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打造上海电影产业新高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打造上海电影产业新高地

上海电影以振兴上海电影产业、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为目标,着力完善上海电影产业政策环境,打造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覆盖全产业链的上海电影品牌。

上海推动了《春天的马拉松》等一批优秀主旋律影片的上映

文: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

2018年,上海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落实上海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部署,贯彻落实“上海文创50条”精神,以提高电影创作质量、促进电影市场规范发展、完善电影产业布局为抓手,全面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建设。

上海电影以振兴上海电影产业、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为目标,着力完善上海电影产业政策环境,打造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覆盖全产业链的上海电影品牌。

促创作、出精品,全面提高“上海出品”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2018年上海出品票房过亿影片信息

2018年,上海共生产电影完成片86部,35部上海出品影片进入院线上映,累计票房约10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0%。上海出品影片票房占全国国产片票房的27.4%,4部上海出品影片进入全年国产片票房前十位。

上海电影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创作重点,推动了《春天的马拉松》等一批优秀的主旋律影片的完片上映,推动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重点项目《攀登者》《天之眼》的创作生产。《春天的马拉松》被中宣部列为国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上映后获得观众好评。

2018年类型多样的“上海出品”成为全国电影市场的黑马,获得观众的充分认可。除现实题材《我不是药神》成为全年现象级作品外,还有黑色荒诞喜剧《一出好戏》、展现了北漂青年艰苦奋斗历程的《后来的我们》、重现经典港味的《无双》,这四部电影被观众和自媒体选为2018年十大最值得观看的优秀国产影片。

上海电影的成长获得了国内外业界的充分认可,2018年共有10余部电影在国内、国际重要电影节上入围或获奖,是近年获奖最多的一年。

电影《明月几时有》获得了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我不是药神》获第1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等4个奖项,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主演徐峥凭借出色表演获得第55届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此外,《撞死了一只羊》获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雪暴》获第2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第一次的离别》获得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江湖儿女》入围2018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保增长、优服务,全面推动上海电影市场提质升级

2018年上海市电影院票房前十排名

2018年上海通过年检、星级影院评定等多种管理手段,促进上海影院的放映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影院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电影院数量持续稳步增长,全市共有影院360家,银幕数2158块,座位数30万4082个。

上海地区影院票房为36.92亿元,放映场次403.16万场,观影8727.52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5.42%、19.55%、5.07%,以上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城市第一。

在2018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公布的三批严重违规影院的名单中,上海继2017年后继续 “零上榜”。

在硬件方面,上海共有870个影厅安装有LED电影屏幕、杜比剧场等高科技放映设备,拥有高新设备的影院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一批经营模式世界领先、技术设备世界一流的影院。

上海电影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达到70400场,观影人次约450万。连续第13年实现“一月一村放映两场数字电影的目标”。进一步拓展了“关爱老人,优惠观影”参与活动的影院覆盖面,参与线下优惠观影活动影院从150家发展至180家影院,丰富了上海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找差距、补不足,全方位提升上海电影产业能级

2017年底,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影视产业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焕发中国电影发祥地活力,振兴上海影视产业,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一方面,为提升上海影视产业链发展能级,上海打造了“1+3+X”发展格局。

“1”是在松江建设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构建人才培养孵化类、影视制作投资类、影视取景拍摄类三类特色影视摄制服务功能区,整合若干影视产业资源。

2018年,上海推动松江高科技影视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昊浦影视基地、中视儒意影视基地顺利开工。继续推动环上大影视产业园区等静安各大产业园区、普陀区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的建设。推动盐仓影视基地、车墩影视基地等拍摄取景地的升级。车墩基地、胜强基地、盐仓基地共接待了《大浦东》《八佰》等138个影视剧组的拍摄、制作,影视拍摄数量正在逐步增长。

另一方面,上海将人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鼓励本市电影院校继续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支持高校各类电影人才孵化项目。同时推动坏猴子72变计划、腾讯企鹅青梦计划、香蕉掘地计划、阿里灯塔学院、爱奇艺“17”计划、电影频道“优创”计划等影视企业的“项目+人才”的培育计划,并重点关注培养其中优秀的青年编导人才。

青年导演文牧野的处女作长片《我不是药神》就是坏猴子72变计划的产物。爱奇艺影业“17”孵化成果吕聿来导演的《桃源》和周劼导演的《淡蓝琥珀》分别获得了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国新生代单元最受欢迎影片和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新奖最佳摄影。

做优做强三大电影品牌,打造成为中国电影面向世界的“上海主场”

做优做强“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影视拍摄服务机构”、“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三大电影品牌,打造成为中国电影面向世界的“上海主场”。

打造好上海电影节品牌,高水平办好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节的国际性、专业性、惠民性得到全面提升。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10天内,票房收入超过2700万,在所售的50多万张的票当中,将近6万张的票是全国各地的影迷飞到上海来买走的。

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各个板块上充分发力,不断提升评奖、论坛、展映、市场等项目运营水准,创新拓展“一带一路”国际电影节联盟活动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惠民活动,国际电影节正在成为上海文化的一张金名片,也彰显着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健康发展的态势。

打造好上海电影服务品牌,依托上海影视拍摄服务机构,为全球影视机构提供优质、免费、高效的拍摄服务。2018年,上海影视拍摄服务机构全年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1702件次,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接受咨询服务的单位共1189家,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共70个。为《怪物专卖店》《悲伤逆流成河》《幸福里99号》《未来未来》《我的日记》《飞驰人生》等多个电影项目做好了拍摄服务和协调。

打造好上海艺术电影品牌,发挥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的示范作用,创建多样化的电影放映空间。策划推出了集红色旅游与红色观影为一体的“红色电影之旅”活动、“我的电影党课”活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影展”活动。成功举办德国赫尔佐格大师展等多个海外艺术影展。2018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通过多元的艺术电影放映交流活动,拓展了上海市民的观影选择。

专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

加快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努力打造上海电影产业新高地

不久前举行的2019年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是全国电影工作划归中宣部管理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电影工作会,各省市区电影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近日,中国电影报专访了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

胡劲军副部长谈到,晓晖部长充分肯定了2018年中国电影工作取得的成绩,科学分析了当前的产业形势,对做好今年及今后电影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如何推进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跨越、电影创作由“高原”迈向“高峰”给予了重要意见。

讲话站位高远、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上海第一时间把部长的讲话精神传达到了全市从业人员,大家正在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他提出,上海电影发展要立足新时代,找准新坐标。要在全国电影大发展的背景下,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目标发力。

为实现这个目标,要做好两个“打造”,一方面要牢牢抓住电影创作这个牛鼻子,把“上海出品”做成品牌,打造上海电影创作的高地;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工业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两项重点工作,打造上海电影的工业体系“闭环”和人才培养“闭环”。

聚焦现实题材创作,打造上海电影创作新高地

《中国电影报》:王晓晖部长在这次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中谈到繁荣创作生产,推出更多精品力作,首要就是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努力实现突破,2018年,上海出品了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您能谈谈上海是如何推动现实题材创作的吗?

胡劲军:去年,上海紧紧抓住了两个创作重点,一个是以《春天的马拉松》为代表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创作。这些影片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现实生活,从不同角度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尤其是尚世影业制作的《春天的马拉松》取材于浙江宁海县推行《村级权力清单》过程中的真实故事,被中宣部列为国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上映后也深受观众好评。

另一个是以《我不是药神》为标志的现实题材影片。《我不是药神》成为全年现象级作品,实现了上海出品影片单部票房超过30亿元的历史性突破。这两部典型作品也得到了晓晖部长的点名表扬。

《中国电影报》:座谈会中还特别提到了以中国攀登珠峰为主题的《攀登者》。

胡劲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

上海今年的首要创作任务就是要围绕重大节庆抓好主旋律题材的创作,上影集团的《攀登者》是重中之重。目前拍摄已经完成。同样列入国家电影精品工程的电影《天之眼》,4月已经定稿开拍了。我们密切关注并推动这两部作品的创制,一定把国家交办给上海的任务完成好。

上海要持续推动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今年 “上海出品”取得了开门红,电影《地久天长》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两个奖项,这个奖的含金量量很高,在中外电影史上都是罕见的。

青年导演王丽娜的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获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张杨的《火山》获萨格勒布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这些都说明上海出品的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我们下一步还是要积极推动重点项目的拍摄和完片,推动其中的优秀作品参加国内外重要电影节。上海还要加大对新人新作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青年导演的优秀作品,扶助他们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聚焦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打造工业体系“闭环”和人才培养“闭环”

《中国电影报》:这次会上,王晓晖部长提出要健全完善电影工业体系,您如何评价中国当前的电影工业发展现状?

胡劲军: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制作流程非常复杂,本身就有许多发展链条,每个链条上还有许多细分工种,可以说是多种行业发展实力的集中体现。正因为电影具有上述这些特征,抓住振兴电影产业这个龙头,能够取得一业强、多业兴的显著效果。

尽管这两年中国出了像《战狼2》《红海行动》这样的大片,今年《流浪地球》让大家眼睛一亮,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最新实力,但总的来讲,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对标美国、加拿大、英国、印度等国,我们还存在差距,主要的表现是我们的工业体系还不完备,电影的相关工种发展没能同步跟上来,我们缺乏国际一流的拍摄基地,科创实力还有待提高,专业化配套服务尚不完备,缺乏专业人才。 这些都是上海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电影报》:上海目前的现状是如何的?

胡劲军:上海目前的现状基本和全行业的问题处在同一阶段。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我们有较好的影视产业规模和基础。比如上海松江区有全国知名的电影拍摄基地车墩影视基地,松江还集聚了6700余家影视企业。

此外,我们有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等众多电影人才培养的专业高校,2014年还成立了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这所学校是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的,引进了北美的一流师资,和北美工业紧密对接,专门培养后期制作所需的技术人才。

《中国电影报》:您提出的这个 “双闭环”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上海在完善工业体系有什么举措?

胡劲军:目前,上海将影视产业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通过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从打造工业体系闭环来说,上海当务之急是要完善产业布局,弥补产业短板,重点推动在松江区建设高科技影都,目标是将高科技影都建设成为后期制作能力、高科技制作能力突出的一流影视基地,带动全球优质影视企业集聚上海。

目前,包括上海昊浦影视基地、上海影视乐园二期、中视儒意影视基地在内的高科技影视摄影棚的建设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还要推动车墩、胜强、盐仓等原有的拍摄基地进一步升级完善。

《中国电影报》:确实,王晓晖部长也提到“电影的竞争中就是人才的竞争,是创作力的竞争”,但目前全国高素质电影人才还比较缺乏,您认为主要原因何在?

胡劲军: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电影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与产业需求匹配度还不高,比如电影高校主要培养演员、导演,或者是学术型、理论型的人才,电影工业体系中需求量最大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极度缺乏。另一个就是实操的机会太少,缺乏足够的项目让师生试手练兵。

《中国电影报》:上海是如何培养青年人才的?

胡劲军:上海在培养影视青年人才方面注重与产业的对接。一方面,我们鼓励本市电影院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引进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一些实操性比较强的人才孵化项目。比如这两年做的比较好的有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南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合作的电影大师工作坊培训班,上科大与美国南加大共同推出的影视短期培训项目等。

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各影视企业推出人才实训项目,通过电影拍摄实训等方式培养青年电影人才。现在全国影视企业实训项目不少落户上海,比如坏猴子72变计划、腾讯企鹅青梦计划、香蕉掘地计划、阿里灯塔学院、爱奇艺“17”计划、电影频道“优创”计划等,这些影视企业的“项目+人才”培育计划对未来电影发展的意义是很大的。上海希望通过这么一个人才培养的“闭环”,为优秀青年人才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更优的环境,提升服务全国、服务行业的本领和能力。

来源: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

原标题: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打造上海电影产业新高地

最新更新时间:04/03 20:4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打造上海电影产业新高地

上海电影以振兴上海电影产业、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为目标,着力完善上海电影产业政策环境,打造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覆盖全产业链的上海电影品牌。

上海推动了《春天的马拉松》等一批优秀主旋律影片的上映

文: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

2018年,上海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落实上海打响“四大品牌”的重要部署,贯彻落实“上海文创50条”精神,以提高电影创作质量、促进电影市场规范发展、完善电影产业布局为抓手,全面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建设。

上海电影以振兴上海电影产业、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为目标,着力完善上海电影产业政策环境,打造规范有序、繁荣发展的覆盖全产业链的上海电影品牌。

促创作、出精品,全面提高“上海出品”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

2018年上海出品票房过亿影片信息

2018年,上海共生产电影完成片86部,35部上海出品影片进入院线上映,累计票房约10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0%。上海出品影片票房占全国国产片票房的27.4%,4部上海出品影片进入全年国产片票房前十位。

上海电影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创作重点,推动了《春天的马拉松》等一批优秀的主旋律影片的完片上映,推动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家重点项目《攀登者》《天之眼》的创作生产。《春天的马拉松》被中宣部列为国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上映后获得观众好评。

2018年类型多样的“上海出品”成为全国电影市场的黑马,获得观众的充分认可。除现实题材《我不是药神》成为全年现象级作品外,还有黑色荒诞喜剧《一出好戏》、展现了北漂青年艰苦奋斗历程的《后来的我们》、重现经典港味的《无双》,这四部电影被观众和自媒体选为2018年十大最值得观看的优秀国产影片。

上海电影的成长获得了国内外业界的充分认可,2018年共有10余部电影在国内、国际重要电影节上入围或获奖,是近年获奖最多的一年。

电影《明月几时有》获得了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我不是药神》获第14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等4个奖项,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主演徐峥凭借出色表演获得第55届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此外,《撞死了一只羊》获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雪暴》获第2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第一次的离别》获得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江湖儿女》入围2018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保增长、优服务,全面推动上海电影市场提质升级

2018年上海市电影院票房前十排名

2018年上海通过年检、星级影院评定等多种管理手段,促进上海影院的放映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影院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电影院数量持续稳步增长,全市共有影院360家,银幕数2158块,座位数30万4082个。

上海地区影院票房为36.92亿元,放映场次403.16万场,观影8727.52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5.42%、19.55%、5.07%,以上各项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城市第一。

在2018年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公布的三批严重违规影院的名单中,上海继2017年后继续 “零上榜”。

在硬件方面,上海共有870个影厅安装有LED电影屏幕、杜比剧场等高科技放映设备,拥有高新设备的影院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一批经营模式世界领先、技术设备世界一流的影院。

上海电影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放映达到70400场,观影人次约450万。连续第13年实现“一月一村放映两场数字电影的目标”。进一步拓展了“关爱老人,优惠观影”参与活动的影院覆盖面,参与线下优惠观影活动影院从150家发展至180家影院,丰富了上海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找差距、补不足,全方位提升上海电影产业能级

2017年底,由上海市委、市政府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将影视产业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焕发中国电影发祥地活力,振兴上海影视产业,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一方面,为提升上海影视产业链发展能级,上海打造了“1+3+X”发展格局。

“1”是在松江建设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构建人才培养孵化类、影视制作投资类、影视取景拍摄类三类特色影视摄制服务功能区,整合若干影视产业资源。

2018年,上海推动松江高科技影视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昊浦影视基地、中视儒意影视基地顺利开工。继续推动环上大影视产业园区等静安各大产业园区、普陀区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的建设。推动盐仓影视基地、车墩影视基地等拍摄取景地的升级。车墩基地、胜强基地、盐仓基地共接待了《大浦东》《八佰》等138个影视剧组的拍摄、制作,影视拍摄数量正在逐步增长。

另一方面,上海将人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鼓励本市电影院校继续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支持高校各类电影人才孵化项目。同时推动坏猴子72变计划、腾讯企鹅青梦计划、香蕉掘地计划、阿里灯塔学院、爱奇艺“17”计划、电影频道“优创”计划等影视企业的“项目+人才”的培育计划,并重点关注培养其中优秀的青年编导人才。

青年导演文牧野的处女作长片《我不是药神》就是坏猴子72变计划的产物。爱奇艺影业“17”孵化成果吕聿来导演的《桃源》和周劼导演的《淡蓝琥珀》分别获得了第2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中国新生代单元最受欢迎影片和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新奖最佳摄影。

做优做强三大电影品牌,打造成为中国电影面向世界的“上海主场”

做优做强“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影视拍摄服务机构”、“上海艺术电影联盟”三大电影品牌,打造成为中国电影面向世界的“上海主场”。

打造好上海电影节品牌,高水平办好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节的国际性、专业性、惠民性得到全面提升。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10天内,票房收入超过2700万,在所售的50多万张的票当中,将近6万张的票是全国各地的影迷飞到上海来买走的。

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各个板块上充分发力,不断提升评奖、论坛、展映、市场等项目运营水准,创新拓展“一带一路”国际电影节联盟活动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不断丰富和完善惠民活动,国际电影节正在成为上海文化的一张金名片,也彰显着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健康发展的态势。

打造好上海电影服务品牌,依托上海影视拍摄服务机构,为全球影视机构提供优质、免费、高效的拍摄服务。2018年,上海影视拍摄服务机构全年受理政策、信息咨询和协调服务1702件次,项目受理达标率为100%。接受咨询服务的单位共1189家,接受协调服务的影视剧组共70个。为《怪物专卖店》《悲伤逆流成河》《幸福里99号》《未来未来》《我的日记》《飞驰人生》等多个电影项目做好了拍摄服务和协调。

打造好上海艺术电影品牌,发挥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的示范作用,创建多样化的电影放映空间。策划推出了集红色旅游与红色观影为一体的“红色电影之旅”活动、“我的电影党课”活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影展”活动。成功举办德国赫尔佐格大师展等多个海外艺术影展。2018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通过多元的艺术电影放映交流活动,拓展了上海市民的观影选择。

专访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

加快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努力打造上海电影产业新高地

不久前举行的2019年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是全国电影工作划归中宣部管理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电影工作会,各省市区电影主管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近日,中国电影报专访了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

胡劲军副部长谈到,晓晖部长充分肯定了2018年中国电影工作取得的成绩,科学分析了当前的产业形势,对做好今年及今后电影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如何推进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跨越、电影创作由“高原”迈向“高峰”给予了重要意见。

讲话站位高远、思想深刻、论述精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上海第一时间把部长的讲话精神传达到了全市从业人员,大家正在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他提出,上海电影发展要立足新时代,找准新坐标。要在全国电影大发展的背景下,紧紧围绕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的目标发力。

为实现这个目标,要做好两个“打造”,一方面要牢牢抓住电影创作这个牛鼻子,把“上海出品”做成品牌,打造上海电影创作的高地;另一方面,要牢牢抓住工业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两项重点工作,打造上海电影的工业体系“闭环”和人才培养“闭环”。

聚焦现实题材创作,打造上海电影创作新高地

《中国电影报》:王晓晖部长在这次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中谈到繁荣创作生产,推出更多精品力作,首要就是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努力实现突破,2018年,上海出品了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您能谈谈上海是如何推动现实题材创作的吗?

胡劲军:去年,上海紧紧抓住了两个创作重点,一个是以《春天的马拉松》为代表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主题创作。这些影片紧扣时代脉搏,扎根现实生活,从不同角度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尤其是尚世影业制作的《春天的马拉松》取材于浙江宁海县推行《村级权力清单》过程中的真实故事,被中宣部列为国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上映后也深受观众好评。

另一个是以《我不是药神》为标志的现实题材影片。《我不是药神》成为全年现象级作品,实现了上海出品影片单部票房超过30亿元的历史性突破。这两部典型作品也得到了晓晖部长的点名表扬。

《中国电影报》:座谈会中还特别提到了以中国攀登珠峰为主题的《攀登者》。

胡劲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

上海今年的首要创作任务就是要围绕重大节庆抓好主旋律题材的创作,上影集团的《攀登者》是重中之重。目前拍摄已经完成。同样列入国家电影精品工程的电影《天之眼》,4月已经定稿开拍了。我们密切关注并推动这两部作品的创制,一定把国家交办给上海的任务完成好。

上海要持续推动重点作品的创作生产。今年 “上海出品”取得了开门红,电影《地久天长》获第69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两个奖项,这个奖的含金量量很高,在中外电影史上都是罕见的。

青年导演王丽娜的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获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张杨的《火山》获萨格勒布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这些都说明上海出品的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我们下一步还是要积极推动重点项目的拍摄和完片,推动其中的优秀作品参加国内外重要电影节。上海还要加大对新人新作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青年导演的优秀作品,扶助他们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聚焦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打造工业体系“闭环”和人才培养“闭环”

《中国电影报》:这次会上,王晓晖部长提出要健全完善电影工业体系,您如何评价中国当前的电影工业发展现状?

胡劲军: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制作流程非常复杂,本身就有许多发展链条,每个链条上还有许多细分工种,可以说是多种行业发展实力的集中体现。正因为电影具有上述这些特征,抓住振兴电影产业这个龙头,能够取得一业强、多业兴的显著效果。

尽管这两年中国出了像《战狼2》《红海行动》这样的大片,今年《流浪地球》让大家眼睛一亮,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最新实力,但总的来讲,目前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对标美国、加拿大、英国、印度等国,我们还存在差距,主要的表现是我们的工业体系还不完备,电影的相关工种发展没能同步跟上来,我们缺乏国际一流的拍摄基地,科创实力还有待提高,专业化配套服务尚不完备,缺乏专业人才。 这些都是上海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中国电影报》:上海目前的现状是如何的?

胡劲军:上海目前的现状基本和全行业的问题处在同一阶段。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源地,我们有较好的影视产业规模和基础。比如上海松江区有全国知名的电影拍摄基地车墩影视基地,松江还集聚了6700余家影视企业。

此外,我们有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等众多电影人才培养的专业高校,2014年还成立了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这所学校是与加拿大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的,引进了北美的一流师资,和北美工业紧密对接,专门培养后期制作所需的技术人才。

《中国电影报》:您提出的这个 “双闭环”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上海在完善工业体系有什么举措?

胡劲军:目前,上海将影视产业作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通过构建现代电影工业体系,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

从打造工业体系闭环来说,上海当务之急是要完善产业布局,弥补产业短板,重点推动在松江区建设高科技影都,目标是将高科技影都建设成为后期制作能力、高科技制作能力突出的一流影视基地,带动全球优质影视企业集聚上海。

目前,包括上海昊浦影视基地、上海影视乐园二期、中视儒意影视基地在内的高科技影视摄影棚的建设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还要推动车墩、胜强、盐仓等原有的拍摄基地进一步升级完善。

《中国电影报》:确实,王晓晖部长也提到“电影的竞争中就是人才的竞争,是创作力的竞争”,但目前全国高素质电影人才还比较缺乏,您认为主要原因何在?

胡劲军: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电影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与产业需求匹配度还不高,比如电影高校主要培养演员、导演,或者是学术型、理论型的人才,电影工业体系中需求量最大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极度缺乏。另一个就是实操的机会太少,缺乏足够的项目让师生试手练兵。

《中国电影报》:上海是如何培养青年人才的?

胡劲军:上海在培养影视青年人才方面注重与产业的对接。一方面,我们鼓励本市电影院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引进国内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一些实操性比较强的人才孵化项目。比如这两年做的比较好的有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南加大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合作的电影大师工作坊培训班,上科大与美国南加大共同推出的影视短期培训项目等。

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各影视企业推出人才实训项目,通过电影拍摄实训等方式培养青年电影人才。现在全国影视企业实训项目不少落户上海,比如坏猴子72变计划、腾讯企鹅青梦计划、香蕉掘地计划、阿里灯塔学院、爱奇艺“17”计划、电影频道“优创”计划等,这些影视企业的“项目+人才”培育计划对未来电影发展的意义是很大的。上海希望通过这么一个人才培养的“闭环”,为优秀青年人才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更优的环境,提升服务全国、服务行业的本领和能力。

来源: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

原标题:上海市电影局局长胡劲军:打造上海电影产业新高地

最新更新时间:04/03 20:41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