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人的故事|新时代的“愚公”,“两路精神”见证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人的故事|新时代的“愚公”,“两路精神”见证者

2013年3月,新兵训练结束以后,罗昌强主动请缨来到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七中队,守护“天路”。2014年,罗昌强的父亲罗正廷带着爷爷罗生芳来到了昆仑山,祖孙三代人同其他战士一起在驻区门前种下了56棵小树。

文|中国青年网 张瑞玲 杨月 曹若鸿 通讯员 吴波 温杰锋

1959年3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解放农奴为核心目标的西藏民主改革运动拉开序幕,由此开辟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进步、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新纪元。

为了提升藏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地区经济,中央决定修建通往拉萨的青藏线。1984年,青藏公路完成整治改造;2006年,青藏铁路顺利通车。

一条“天路”修到拉萨,为藏区人民带来了希望。那一镐一个星火开拓出来的漫漫征程上,鸣奏过一曲曲青春的“天路”壮歌,这歌声里,有这样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罗昌强是戍守在海拔4868米昆仑山隧道旁的一名武警战士,职责是守卫青藏铁路。罗昌强的父亲罗正廷2002年应招修建青藏铁路,曾参与格尔木至拉萨沿线铁路的修建。罗昌强的爷爷罗生芳是一名基建工程兵,1974年与1万多名指战员一同对青藏公路进行整治改造,在地质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沿线艰苦筑路11年。

在最好的年华里,他们都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路——将自己的青春抛洒在这片圣洁的青藏高原。

青藏公路始建于1950年,1954年通车。1974年国家决定对青藏公路进行整治改造,铺设沥青路面,1984年,人类筑路史上第一条穿越高原冻土区的二级公路打通。爷爷罗生芳是基建工程兵中的一员。

在高海拔地区铺设沥青,本来就困难重重。而且在当时的中国,施工设备很落后,只有铲子、牛或骆驼车和架子车等简易劳动工具,修路基本都是靠双手干出来的。

还有一些根本就克服不了的难关:有限的医疗设备、雪域高原的恶劣环境……

基建工程兵的食宿就更差了,罗生芳说:“我们吃的是那种焜锅馍馍,外面非常硬,每次吃饭的时候,先拿石头把它敲碎,然后含在嘴里,用口水把它泡软化,再慢慢吃下去。”偶尔有菜吃,其实就是水煮杂菜。遇到比较极端的天气,大家只能喝雪水。

“生命禁区”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跨越的最高峰,山口海拔53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别说干活,就是在上面走动也会觉得头昏、胸闷、气喘。改造唐古拉山路段时,有位年轻的战士说着“让我睡一会儿,一会儿就好”就病倒了。然后,再也没有醒来。

有一天,罗生芳路上遇到桥塌事故,只得原地等待。司机师傅得知他是修建青藏公路的,对他非常热情,说:“你们是在修西藏人民千百年来在神话和歌谣中期望的‘金桥’啊,路修好了,老百姓的病可以到外面治,生活才有盼头!”那一瞬间,罗生芳明白了:这条路,非修不可!

1985年8月青藏公路全线黑色路面铺筑工程竣工,这大大提升了西藏交通运输能力,为藏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为了给西藏同胞修一座“金桥”的承诺,他们一往无前,无问西东!

西藏自治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虽然有公路,长途运输的基本需求解决了,但出行依然困难,经济发展不起来,西藏同胞的生活水平急需一条铁路来提速!

2001年6月,党中央批准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

2002年刚过完年,罗正廷来到青藏线上,成为了一名修筑铁路的劳务工。到达青藏高原后,罗正廷才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竟如此困难,高原冻土区的路面会随着季节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冻胀和融沉。

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青藏铁路如何修到拉萨?

全力以赴,日夜攻关,中国工程师们找出解决办法——采用片石通风路基、热棒等技术手段保持冻土层的恒温,用以桥代路的形式,将桥梁桩基埋入地下的永冻层,降低铁路坡度,保持线路稳定,同时也为藏羚羊等动物预留生命通道。

有一天施工时,旋挖钻机下挖深度达不到既定的位置。一名施工队员下到几十米的旋挖洞寻找原因。

“他被拉上来时,就像是一个‘泥人’,身上都是泥水,怀里抱着一块石头,声音特别微弱,说出了问题症结:‘下面有石头!’然后就昏了过去。”当时所有的人都被感染了,大家含着泪完善旋挖方案,终于,攻克了这个技术难关!

这支队伍为修建青藏铁路而付出的智慧、心血,深深触动着罗正廷。他很庆幸,自己作为青藏铁路修筑队伍中的一员,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这次修路的经历,我一辈子都难忘,那种骄傲和使命感,现在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澎湃。”罗正廷说。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当年的客、货运送量分别为648.2万人次、2491万吨。2018年青藏铁路的客、货发送量已达1655.6万人次、3400.3万吨,旅客发送量创历史新高!

爷爷、父亲艰苦岁月的故事,让罗昌强对青藏线有了更深的向往。十九岁那年,他参军入伍来到格尔木。

2013年3月,新兵训练结束以后,罗昌强主动请缨来到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七中队,守护“天路”。

走进昆仑山,罗昌强才真实地感受到这里的艰苦!

“开水”只有78.2度;青菜需提前用“开水”煮,才可入菜;所有的肉类,必须用高压锅压过才能煮熟……

在这海拔4868米的昆仑山上,战士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在青藏高原无人区居住,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去巡逻,守着这条通往拉萨的雪域天路。自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2006年7月上勤以来,官兵们精心守护了13多万趟列车平安穿行。

2014年,罗昌强的父亲罗正廷带着爷爷罗生芳来到了昆仑山,祖孙三代人同其他战士一起在驻区门前种下了56棵小树。

这条险峻奇绝的青藏线,只是西藏60年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三代人的青春,三代人的年华,三代人的使命,三代人的梦想。青藏高原不会忘记,曾有千千万万个家庭,无数个他们,用最好的年华筑起“两路”精神丰碑,他们将像芨芨草一样,把根深深地扎进昆仑山,永远守护着这条给藏民带来幸福的“天路”!

来源:中国青年网

原标题:中国人的故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人的故事|新时代的“愚公”,“两路精神”见证者

2013年3月,新兵训练结束以后,罗昌强主动请缨来到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七中队,守护“天路”。2014年,罗昌强的父亲罗正廷带着爷爷罗生芳来到了昆仑山,祖孙三代人同其他战士一起在驻区门前种下了56棵小树。

文|中国青年网 张瑞玲 杨月 曹若鸿 通讯员 吴波 温杰锋

1959年3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解放农奴为核心目标的西藏民主改革运动拉开序幕,由此开辟了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进步、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新纪元。

为了提升藏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发展地区经济,中央决定修建通往拉萨的青藏线。1984年,青藏公路完成整治改造;2006年,青藏铁路顺利通车。

一条“天路”修到拉萨,为藏区人民带来了希望。那一镐一个星火开拓出来的漫漫征程上,鸣奏过一曲曲青春的“天路”壮歌,这歌声里,有这样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罗昌强是戍守在海拔4868米昆仑山隧道旁的一名武警战士,职责是守卫青藏铁路。罗昌强的父亲罗正廷2002年应招修建青藏铁路,曾参与格尔木至拉萨沿线铁路的修建。罗昌强的爷爷罗生芳是一名基建工程兵,1974年与1万多名指战员一同对青藏公路进行整治改造,在地质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沿线艰苦筑路11年。

在最好的年华里,他们都选择了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路——将自己的青春抛洒在这片圣洁的青藏高原。

青藏公路始建于1950年,1954年通车。1974年国家决定对青藏公路进行整治改造,铺设沥青路面,1984年,人类筑路史上第一条穿越高原冻土区的二级公路打通。爷爷罗生芳是基建工程兵中的一员。

在高海拔地区铺设沥青,本来就困难重重。而且在当时的中国,施工设备很落后,只有铲子、牛或骆驼车和架子车等简易劳动工具,修路基本都是靠双手干出来的。

还有一些根本就克服不了的难关:有限的医疗设备、雪域高原的恶劣环境……

基建工程兵的食宿就更差了,罗生芳说:“我们吃的是那种焜锅馍馍,外面非常硬,每次吃饭的时候,先拿石头把它敲碎,然后含在嘴里,用口水把它泡软化,再慢慢吃下去。”偶尔有菜吃,其实就是水煮杂菜。遇到比较极端的天气,大家只能喝雪水。

“生命禁区”唐古拉山是青藏公路跨越的最高峰,山口海拔5300多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一半。别说干活,就是在上面走动也会觉得头昏、胸闷、气喘。改造唐古拉山路段时,有位年轻的战士说着“让我睡一会儿,一会儿就好”就病倒了。然后,再也没有醒来。

有一天,罗生芳路上遇到桥塌事故,只得原地等待。司机师傅得知他是修建青藏公路的,对他非常热情,说:“你们是在修西藏人民千百年来在神话和歌谣中期望的‘金桥’啊,路修好了,老百姓的病可以到外面治,生活才有盼头!”那一瞬间,罗生芳明白了:这条路,非修不可!

1985年8月青藏公路全线黑色路面铺筑工程竣工,这大大提升了西藏交通运输能力,为藏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为了给西藏同胞修一座“金桥”的承诺,他们一往无前,无问西东!

西藏自治区面积12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虽然有公路,长途运输的基本需求解决了,但出行依然困难,经济发展不起来,西藏同胞的生活水平急需一条铁路来提速!

2001年6月,党中央批准青藏铁路格拉段开工建设。

2002年刚过完年,罗正廷来到青藏线上,成为了一名修筑铁路的劳务工。到达青藏高原后,罗正廷才知道修建青藏铁路竟如此困难,高原冻土区的路面会随着季节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冻胀和融沉。

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青藏铁路如何修到拉萨?

全力以赴,日夜攻关,中国工程师们找出解决办法——采用片石通风路基、热棒等技术手段保持冻土层的恒温,用以桥代路的形式,将桥梁桩基埋入地下的永冻层,降低铁路坡度,保持线路稳定,同时也为藏羚羊等动物预留生命通道。

有一天施工时,旋挖钻机下挖深度达不到既定的位置。一名施工队员下到几十米的旋挖洞寻找原因。

“他被拉上来时,就像是一个‘泥人’,身上都是泥水,怀里抱着一块石头,声音特别微弱,说出了问题症结:‘下面有石头!’然后就昏了过去。”当时所有的人都被感染了,大家含着泪完善旋挖方案,终于,攻克了这个技术难关!

这支队伍为修建青藏铁路而付出的智慧、心血,深深触动着罗正廷。他很庆幸,自己作为青藏铁路修筑队伍中的一员,成为历史的见证者。“这次修路的经历,我一辈子都难忘,那种骄傲和使命感,现在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澎湃。”罗正廷说。

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当年的客、货运送量分别为648.2万人次、2491万吨。2018年青藏铁路的客、货发送量已达1655.6万人次、3400.3万吨,旅客发送量创历史新高!

爷爷、父亲艰苦岁月的故事,让罗昌强对青藏线有了更深的向往。十九岁那年,他参军入伍来到格尔木。

2013年3月,新兵训练结束以后,罗昌强主动请缨来到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执勤七中队,守护“天路”。

走进昆仑山,罗昌强才真实地感受到这里的艰苦!

“开水”只有78.2度;青菜需提前用“开水”煮,才可入菜;所有的肉类,必须用高压锅压过才能煮熟……

在这海拔4868米的昆仑山上,战士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在青藏高原无人区居住,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去巡逻,守着这条通往拉萨的雪域天路。自武警青海总队执勤支队2006年7月上勤以来,官兵们精心守护了13多万趟列车平安穿行。

2014年,罗昌强的父亲罗正廷带着爷爷罗生芳来到了昆仑山,祖孙三代人同其他战士一起在驻区门前种下了56棵小树。

这条险峻奇绝的青藏线,只是西藏60年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三代人的青春,三代人的年华,三代人的使命,三代人的梦想。青藏高原不会忘记,曾有千千万万个家庭,无数个他们,用最好的年华筑起“两路”精神丰碑,他们将像芨芨草一样,把根深深地扎进昆仑山,永远守护着这条给藏民带来幸福的“天路”!

来源:中国青年网

原标题:中国人的故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