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俞孔坚:一场大脚美学革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俞孔坚:一场大脚美学革命

从最早探讨中国人的理想景观,到生态的海绵城市,到针对国土生态重建而提出的“反规划”,再到现在的大脚美学革命,俞孔坚逐步迈向的是生态文明,寻求天地人神的和谐,诗意之栖居。

设计师俞孔坚

景观是人在大地上的烙印,它是人的,也是自然的。从最早探讨中国人的理想景观,到生态的海绵城市,到针对国土生态重建而提出的“反规划”,再到现在的大脚美学革命,俞孔坚逐步迈向的是生态文明,寻求天地人神的和谐,诗意之栖居。本着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智慧,以景观设计来转变现代生产生活,令中国的秀美山河重新显露,表现生存的艺术。

景观是土地上所有构成要素的综合体

市场上对景观这个概念误解很深,有些环境艺术从业者把街头的霓虹灯和装饰等同于景观,景观等同于园林,这些都给这个词蒙上了许多误解。其实,景观最早是地理学的概念,是土地,是国土,人看到的所有就是景观。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地理学在俄罗斯就被称为景观学,景观就是土地与土地上所有物体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叫景观,所以它是个中性的词,它不一定是美的,因为风景是一个美的概念,是观赏性的。美的景观是风景,而景观是一个科学的含义,它的最早源头就来自于地理学,景观就是土地上的表象。

到了20世纪30年代,景观变成一个生态学的概念,是一个系统,是不同元素在空间之中的一种关系。景观生态学,它不同于森林生态学,不同于湿地生态学,是研究森林和湿地之间、森林和海洋之间、森林和农田之间、森林和城市之间等等的相互关系,是关于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或者是景观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景观是空间中不同生态系统构成,所以在景观生态学里面,景观跟园林都不是一回事。但为什么现在这个词越来越被误解,是因为许多人不去看书,不去追溯本源,望文生义,把景观当成园林,或当成风景,或当成街景,其实都不准确,所以回到景观的概念,它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讲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讲景观要素之间关系的概念,那么景观设计学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综合体如何进行规划和设计的问题,它不是某一样东西的设计,它不是园林,绿地,公园,景观包括这些内容,但远远不只是这些,景观是土地上所有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景观的认知要正本清源

人们一说景观设计,这名词一出来,市场接受度很高,景观的概念就变得不确定了,其实环境设计师还是环境设计师,花园设计还是叫花园设计,都是很高尚的职业,但大家为什么都叫成景观设计师呢,在国际上,这个概念还是有它历史发展的根源的,它跟花园、园林、风景都不是一回事,它是有现代科学的含义的,包括生态学的意义,历史和文化,社会因素,以及背后经济学的含义,所以现在自然资源部所管理的对象更适合景观的概念,就是人类所有生产生活的空间,所以现在叫做国土空间规划,实质就是景观规划。当然这个规划要做到具体的设计,可能会做到一个绿地、一个公园、一个街道去了,但是景观本身是个很大的概念,是国土生态系统的概念。

中国“方圆”建筑自景观中生长

作为古人的理念,天地人神的概念,好的景观是天地人神和谐的一个综合体。天地就讲的是自然,自然的河流山川,自然的植被,自然的湖泊。一个天一个地,和也好,分开也好,讲的都是自然。人,指的是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也是文化的人,景观的设计要研究生物的人的需求以及其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人在大地上和社会中的活动,最终会体现在景观之上。比如路是怎么修的?那么路的两头一定有人在联系。

居住一定是文化的,他会在大地上打上文化的烙印,景观不同于自然。景观不同于自然是因为它有文化性,人在这个地方居住,留下了他的印记,建个村庄,挖口塘,修条路,这都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所以这个景观才变成今天的景象,所以景观有它的文化属性,它代表了人的存在,代表了人和土地的一种关系,景观就是人在大地上活动的烙印,它体现为文化的遗产,所以景观既是自然的,又是人的,那么这里面可以解读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它的社会属性。村庄的布置,村庄为什么要这么紧凑呢,这是一个社会,人和人之间需要有一个交流,要节约土地,街道要能走的过去,互相之间有边界,这是景观的社会和政治的一些属性。

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景观是一个媒介,就像画图的画板,在画图的时候有个基底,有个底图,有一个背景,在这上面放建筑,放园林、环境、河流等等,画完以后,是一个新的景观。所有人类的活动就是在景观之上,它的一张底图,一张宣纸,本身就是一种景观,在上面加一点其他的,就是新的景观,又是一种重新改造过的景观,景观的定义,一眼望去就是土地之上所有物体构成的景象,叫做景观,所以它是一个对客观世界的描述。

神的本质就是人的归属感

人和土地这种精神的联系,它是文化的。国家是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为什么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土地爷?这是个神,土地爷也只是代表了神的存在,而这个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然力,人所不可逃脱的,不可克服的,人必须要去依赖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自然的力量,所谓场地精神。

浦阳江生态廊道

当下中国的景观思考 / 生存的艺术

近两年探讨的问题就是国土生态重建,大到国家的,区域的,城市的,小到家后花园的,都在生态重建,大量的河道重建,生态修复。思考这件事的契机从城市开始,从城市化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河污流的染现在必须要治理,用什么方法治理,怎么治理,这恰恰是思考最多的,我在全国两百个城市都在探索这样的工作。

城乡生态重建是21世纪中国最大的工程,最核心的问题。未来是整个地球的重建,因为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必须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重建地球,通过文化改变来降低地球目前气候的影响。如果不进行生态重建而这样下去,人类发展肯定是不可以持续的,有人说一千年后地球就没法生活了。确实是如此。中国耗掉了世界三分之一的能源,百分之五十的煤炭和水泥,这迫使中国必须生态重建,建设美丽中国,走生态文明之路。

浦阳江生态廊道

有些问题迫在眉睫。第一个是国土空间的问题,国土空间规划。首先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红线。生态安全格局,这是我在哈佛时的博士论文。当时探讨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城乡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之间的关系,生态要保护什么,红线划在哪?生态的底线在哪?包括北京在内的各个城市的生态红线怎么划?人跟自然的边界在哪?每一寸土地都必须明确是保护还是开发?这是全国已经在做的事,自然资源部的建立正是要做这样的事。

逆向规划讲究的就是先划生态红线,再进行开发建设。经过近四十年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家都认识到,人类侵占了自然太多。第二个任务是,已经毁掉的要怎么样,如滇池已经污染掉了怎么办,太湖污染了怎么办,环渤海被污染了怎么办?所以,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修复这些,用什么方法去修复?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大脚美学革命

第一是保护,第二是修复,第三是创造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什么是绿色的?怎么减少碳排放?用什么方法尽量少用电?用什么方法让土地更肥沃?人们的绿色出行,环境教育,这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取决于人们的审美观。新的生活方式是步行和骑自行车更健康,这些观念要建立起来。杯子是“小脚”的还是“大脚”的,取决于人美的一种价值观。许多五星级宾馆用的杯子和碗都是“小脚”的,用起来很不方便,太过于矫情,所以我最后提出来就是“大脚”的美和“小脚”的美的价值观之辨。实际上是价值观和审美观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地球是否可持续。如果是“小脚”的,再高雅,都不可能持续。所以这是三个问题。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一场革命。所以为什么叫大脚革命?

革命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做法,把过去颠倒的东西颠倒过来,这种革命当然不是破坏,而是一种重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场革命,如所谓革命,就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所以人们现在是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这场革命,不革命就不可能有价值观的改变。比如说如果不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还是这种依赖小汽车的出行方式,就解决不了碳排放的问题。如果人们还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改变GDP的这种增长模式,人类的繁荣必将导致生态环境更严重的恶化,因此,这些改变都是革命性的,是两种文明的变革。

金华燕尾洲公园

“好”是什么?“美”是什么?

这是问题的本质。如果买一个水果要包三层塑料纸,这是不美的。但是人们以前都认为包装越精致越美越好。但现在概念需要改变了,一个苹果外面包一个牛皮纸,这就足够好了。茶叶的包装现在慢慢在改变,用牛皮纸来包装,不再用金属和厚重的盒子,这就是价值观的改变。改变了价值观就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改变人们对资源的依赖程度等等。

衢州鹿鸣公园

我们要做的具体的项目都要展示这样一种价值观,一种审美观。当人们看这个项目时,要传达这样一种价值观:低碳的、节约的,具备生产功能,能够净化水。除此之外,需要向决策者们宣讲生态文明的理念,所以要大量的这种传播,比如《海绵城市》、《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像这些都是专门给市长写的书,必须普及这种价值观。《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已重印十五次了,应该说差不多市长们人手一册,可见这本书受欢迎的程度。给市长讲课,改变了一批市长,改变一批人关于城市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影响了决策者,这样,他们才能接受生态理念下的景观和城市设计项目。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海绵城市现在也变成国家的国策了。这些项目有的获得了批复,并被采纳,如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一定要跳出具体的设计,因为我们希望解决的是国土的问题,要解决是整个国家的生存环境问题,整个民族的生存环境问题。这是“我”最早的一本书,《理想景观探源》,探讨了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所以绕了一圈又回到了重造再造秀美山河的问题,回到了营造理想景观的问题,回到重建美好家园的问题来看待我们所做的事。

浦阳江生态廊道

本文图片由土人设计提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俞孔坚:一场大脚美学革命

从最早探讨中国人的理想景观,到生态的海绵城市,到针对国土生态重建而提出的“反规划”,再到现在的大脚美学革命,俞孔坚逐步迈向的是生态文明,寻求天地人神的和谐,诗意之栖居。

设计师俞孔坚

景观是人在大地上的烙印,它是人的,也是自然的。从最早探讨中国人的理想景观,到生态的海绵城市,到针对国土生态重建而提出的“反规划”,再到现在的大脚美学革命,俞孔坚逐步迈向的是生态文明,寻求天地人神的和谐,诗意之栖居。本着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智慧,以景观设计来转变现代生产生活,令中国的秀美山河重新显露,表现生存的艺术。

景观是土地上所有构成要素的综合体

市场上对景观这个概念误解很深,有些环境艺术从业者把街头的霓虹灯和装饰等同于景观,景观等同于园林,这些都给这个词蒙上了许多误解。其实,景观最早是地理学的概念,是土地,是国土,人看到的所有就是景观。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地理学在俄罗斯就被称为景观学,景观就是土地与土地上所有物体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叫景观,所以它是个中性的词,它不一定是美的,因为风景是一个美的概念,是观赏性的。美的景观是风景,而景观是一个科学的含义,它的最早源头就来自于地理学,景观就是土地上的表象。

到了20世纪30年代,景观变成一个生态学的概念,是一个系统,是不同元素在空间之中的一种关系。景观生态学,它不同于森林生态学,不同于湿地生态学,是研究森林和湿地之间、森林和海洋之间、森林和农田之间、森林和城市之间等等的相互关系,是关于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或者是景观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景观是空间中不同生态系统构成,所以在景观生态学里面,景观跟园林都不是一回事。但为什么现在这个词越来越被误解,是因为许多人不去看书,不去追溯本源,望文生义,把景观当成园林,或当成风景,或当成街景,其实都不准确,所以回到景观的概念,它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讲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讲景观要素之间关系的概念,那么景观设计学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综合体如何进行规划和设计的问题,它不是某一样东西的设计,它不是园林,绿地,公园,景观包括这些内容,但远远不只是这些,景观是土地上所有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景观的认知要正本清源

人们一说景观设计,这名词一出来,市场接受度很高,景观的概念就变得不确定了,其实环境设计师还是环境设计师,花园设计还是叫花园设计,都是很高尚的职业,但大家为什么都叫成景观设计师呢,在国际上,这个概念还是有它历史发展的根源的,它跟花园、园林、风景都不是一回事,它是有现代科学的含义的,包括生态学的意义,历史和文化,社会因素,以及背后经济学的含义,所以现在自然资源部所管理的对象更适合景观的概念,就是人类所有生产生活的空间,所以现在叫做国土空间规划,实质就是景观规划。当然这个规划要做到具体的设计,可能会做到一个绿地、一个公园、一个街道去了,但是景观本身是个很大的概念,是国土生态系统的概念。

中国“方圆”建筑自景观中生长

作为古人的理念,天地人神的概念,好的景观是天地人神和谐的一个综合体。天地就讲的是自然,自然的河流山川,自然的植被,自然的湖泊。一个天一个地,和也好,分开也好,讲的都是自然。人,指的是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也是文化的人,景观的设计要研究生物的人的需求以及其社会关系和文化背景,人在大地上和社会中的活动,最终会体现在景观之上。比如路是怎么修的?那么路的两头一定有人在联系。

居住一定是文化的,他会在大地上打上文化的烙印,景观不同于自然。景观不同于自然是因为它有文化性,人在这个地方居住,留下了他的印记,建个村庄,挖口塘,修条路,这都是因为有人的存在,所以这个景观才变成今天的景象,所以景观有它的文化属性,它代表了人的存在,代表了人和土地的一种关系,景观就是人在大地上活动的烙印,它体现为文化的遗产,所以景观既是自然的,又是人的,那么这里面可以解读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就是它的社会属性。村庄的布置,村庄为什么要这么紧凑呢,这是一个社会,人和人之间需要有一个交流,要节约土地,街道要能走的过去,互相之间有边界,这是景观的社会和政治的一些属性。

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景观是一个媒介,就像画图的画板,在画图的时候有个基底,有个底图,有一个背景,在这上面放建筑,放园林、环境、河流等等,画完以后,是一个新的景观。所有人类的活动就是在景观之上,它的一张底图,一张宣纸,本身就是一种景观,在上面加一点其他的,就是新的景观,又是一种重新改造过的景观,景观的定义,一眼望去就是土地之上所有物体构成的景象,叫做景观,所以它是一个对客观世界的描述。

神的本质就是人的归属感

人和土地这种精神的联系,它是文化的。国家是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为什么每个村子都有一个土地爷?这是个神,土地爷也只是代表了神的存在,而这个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然力,人所不可逃脱的,不可克服的,人必须要去依赖的,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自然的力量,所谓场地精神。

浦阳江生态廊道

当下中国的景观思考 / 生存的艺术

近两年探讨的问题就是国土生态重建,大到国家的,区域的,城市的,小到家后花园的,都在生态重建,大量的河道重建,生态修复。思考这件事的契机从城市开始,从城市化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河污流的染现在必须要治理,用什么方法治理,怎么治理,这恰恰是思考最多的,我在全国两百个城市都在探索这样的工作。

城乡生态重建是21世纪中国最大的工程,最核心的问题。未来是整个地球的重建,因为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必须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重建地球,通过文化改变来降低地球目前气候的影响。如果不进行生态重建而这样下去,人类发展肯定是不可以持续的,有人说一千年后地球就没法生活了。确实是如此。中国耗掉了世界三分之一的能源,百分之五十的煤炭和水泥,这迫使中国必须生态重建,建设美丽中国,走生态文明之路。

浦阳江生态廊道

有些问题迫在眉睫。第一个是国土空间的问题,国土空间规划。首先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红线。生态安全格局,这是我在哈佛时的博士论文。当时探讨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城乡发展、农业生产保障之间的关系,生态要保护什么,红线划在哪?生态的底线在哪?包括北京在内的各个城市的生态红线怎么划?人跟自然的边界在哪?每一寸土地都必须明确是保护还是开发?这是全国已经在做的事,自然资源部的建立正是要做这样的事。

逆向规划讲究的就是先划生态红线,再进行开发建设。经过近四十年的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家都认识到,人类侵占了自然太多。第二个任务是,已经毁掉的要怎么样,如滇池已经污染掉了怎么办,太湖污染了怎么办,环渤海被污染了怎么办?所以,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修复这些,用什么方法去修复?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大脚美学革命

第一是保护,第二是修复,第三是创造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什么是绿色的?怎么减少碳排放?用什么方法尽量少用电?用什么方法让土地更肥沃?人们的绿色出行,环境教育,这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取决于人们的审美观。新的生活方式是步行和骑自行车更健康,这些观念要建立起来。杯子是“小脚”的还是“大脚”的,取决于人美的一种价值观。许多五星级宾馆用的杯子和碗都是“小脚”的,用起来很不方便,太过于矫情,所以我最后提出来就是“大脚”的美和“小脚”的美的价值观之辨。实际上是价值观和审美观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地球是否可持续。如果是“小脚”的,再高雅,都不可能持续。所以这是三个问题。所有这些做法都是一场革命。所以为什么叫大脚革命?

革命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做法,把过去颠倒的东西颠倒过来,这种革命当然不是破坏,而是一种重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场革命,如所谓革命,就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所以人们现在是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这场革命,不革命就不可能有价值观的改变。比如说如果不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还是这种依赖小汽车的出行方式,就解决不了碳排放的问题。如果人们还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不改变GDP的这种增长模式,人类的繁荣必将导致生态环境更严重的恶化,因此,这些改变都是革命性的,是两种文明的变革。

金华燕尾洲公园

“好”是什么?“美”是什么?

这是问题的本质。如果买一个水果要包三层塑料纸,这是不美的。但是人们以前都认为包装越精致越美越好。但现在概念需要改变了,一个苹果外面包一个牛皮纸,这就足够好了。茶叶的包装现在慢慢在改变,用牛皮纸来包装,不再用金属和厚重的盒子,这就是价值观的改变。改变了价值观就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改变人们对资源的依赖程度等等。

衢州鹿鸣公园

我们要做的具体的项目都要展示这样一种价值观,一种审美观。当人们看这个项目时,要传达这样一种价值观:低碳的、节约的,具备生产功能,能够净化水。除此之外,需要向决策者们宣讲生态文明的理念,所以要大量的这种传播,比如《海绵城市》、《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像这些都是专门给市长写的书,必须普及这种价值观。《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已重印十五次了,应该说差不多市长们人手一册,可见这本书受欢迎的程度。给市长讲课,改变了一批市长,改变一批人关于城市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影响了决策者,这样,他们才能接受生态理念下的景观和城市设计项目。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海绵城市现在也变成国家的国策了。这些项目有的获得了批复,并被采纳,如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一定要跳出具体的设计,因为我们希望解决的是国土的问题,要解决是整个国家的生存环境问题,整个民族的生存环境问题。这是“我”最早的一本书,《理想景观探源》,探讨了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所以绕了一圈又回到了重造再造秀美山河的问题,回到了营造理想景观的问题,回到重建美好家园的问题来看待我们所做的事。

浦阳江生态廊道

本文图片由土人设计提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