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我在开市现场很激动,首批公司体现了注册制精髓丨对话科创板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我在开市现场很激动,首批公司体现了注册制精髓丨对话科创板⑥

这25家公司其实不管是从审核的顺序,还是注册的顺序,都不是严格地按照“先到先得”的节奏。而是“你的问题已经回答清楚了,就可以继续往下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丨马晓甜

“5,4,3,2,1!”伴随着激动人心的倒计时声,科创板于今日上午9时30分在上交所鸣锣开市。

“现在的感受还是很激动,这毕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家公司一起上市,目前来看,首批科创板公司上市以后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多年的参与者和观察者,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他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澎湃和期冀。

王骥跃认为,设立科创板的背景是,中国经济模式需要转向科技创新驱动。而将科创板作为注册制的试验田,一方面是旨在治理A股市场的“顽疾”,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另一方面,用一个新的板块去进行试点,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如果成功,经验将能够很快地复制推广,即便有一些波折也可以及时地总结经验。

在他看来,正式开市后,科创板未来或许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坚持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原则,坚定地走下去,把基础制度做好,而不是说只是去挑选一些公司,那么这个市场才能够走得更远、更长久。”

以下为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为何此次资本市场的改革要将目标清晰地指向科技创新,将科创板作为“试验田”?

王骥跃:科技创新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经济是资源驱动型、劳动力密集驱动型或者是资本驱动型,未来一定会转向科技驱动型,所以才推出了科创板这一板块。

界面新闻:注册制与科创板结合的原因和意义何在?

王骥跃:注册制的推出,其实是因为我们国家A股市场存在一些顽疾,导致了从入市到退市整体基础制度的不完善。所以在提出设立科创板后,紧接着就要推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不断完善,所以注册制的意义就在于这里。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有3600多家上市公司,如果是整个体系去进行调整的话,可能会带来比较大的风险。而用一个新的板块去试点注册制,也是考虑到会产生比较小的影响。如果成功,经验能够很快地复制和推广。如果发生一些波折,或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可以及时地总结经验。

界面新闻:今日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正式挂牌交易,从这些企业的上市历程来看,您觉得是否有体现注册制的精髓和科创板的特色?

王骥跃:我感觉总体上还是比较理想的。这25家公司其实不管是从审核的顺序,还是注册的顺序,都不是严格地按照“先到先得”的节奏。而是“你的问题已经回答清楚了,就可以继续往下走”。所以整个问询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交易所都是公开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及时地了解企业已经被问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答复是不是可以接受了。如果交易所认为已经可以接受了,就会安排企业上会,然后再到证监会,证监会会再把一次关。

界面新闻: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还有哪些细节可以进一步完善?

王骥跃:试点就意味着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包括在审核、发行、注册这些环节,都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工作全部做完我个人认为可能需要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比如在审核方面,虽然之前交易所已经出台了审核问答一和审核问答二,但是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形成规范的审核标准,像中介机构可能也需要及时进行培训;比如说在注册环节,注册环节和审核环节之间的关系怎么去协调?有些问题是不是可以放在审核环节先问,而不是说等待注册环节再去问?注册环节需要走什么样的程序?是不是可以更加公开透明一些?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和改进的。再比如发行环节,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所有询价机构的报价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保荐机构给出的投价报告来进行报价的。后面随着市场的变化是否会有一些新的变化,这些都是值得观察的事情。

界面新闻:科创板的到来对投行的专业能力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带来哪些挑战?

王骥跃:对投行来说,压力其实是非常大的。因为在科创板之前,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若干年核准制的审核,突然改成了注册制审核,而且科创板对企业科创属性有所要求,但很多投行其实还是理解不到位。

第二,其实很多的公司,包括第一批的公司,一开始准备的时间是不够的。3月份正式的文件发布,3月22号就开始受理,很多的项目准备是不够充分的,所以才出现了一些公司发生一些低级错误,可能上传的文件版本都是一个错误的版本,这些都需要券商去逐渐地改进。

但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其实不在于审核环节,而是在于发行环节。从原本的“重审核、轻发行”开始转往“严审核、重发行”,这个才是券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询价了。

界面新闻:行业生态和格局是否也会受到影响?

王骥跃:其实现在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了。大家经常说的所谓“三中一华”头部券商,目前科创板保荐了41家,占全部的37%。当然这不仅仅是项目的数量多少的问题,还有项目质量的问题。有的小券商可能项目的质量不一定高,就需要更多地去开拓更好质量的项目。另外跟投的机制下,也要求券商要有相应的资本金,否则项目多了却没有那么多钱去投,那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对券商来说,这将会是一个重新洗牌和集中化的过程。

界面新闻:目前来看,科创板跟投制度下券商的跟投资金,完全可以通过承销费来弥补,这是否影响跟投制度设计的初衷?

王骥跃:事实上并不全是这样。有一些公司是承销费率是可以弥补的,还有一些公司,比如说像澜起科技、中国通号,它们是没有能够得到弥补的,包括虹软科技也没有弥补。这其实是一个完全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主承销商和保荐机构、发行人之间进行博弈的一个结果。我觉得不用去过多的看它,虽然能够弥补一些风险,但是对于券商来说,那也是一笔几千万的投入,也不是随意地就可以不管不问把它扔掉的,所以还是会有一些约束机制的。

界面新闻:您对科创板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王骥跃:我个人认为还是要能够坚持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原则,坚定地走下去,把基础制度做好,而不是说只是去挑选一些公司,那么这个市场才能够走得更远更长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我在开市现场很激动,首批公司体现了注册制精髓丨对话科创板⑥

这25家公司其实不管是从审核的顺序,还是注册的顺序,都不是严格地按照“先到先得”的节奏。而是“你的问题已经回答清楚了,就可以继续往下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丨马晓甜

“5,4,3,2,1!”伴随着激动人心的倒计时声,科创板于今日上午9时30分在上交所鸣锣开市。

“现在的感受还是很激动,这毕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家公司一起上市,目前来看,首批科创板公司上市以后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多年的参与者和观察者,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他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澎湃和期冀。

王骥跃认为,设立科创板的背景是,中国经济模式需要转向科技创新驱动。而将科创板作为注册制的试验田,一方面是旨在治理A股市场的“顽疾”,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另一方面,用一个新的板块去进行试点,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如果成功,经验将能够很快地复制推广,即便有一些波折也可以及时地总结经验。

在他看来,正式开市后,科创板未来或许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坚持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原则,坚定地走下去,把基础制度做好,而不是说只是去挑选一些公司,那么这个市场才能够走得更远、更长久。”

以下为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为何此次资本市场的改革要将目标清晰地指向科技创新,将科创板作为“试验田”?

王骥跃:科技创新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经济是资源驱动型、劳动力密集驱动型或者是资本驱动型,未来一定会转向科技驱动型,所以才推出了科创板这一板块。

界面新闻:注册制与科创板结合的原因和意义何在?

王骥跃:注册制的推出,其实是因为我们国家A股市场存在一些顽疾,导致了从入市到退市整体基础制度的不完善。所以在提出设立科创板后,紧接着就要推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不断完善,所以注册制的意义就在于这里。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有3600多家上市公司,如果是整个体系去进行调整的话,可能会带来比较大的风险。而用一个新的板块去试点注册制,也是考虑到会产生比较小的影响。如果成功,经验能够很快地复制和推广。如果发生一些波折,或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可以及时地总结经验。

界面新闻:今日首批25家科创板企业正式挂牌交易,从这些企业的上市历程来看,您觉得是否有体现注册制的精髓和科创板的特色?

王骥跃:我感觉总体上还是比较理想的。这25家公司其实不管是从审核的顺序,还是注册的顺序,都不是严格地按照“先到先得”的节奏。而是“你的问题已经回答清楚了,就可以继续往下走”。所以整个问询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交易所都是公开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及时地了解企业已经被问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答复是不是可以接受了。如果交易所认为已经可以接受了,就会安排企业上会,然后再到证监会,证监会会再把一次关。

界面新闻: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还有哪些细节可以进一步完善?

王骥跃:试点就意味着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包括在审核、发行、注册这些环节,都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这些工作全部做完我个人认为可能需要差不多一年的时间。

比如在审核方面,虽然之前交易所已经出台了审核问答一和审核问答二,但是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形成规范的审核标准,像中介机构可能也需要及时进行培训;比如说在注册环节,注册环节和审核环节之间的关系怎么去协调?有些问题是不是可以放在审核环节先问,而不是说等待注册环节再去问?注册环节需要走什么样的程序?是不是可以更加公开透明一些?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的总结和改进的。再比如发行环节,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所有询价机构的报价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保荐机构给出的投价报告来进行报价的。后面随着市场的变化是否会有一些新的变化,这些都是值得观察的事情。

界面新闻:科创板的到来对投行的专业能力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带来哪些挑战?

王骥跃:对投行来说,压力其实是非常大的。因为在科创板之前,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若干年核准制的审核,突然改成了注册制审核,而且科创板对企业科创属性有所要求,但很多投行其实还是理解不到位。

第二,其实很多的公司,包括第一批的公司,一开始准备的时间是不够的。3月份正式的文件发布,3月22号就开始受理,很多的项目准备是不够充分的,所以才出现了一些公司发生一些低级错误,可能上传的文件版本都是一个错误的版本,这些都需要券商去逐渐地改进。

但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其实不在于审核环节,而是在于发行环节。从原本的“重审核、轻发行”开始转往“严审核、重发行”,这个才是券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询价了。

界面新闻:行业生态和格局是否也会受到影响?

王骥跃:其实现在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了。大家经常说的所谓“三中一华”头部券商,目前科创板保荐了41家,占全部的37%。当然这不仅仅是项目的数量多少的问题,还有项目质量的问题。有的小券商可能项目的质量不一定高,就需要更多地去开拓更好质量的项目。另外跟投的机制下,也要求券商要有相应的资本金,否则项目多了却没有那么多钱去投,那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对券商来说,这将会是一个重新洗牌和集中化的过程。

界面新闻:目前来看,科创板跟投制度下券商的跟投资金,完全可以通过承销费来弥补,这是否影响跟投制度设计的初衷?

王骥跃:事实上并不全是这样。有一些公司是承销费率是可以弥补的,还有一些公司,比如说像澜起科技、中国通号,它们是没有能够得到弥补的,包括虹软科技也没有弥补。这其实是一个完全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主承销商和保荐机构、发行人之间进行博弈的一个结果。我觉得不用去过多的看它,虽然能够弥补一些风险,但是对于券商来说,那也是一笔几千万的投入,也不是随意地就可以不管不问把它扔掉的,所以还是会有一些约束机制的。

界面新闻:您对科创板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王骥跃:我个人认为还是要能够坚持市场化和法制化的原则,坚定地走下去,把基础制度做好,而不是说只是去挑选一些公司,那么这个市场才能够走得更远更长久。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