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第一太平戴维斯朱锋:新自贸区将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产业优势互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第一太平戴维斯朱锋:新自贸区将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产业优势互补

一体化会产生集聚和扩散两大效应,形成一个中心和外围的经济结构。

近年来,国家和地区积极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率先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短时间内如此密集与全方位的政策历史罕见。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至国家战略,能为长三角“三省一市”乃至全国释放了哪些利好?会给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到第一太平戴维斯上海策略顾问服务部董事朱锋,一起来探讨长三角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太平戴维斯上海策略顾问服务部董事朱锋

1. 长三角一体化会带来哪些实际的溢出效应?

朱锋:长三角的一体化会带来一些实际的溢出效应,例如一体化会促进经济规模扩大,各城市发展空间提升,辐射效应溢出。此外,一体化还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将曾经花在竞争上的资源配置到质量提升上来,从而释放更多要素投向技术创新。

2.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在“十三五”中期由中央决定的,这一战略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

朱锋:长三角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形成集群优势,有利于在统筹东中西区域发展中发挥先导作用,有利于在深化城市合作中提升整体竞争合力。

3. 与国际和国内的城市群相比,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未来的优势和主要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锋: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群中居于首位。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在经济总量上,长三角城市群与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基本相当,但是与美国、日本城市群的经济规模还有一定差距。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中规模最大的、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群。从经济密度看,长三角在国内的城市群中占据第一位。

长三角各城市普遍拥有较高的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意识先进,且学识眼界宽广。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未来推动发展意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位列其他城市发展前列,对于培育未来新型科技,发展城市物业功能,使之更完善,起到整合协同发展的作用。

4.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上海正在与江苏、浙江研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方案。设立示范区,意义何在?

朱锋:示范区将以落实国家战略为立足点,以制度创新和系统集成为关键,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样板间、探索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发动机。

5. 如果示范区确定,会给这些区域带来什么影响?

朱锋:通过示范区的确定,推动这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高质量全面发展,继而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排头兵,具有积极带动的示范意义。

6. 近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成了很多新共识,也有许多新的成果。您觉得最具突破价值、最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是什么?

朱锋:政府推出的放开落户限制为长三角区域内的二、三线城市带来发展契机,通过放大效应,使环沪城市有更多机会吸引人才,也为房地产投资带来巨大机遇。上海还联合杭州、嘉兴,打造 ’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交通方面:沪苏湖高铁、沪通铁路等高铁工程以及上海第三机场的选址进一步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上海将全力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7. 能否请您评价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之后的一体化如何实现改革新突破?

朱锋: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就开始了对长三角区域实施城市群发展机制的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上海这个中心城市为依托,长三角其他各省市、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愈发密切,城市群的合作发展机制也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并跟随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滚轮持续提速。现今,长三角城市群已经跻身于“全球六大城市群”的行列之中。长三角经济带发展一体化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化协作,长三角一体化最核心的就是苏浙皖三省如何“接轨上海”的问题——前提是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龙头,还须发挥“领头羊”作用,发挥优势。

8. 谈到区域协同,交通问题绕不过去,长三角近期有一批“断头路”被打通,在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您认为“三省一市”将如何协作?

朱锋:三省一市约定,共同推进前期审批工作,共同研究深化工程方案,加快项目推进,细化工程施工配合。加强后期养护管理,确保省际道路“畅、安、舒、美”。下一步,还将结合省界处重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共同协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落实项目规划、建设计划,滚动推进建设,实现省际断头路全面对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和先导。

9. 交通“血脉”接上了,区内外沟通交流会更顺畅,您认为交通的协同将会怎样影响区域产业的布局?

朱锋:沪苏浙皖四地发展禀赋各异、优势互补——上海科技创新能力强,浙江市场活力强,江苏实体经济基础好,安徽后发潜力大。总的来看,目前长三角产业趋同度仍较高,可以按照“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外面;头脑在上海,身体在外面;关键制造在上海、一般产业链在周边”的要求,促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耦合。

10. 民众感受一体化的成效,有一个直观的角度,就看“一张卡”能否刷遍长三角的公交、地铁、医院、社保。您认为,在民生领域长三角区域如何加强合作,让老百姓更好的共享一体化的发展成果?

朱锋:长三角地区往来密切,老百姓对“一卡联通”“一卡结算”的需求旺盛,尤其是在交通、医保、养老等领域。办好一张卡,既让民众有获得感,也能够增进对一体化的认同感,并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研究打通各地异地结算、系统对接;同时,功能要“多”起来,从老百姓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比如交通、医保、养老,今后还有文化消费、旅游等,让民众更有获得感、增强认同感。

11. 各地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与协同,一直受到关注。未来三省一市应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推动产业布局优化?

朱锋:三省一市各有特色优势,要认清优势,各扬所长,补好短板。当前要通过梳理、盘点各大城市的优势所在,编制好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把各自产业特色和基础标识出来,既防止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又推进产业联动、实现资源共享。

比如,把创新资源标识出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开放共享,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比如,把产业集群标识出来,每个地方集聚了哪些产业集群、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能一目了然,各地产业发展也就能有所侧重、有所分工,真正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集群。

12. 长三角范围内,不少公司把总部迁往杭州、上海等长三角城市,而一体化的加速可能加快这一趋势。对此,您觉得一体化对长三角的产业布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朱锋:一体化会产生集聚和扩散两大效应,形成一个中心和外围的经济结构。而集聚和扩散效应,会导致一些人和要素扩散到别的区域,例如上海的一些园区向周边转移,别处的人力资本向上海集聚。此外,一体化后产业规模会扩大,区域的竞争力会整体上升,不过与此同时,规模集聚也可能会使原来分割状态下的产业结构遭遇调整,那么各地自成体系的经济结构可能会被打破,当扩大效应大于集聚效应时,对于长三角下属的县级、地级城市也是利好,大家整体会得到发展。

13. 近日,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透露,长三角区域内将诞生新的自贸区,长三角区域内的新自贸区选址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什么要在长三角区域内增设新的自贸区?如果设立,将会给区域带来怎样的影响?

朱锋:长三角区域内新建自贸区,表明中国市场的开放要加快了,没有必要像原来那样在一个小区域内先行先试,再慢慢拓展复制到长三角区域内,从长三角区域内的既有自贸区布局来看,此次选择落户江苏的可能性比较高,一方面江苏部分区域在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上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与临近的上海自贸区形成产业优势互补。

14. 在长三角一体上升至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此次战略升级会给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朱锋:长三角一直是全国开发商非常关注的区域,尤其是一些还有挖掘空间的低洼地区。交通的一体化,高铁、城铁、地铁这些外部和内部交通的发展为房地产开发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时,长三角一体化会增加跨地区的人才流动,租赁住房市场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房企可以积极关注。总的来说,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抓住机遇,凝心聚力,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出房地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新态势、新机遇。

15. 对于深耕长三角的房企而言,该如何加快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

朱锋:当前大城市发展受到土地供应制约,交通和基建的完善可以为都市圈的三、四线房地产市场带来增量发展,大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主要有三类,即自住、准自主和养老度假,以上海为例,这三类需求大致的辐射半径分别在50公里、100公里和200公里左右,针对这些需求,开发商可以从中寻觅商机积极布局。

16. 近两年,长三角区域针对不同城市的落户政策,积极推进了全面放宽的导向。对此,您怎么看?

朱锋:户籍背后的价值除了社保外,现在要解决的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设施问题,随着它的放开,大量的人口可以享受这种公共服务,通过户口背后的资源去吸引更优质的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此次政策也和租赁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挂钩,明确了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的概念,甚至提到“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对于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后续在租赁住房行为和落户等方面会有更多的政策鼓励内容,保障租赁用户的权益。

17. 对各类城市分别有怎样的影响?会给各大城市的发展带来哪些利好和挑战?

朱锋:从城市竞争的角度看,积极的落户政策加快各城市之间人才的交流,人口可以更自由的流动,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涉及到人口相关的城市规划,必须得有前瞻性;另一方面,为避免人口流失的局面,城市必须在服务水平、人居环境上不断提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第一太平戴维斯朱锋:新自贸区将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产业优势互补

一体化会产生集聚和扩散两大效应,形成一个中心和外围的经济结构。

近年来,国家和地区积极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率先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短时间内如此密集与全方位的政策历史罕见。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至国家战略,能为长三角“三省一市”乃至全国释放了哪些利好?会给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到第一太平戴维斯上海策略顾问服务部董事朱锋,一起来探讨长三角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太平戴维斯上海策略顾问服务部董事朱锋

1. 长三角一体化会带来哪些实际的溢出效应?

朱锋:长三角的一体化会带来一些实际的溢出效应,例如一体化会促进经济规模扩大,各城市发展空间提升,辐射效应溢出。此外,一体化还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将曾经花在竞争上的资源配置到质量提升上来,从而释放更多要素投向技术创新。

2.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在“十三五”中期由中央决定的,这一战略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

朱锋:长三角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形成集群优势,有利于在统筹东中西区域发展中发挥先导作用,有利于在深化城市合作中提升整体竞争合力。

3. 与国际和国内的城市群相比,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未来的优势和主要竞争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锋: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群中居于首位。与世界级城市群相比,在经济总量上,长三角城市群与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基本相当,但是与美国、日本城市群的经济规模还有一定差距。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中规模最大的、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群。从经济密度看,长三角在国内的城市群中占据第一位。

长三角各城市普遍拥有较高的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意识先进,且学识眼界宽广。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未来推动发展意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位列其他城市发展前列,对于培育未来新型科技,发展城市物业功能,使之更完善,起到整合协同发展的作用。

4.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上海正在与江苏、浙江研究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方案。设立示范区,意义何在?

朱锋:示范区将以落实国家战略为立足点,以制度创新和系统集成为关键,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样板间、探索一体化体制机制的试验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发动机。

5. 如果示范区确定,会给这些区域带来什么影响?

朱锋:通过示范区的确定,推动这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高质量全面发展,继而成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排头兵,具有积极带动的示范意义。

6. 近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成了很多新共识,也有许多新的成果。您觉得最具突破价值、最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是什么?

朱锋:政府推出的放开落户限制为长三角区域内的二、三线城市带来发展契机,通过放大效应,使环沪城市有更多机会吸引人才,也为房地产投资带来巨大机遇。上海还联合杭州、嘉兴,打造 ’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交通方面:沪苏湖高铁、沪通铁路等高铁工程以及上海第三机场的选址进一步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上海将全力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

7. 能否请您评价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之后的一体化如何实现改革新突破?

朱锋:上世纪80年代起,国家就开始了对长三角区域实施城市群发展机制的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上海这个中心城市为依托,长三角其他各省市、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愈发密切,城市群的合作发展机制也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并跟随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滚轮持续提速。现今,长三角城市群已经跻身于“全球六大城市群”的行列之中。长三角经济带发展一体化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化协作,长三角一体化最核心的就是苏浙皖三省如何“接轨上海”的问题——前提是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龙头,还须发挥“领头羊”作用,发挥优势。

8. 谈到区域协同,交通问题绕不过去,长三角近期有一批“断头路”被打通,在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方面,您认为“三省一市”将如何协作?

朱锋:三省一市约定,共同推进前期审批工作,共同研究深化工程方案,加快项目推进,细化工程施工配合。加强后期养护管理,确保省际道路“畅、安、舒、美”。下一步,还将结合省界处重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共同协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落实项目规划、建设计划,滚动推进建设,实现省际断头路全面对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和先导。

9. 交通“血脉”接上了,区内外沟通交流会更顺畅,您认为交通的协同将会怎样影响区域产业的布局?

朱锋:沪苏浙皖四地发展禀赋各异、优势互补——上海科技创新能力强,浙江市场活力强,江苏实体经济基础好,安徽后发潜力大。总的来看,目前长三角产业趋同度仍较高,可以按照“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外面;头脑在上海,身体在外面;关键制造在上海、一般产业链在周边”的要求,促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耦合。

10. 民众感受一体化的成效,有一个直观的角度,就看“一张卡”能否刷遍长三角的公交、地铁、医院、社保。您认为,在民生领域长三角区域如何加强合作,让老百姓更好的共享一体化的发展成果?

朱锋:长三角地区往来密切,老百姓对“一卡联通”“一卡结算”的需求旺盛,尤其是在交通、医保、养老等领域。办好一张卡,既让民众有获得感,也能够增进对一体化的认同感,并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研究打通各地异地结算、系统对接;同时,功能要“多”起来,从老百姓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比如交通、医保、养老,今后还有文化消费、旅游等,让民众更有获得感、增强认同感。

11. 各地产业发展中的竞争与协同,一直受到关注。未来三省一市应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推动产业布局优化?

朱锋:三省一市各有特色优势,要认清优势,各扬所长,补好短板。当前要通过梳理、盘点各大城市的优势所在,编制好长三角产业和创新资源标识图,把各自产业特色和基础标识出来,既防止重复投入、资源浪费,又推进产业联动、实现资源共享。

比如,把创新资源标识出来,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开放共享,共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比如,把产业集群标识出来,每个地方集聚了哪些产业集群、发展到什么阶段,都能一目了然,各地产业发展也就能有所侧重、有所分工,真正形成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集群。

12. 长三角范围内,不少公司把总部迁往杭州、上海等长三角城市,而一体化的加速可能加快这一趋势。对此,您觉得一体化对长三角的产业布局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朱锋:一体化会产生集聚和扩散两大效应,形成一个中心和外围的经济结构。而集聚和扩散效应,会导致一些人和要素扩散到别的区域,例如上海的一些园区向周边转移,别处的人力资本向上海集聚。此外,一体化后产业规模会扩大,区域的竞争力会整体上升,不过与此同时,规模集聚也可能会使原来分割状态下的产业结构遭遇调整,那么各地自成体系的经济结构可能会被打破,当扩大效应大于集聚效应时,对于长三角下属的县级、地级城市也是利好,大家整体会得到发展。

13. 近日,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透露,长三角区域内将诞生新的自贸区,长三角区域内的新自贸区选址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什么要在长三角区域内增设新的自贸区?如果设立,将会给区域带来怎样的影响?

朱锋:长三角区域内新建自贸区,表明中国市场的开放要加快了,没有必要像原来那样在一个小区域内先行先试,再慢慢拓展复制到长三角区域内,从长三角区域内的既有自贸区布局来看,此次选择落户江苏的可能性比较高,一方面江苏部分区域在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上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与临近的上海自贸区形成产业优势互补。

14. 在长三角一体上升至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此次战略升级会给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朱锋:长三角一直是全国开发商非常关注的区域,尤其是一些还有挖掘空间的低洼地区。交通的一体化,高铁、城铁、地铁这些外部和内部交通的发展为房地产开发带来了新的机会;同时,长三角一体化会增加跨地区的人才流动,租赁住房市场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房企可以积极关注。总的来说,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抓住机遇,凝心聚力,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出房地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新态势、新机遇。

15. 对于深耕长三角的房企而言,该如何加快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

朱锋:当前大城市发展受到土地供应制约,交通和基建的完善可以为都市圈的三、四线房地产市场带来增量发展,大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主要有三类,即自住、准自主和养老度假,以上海为例,这三类需求大致的辐射半径分别在50公里、100公里和200公里左右,针对这些需求,开发商可以从中寻觅商机积极布局。

16. 近两年,长三角区域针对不同城市的落户政策,积极推进了全面放宽的导向。对此,您怎么看?

朱锋:户籍背后的价值除了社保外,现在要解决的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设施问题,随着它的放开,大量的人口可以享受这种公共服务,通过户口背后的资源去吸引更优质的人口向大城市聚集。此次政策也和租赁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挂钩,明确了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的概念,甚至提到“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对于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后续在租赁住房行为和落户等方面会有更多的政策鼓励内容,保障租赁用户的权益。

17. 对各类城市分别有怎样的影响?会给各大城市的发展带来哪些利好和挑战?

朱锋:从城市竞争的角度看,积极的落户政策加快各城市之间人才的交流,人口可以更自由的流动,也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涉及到人口相关的城市规划,必须得有前瞻性;另一方面,为避免人口流失的局面,城市必须在服务水平、人居环境上不断提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