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重大政策出台,石油行业大裂变时代或来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重大政策出台,石油行业大裂变时代或来临

对在国内勘探开发领域经营多年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这“四桶油”来说,曾经的国企一家独大、一枝独秀的局面将有可能被打破。

文|石油Link

4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一经推出,在国内油气行业立即引起了关注和议论。

这一《意见》出台,不仅意味着今年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迎来新一轮重大改革,而且给整个石油行业带来新的冲击和变化。由此,传统石油行业的裂变将会进一步加剧,行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全面竞争时代已经来临。

油气勘查开采市场有序放开,上游迎来竞合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在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不清、所有者不到位、权责不明晰、权益不落实、监管保护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产权纠纷多发、资源保护乏力、开发利用粗放等问题。

新的《意见》指出,在产权体系方面,探索研究油气探采合一权利制度,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市场。探矿权和采矿权联系密切,权益关系相互延伸。

专家指出,探矿权、采矿权两权合一可以更清晰更完整地体现矿权人的资产价值,也便于矿权人统筹规划勘探开发,合理安排生产建设,从而进一步降低公司成本,加快资源动用。而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市场,完善竞争出让方式和程序,一方面能促进高效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将有助于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是一项促进竞争的倒逼机制。

而早在今年2月,国务院就印发《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取消“石油天然气(含煤层气)对外合作项目总体开发方案审批”事项,这更有利于提高效率,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外资。

对在国内勘探开发领域经营多年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这“四桶油”来说,曾经的国企一家独大、一枝独秀的局面将有可能被打破。

社会资本的参与给油气行业上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勘探开发领域将不仅是以往“四桶油”内部之间的竞争,还有可能是国内社会资本以及外资参与的竞争。当然,面对新的开放,不仅有竞争,还有可能在勘探开发领域引起新一轮的合作。

在合作方面,其实中石油早已经有了前车经验。1999年,经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中石油就与壳牌公司签订榆林气田长北区块合作开发生产合同。长北天然气区块作为目前中国陆上石油天然气上游业务中最大国际合作项目,建成了30亿方的生产能力,为油气上游勘探开发业务提供了宝贵的请进来、走出去经验。

2010年11月10日,中石油又与道达尔公司正式签订协议,进行苏里格南区块天然气开发与生产。该区块自2012年开始生产,建成了年产2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

中石油与外资合作的经验启示告诉我们,合作引进的不仅仅是队伍和设备,而且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在与壳牌和道达尔合作开发的长北、苏南两个区块,利用了世界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先进打井及气藏改造技术,推进了快速上产。这两个对外合作项目不但成为长庆油田年稳产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重要支撑,而且双双被评为中国国内石油行业对外合作的典范和精品项目。

从这个方面来说,今后有序放开的国内勘探开发市场,以及取消“石油天然气(含煤层气)对外合作项目总体开发方案审批”,给石油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合作的新机遇,这个新的时代将会是充满变数也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新时代。

中游炼化行业诸侯争霸,迫使行业向“油头化尾”转变

近年来,由于地炼行业加工能力不断扩大,新的民营炼化企业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等异军突起,外资也因为市场放开,也加大了在国内炼化的新建企业的投资力度,导致国内炼化行业引起了新一轮的博弈。

据年初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炼油能力将再增加3200万吨/年,达到史无前例的8.63亿吨/年,总体过剩约1.2亿吨/年。

随着国资、外资和民营大型炼化企业的新建和投产,下一步国内炼化行业过剩将会更加严重,必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

仅仅只能生产汽柴油、产品品种单一、效益不佳、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必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被淘汰;新建炼化企业依托新工艺、新技术向油品和化工高端化产品发展;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老牌炼化企业也在加快转型步伐,由传统的生产汽柴油等油品向生产油品和高端化工产品转型,即实施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按照“油头化尾”方案快步推进。

整个炼化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前景,已经在竞争中达成共识,“一体化”、“油头化尾”是今后炼化行业的必由之路。

下游销售行业狼烟四起,价格战向服务升级转变

石油行业产业链的下游,油品销售领域在经历了多年的市场厮杀后,价格战依然是“狼烟四起”。市场上曾经的行业“老大”中石化和行业“老二”中石油之间的“楚汉争霸”局面早已被打破。

价格战从东南沿海向全国各地蔓延之势有增无减。2018年国家取消对外资加油站数量的限制,使价格战的战火燃烧的更加炽烈。如今在国资、外资、民资、合资,以及数不清数量的“自流黑”(黑油站、黑油车、黑自建罐)等多方主体围攻下,油品销售市场呈现了资源渠道多元、竞争主体多元、竞争手段多元、竞争价格多元的趋势。

但是随着国家对油品税收监管力度的加大,油品按照国家环保质量同质化、优质化的要求进行,当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市场价格战必将会向理性竞争转变,价格从长远来看将不会是市场生存的主导因素,高质量的服务才是这个行业的终极归宿。只有在服务升级上下功夫,这个行业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加健康。

清洁能源崛起,石油行业从“一油独大”向“油气并举”转变

煤炭与石油曾经是世界能源行业翘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低碳成为这个世界的共同话题。中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指引下,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与时俱增。

尤其是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快速崛起,不仅满足了世界和中国的能源需求,也符合中国去年7月份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

形势的快速变化,使得石油行业要加速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得不从“一油独大”向“油气并举”转变。尤其是当前国内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需求的突飞猛进,更使石油行业加快了向天然气等进军的步伐。

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主力产区长庆油田、西南油气田、塔里木油气田、中国石化的涪陵气田等都在开足马力生产,即便如此,尚难以满足国内天然气爆发式需求增长势头。以2018年为例,国内各油气田开足马力生产,全年产量才达到1573亿方(进口量1254亿方),远低于消费增速。专家预测,201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080亿方,迫切的增速需求,使得石油行业不得不加速向天然气进军,这不仅是石油行业的经济责任,更是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未来,对于像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这样的“国家队”主力来说,由“油公司”向“油气公司”角色转变,不仅要利用一切措施来增加国内气的产量,建设储气库来满足调峰要求,实现“西气东输”、“南气北送”。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措施进口国外气,来满足国内人民群众对清洁能源的需求。

新能源冲击,“油气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

去年,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加快车船结构升级。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左右。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同时,《行动计划》还要求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

这一决定的出台,使得本就在突飞猛进的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如虎添翼。从长远看,新能源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石油等化石能源,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石油企业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行业预测,2040年以后,油气行业的前景将发生重大变化,能源行业要进入一个新的动荡和变革时代。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求油气行业向多元化发展,不仅要有油气业务,还要发展其他业务。

除了油气业务以外,可以选择发展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陆地固碳技术、甚至进军电力行业等。今后的传统油气公司将会成为综合能源公司,这是经济驱动、能源需求增长、新技术对能源生产、运输、消费方式产生的革命性的影响所致。

当然,从“油气公司”向“能源公司”的转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渐进式的转型。

综上所述,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看,油气行业无论是上游勘探开发,中游炼化、下游销售都无一例外的迎来了新形势和新变化,清洁能源的崛起以及新能源的冲击,也让油气行业感受到了新的压力和危机。

这是一个充满危机和机遇的裂变时代,只有在裂变中转变,审时度势转型升级,才能在新的形势、新的冲击之下迎接新的挑战,也才能迎来新的机遇。居安思危,解近忧有远虑,才能走的更远,也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能源公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国石油

4.2k
  • 中国石油董事长戴厚良:今年计划建设充换电站1000座以上
  •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天然气保供交出“温暖答卷” 日产气量连续128天保持1.5亿立方米以上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重大政策出台,石油行业大裂变时代或来临

对在国内勘探开发领域经营多年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这“四桶油”来说,曾经的国企一家独大、一枝独秀的局面将有可能被打破。

文|石油Link

4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该《意见》一经推出,在国内油气行业立即引起了关注和议论。

这一《意见》出台,不仅意味着今年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迎来新一轮重大改革,而且给整个石油行业带来新的冲击和变化。由此,传统石油行业的裂变将会进一步加剧,行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全面竞争时代已经来临。

油气勘查开采市场有序放开,上游迎来竞合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在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不清、所有者不到位、权责不明晰、权益不落实、监管保护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导致产权纠纷多发、资源保护乏力、开发利用粗放等问题。

新的《意见》指出,在产权体系方面,探索研究油气探采合一权利制度,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市场。探矿权和采矿权联系密切,权益关系相互延伸。

专家指出,探矿权、采矿权两权合一可以更清晰更完整地体现矿权人的资产价值,也便于矿权人统筹规划勘探开发,合理安排生产建设,从而进一步降低公司成本,加快资源动用。而有序放开油气勘查开采市场,完善竞争出让方式和程序,一方面能促进高效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将有助于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是一项促进竞争的倒逼机制。

而早在今年2月,国务院就印发《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取消“石油天然气(含煤层气)对外合作项目总体开发方案审批”事项,这更有利于提高效率,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外资。

对在国内勘探开发领域经营多年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这“四桶油”来说,曾经的国企一家独大、一枝独秀的局面将有可能被打破。

社会资本的参与给油气行业上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勘探开发领域将不仅是以往“四桶油”内部之间的竞争,还有可能是国内社会资本以及外资参与的竞争。当然,面对新的开放,不仅有竞争,还有可能在勘探开发领域引起新一轮的合作。

在合作方面,其实中石油早已经有了前车经验。1999年,经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中石油就与壳牌公司签订榆林气田长北区块合作开发生产合同。长北天然气区块作为目前中国陆上石油天然气上游业务中最大国际合作项目,建成了30亿方的生产能力,为油气上游勘探开发业务提供了宝贵的请进来、走出去经验。

2010年11月10日,中石油又与道达尔公司正式签订协议,进行苏里格南区块天然气开发与生产。该区块自2012年开始生产,建成了年产2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

中石油与外资合作的经验启示告诉我们,合作引进的不仅仅是队伍和设备,而且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在与壳牌和道达尔合作开发的长北、苏南两个区块,利用了世界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先进打井及气藏改造技术,推进了快速上产。这两个对外合作项目不但成为长庆油田年稳产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重要支撑,而且双双被评为中国国内石油行业对外合作的典范和精品项目。

从这个方面来说,今后有序放开的国内勘探开发市场,以及取消“石油天然气(含煤层气)对外合作项目总体开发方案审批”,给石油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的同时,也迎来了合作的新机遇,这个新的时代将会是充满变数也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新时代。

中游炼化行业诸侯争霸,迫使行业向“油头化尾”转变

近年来,由于地炼行业加工能力不断扩大,新的民营炼化企业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等异军突起,外资也因为市场放开,也加大了在国内炼化的新建企业的投资力度,导致国内炼化行业引起了新一轮的博弈。

据年初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国内炼油能力将再增加3200万吨/年,达到史无前例的8.63亿吨/年,总体过剩约1.2亿吨/年。

随着国资、外资和民营大型炼化企业的新建和投产,下一步国内炼化行业过剩将会更加严重,必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

仅仅只能生产汽柴油、产品品种单一、效益不佳、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必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被淘汰;新建炼化企业依托新工艺、新技术向油品和化工高端化产品发展;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老牌炼化企业也在加快转型步伐,由传统的生产汽柴油等油品向生产油品和高端化工产品转型,即实施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按照“油头化尾”方案快步推进。

整个炼化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前景,已经在竞争中达成共识,“一体化”、“油头化尾”是今后炼化行业的必由之路。

下游销售行业狼烟四起,价格战向服务升级转变

石油行业产业链的下游,油品销售领域在经历了多年的市场厮杀后,价格战依然是“狼烟四起”。市场上曾经的行业“老大”中石化和行业“老二”中石油之间的“楚汉争霸”局面早已被打破。

价格战从东南沿海向全国各地蔓延之势有增无减。2018年国家取消对外资加油站数量的限制,使价格战的战火燃烧的更加炽烈。如今在国资、外资、民资、合资,以及数不清数量的“自流黑”(黑油站、黑油车、黑自建罐)等多方主体围攻下,油品销售市场呈现了资源渠道多元、竞争主体多元、竞争手段多元、竞争价格多元的趋势。

但是随着国家对油品税收监管力度的加大,油品按照国家环保质量同质化、优质化的要求进行,当前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市场价格战必将会向理性竞争转变,价格从长远来看将不会是市场生存的主导因素,高质量的服务才是这个行业的终极归宿。只有在服务升级上下功夫,这个行业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加健康。

清洁能源崛起,石油行业从“一油独大”向“油气并举”转变

煤炭与石油曾经是世界能源行业翘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低碳成为这个世界的共同话题。中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指引下,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与时俱增。

尤其是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快速崛起,不仅满足了世界和中国的能源需求,也符合中国去年7月份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

形势的快速变化,使得石油行业要加速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得不从“一油独大”向“油气并举”转变。尤其是当前国内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需求的突飞猛进,更使石油行业加快了向天然气等进军的步伐。

中国石油的天然气主力产区长庆油田、西南油气田、塔里木油气田、中国石化的涪陵气田等都在开足马力生产,即便如此,尚难以满足国内天然气爆发式需求增长势头。以2018年为例,国内各油气田开足马力生产,全年产量才达到1573亿方(进口量1254亿方),远低于消费增速。专家预测,201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080亿方,迫切的增速需求,使得石油行业不得不加速向天然气进军,这不仅是石油行业的经济责任,更是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未来,对于像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这样的“国家队”主力来说,由“油公司”向“油气公司”角色转变,不仅要利用一切措施来增加国内气的产量,建设储气库来满足调峰要求,实现“西气东输”、“南气北送”。同时还要采取多种措施进口国外气,来满足国内人民群众对清洁能源的需求。

新能源冲击,“油气公司”向“能源公司”转型

去年,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加快车船结构升级。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左右。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同时,《行动计划》还要求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

这一决定的出台,使得本就在突飞猛进的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如虎添翼。从长远看,新能源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石油等化石能源,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石油企业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行业预测,2040年以后,油气行业的前景将发生重大变化,能源行业要进入一个新的动荡和变革时代。要适应这种变化,就要求油气行业向多元化发展,不仅要有油气业务,还要发展其他业务。

除了油气业务以外,可以选择发展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陆地固碳技术、甚至进军电力行业等。今后的传统油气公司将会成为综合能源公司,这是经济驱动、能源需求增长、新技术对能源生产、运输、消费方式产生的革命性的影响所致。

当然,从“油气公司”向“能源公司”的转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的渐进式的转型。

综上所述,从当前和今后的发展看,油气行业无论是上游勘探开发,中游炼化、下游销售都无一例外的迎来了新形势和新变化,清洁能源的崛起以及新能源的冲击,也让油气行业感受到了新的压力和危机。

这是一个充满危机和机遇的裂变时代,只有在裂变中转变,审时度势转型升级,才能在新的形势、新的冲击之下迎接新的挑战,也才能迎来新的机遇。居安思危,解近忧有远虑,才能走的更远,也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能源公司。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