,如果文艺片还依然守旧,不能迎合市场和观众,那么将会被市场无情的抛弃。

当然从如今的整个大环境来说,很少再有纯粹的文艺片了,它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文艺片是一种自杀行为。正如前面所说,如今的文艺片已经开始往剧情片方向走,甚至会掺杂着一些商业元素。这便是文艺片的一种妥协,但这种转变必须足够聪明,内容必须要符合市场,否则便沦为了既不文艺、又不商业的怪胎。

比如去年的《找到你》,包括目前热映的《老师·好》,都是在文艺片的边缘试探,却又超脱于文艺片,在拥有优质故事的基础上,还能有情感的输出,自然在市场上也就有观众给予回应。但当下的文艺片导演大师们很难精准的转型,抓住年轻观众的心,这种跟观众的距离将会非常的尴尬。

对于当下的内地电影市场来说,大多数类型电影都尚未解锁,都未曾迎来春天。若不是《战狼2》的爆发,军事动作永远没有春天,若不是《我不是药神》的逆天改命,现实题材至今还被投资方嗤之以鼻,而《流浪地球》则是直接解锁了内地科幻电影的大门。想要有类型突破谈何容易,可一旦突破了却又能升华到另一个高度。

文艺片能否效仿呢?至少现阶段是不能。对于文艺片来说,甚至在某种程度来讲,它先天的基因就跟观众需求相悖,想要有所突破,难于上青天。好内容能够打破类型的束缚这话不假,但好内容是相对的,每个人对它的理解不同,因此它无法真正的从分数中获取。

作为在类型维度上的最低者,文艺片没有太多的办法,除了往剧情向转型之外,或许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等待,等待观众审美提升,甚至要等待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基数变多。而对于2019年以“活下去”为目标的影视行业来说,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别碰文艺片。

来源:犀牛娱乐

原标题:文艺片的春天,还远得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