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当文艺向市场低头:粉丝毁了《权力的游戏》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当文艺向市场低头:粉丝毁了《权力的游戏》吗?

百万怒不可遏的剧迷请愿重拍《权力的游戏》第八季,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类粉丝试图左右作品发展的行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文化和资本之间还有界线吗?

图片来源:HelenSloan/HBO

《权力的游戏》收官“烂尾”让观众难掩失望之情,但这似乎又在意料之中。《权力的游戏》前七季精彩至极,蕴含大量历史文化细节,一度成为“现象级剧集”,外界对其寄予厚望——现在看来,这种期望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权力的游戏》大结局将永远充满争议。可以肯定的是,《权力的游戏》大结局让大批剧迷失望至极。在《新共和》周刊网站发起的圆桌讨论中,参与者更称第八季为“史上最烂结局”。粉丝失望情绪持续发酵,超过百万人签署请愿,要求编剧重写剧本,重拍第八季。

请愿始于数天前,迄今已征集超过100万人签名——这是现下粉丝如何对编剧、导演和执行制作人成品发泄不满乃至愤怒的真实写照。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使每个人都成为评论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粉丝文化盛行,粉丝“越权”行为并不罕见,而回溯从前,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日遭侵蚀,粉丝稍有不快即大肆表露,并试图左右作品的发展。这早有先例。当年阿瑟·柯南·道尔让夏洛克·福尔摩斯坠落于莱辛巴赫瀑布后,读者对他的其他作品兴致索然,最后他不得不让福尔摩斯“死而复生”。

粉丝希望以他们钟意的方式改写结局无可厚非,但在请愿书上,有一些内容富有启发性,很值得关注。这份请愿书中最为常见的是抱怨,观众追剧投入良多,大结局却令人大失所望。粉丝直言最后一季不再是“夺权游戏”,它是“垃圾”,是“一记耳光”。毕竟,粉丝投入了时间(八年!)、精力(这么多个周日的晚上!)和金钱(HBO剧集需付费观看)来支持这部剧。现在,他们意识到这笔投资的回报率远低于预期,这使他们愈加愤怒。

至此,这些请愿书背后所蕴含的意义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早在1990年代初,美国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就曾提及,经济与文化之间一贯存在的界线正在逐渐消失。他表示,直到1960年代,我们仍然可以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之外独立存在,或在某种程度上有别于资本主义。但在如今特许经营娱乐和文化制作日益同质化的背景下,电影、电视甚至书籍是否成功都要靠创收高低衡量,文化和资本之间的界线只会越来越模糊。

请愿重拍第八季的粉丝已经超过了150万人(截至2019年5月26日22时)

因此,随着经济和文化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粉丝表达抗议的方式更为激烈和持久也就不足为奇。它们反映出,文化已不可能独立于资本而存在。在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前提下,处于正中心的正是一类特定的消费者,他们是对艺术产品和作品均投入大量精力的粉丝,无论是在字面意义上还是象征意义上。

由此,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观众受邀购入的商品。另考虑到文化产品的连续性、排他性和延展性,购买行为是一次持续的投资。若要吸引顾客购买,商品必须稳定、可靠且有一定回报率。因此,工作室和制片公司会对正在制作的文化产品进行试点测试,若其回报率存疑,制片方便会要求对其作出编辑和修改。

显而易见地,粉丝的投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其集体情感和冲动投入即使并不甚于金钱投入,至少与金钱投入相同。基于此,流行文化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投资回报,还可以围绕产品将投资变成一种社会需求。一个足够庞大的粉丝群体可以通过压倒性的人数力量创造社会需求,而一旦一个产品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个体必须实施购买才能加入进更为广泛的圈子语言中。《权力的游戏》正是这种生态的绝佳例子,即使是那些对中世纪奇幻史诗没有兴趣的“社交控”,也对北方史塔克家族族语“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耳熟能详。

如果商家希望吸引庞大的人群投资某个流行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必须是一种稳定的商品,不仅能吸引买家,还能持续让人快乐。因此,当买家预期未达(或不相信可以得到回报)时,他们便会要求退款或换货,毕竟他们没有得到想要之物。“顾客永远是对的”——当代资本主义已将这句话变成不言自明的真理。

也正因为这个“真理”的存在,粉丝对文化产品的表面意义有着无与伦比的执念。文化产品即是其本身,也只能是这样——因此请愿抱怨第八季“看起来不像《权力的游戏》”,表明粉丝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因产品描述而存在的流行文化。当然,这与艺术应该拥有无尽的可解读性完全相悖。此外,尽管资本主义的风气已深入影响我们如何看待文化,但仍有某些时刻它会游离于市场之外。粉丝因不满签署请愿书,意味着资本主义市场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试图桎梏所有文化产品。

我们需要做的是远离永远失望的那部分粉丝。观众不应把特定的文化语境(或更为广义的文化设定)看作巩固和加强消费者以及服务提供方之间关系的手段,而是必须在脱离“观众至上”的逻辑后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和参与。流行文化不需要粉丝,但它可以在粉丝圈子中获得生命力。理想状态下,加入粉丝圈子是有趣的、参与性的、对话式的体验,粉丝可以探索、重新制作、改写艺术作品。粉丝无需用教条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其设定,相反,艺术应为多元的创造物,解读不应单一。正如粉丝为当代资本主义背景下催生的产物一般,粉丝圈子亦可借助网络技术、留言板、邮件讨论、Tumblr等工具的力量壮大。换言之,我们需要的不是“一言堂”般的请愿书,而是鼓励更多同人小说的出现。

众多粉丝因投资未能获得如期回报大感恼怒和不满,但在粉丝圈子中,作品可变性和多样性将超越这种情绪。消费者应摒除对待流行文化的教条式态度及“粉丝至上”的想法,将流行文化从服务行业和市场资本主义的狭隘逻辑中解放出来。我们不应将文化看成一种可以拥有的产品。文化应该是一个创造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我们可以暂撇下价格、利润、交换和损失不谈,将目光投向更多值得分享之物。

本文作者JonGreenaway是一位来自英格兰北部的学者和作家,个人网站为thelitcritguy.com。

(翻译:刘其瑜)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新共和

原标题:Fans Are Ruining Game of Thrones—And Everything Els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当文艺向市场低头:粉丝毁了《权力的游戏》吗?

百万怒不可遏的剧迷请愿重拍《权力的游戏》第八季,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类粉丝试图左右作品发展的行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文化和资本之间还有界线吗?

图片来源:HelenSloan/HBO

《权力的游戏》收官“烂尾”让观众难掩失望之情,但这似乎又在意料之中。《权力的游戏》前七季精彩至极,蕴含大量历史文化细节,一度成为“现象级剧集”,外界对其寄予厚望——现在看来,这种期望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权力的游戏》大结局将永远充满争议。可以肯定的是,《权力的游戏》大结局让大批剧迷失望至极。在《新共和》周刊网站发起的圆桌讨论中,参与者更称第八季为“史上最烂结局”。粉丝失望情绪持续发酵,超过百万人签署请愿,要求编剧重写剧本,重拍第八季。

请愿始于数天前,迄今已征集超过100万人签名——这是现下粉丝如何对编剧、导演和执行制作人成品发泄不满乃至愤怒的真实写照。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使每个人都成为评论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粉丝文化盛行,粉丝“越权”行为并不罕见,而回溯从前,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日遭侵蚀,粉丝稍有不快即大肆表露,并试图左右作品的发展。这早有先例。当年阿瑟·柯南·道尔让夏洛克·福尔摩斯坠落于莱辛巴赫瀑布后,读者对他的其他作品兴致索然,最后他不得不让福尔摩斯“死而复生”。

粉丝希望以他们钟意的方式改写结局无可厚非,但在请愿书上,有一些内容富有启发性,很值得关注。这份请愿书中最为常见的是抱怨,观众追剧投入良多,大结局却令人大失所望。粉丝直言最后一季不再是“夺权游戏”,它是“垃圾”,是“一记耳光”。毕竟,粉丝投入了时间(八年!)、精力(这么多个周日的晚上!)和金钱(HBO剧集需付费观看)来支持这部剧。现在,他们意识到这笔投资的回报率远低于预期,这使他们愈加愤怒。

至此,这些请愿书背后所蕴含的意义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早在1990年代初,美国评论家弗雷德里克·詹明信就曾提及,经济与文化之间一贯存在的界线正在逐渐消失。他表示,直到1960年代,我们仍然可以认为文化在资本主义之外独立存在,或在某种程度上有别于资本主义。但在如今特许经营娱乐和文化制作日益同质化的背景下,电影、电视甚至书籍是否成功都要靠创收高低衡量,文化和资本之间的界线只会越来越模糊。

请愿重拍第八季的粉丝已经超过了150万人(截至2019年5月26日22时)

因此,随着经济和文化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粉丝表达抗议的方式更为激烈和持久也就不足为奇。它们反映出,文化已不可能独立于资本而存在。在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的前提下,处于正中心的正是一类特定的消费者,他们是对艺术产品和作品均投入大量精力的粉丝,无论是在字面意义上还是象征意义上。

由此,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观众受邀购入的商品。另考虑到文化产品的连续性、排他性和延展性,购买行为是一次持续的投资。若要吸引顾客购买,商品必须稳定、可靠且有一定回报率。因此,工作室和制片公司会对正在制作的文化产品进行试点测试,若其回报率存疑,制片方便会要求对其作出编辑和修改。

显而易见地,粉丝的投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其集体情感和冲动投入即使并不甚于金钱投入,至少与金钱投入相同。基于此,流行文化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投资回报,还可以围绕产品将投资变成一种社会需求。一个足够庞大的粉丝群体可以通过压倒性的人数力量创造社会需求,而一旦一个产品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个体必须实施购买才能加入进更为广泛的圈子语言中。《权力的游戏》正是这种生态的绝佳例子,即使是那些对中世纪奇幻史诗没有兴趣的“社交控”,也对北方史塔克家族族语“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耳熟能详。

如果商家希望吸引庞大的人群投资某个流行文化产品,这种文化产品必须是一种稳定的商品,不仅能吸引买家,还能持续让人快乐。因此,当买家预期未达(或不相信可以得到回报)时,他们便会要求退款或换货,毕竟他们没有得到想要之物。“顾客永远是对的”——当代资本主义已将这句话变成不言自明的真理。

也正因为这个“真理”的存在,粉丝对文化产品的表面意义有着无与伦比的执念。文化产品即是其本身,也只能是这样——因此请愿抱怨第八季“看起来不像《权力的游戏》”,表明粉丝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因产品描述而存在的流行文化。当然,这与艺术应该拥有无尽的可解读性完全相悖。此外,尽管资本主义的风气已深入影响我们如何看待文化,但仍有某些时刻它会游离于市场之外。粉丝因不满签署请愿书,意味着资本主义市场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试图桎梏所有文化产品。

我们需要做的是远离永远失望的那部分粉丝。观众不应把特定的文化语境(或更为广义的文化设定)看作巩固和加强消费者以及服务提供方之间关系的手段,而是必须在脱离“观众至上”的逻辑后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和参与。流行文化不需要粉丝,但它可以在粉丝圈子中获得生命力。理想状态下,加入粉丝圈子是有趣的、参与性的、对话式的体验,粉丝可以探索、重新制作、改写艺术作品。粉丝无需用教条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其设定,相反,艺术应为多元的创造物,解读不应单一。正如粉丝为当代资本主义背景下催生的产物一般,粉丝圈子亦可借助网络技术、留言板、邮件讨论、Tumblr等工具的力量壮大。换言之,我们需要的不是“一言堂”般的请愿书,而是鼓励更多同人小说的出现。

众多粉丝因投资未能获得如期回报大感恼怒和不满,但在粉丝圈子中,作品可变性和多样性将超越这种情绪。消费者应摒除对待流行文化的教条式态度及“粉丝至上”的想法,将流行文化从服务行业和市场资本主义的狭隘逻辑中解放出来。我们不应将文化看成一种可以拥有的产品。文化应该是一个创造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我们可以暂撇下价格、利润、交换和损失不谈,将目光投向更多值得分享之物。

本文作者JonGreenaway是一位来自英格兰北部的学者和作家,个人网站为thelitcritguy.com。

(翻译:刘其瑜)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来源:新共和

原标题:Fans Are Ruining Game of Thrones—And Everything Els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