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科物栖张磊:物端进化从“芯”开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科物栖张磊:物端进化从“芯”开始?

对于国内众多芯片自研企业而言,这绝对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芯片核心技术一直受到掣肘的情况下,我们迎来了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如果能在物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率先实现芯片技术的突破,意义不言而喻。

文 | 艾问

刘慈欣在《三体》中描述的未来世界到处隐藏或悬浮的全息信息窗,无所不在的定位与搜索,连日常服装也植入传感器,处处闪闪发光的未来生活图景,在物联网时代或将成为现实。

2018年初,物联网被列入“十三五规划”,中国企业也开始显现出巨大的雄心。每一次科技浪潮的出现,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新一代物联网技术NB-IoT、eMTC、5G、边缘计算出现,给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想要实现本质上的超越,芯片技术的自主可控仍是重中之重。由于我国芯片技术研发起步较晚,对外依赖度较高。“华为事件”也再次提醒中国企业,拥有自主设计研发的芯片是多么重要。

物联网时代,中国企业有机会夺取信息生态的主导权吗?艾问独家对话中科物栖联合创始人、中科院计算所张磊博士,从“芯”思考物联网的发展。

十年后IoT领域的芯片是谁的天下?

RISC-V,这是张磊最先提的一个名词。

RISC-V读作RISC Five,是2017年图灵奖得主David Patterson发起并倡导的开放指令集架构。

指令集是啥?

CPU(中央处理器)在执行计算任务时都需要遵从一定的规范,程序在被执行前需要先被翻译为CPU可以理解的语言,这种规范或语言就是指令集。

为什么RISC-V会大行其道?

在桌面互联网时代,个人电脑和服务器芯片的指令集无一例外都采用X86,那是属于Intel和AMD的天下。移动互联网时代,ARM从默默无闻发展成事实的指令集标准,广泛用在手机、平板、电视等设备中。那么当万物智联时代到来时,历史是否会重演,谁会打破ARM的垄断?

张磊向艾问解释为何选择和看好RISC-V时表示,“RISC-V拥有很好的理念和高贵的出身。RISC-V的创始人之一David Patterson是图灵奖得主,也是物栖联合创始人王元陶博士在Berkeley的博士导师,所以物栖和RISC-V颇有渊源。当然选择和看好RISC-V绝不是因为我们跟Patterson沾点儿亲戚,有很多技术和商业的考虑。”

张磊认为RISC-V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像X86和ARM,这些指令系统都是属于某些公司私有,只有得到授权才可以做,这样芯片的种类就非常受限。到了物联网时代,产品种类特别多,需求也很碎片,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指令生态来支持,让更多玩家加入形成良性竞争。RISC-V的开放性更适合物联网。”

开放,正是RISC-V的本质。RISC-V因此迅速得到了全球众多企业的支持,毕竟谁也不想永远被卡脖子。截止目前,RISC-V已经成长为指令集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包括华为、IBM、三星、谷歌等200多家企业已加入这一阵营。

“RISC-V更适合创新。RISC-V社区有很多免费开源的核心可以用,这对初创公司很重要。试想你有些创新想法,但为了验证你的想法,上来就要花掉百万美金买ARM的核,这让人望而生畏,极大的限制了创新。”

对于国内众多芯片自研企业而言,这绝对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芯片核心技术一直受到掣肘的情况下,我们迎来了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如果能在物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率先实现芯片技术的突破,意义不言而喻。

谁能占据先机?

中科物栖的创始团队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早在2014年,中科院计算所就已经开展RISC-V的研发,并在2018年发起成立中国RISC-V联盟,张磊正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

“物栖团队从计算所出来,一直在芯片这个领域,很早就关注开源芯片方向。当RISC-V开始出现时,我们就坚定地认为RISC-V和IoT一定会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

关于谁能占得先机,张磊表示RISC-V指令集本身还不够,需要生长在上面的软件生态,“信息生态的价值链是从上到下传递的,在桌面计算时代用户用的都是Office,所以Office值钱,Office跑在Windows上,Windows跑在X86上,所以X86、英特尔就值钱了。在智能手机时代,微信、支付宝跑在安卓上,安卓跑在ARM上,所以ARM就值钱了。IoT是一个全新的信息生态,需要在RISC-V上构建杀手级的应用和软件,才能真正做到引领。”

基于对芯片和生态的深刻理解,2018年中科物栖公司成立时,张磊带领的技术团队已经完成了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全栈研发,抢得了先机。

如何看巨头的入局?

2018年,谷歌将RISC-V的发起者、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两位大神John Hennessy和David Patterson招至麾下。

今年5月,在ARM终止了与华为及其子公司海思的业务合作后,国内掀起了对RISC-V技术研发与拓展的热潮。

面对RISC-V成为热点和巨头的入局,张磊表示,“这是好事儿,更多人入局才会带来生态的繁荣。华为事件也让开放的理念为更多人接受。幸运的是,物栖团队从2015年RISC-V Foundation成立时就开始参与和开展研发工作,目前已经有MCU级别和Linux级别的两代RISC-V芯片具备量产状态,积累深厚,可以说是走在国际前列。物栖跟巨头在RISC-V上不存在什么竞争,巨头们用RISC-V去解决历史问题,我们用RISC-V去创新和开拓新领域。”

始于“芯”,而不止于“芯”?

面对物联网,我们身处何地?

物联网,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但受限于当时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这一概念并未引起重视。

四年后,美国Auto-ID对物联网进行了设想,描述了一种可以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和互联网基础上的传感网络,同年,中科院启动了传感网研究。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

2008年,中科物栖联合创始人张磊博士加入中科院计算所,开始了对物联网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探索与研究。

过去十年,尽管我们经历了从3G到4G的升级,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迭代,但物联网的发展远不如我们预期。“大家的共识是物联网是大趋势,但物联网的发展还很初级,没有形成像以个人电脑为代表的桌面互联网、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那样的规模。”

谈到物联网的发展不如预期的时候,张磊认为,“过去十几年物联网的发展过多的强调‘网’,不管是NB-IoT(窄带广域网),WiFi还是现在的5G,好像把东西简单连起来就行了,事实证明这还很不够,我们认为‘物’同样重要,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和‘网’是物联网发展两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部分。物跟网是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说,网是在修路,路越修越宽;物是路上的车,修好路以后,得有车在上面跑。没有物(车),网(路)上就没有内容,没有创新,形成不了气候。”

在张磊看来,目前物端的技术体系还停留在21世纪初嵌入式的水平,无论是从芯片、操作系统,还是整个平台的角度去看,IoT还是一个待开采的金山,有大把的创新机会。也正因如此,张磊和他的团队决定要在物联网领域做出点声响来,“中科物栖不止做基于RISC-V的AI芯片,还会陆续推出操作系统、物端AI全栈方案、创新智能产品等等,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可以把IoT做得非常好,非常精彩。”

AI IoT还是Smart IoT?

有人预言,AI和物联网将成为主宰未来十年甚至是五十年的科技力量。2017年,“AIoT”概念首次被提出,人工智能赋能物联网,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各大传统行业智能化升级的最佳通道。

智能有两类不同的含义Smart和Intelligent,前者如大家熟知的Smart Phone(智能手机),后者则是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的AI。在张磊看来,公众把AI看得有点儿神乎其神了,“谈到AI,大家好像是打了兴奋剂一样,感觉它无所不能,但其实达到大家期望的通用AI和普适智能还很遥远。中科物栖要实现的准确地说是Smart IoT,虽然技术架构十分复杂也极具挑战,但完全是可预期的,物栖有着明确的技术路线和目标。”

不过张磊坦言,要想形成真正的优势,并不只是构建技术壁垒,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态壁垒,作为一家技术型创新企业,想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很多探索。

将中国芯片技术推向世界,建立栖息于万物之中的物联生态,中科物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投资人说

蒋驰华 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

“我在这个领域已经持续看了很多年,对什么样的公司有机会成长为平台型的企业有基础的画像。中科物栖是在构建一个基于物栖软硬件一体化的物联网生态,但最最关键的,是底层逻辑的确定性,这其中既包括技术层面的硬核支撑,也包括商业逻辑的持续驱动。

这两点清晰明确之后,就可以很快作出判断。中科物栖来到赛富面前时,我们只花了两周的时间就决定要投了。

不少投资人对技术型初创企业的投资回报存有疑虑,但其实我们不太担心,在当前国内的环境下拥有核心技术并可以建立厚重商业壁垒公司的投资回报是丰厚的,最近成功在科创板过会的两家企业‘光峰科技’和‘乐鑫科技’都是赛富很好的投资案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科物栖张磊:物端进化从“芯”开始?

对于国内众多芯片自研企业而言,这绝对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芯片核心技术一直受到掣肘的情况下,我们迎来了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如果能在物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率先实现芯片技术的突破,意义不言而喻。

文 | 艾问

刘慈欣在《三体》中描述的未来世界到处隐藏或悬浮的全息信息窗,无所不在的定位与搜索,连日常服装也植入传感器,处处闪闪发光的未来生活图景,在物联网时代或将成为现实。

2018年初,物联网被列入“十三五规划”,中国企业也开始显现出巨大的雄心。每一次科技浪潮的出现,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新一代物联网技术NB-IoT、eMTC、5G、边缘计算出现,给中国科技企业提供了换道超车的机会。

想要实现本质上的超越,芯片技术的自主可控仍是重中之重。由于我国芯片技术研发起步较晚,对外依赖度较高。“华为事件”也再次提醒中国企业,拥有自主设计研发的芯片是多么重要。

物联网时代,中国企业有机会夺取信息生态的主导权吗?艾问独家对话中科物栖联合创始人、中科院计算所张磊博士,从“芯”思考物联网的发展。

十年后IoT领域的芯片是谁的天下?

RISC-V,这是张磊最先提的一个名词。

RISC-V读作RISC Five,是2017年图灵奖得主David Patterson发起并倡导的开放指令集架构。

指令集是啥?

CPU(中央处理器)在执行计算任务时都需要遵从一定的规范,程序在被执行前需要先被翻译为CPU可以理解的语言,这种规范或语言就是指令集。

为什么RISC-V会大行其道?

在桌面互联网时代,个人电脑和服务器芯片的指令集无一例外都采用X86,那是属于Intel和AMD的天下。移动互联网时代,ARM从默默无闻发展成事实的指令集标准,广泛用在手机、平板、电视等设备中。那么当万物智联时代到来时,历史是否会重演,谁会打破ARM的垄断?

张磊向艾问解释为何选择和看好RISC-V时表示,“RISC-V拥有很好的理念和高贵的出身。RISC-V的创始人之一David Patterson是图灵奖得主,也是物栖联合创始人王元陶博士在Berkeley的博士导师,所以物栖和RISC-V颇有渊源。当然选择和看好RISC-V绝不是因为我们跟Patterson沾点儿亲戚,有很多技术和商业的考虑。”

张磊认为RISC-V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像X86和ARM,这些指令系统都是属于某些公司私有,只有得到授权才可以做,这样芯片的种类就非常受限。到了物联网时代,产品种类特别多,需求也很碎片,需要一个更加开放的指令生态来支持,让更多玩家加入形成良性竞争。RISC-V的开放性更适合物联网。”

开放,正是RISC-V的本质。RISC-V因此迅速得到了全球众多企业的支持,毕竟谁也不想永远被卡脖子。截止目前,RISC-V已经成长为指令集领域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包括华为、IBM、三星、谷歌等200多家企业已加入这一阵营。

“RISC-V更适合创新。RISC-V社区有很多免费开源的核心可以用,这对初创公司很重要。试想你有些创新想法,但为了验证你的想法,上来就要花掉百万美金买ARM的核,这让人望而生畏,极大的限制了创新。”

对于国内众多芯片自研企业而言,这绝对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芯片核心技术一直受到掣肘的情况下,我们迎来了一次重新出发的机会,如果能在物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率先实现芯片技术的突破,意义不言而喻。

谁能占据先机?

中科物栖的创始团队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早在2014年,中科院计算所就已经开展RISC-V的研发,并在2018年发起成立中国RISC-V联盟,张磊正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

“物栖团队从计算所出来,一直在芯片这个领域,很早就关注开源芯片方向。当RISC-V开始出现时,我们就坚定地认为RISC-V和IoT一定会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

关于谁能占得先机,张磊表示RISC-V指令集本身还不够,需要生长在上面的软件生态,“信息生态的价值链是从上到下传递的,在桌面计算时代用户用的都是Office,所以Office值钱,Office跑在Windows上,Windows跑在X86上,所以X86、英特尔就值钱了。在智能手机时代,微信、支付宝跑在安卓上,安卓跑在ARM上,所以ARM就值钱了。IoT是一个全新的信息生态,需要在RISC-V上构建杀手级的应用和软件,才能真正做到引领。”

基于对芯片和生态的深刻理解,2018年中科物栖公司成立时,张磊带领的技术团队已经完成了芯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全栈研发,抢得了先机。

如何看巨头的入局?

2018年,谷歌将RISC-V的发起者、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两位大神John Hennessy和David Patterson招至麾下。

今年5月,在ARM终止了与华为及其子公司海思的业务合作后,国内掀起了对RISC-V技术研发与拓展的热潮。

面对RISC-V成为热点和巨头的入局,张磊表示,“这是好事儿,更多人入局才会带来生态的繁荣。华为事件也让开放的理念为更多人接受。幸运的是,物栖团队从2015年RISC-V Foundation成立时就开始参与和开展研发工作,目前已经有MCU级别和Linux级别的两代RISC-V芯片具备量产状态,积累深厚,可以说是走在国际前列。物栖跟巨头在RISC-V上不存在什么竞争,巨头们用RISC-V去解决历史问题,我们用RISC-V去创新和开拓新领域。”

始于“芯”,而不止于“芯”?

面对物联网,我们身处何地?

物联网,最早出现于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但受限于当时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这一概念并未引起重视。

四年后,美国Auto-ID对物联网进行了设想,描述了一种可以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和互联网基础上的传感网络,同年,中科院启动了传感网研究。

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

2008年,中科物栖联合创始人张磊博士加入中科院计算所,开始了对物联网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探索与研究。

过去十年,尽管我们经历了从3G到4G的升级,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迭代,但物联网的发展远不如我们预期。“大家的共识是物联网是大趋势,但物联网的发展还很初级,没有形成像以个人电脑为代表的桌面互联网、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那样的规模。”

谈到物联网的发展不如预期的时候,张磊认为,“过去十几年物联网的发展过多的强调‘网’,不管是NB-IoT(窄带广域网),WiFi还是现在的5G,好像把东西简单连起来就行了,事实证明这还很不够,我们认为‘物’同样重要,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和‘网’是物联网发展两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部分。物跟网是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说,网是在修路,路越修越宽;物是路上的车,修好路以后,得有车在上面跑。没有物(车),网(路)上就没有内容,没有创新,形成不了气候。”

在张磊看来,目前物端的技术体系还停留在21世纪初嵌入式的水平,无论是从芯片、操作系统,还是整个平台的角度去看,IoT还是一个待开采的金山,有大把的创新机会。也正因如此,张磊和他的团队决定要在物联网领域做出点声响来,“中科物栖不止做基于RISC-V的AI芯片,还会陆续推出操作系统、物端AI全栈方案、创新智能产品等等,有很多很多可以做的事情,可以把IoT做得非常好,非常精彩。”

AI IoT还是Smart IoT?

有人预言,AI和物联网将成为主宰未来十年甚至是五十年的科技力量。2017年,“AIoT”概念首次被提出,人工智能赋能物联网,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各大传统行业智能化升级的最佳通道。

智能有两类不同的含义Smart和Intelligent,前者如大家熟知的Smart Phone(智能手机),后者则是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的AI。在张磊看来,公众把AI看得有点儿神乎其神了,“谈到AI,大家好像是打了兴奋剂一样,感觉它无所不能,但其实达到大家期望的通用AI和普适智能还很遥远。中科物栖要实现的准确地说是Smart IoT,虽然技术架构十分复杂也极具挑战,但完全是可预期的,物栖有着明确的技术路线和目标。”

不过张磊坦言,要想形成真正的优势,并不只是构建技术壁垒,更为重要的是要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态壁垒,作为一家技术型创新企业,想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很多探索。

将中国芯片技术推向世界,建立栖息于万物之中的物联生态,中科物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投资人说

蒋驰华 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

“我在这个领域已经持续看了很多年,对什么样的公司有机会成长为平台型的企业有基础的画像。中科物栖是在构建一个基于物栖软硬件一体化的物联网生态,但最最关键的,是底层逻辑的确定性,这其中既包括技术层面的硬核支撑,也包括商业逻辑的持续驱动。

这两点清晰明确之后,就可以很快作出判断。中科物栖来到赛富面前时,我们只花了两周的时间就决定要投了。

不少投资人对技术型初创企业的投资回报存有疑虑,但其实我们不太担心,在当前国内的环境下拥有核心技术并可以建立厚重商业壁垒公司的投资回报是丰厚的,最近成功在科创板过会的两家企业‘光峰科技’和‘乐鑫科技’都是赛富很好的投资案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