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四处游走》:为了理解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一个人需要走多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四处游走》:为了理解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一个人需要走多远?

在《四处游走》里,迈克尔·韦伯在漫游中试图捕捉城市体验的质感以及创造这种体验的生活。

迈克尔·韦伯 图片来源:Alchetron

迈克尔·韦伯写了大量的游记。这些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他作为建筑及当代设计评论家,在评论文章之外的副产品,而正是评论家身份让韦伯对景观的视觉特征具有敏锐的洞察。他对于建筑具有天生的才能。他作为一名旅行者的成长经历或多或少遵循了传统路线(法国、希腊、意大利和摩洛哥),但好莱坞很早就吸引了他。他移民到美国——并最终搬到洛杉矶——的经历,似乎和他的任何一次旅行一样被仔细地描绘了出来。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记者和建筑评论家,在第一次洛杉矶之旅中,他不仅得到机会采访约翰·洛特纳,还亲身参观了这位建筑师在南加州设计建造的一些最伟大的建筑。在格尔斯·格瓦斯梅为父亲设计的纽约的住宅中,他受到了查尔斯·格瓦斯梅父亲的接待。在首都华盛顿,他被允许在下班时间参观白宫,甚至包括了白宫西翼。韦伯对所有这些成就都很谦虚,正如他所说,他显然获得了许多帮助和十足的运气。尽管韦伯并没有对此大书特书,但他确实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耶路撒冷的行程中,他对这座城市的了解程度让传奇人物泰迪·科勒克大吃一惊,后者曾一度被视作这座城市永远的市长)。担任美国电影学院的编导工作时,他时常在美国以及外国奔波,他最终在途中找到了办法来满足自己对场面调度的热情,无论是电影式的、建筑式的,还是地理式的。他到过了纽约、特莱瑞德、莫斯科、圣彼得堡、第比利斯、布宜诺斯艾利斯、蒙得维的亚、伊斯法罕,以及(免不了的)戛纳。

《四处游走》是一部旅行素描——韦伯的摄影作品就是所到之处的手绘图片和有形纪念品,他的文字就成了图片说明和其他标示。从这种素描中构成一部回忆录是可能的。马克·吐温显然就做到了。丽贝卡·韦斯特的游记是一部碎片式的回忆录。布鲁斯·查特文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可以说是人类学探险回忆录的典范。韦伯清楚地知道,空间的延伸、手与眼的轨迹、行文的感觉,这些造就了故事。我们会想要进入这些封闭的空间,感受韦伯的地域感。尽管韦伯确实讲述了一段在圣特罗佩点燃的婚外情和短暂婚姻,但本书并非是私密的,甚至也不必看作是非常个人的。

书中有一些令人难忘的场景:在伊朗和阿根廷的遭遇,与尼泊尔一个赤贫的乞丐令人印象深刻的相遇(以照片形式记录,这张照片本身可以写成一本书)、在东京的“达达”时刻(比如,看到一件T恤衫上印着“让我们每天暴力运动”字样)、反映黑暗历史的撒马尔罕盛大庆典(“让我们组织一场表演,给我们的外国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揭开几个世纪以来强奸、掠夺和破坏的面纱”——这是韦伯罕见的抗议,他多数时候是一个彬彬有礼的游客)。在墨西哥,韦伯采访了建筑师和工程师路易斯·巴拉甘并参观了他的住宅;在法国,他继续与传奇收藏家兼外籍同行瓦伦丁·罗伯特·达夫·阿卜迪爵士一起驾车探险,包括在马里的莱兹荒漠林园之旅。

是的,如果写作足够个人化和细节丰富,如果旅行的行程和体验提高了生命的层次和章节,如果人和地方互相定义了自身,那么通过旅行来组织回忆录是可能的。但是,我们都是旅行者,除非我们是文化流浪(或斐利亚·福克——他的名字被拼错了。注: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的主人公)汉,否则旅行本身——它的场景,它的机制——通常不是重点。作为回忆录而获得成功的游记是由一些仅部分按地点来定义的东西所驱动的。当帕特里克·莱斯·弗莫尔的名字出现在韦伯的罗马尼亚冒险中,这是提醒我们此处我们所错过的一切——体验的生动性和紧张感,它的节奏和旋律,这是弗莫尔和任何曾活着的作家都会传达出来的东西(弗莫尔在1986年出版的《在山林和水泽之间》就是这种形式的典范)。但是弗莫尔的旅行是由政治和浪漫情事的紧张感所驱动的,而韦伯的旅行,无论多么偶然,都有更加平凡的原因。关于这部漫谈式的回忆录的结构,

《四处游走》

这本游记的写作结构一目了然:每一个短暂的章节名后都用括号标注了日期,且你也能在文中充满细节都日记和旅行笔记中找到这些章节名都由来。我们可以理解,他觉得没有必要重现我们可能已经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的细节。但是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些经历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些不一定来自直接的报道——或者肯定不是最初的报道,读者很容易被说服为了这些而等待(许多杰出的旅行回忆录,包括弗莫尔的,都是从远离事件多年的有利时间点来写的)。有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一些迟来的启示——比如说,韦伯为修复工业地标重回英格兰和意大利的旅行,他重新参观了斯托的庄园和他们无与伦比的景色。但是韦伯几乎太渴望旅行队伍继续前进,读者对精心安排的休假或长时间的离开会感到不耐烦,仿佛作者已经全神贯注于他的下一次行程计划(“每年我都为我将去世界的何处而苦恼”)。

韦伯的旅行很少让他远离人造环境,无论从何种标准来说。这部分是他对建筑的欣赏趣味的自然结果,但是他乐意承认这一缺陷:

建筑是我的激情所在,我是一只城市老鼠,在乡下会感觉格格不入。树木和山脉像背景一样美好,但让我兴奋的是街道、广场和复杂的建筑物外观。我通常独自旅行,除了自己,无需取悦他人。我热爱惊喜而讨厌人群,但我发现我不断地被拉回我最熟悉的地方:回到我长大的伦敦;回到我一直想定居的巴黎;回到纽约、东京和柏林……

这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从他最早的学校旅行中看到了它的萌芽。韦伯有时似乎准备逃避任务驱动的工作方式。极端的气候和地理(如斯堪的纳维亚冰川、加利福尼亚沙漠)鼓舞着他。在这些段落里,我们最靠近韦伯对于世界的理解,以及他对自己生活的选择。相反地,他留下了太多对这座城市的感受,以至于让他不停地回来,并最终让他留在了这座城市:洛杉矶。靠着对自己公寓的轻轻一瞥(自然是从一处建筑地标上),韦伯确实把一切都带回了家。

“我在这片土地上寻找没有被大众旅游浪潮淹没的岛屿,”韦伯写道,“有独特气息的地方,那里的居民因为没见过多少陌生人因而会热情欢迎他们。”此处的一个小小的、未验证的反讽是,韦伯的旅游报道可能帮助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是这种评论帮助我们抓住了杰出的旅行(或回忆录)写作的本质——发现我们与地方的全新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和风俗界定,清楚地将我们标记为“其他人”。在这种故事的结尾,没有人是陌生人,然而我们在旅途中会察觉到自己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我们逃离自己,只是为了用不同的眼光打量自己。

回忆录——甚至旅行回忆录——有可能不带个人色彩吗?在韦伯最佳的建筑写作中,他带我们进入了建筑设计的故事以及他的体验中。《四处游走》中的几处停顿——巴拉甘与他的住宅,玛莱区的商店和精品店之间——他游走于场景调度,试图捕捉城市体验的质感以及创造这种体验的生活,这让我们想到了两本书:《透过巴黎的窗户》(Through the Windows of Paris)以及《城市广场》(The City Square)。为了理解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以及他穿越这个世界的方式,他到底需要走多少,走多远?也许是都灵?韦伯将那里的卡萨·莫里诺(注:都灵建筑师和设计师)博物馆称为“一副自画像和一件超现实艺术品,将个人特色与传统家具混合……通过转换让人恐惧而兴奋”。但是,正如《绿野仙踪》的布景团队可能告诉他的那样,他在自己的后院也能创造出一副相似的画像——只要配上合适的灯光和几首好歌。

(翻译:鲜林)

来源:洛杉矶书评

原标题:The Sense of Passage: On Michael Webb’s “Moving Around: A Lifetime of Wander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四处游走》:为了理解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一个人需要走多远?

在《四处游走》里,迈克尔·韦伯在漫游中试图捕捉城市体验的质感以及创造这种体验的生活。

迈克尔·韦伯 图片来源:Alchetron

迈克尔·韦伯写了大量的游记。这些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他作为建筑及当代设计评论家,在评论文章之外的副产品,而正是评论家身份让韦伯对景观的视觉特征具有敏锐的洞察。他对于建筑具有天生的才能。他作为一名旅行者的成长经历或多或少遵循了传统路线(法国、希腊、意大利和摩洛哥),但好莱坞很早就吸引了他。他移民到美国——并最终搬到洛杉矶——的经历,似乎和他的任何一次旅行一样被仔细地描绘了出来。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记者和建筑评论家,在第一次洛杉矶之旅中,他不仅得到机会采访约翰·洛特纳,还亲身参观了这位建筑师在南加州设计建造的一些最伟大的建筑。在格尔斯·格瓦斯梅为父亲设计的纽约的住宅中,他受到了查尔斯·格瓦斯梅父亲的接待。在首都华盛顿,他被允许在下班时间参观白宫,甚至包括了白宫西翼。韦伯对所有这些成就都很谦虚,正如他所说,他显然获得了许多帮助和十足的运气。尽管韦伯并没有对此大书特书,但他确实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耶路撒冷的行程中,他对这座城市的了解程度让传奇人物泰迪·科勒克大吃一惊,后者曾一度被视作这座城市永远的市长)。担任美国电影学院的编导工作时,他时常在美国以及外国奔波,他最终在途中找到了办法来满足自己对场面调度的热情,无论是电影式的、建筑式的,还是地理式的。他到过了纽约、特莱瑞德、莫斯科、圣彼得堡、第比利斯、布宜诺斯艾利斯、蒙得维的亚、伊斯法罕,以及(免不了的)戛纳。

《四处游走》是一部旅行素描——韦伯的摄影作品就是所到之处的手绘图片和有形纪念品,他的文字就成了图片说明和其他标示。从这种素描中构成一部回忆录是可能的。马克·吐温显然就做到了。丽贝卡·韦斯特的游记是一部碎片式的回忆录。布鲁斯·查特文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上》可以说是人类学探险回忆录的典范。韦伯清楚地知道,空间的延伸、手与眼的轨迹、行文的感觉,这些造就了故事。我们会想要进入这些封闭的空间,感受韦伯的地域感。尽管韦伯确实讲述了一段在圣特罗佩点燃的婚外情和短暂婚姻,但本书并非是私密的,甚至也不必看作是非常个人的。

书中有一些令人难忘的场景:在伊朗和阿根廷的遭遇,与尼泊尔一个赤贫的乞丐令人印象深刻的相遇(以照片形式记录,这张照片本身可以写成一本书)、在东京的“达达”时刻(比如,看到一件T恤衫上印着“让我们每天暴力运动”字样)、反映黑暗历史的撒马尔罕盛大庆典(“让我们组织一场表演,给我们的外国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揭开几个世纪以来强奸、掠夺和破坏的面纱”——这是韦伯罕见的抗议,他多数时候是一个彬彬有礼的游客)。在墨西哥,韦伯采访了建筑师和工程师路易斯·巴拉甘并参观了他的住宅;在法国,他继续与传奇收藏家兼外籍同行瓦伦丁·罗伯特·达夫·阿卜迪爵士一起驾车探险,包括在马里的莱兹荒漠林园之旅。

是的,如果写作足够个人化和细节丰富,如果旅行的行程和体验提高了生命的层次和章节,如果人和地方互相定义了自身,那么通过旅行来组织回忆录是可能的。但是,我们都是旅行者,除非我们是文化流浪(或斐利亚·福克——他的名字被拼错了。注: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的主人公)汉,否则旅行本身——它的场景,它的机制——通常不是重点。作为回忆录而获得成功的游记是由一些仅部分按地点来定义的东西所驱动的。当帕特里克·莱斯·弗莫尔的名字出现在韦伯的罗马尼亚冒险中,这是提醒我们此处我们所错过的一切——体验的生动性和紧张感,它的节奏和旋律,这是弗莫尔和任何曾活着的作家都会传达出来的东西(弗莫尔在1986年出版的《在山林和水泽之间》就是这种形式的典范)。但是弗莫尔的旅行是由政治和浪漫情事的紧张感所驱动的,而韦伯的旅行,无论多么偶然,都有更加平凡的原因。关于这部漫谈式的回忆录的结构,

《四处游走》

这本游记的写作结构一目了然:每一个短暂的章节名后都用括号标注了日期,且你也能在文中充满细节都日记和旅行笔记中找到这些章节名都由来。我们可以理解,他觉得没有必要重现我们可能已经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的细节。但是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些经历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些不一定来自直接的报道——或者肯定不是最初的报道,读者很容易被说服为了这些而等待(许多杰出的旅行回忆录,包括弗莫尔的,都是从远离事件多年的有利时间点来写的)。有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一些迟来的启示——比如说,韦伯为修复工业地标重回英格兰和意大利的旅行,他重新参观了斯托的庄园和他们无与伦比的景色。但是韦伯几乎太渴望旅行队伍继续前进,读者对精心安排的休假或长时间的离开会感到不耐烦,仿佛作者已经全神贯注于他的下一次行程计划(“每年我都为我将去世界的何处而苦恼”)。

韦伯的旅行很少让他远离人造环境,无论从何种标准来说。这部分是他对建筑的欣赏趣味的自然结果,但是他乐意承认这一缺陷:

建筑是我的激情所在,我是一只城市老鼠,在乡下会感觉格格不入。树木和山脉像背景一样美好,但让我兴奋的是街道、广场和复杂的建筑物外观。我通常独自旅行,除了自己,无需取悦他人。我热爱惊喜而讨厌人群,但我发现我不断地被拉回我最熟悉的地方:回到我长大的伦敦;回到我一直想定居的巴黎;回到纽约、东京和柏林……

这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从他最早的学校旅行中看到了它的萌芽。韦伯有时似乎准备逃避任务驱动的工作方式。极端的气候和地理(如斯堪的纳维亚冰川、加利福尼亚沙漠)鼓舞着他。在这些段落里,我们最靠近韦伯对于世界的理解,以及他对自己生活的选择。相反地,他留下了太多对这座城市的感受,以至于让他不停地回来,并最终让他留在了这座城市:洛杉矶。靠着对自己公寓的轻轻一瞥(自然是从一处建筑地标上),韦伯确实把一切都带回了家。

“我在这片土地上寻找没有被大众旅游浪潮淹没的岛屿,”韦伯写道,“有独特气息的地方,那里的居民因为没见过多少陌生人因而会热情欢迎他们。”此处的一个小小的、未验证的反讽是,韦伯的旅游报道可能帮助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是这种评论帮助我们抓住了杰出的旅行(或回忆录)写作的本质——发现我们与地方的全新联系,这种联系由文化和风俗界定,清楚地将我们标记为“其他人”。在这种故事的结尾,没有人是陌生人,然而我们在旅途中会察觉到自己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我们逃离自己,只是为了用不同的眼光打量自己。

回忆录——甚至旅行回忆录——有可能不带个人色彩吗?在韦伯最佳的建筑写作中,他带我们进入了建筑设计的故事以及他的体验中。《四处游走》中的几处停顿——巴拉甘与他的住宅,玛莱区的商店和精品店之间——他游走于场景调度,试图捕捉城市体验的质感以及创造这种体验的生活,这让我们想到了两本书:《透过巴黎的窗户》(Through the Windows of Paris)以及《城市广场》(The City Square)。为了理解他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以及他穿越这个世界的方式,他到底需要走多少,走多远?也许是都灵?韦伯将那里的卡萨·莫里诺(注:都灵建筑师和设计师)博物馆称为“一副自画像和一件超现实艺术品,将个人特色与传统家具混合……通过转换让人恐惧而兴奋”。但是,正如《绿野仙踪》的布景团队可能告诉他的那样,他在自己的后院也能创造出一副相似的画像——只要配上合适的灯光和几首好歌。

(翻译:鲜林)

来源:洛杉矶书评

原标题:The Sense of Passage: On Michael Webb’s “Moving Around: A Lifetime of Wander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