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铁打的四大,流水的四大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铁打的四大,流水的四大人

四大根本不care你走或者留。

文|职问 earon

坊间有这样一个数据:上市公司的高管中,45%都是从四大跳出来的:

阿里巴巴CEO张勇,毕业后在普华永道担任审计和企业咨询师;

新浪CEO曹国伟,毕业后在普华永道担任会计师;

携程CEO孙洁,在毕马威做了5年审计……

对很多想要进入四大的同学来说,四大是一个优质的平台,有Big name title 、相对不错的薪水、优质的业务资源……

他们也在知乎或者其他文章中看到:“四大是非常好的职业跳板”这样的论调。

四大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决心要做到合伙人的人,这一类人极少;

第二种是他有明确规划,从进入四大就知道自己有一天要跳走,要跳去哪些公司,到达什么样的位置;

而大多数的四大人是最后一种:随波逐流;

进入四大,他们没有一开始就拍胸脯说一定要做到合伙人,或者三年之后一定要跳到某一个更好的平台。

他们没有明确的时间点以及确定的去向,而是不断地观望、尝试、碰壁、沮丧,又满怀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去确定自己的四大之后的职场之路。

Wendy就是四大里普通大众中的一位,毕业后的她如愿以偿地成为德勤的一位审计师,一年后去普华永道成为一名高级审计师,两年后跳到了万科。

在四大工作的第3个年头,是Wendy心态变化的一个分水岭:“成长到这个时间段,其实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职业上的规划会有所变化。”

对于跳出四大的原因,Wendy说:“可以这样比喻:花了3年的时间最终还是发现我的性格和「四大性格」不合”。

四大的标准化极高,也更喜欢循规蹈矩的人,或者说这样的人在四大工作会更加舒服,因为两者性格契合;但Wendy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在这个框架中待久了,她更想去尝试一些不同的、有创造空间的工作。并且在四大即使看过了再多的企业财报,也仍然不能了解任何一家企业的真实业务是如何发生的,这种感觉让她觉得没有脚踏实地。

最后就是工作的劳累程度,虽然自己身体挺好,也挺爱锻炼,但是时间久了整个人会在一个很不舒服的状态。

来源知乎:四大各阶段流失率

绝大多数人都走了,四大还值得进吗?

在网上的流传里,四大是一个神秘而又高薪的地方;但说起薪资,每年的四大薪酬都是有统计的,并没有多高,甚至有很多人说:“在四大是1个人拿着2个人的工资做4个人的活”,“如果算上加班时长,时薪也不是多具有竞争力的。”

但已经从四大离开的Wendy说:自己如果重新选择,第一份工作一定还会去四大。

“四大的价值,在我眼里就和LV一样,更多的是留存下来的那套标准化规范以及它branding的价值。我在这套标准化机器里工作了三年,掉了几层皮;但如果我重新选择,大学毕业我依旧会进入四大。”

因为四大对于刚毕业的财务小白来说,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 四大的branding值得

虽然对于毕业寻找第一份工作的同学来讲,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但对于已经跳出四大的人来说:四大的branding对于以后的职业道路上的帮助会超过你的想象。

  • 工作硬技能

第二点就是工作上的硬能力,四大会给你一个标准化能力的提升和锻炼。

使得你在一张白纸的状态进入职场的时候,给到你一个很系统、很标准化的培养;而且这一套标准化能力是在职场上的通用性极高。

  • 工作软技能

第三点就是软技能(抗压能力、工作情商)的提升,对于硬技能来讲,这些软技能在职场上则更加通用;

在四大里,你需要在短时间内极高质量地完成一项任务,涉及到多方沟通;这种工作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软技能会比你在其他公司单方面服务于某个部门某一个上司要好。

比如对于处理工作上的一些急速的反应、对于应急事务的抗压能力,另外四大的工作能够帮助你养成职场喜欢的“抗压性”。

四大:流水的人,铁打的标准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标准化=职场流通性,而职场流通性=安全感;所以四大永远是值得年轻人进去的地方,但当经历过标准化的几年工作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合适,且自己的能力已经得到提升的人多数会选择离开。

对于你的离开,你的同事或者上司会在意,但是四大并不会在意。

乙方是从来不会主动炒人的,哪怕你很差,但除非你犯了那种导致客户投诉你那种大的错误,因为四大永远有活干,永远人手不够。

你走了,同事的活会变多,你的上司和同事会劝你留下,但是不会为了让你留下来而给你加钱,也不给你更多的福利,更不会减少你的工作量,工作也不会更有趣或重复性更少。

在四大里:流水的人,铁打的标准。

高度标准化的公司,不论什么人去做,都是按那套模板执行,可能会有些人做起来比较快,有些人做起来比较慢;有些人完成的比较漂亮,有些人还有一定的不足。

四大根本不care你走或者留。

直白一点说:就算你们都走光了,只要它的标准还在,那么普华永道就还是普华永道。

流动性越高的职场,越要强化自己

跳出四大之后的发展,最终还是要看:你在四大的几年里给自己增加了多少议价筹码。

举个例子,一个人打算在四大工作两三年,然后去腾讯做投资,做并购。

那么在四大的这几年他会做什么?

他不会仅仅立下目标然后等着,而是会通过目标倒推,清楚知道自己这三年要做些什么。

他会在刚进入四大时,就一封不落地阅读邮箱的所有邮件,尽管上司说“看了也没用”;

他会站在公司角度关心每一件事,去扩宽自己的眼界;

他会在四大的每一年里都获得最高的档次的评分,并且有目的地去积累经验;

他会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会去拿到最高的部门评价。

当他在三五年之后再跳出四大后,可能腾讯华为随便跳;哪怕他最后不去腾讯、华为了,那一定是因为他有了更好的选择。

但是还有一种另外一类人:两三年后他不想干了,但是他又不想走,或者没有找到更好的下家,于是耗在四大当老油条;

更有一些人,虽然在四大这个培训体系里,有着最好的资源,身边有最好的团队;但他错把平台的光环当作自己的能力,当他出了这个体系之后,才发现自己垮了……

离开四大的,只有少数人能成为王者,大多数人依旧还是青铜。

职场的现状是:我们现在就职于一家公司的时间越来越短,流动性越来越大;

你的去留对于大公司们来说无关痛痒,但对于自己来说,希望当你走的时候是确定自己比刚进入这家公司时,拥有更多的职场话语权的。

有这样一个比喻:

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当成一家公司,每个人都是自己公司的 CEO,人人都是一个名叫 CEO of Me的公司,需要不断提高自我,强化“自我公司”所拥有的一切。

优秀的四大人会在日复一日工作中,每隔一段时间,就“审计”一下自己的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铁打的四大,流水的四大人

四大根本不care你走或者留。

文|职问 earon

坊间有这样一个数据:上市公司的高管中,45%都是从四大跳出来的:

阿里巴巴CEO张勇,毕业后在普华永道担任审计和企业咨询师;

新浪CEO曹国伟,毕业后在普华永道担任会计师;

携程CEO孙洁,在毕马威做了5年审计……

对很多想要进入四大的同学来说,四大是一个优质的平台,有Big name title 、相对不错的薪水、优质的业务资源……

他们也在知乎或者其他文章中看到:“四大是非常好的职业跳板”这样的论调。

四大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决心要做到合伙人的人,这一类人极少;

第二种是他有明确规划,从进入四大就知道自己有一天要跳走,要跳去哪些公司,到达什么样的位置;

而大多数的四大人是最后一种:随波逐流;

进入四大,他们没有一开始就拍胸脯说一定要做到合伙人,或者三年之后一定要跳到某一个更好的平台。

他们没有明确的时间点以及确定的去向,而是不断地观望、尝试、碰壁、沮丧,又满怀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去确定自己的四大之后的职场之路。

Wendy就是四大里普通大众中的一位,毕业后的她如愿以偿地成为德勤的一位审计师,一年后去普华永道成为一名高级审计师,两年后跳到了万科。

在四大工作的第3个年头,是Wendy心态变化的一个分水岭:“成长到这个时间段,其实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职业上的规划会有所变化。”

对于跳出四大的原因,Wendy说:“可以这样比喻:花了3年的时间最终还是发现我的性格和「四大性格」不合”。

四大的标准化极高,也更喜欢循规蹈矩的人,或者说这样的人在四大工作会更加舒服,因为两者性格契合;但Wendy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

在这个框架中待久了,她更想去尝试一些不同的、有创造空间的工作。并且在四大即使看过了再多的企业财报,也仍然不能了解任何一家企业的真实业务是如何发生的,这种感觉让她觉得没有脚踏实地。

最后就是工作的劳累程度,虽然自己身体挺好,也挺爱锻炼,但是时间久了整个人会在一个很不舒服的状态。

来源知乎:四大各阶段流失率

绝大多数人都走了,四大还值得进吗?

在网上的流传里,四大是一个神秘而又高薪的地方;但说起薪资,每年的四大薪酬都是有统计的,并没有多高,甚至有很多人说:“在四大是1个人拿着2个人的工资做4个人的活”,“如果算上加班时长,时薪也不是多具有竞争力的。”

但已经从四大离开的Wendy说:自己如果重新选择,第一份工作一定还会去四大。

“四大的价值,在我眼里就和LV一样,更多的是留存下来的那套标准化规范以及它branding的价值。我在这套标准化机器里工作了三年,掉了几层皮;但如果我重新选择,大学毕业我依旧会进入四大。”

因为四大对于刚毕业的财务小白来说,仍然是最好的选择:

  • 四大的branding值得

虽然对于毕业寻找第一份工作的同学来讲,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但对于已经跳出四大的人来说:四大的branding对于以后的职业道路上的帮助会超过你的想象。

  • 工作硬技能

第二点就是工作上的硬能力,四大会给你一个标准化能力的提升和锻炼。

使得你在一张白纸的状态进入职场的时候,给到你一个很系统、很标准化的培养;而且这一套标准化能力是在职场上的通用性极高。

  • 工作软技能

第三点就是软技能(抗压能力、工作情商)的提升,对于硬技能来讲,这些软技能在职场上则更加通用;

在四大里,你需要在短时间内极高质量地完成一项任务,涉及到多方沟通;这种工作环境下培养出来的软技能会比你在其他公司单方面服务于某个部门某一个上司要好。

比如对于处理工作上的一些急速的反应、对于应急事务的抗压能力,另外四大的工作能够帮助你养成职场喜欢的“抗压性”。

四大:流水的人,铁打的标准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标准化=职场流通性,而职场流通性=安全感;所以四大永远是值得年轻人进去的地方,但当经历过标准化的几年工作之后,发现自己并不合适,且自己的能力已经得到提升的人多数会选择离开。

对于你的离开,你的同事或者上司会在意,但是四大并不会在意。

乙方是从来不会主动炒人的,哪怕你很差,但除非你犯了那种导致客户投诉你那种大的错误,因为四大永远有活干,永远人手不够。

你走了,同事的活会变多,你的上司和同事会劝你留下,但是不会为了让你留下来而给你加钱,也不给你更多的福利,更不会减少你的工作量,工作也不会更有趣或重复性更少。

在四大里:流水的人,铁打的标准。

高度标准化的公司,不论什么人去做,都是按那套模板执行,可能会有些人做起来比较快,有些人做起来比较慢;有些人完成的比较漂亮,有些人还有一定的不足。

四大根本不care你走或者留。

直白一点说:就算你们都走光了,只要它的标准还在,那么普华永道就还是普华永道。

流动性越高的职场,越要强化自己

跳出四大之后的发展,最终还是要看:你在四大的几年里给自己增加了多少议价筹码。

举个例子,一个人打算在四大工作两三年,然后去腾讯做投资,做并购。

那么在四大的这几年他会做什么?

他不会仅仅立下目标然后等着,而是会通过目标倒推,清楚知道自己这三年要做些什么。

他会在刚进入四大时,就一封不落地阅读邮箱的所有邮件,尽管上司说“看了也没用”;

他会站在公司角度关心每一件事,去扩宽自己的眼界;

他会在四大的每一年里都获得最高的档次的评分,并且有目的地去积累经验;

他会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会去拿到最高的部门评价。

当他在三五年之后再跳出四大后,可能腾讯华为随便跳;哪怕他最后不去腾讯、华为了,那一定是因为他有了更好的选择。

但是还有一种另外一类人:两三年后他不想干了,但是他又不想走,或者没有找到更好的下家,于是耗在四大当老油条;

更有一些人,虽然在四大这个培训体系里,有着最好的资源,身边有最好的团队;但他错把平台的光环当作自己的能力,当他出了这个体系之后,才发现自己垮了……

离开四大的,只有少数人能成为王者,大多数人依旧还是青铜。

职场的现状是:我们现在就职于一家公司的时间越来越短,流动性越来越大;

你的去留对于大公司们来说无关痛痒,但对于自己来说,希望当你走的时候是确定自己比刚进入这家公司时,拥有更多的职场话语权的。

有这样一个比喻:

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当成一家公司,每个人都是自己公司的 CEO,人人都是一个名叫 CEO of Me的公司,需要不断提高自我,强化“自我公司”所拥有的一切。

优秀的四大人会在日复一日工作中,每隔一段时间,就“审计”一下自己的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