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配送之妙在“新商业”浪潮下已初显现,但“新配送”何时来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配送之妙在“新商业”浪潮下已初显现,但“新配送”何时来临?

在眼下,配送确实成了新餐饮和新零售的必备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新商业的大潮之下,配送的重要性和配送之妙越来越不可言喻。

文|筷玩思维记者 李三刀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快,不仅是互联网的速度,更是人们眼下实际生活的速度,比如说从3G到4G、从4G到5G,又比如说从火车到高铁,甚至从快递到速递再到即时配送等。速度,似乎正成为世界以及生活和商业的重大改革。

细化到生活中,在新零售的逻辑下,大多看得到的小商品,无论生鲜还是用品,用户几乎都能触手可得。再比如说新餐饮,吃饭这事情的逻辑也不同于过往,新餐饮玩法之前卫甚至不亚于新零售,因为用户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用餐,要比去超市购物可体验、可感知到的地方要更多。

传统商业比起新商业,最大的改革是商家可多维触达用户,在用户自主消费的当下,无论餐饮业还是零售业,用户都变得越来越散,其中,即时配送作为商家和用户的纽带,也成为了一个强连接工具,似乎从当下到未来,配送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新零售、新餐饮为例,浅析配送在当下商业的重要性

关于“新商业”,如果要提炼两个关键词,那应该是“连接”与“服务”。

比起传统商业,新零售与新餐饮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多了一个“新”,任何事物一旦有了一个“新”,就意味着事物本身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味着某一事物过去原有的逻辑发生了变化。否则,它就不是“新”,而是“更”,但我们从来没见过“更零售”,也没见过“更餐饮”,而只有“新”。

在汉语解释中,“新”意味着初始,也意味着重新开始,如果是一个固有事物的“新”,那就只能是逻辑变革了。逻辑变革是事物的核心异于过去、异于已知的呈现。

新零售较容易理解,因为它赋能的基本都是标品。如果产品本身不怎么变化,那么变化的就是产品的其它方式了,如销售方式等。

回想一下过去的传统零售,早前我们无论买什么,都必须要出门,最多可以打个电话叫别人帮忙买,但其中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也很多。互联网让商业在线化了,此时,消费者买一个东西就可以先去网上看,而早期也只能看,比如说看外形、看价格、看配置、看评测等,慢慢的,物流与商品连接了,人与人(买家与卖家)、人与商品还有物流也连接起来了,这是可见的,不可见的还有人们对互联网安全性的逐渐认可,也逐渐信赖了网上购物,更逐渐信赖了与陌生人交易等。

不过,早期的呈现还只是快递,一个商品一般要等三五天才能拿到手,这种服务其实也有点欠缺,从另一角度来看,“延迟满足”也是一种商业手段。

再到后期有了同城即时速递,如闪送、达达、外卖等,其中,外卖先是助力新餐饮,而后赋能新零售,此时,新零售通过更多、更精品的商品打通整体信息的连接,又用服务思维赋能,包括即时配送,这一整个新零售的框架就搭成了!

从传统餐饮到新餐饮,这一过程则可以说是“无缝发展”,毕竟餐饮业过去也有打包外送这一商业行为,从外送到外卖,就是一个散乱的、线下的、商家自主的配送行为升级到配送在线和商家在线,再到消费者在线的新呈现,这也是从个人打法到平台打法的升级。新餐饮和新零售一样,都是人、商品、即时配送物流的三位互联与服务。

人、商品、即时配送物流的互联在新商业是可见的,在不可见的层面则是商品呈现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商品升级到精品的层面,所谓的精品表现在外包装、内在质量(食材)、价格接受度等方面,这一升级路径让好的商品越来越受消费者喜欢,而不好的商品则反之。

但好商品的生命周期和迭代周期也发生了变化,这让商家在单一的产品连接之外也越来越注重服务,不仅是品牌服务,更是商品服务、流程服务等。

总体而言,在新商业“旗下”新零售、新餐饮高速发展的当下,连接与服务是其中两大关键词。

从前端供应链到后端消费到家,组成了整个配送网络的整体逻辑

新餐饮、新零售这些新商业的逻辑不仅体现在消费端,商家端也是同等被赋能的对象。我们可以简单将整个配送网络分为两端,分别是消费端与商家端。

1)、消费端

新消费最早体现在支付端,先是消费者到店可以刷卡支付,接着团购出来了,之后是线上支付和团购的结合,线上消费、预付款、预消费大大地赋能了两端,但在基建还不完善的早期,平台方只能用折扣来培养两端的行为,此时的战场是线上先行的新到店。

如果要问餐饮业何时从传统餐饮升级到新餐饮,线上被赋能是一方面,与数据系统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关联,但更直接地将传统餐饮推到新餐饮赛道的,则是外卖时代的来临。

此时,餐饮新消费终于在到店之外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到家似乎成了新餐饮最后的狂欢。

那么,到家是终局吗?过往和当下告诉我们,这并不是。

比如说,整个外卖在餐饮业的逻辑也在升级,从餐品升级到非餐品,零售、生鲜、到家服务(家政)等......我们可以看到,彼时传统商业开始搭上外卖即时配送的大船一起摇摆,基于这个商业呈现,到店和到家之外又生了一个新角色,这个角色就是新零售。

需要注意的是,新零售不只是外卖,它涵盖了到家也涵盖了到店,更可以说是门店的第二销售渠道。

多方综合起来,在新的商业呈现下,消费者无论吃什么,无论要买什么,基本都要先从APP下手,几乎全以网络为依托。

2)、商家端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整个新商业侧的赋能,单单只是消费端配送的升级,这还远远不够。

因为新消费者的多维需求和多渠道留存耗费了商家极大的运营占比,如果商家端原先的呈现没有升级,那么在消费者端的即时服务(即时反馈)上就会非常吃力。所以商家端的配送升级也成了重点,商家需要在食材供应链端被同步升级。

这一环节的升级可以简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总部到门店的供应链配送,二是从市场到门店的自主配送。

以火锅店为例,一些底料、特色食材(可标品化之类的)基本由总部配送到门店,过去是靠物流发货,而现在,门店和品牌总部都对物流配送的速度都有了更高的需求,基于此,圆规物流、餐北斗等大宗B2B餐饮物流服务商的作用就显现了。

其中,圆规物流以冷链和快速反馈为核心,基本做到了从物流基地到门店24小时送达,而餐北斗依托于SaaS系统做轻量整合,甚至连车队都不需要自营。

总之,餐饮业过往供应链端的传统物流也走上了“新配送”的路子,不过,在餐饮供应链之外,总还有一些食材需要门店自主从当地采购,如买一两斤蔬菜,总不能还是由总部隔几十或者上百公里发货吧?虽然也有些品牌这样干,但后果就是“溢出成本”都嫁接在门店或消费者身上,而对于食材品控也不利。

针对门店的小需求,这就是美菜网、快驴等小宗B2B服务商的天下了,不过,由于细分的市场各自对标的受众不同,其服务需求和逻辑也不同,基于此,整个配送市场,无论2B还是2C,无论大B还是小B,每一块都有扎堆的服务商为之服务。

2B和2C基本差不多,其关键词都是连接和服务,物流车和配送小哥都开放了实时GPS定位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配送难道只能越来越快,只能是可以配送的商品越来越多吗?如果是这样,那配送的天花板很快就会被触及。

筷玩思维(www.kwthink.cn)认为,配送未来的趋势一定不是这么简单,在我们看来,几乎任何一个物种的重点升级,一定是趋于逻辑的变革而不是量变的更好。

餐饮与零售在配送端,除了更快,当下还有哪些已知的新玩法?

在消费端的配送有两个升级,一是时间的升级,过往需要三五天才能收到的商品,现在同城最快半小时送达;二是可选商品的升级,过去线上不可见的商品,如今都出现在各大平台上,而且做到了即时达。

在商家端的供应链也差不多同理,对于商家的2C来说,配送物流的升级也意味着商家在获客、服务、营收等方面的效率还有覆盖面的双项升级,那么,基于配送,新的形式和商家在服务顾客的契合上,还有哪些玩法呢?

1)、更多的商品和更快的服务

虽然说更多的商品和更快的服务在当下商业已经是一大公知了,但在餐饮业,又或者在零售行业,并不是所有的商家都已经将自己的“传统业态”转化成了“新商业”。

头部和腰部品牌大多已完成了“新商业化”,但更多长尾的小商家还处于传统业态,以一家常规的便利店而言,如果它本身的商品没有太大的优势,如果它的生意也不怎么好,那么它就会陷入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

比如说,一家生意不好的小店,如果其产品也没有特色,那么它即使上线到外卖平台,在线上红海竞争中,它的生意也不会突然好起来,老板可能做几天就不做了,而老板也不会因为做了外卖而去上一些新品……

另一边,一些生意还尚可的门店觉得自己过得还行,它们也不愿意上线到新平台“挣这些小钱”,不愿意折腾或者不懂得如何折腾也是小商家心态的一种。

不过,长此以往,无论多顽固的经营者,它们最终都会往大环境的趋势靠近,“新商业化”必将成为一种常态。更多的商品和更快的服务,完全下沉到大部分的小商家也不是不可能,但这一步还需要时间。

2)、线上是一个玩法,线下是另一个玩法,新零售又是一个玩法

长尾的小商家们正待改革,其它的头部、腰部商家们却迫不及待地进入另一个新的境地,对它们来说,更多的商品和更好(快)的服务已是定局了,但定局不是终局,它们还在寻求更为长远的目标。

以餐饮业为例,消费者在餐饮消费大体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去餐厅吃饭,二是到家的外卖(餐厅外的都简称到家,包括到公司等),三是在消费的过程中顺便买一些不属于餐饮行业的商品。

前两个好理解,最后一个也不难,比如说,你是一家果汁店,你有品质不错的橙子,橙汁一直是你的招牌产品,有一天,你突发意想打算兼卖橙子,而且还要将之打上自己品牌的Logo,基于你品牌早期橙汁的口碑和自身品牌的口碑,一个新的、特定的产品就诞生了。

在商品的呈现方面,商家可以有三种菜单,一是门店固有销售的产品,这是到店消费;二是从线下搬到线上销售的产品,这是到家消费或者预付费;第三种就是品牌方的衍生品,比如说果汁店的橙子等,这可以说是品牌方发力新零售的特定产品。

这其中的思考是:如果该果汁店直接在到家或者到店的菜单中加入“橙子”这一选项,在产品呈现上,则显得有点混乱,所以将这些非门店生产的产品单独拎出来放到另一个子品牌中,这也是一个新的玩法。

3)、商家获客越来越多维,商家服务越来越及时

说了那么多,无非可以小结为几个方面,比如说,消费者的存在越来越碎片化,消费者的小群体越来越多,每个商家、消费者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平台、群体、领域,都“真实的”存在着,这也在倒逼商家去一个又一个的新平台求生存。

以天猫为例,同一个品牌的线上门店可以分为旗舰店、专营店、专卖店等,也就是说,即使同一品牌在同一平台,但只要门店的类型不同,其产品和价格也有差异化,更别说不同平台规定的不同玩法了。

这个现象可以总结为商家获客越来越多维,随之相应的是:当某一新平台聚集了大量的消费者,消费者或者平台也可反向拉动商家入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商家服务的越来越及时”。

结语

如果问配送的本质是什么,从当下看,那就是越来越快和越来越安全,而产品不过是配送服务的一个叠加项罢了。

在眼下,配送确实成了新餐饮和新零售的必备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新商业的大潮之下,配送的重要性和配送之妙越来越不可言喻。

虽然配送对当下“新商业”的赋能还在持续,也还有大量长尾的商家待改革,但在头部群体这里,配送+商家已经有了更多更新的玩法。

如果仅仅是越来越快、越来越安全,那配送必然会有过不去的极限点,但事实并非如此,新的配送和新的商业已在悄然融合,未来,新商业和新配送会是什么样的呈现?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但一定会更加精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配送之妙在“新商业”浪潮下已初显现,但“新配送”何时来临?

在眼下,配送确实成了新餐饮和新零售的必备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新商业的大潮之下,配送的重要性和配送之妙越来越不可言喻。

文|筷玩思维记者 李三刀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快,不仅是互联网的速度,更是人们眼下实际生活的速度,比如说从3G到4G、从4G到5G,又比如说从火车到高铁,甚至从快递到速递再到即时配送等。速度,似乎正成为世界以及生活和商业的重大改革。

细化到生活中,在新零售的逻辑下,大多看得到的小商品,无论生鲜还是用品,用户几乎都能触手可得。再比如说新餐饮,吃饭这事情的逻辑也不同于过往,新餐饮玩法之前卫甚至不亚于新零售,因为用户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下用餐,要比去超市购物可体验、可感知到的地方要更多。

传统商业比起新商业,最大的改革是商家可多维触达用户,在用户自主消费的当下,无论餐饮业还是零售业,用户都变得越来越散,其中,即时配送作为商家和用户的纽带,也成为了一个强连接工具,似乎从当下到未来,配送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新零售、新餐饮为例,浅析配送在当下商业的重要性

关于“新商业”,如果要提炼两个关键词,那应该是“连接”与“服务”。

比起传统商业,新零售与新餐饮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多了一个“新”,任何事物一旦有了一个“新”,就意味着事物本身翻天覆地的变化,意味着某一事物过去原有的逻辑发生了变化。否则,它就不是“新”,而是“更”,但我们从来没见过“更零售”,也没见过“更餐饮”,而只有“新”。

在汉语解释中,“新”意味着初始,也意味着重新开始,如果是一个固有事物的“新”,那就只能是逻辑变革了。逻辑变革是事物的核心异于过去、异于已知的呈现。

新零售较容易理解,因为它赋能的基本都是标品。如果产品本身不怎么变化,那么变化的就是产品的其它方式了,如销售方式等。

回想一下过去的传统零售,早前我们无论买什么,都必须要出门,最多可以打个电话叫别人帮忙买,但其中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也很多。互联网让商业在线化了,此时,消费者买一个东西就可以先去网上看,而早期也只能看,比如说看外形、看价格、看配置、看评测等,慢慢的,物流与商品连接了,人与人(买家与卖家)、人与商品还有物流也连接起来了,这是可见的,不可见的还有人们对互联网安全性的逐渐认可,也逐渐信赖了网上购物,更逐渐信赖了与陌生人交易等。

不过,早期的呈现还只是快递,一个商品一般要等三五天才能拿到手,这种服务其实也有点欠缺,从另一角度来看,“延迟满足”也是一种商业手段。

再到后期有了同城即时速递,如闪送、达达、外卖等,其中,外卖先是助力新餐饮,而后赋能新零售,此时,新零售通过更多、更精品的商品打通整体信息的连接,又用服务思维赋能,包括即时配送,这一整个新零售的框架就搭成了!

从传统餐饮到新餐饮,这一过程则可以说是“无缝发展”,毕竟餐饮业过去也有打包外送这一商业行为,从外送到外卖,就是一个散乱的、线下的、商家自主的配送行为升级到配送在线和商家在线,再到消费者在线的新呈现,这也是从个人打法到平台打法的升级。新餐饮和新零售一样,都是人、商品、即时配送物流的三位互联与服务。

人、商品、即时配送物流的互联在新商业是可见的,在不可见的层面则是商品呈现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商品升级到精品的层面,所谓的精品表现在外包装、内在质量(食材)、价格接受度等方面,这一升级路径让好的商品越来越受消费者喜欢,而不好的商品则反之。

但好商品的生命周期和迭代周期也发生了变化,这让商家在单一的产品连接之外也越来越注重服务,不仅是品牌服务,更是商品服务、流程服务等。

总体而言,在新商业“旗下”新零售、新餐饮高速发展的当下,连接与服务是其中两大关键词。

从前端供应链到后端消费到家,组成了整个配送网络的整体逻辑

新餐饮、新零售这些新商业的逻辑不仅体现在消费端,商家端也是同等被赋能的对象。我们可以简单将整个配送网络分为两端,分别是消费端与商家端。

1)、消费端

新消费最早体现在支付端,先是消费者到店可以刷卡支付,接着团购出来了,之后是线上支付和团购的结合,线上消费、预付款、预消费大大地赋能了两端,但在基建还不完善的早期,平台方只能用折扣来培养两端的行为,此时的战场是线上先行的新到店。

如果要问餐饮业何时从传统餐饮升级到新餐饮,线上被赋能是一方面,与数据系统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关联,但更直接地将传统餐饮推到新餐饮赛道的,则是外卖时代的来临。

此时,餐饮新消费终于在到店之外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到家似乎成了新餐饮最后的狂欢。

那么,到家是终局吗?过往和当下告诉我们,这并不是。

比如说,整个外卖在餐饮业的逻辑也在升级,从餐品升级到非餐品,零售、生鲜、到家服务(家政)等......我们可以看到,彼时传统商业开始搭上外卖即时配送的大船一起摇摆,基于这个商业呈现,到店和到家之外又生了一个新角色,这个角色就是新零售。

需要注意的是,新零售不只是外卖,它涵盖了到家也涵盖了到店,更可以说是门店的第二销售渠道。

多方综合起来,在新的商业呈现下,消费者无论吃什么,无论要买什么,基本都要先从APP下手,几乎全以网络为依托。

2)、商家端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整个新商业侧的赋能,单单只是消费端配送的升级,这还远远不够。

因为新消费者的多维需求和多渠道留存耗费了商家极大的运营占比,如果商家端原先的呈现没有升级,那么在消费者端的即时服务(即时反馈)上就会非常吃力。所以商家端的配送升级也成了重点,商家需要在食材供应链端被同步升级。

这一环节的升级可以简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总部到门店的供应链配送,二是从市场到门店的自主配送。

以火锅店为例,一些底料、特色食材(可标品化之类的)基本由总部配送到门店,过去是靠物流发货,而现在,门店和品牌总部都对物流配送的速度都有了更高的需求,基于此,圆规物流、餐北斗等大宗B2B餐饮物流服务商的作用就显现了。

其中,圆规物流以冷链和快速反馈为核心,基本做到了从物流基地到门店24小时送达,而餐北斗依托于SaaS系统做轻量整合,甚至连车队都不需要自营。

总之,餐饮业过往供应链端的传统物流也走上了“新配送”的路子,不过,在餐饮供应链之外,总还有一些食材需要门店自主从当地采购,如买一两斤蔬菜,总不能还是由总部隔几十或者上百公里发货吧?虽然也有些品牌这样干,但后果就是“溢出成本”都嫁接在门店或消费者身上,而对于食材品控也不利。

针对门店的小需求,这就是美菜网、快驴等小宗B2B服务商的天下了,不过,由于细分的市场各自对标的受众不同,其服务需求和逻辑也不同,基于此,整个配送市场,无论2B还是2C,无论大B还是小B,每一块都有扎堆的服务商为之服务。

2B和2C基本差不多,其关键词都是连接和服务,物流车和配送小哥都开放了实时GPS定位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配送难道只能越来越快,只能是可以配送的商品越来越多吗?如果是这样,那配送的天花板很快就会被触及。

筷玩思维(www.kwthink.cn)认为,配送未来的趋势一定不是这么简单,在我们看来,几乎任何一个物种的重点升级,一定是趋于逻辑的变革而不是量变的更好。

餐饮与零售在配送端,除了更快,当下还有哪些已知的新玩法?

在消费端的配送有两个升级,一是时间的升级,过往需要三五天才能收到的商品,现在同城最快半小时送达;二是可选商品的升级,过去线上不可见的商品,如今都出现在各大平台上,而且做到了即时达。

在商家端的供应链也差不多同理,对于商家的2C来说,配送物流的升级也意味着商家在获客、服务、营收等方面的效率还有覆盖面的双项升级,那么,基于配送,新的形式和商家在服务顾客的契合上,还有哪些玩法呢?

1)、更多的商品和更快的服务

虽然说更多的商品和更快的服务在当下商业已经是一大公知了,但在餐饮业,又或者在零售行业,并不是所有的商家都已经将自己的“传统业态”转化成了“新商业”。

头部和腰部品牌大多已完成了“新商业化”,但更多长尾的小商家还处于传统业态,以一家常规的便利店而言,如果它本身的商品没有太大的优势,如果它的生意也不怎么好,那么它就会陷入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

比如说,一家生意不好的小店,如果其产品也没有特色,那么它即使上线到外卖平台,在线上红海竞争中,它的生意也不会突然好起来,老板可能做几天就不做了,而老板也不会因为做了外卖而去上一些新品……

另一边,一些生意还尚可的门店觉得自己过得还行,它们也不愿意上线到新平台“挣这些小钱”,不愿意折腾或者不懂得如何折腾也是小商家心态的一种。

不过,长此以往,无论多顽固的经营者,它们最终都会往大环境的趋势靠近,“新商业化”必将成为一种常态。更多的商品和更快的服务,完全下沉到大部分的小商家也不是不可能,但这一步还需要时间。

2)、线上是一个玩法,线下是另一个玩法,新零售又是一个玩法

长尾的小商家们正待改革,其它的头部、腰部商家们却迫不及待地进入另一个新的境地,对它们来说,更多的商品和更好(快)的服务已是定局了,但定局不是终局,它们还在寻求更为长远的目标。

以餐饮业为例,消费者在餐饮消费大体有三种途径,一是直接去餐厅吃饭,二是到家的外卖(餐厅外的都简称到家,包括到公司等),三是在消费的过程中顺便买一些不属于餐饮行业的商品。

前两个好理解,最后一个也不难,比如说,你是一家果汁店,你有品质不错的橙子,橙汁一直是你的招牌产品,有一天,你突发意想打算兼卖橙子,而且还要将之打上自己品牌的Logo,基于你品牌早期橙汁的口碑和自身品牌的口碑,一个新的、特定的产品就诞生了。

在商品的呈现方面,商家可以有三种菜单,一是门店固有销售的产品,这是到店消费;二是从线下搬到线上销售的产品,这是到家消费或者预付费;第三种就是品牌方的衍生品,比如说果汁店的橙子等,这可以说是品牌方发力新零售的特定产品。

这其中的思考是:如果该果汁店直接在到家或者到店的菜单中加入“橙子”这一选项,在产品呈现上,则显得有点混乱,所以将这些非门店生产的产品单独拎出来放到另一个子品牌中,这也是一个新的玩法。

3)、商家获客越来越多维,商家服务越来越及时

说了那么多,无非可以小结为几个方面,比如说,消费者的存在越来越碎片化,消费者的小群体越来越多,每个商家、消费者们知道或不知道的平台、群体、领域,都“真实的”存在着,这也在倒逼商家去一个又一个的新平台求生存。

以天猫为例,同一个品牌的线上门店可以分为旗舰店、专营店、专卖店等,也就是说,即使同一品牌在同一平台,但只要门店的类型不同,其产品和价格也有差异化,更别说不同平台规定的不同玩法了。

这个现象可以总结为商家获客越来越多维,随之相应的是:当某一新平台聚集了大量的消费者,消费者或者平台也可反向拉动商家入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商家服务的越来越及时”。

结语

如果问配送的本质是什么,从当下看,那就是越来越快和越来越安全,而产品不过是配送服务的一个叠加项罢了。

在眼下,配送确实成了新餐饮和新零售的必备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新商业的大潮之下,配送的重要性和配送之妙越来越不可言喻。

虽然配送对当下“新商业”的赋能还在持续,也还有大量长尾的商家待改革,但在头部群体这里,配送+商家已经有了更多更新的玩法。

如果仅仅是越来越快、越来越安全,那配送必然会有过不去的极限点,但事实并非如此,新的配送和新的商业已在悄然融合,未来,新商业和新配送会是什么样的呈现?

虽然我们还不知道,但一定会更加精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