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高价班说停就停、商家“逼”消费,你为娃花过这些冤枉钱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价班说停就停、商家“逼”消费,你为娃花过这些冤枉钱吗?

热闹的“娃经济”背后藏有不少“暗坑”。

图片来源:站酷

报个游泳课、上个编程班……暑期里“娃经济”红红火火,但记者调查发现,热闹的“娃经济”背后藏有不少“暗坑”:一批亲子游泳班、早教班收完钱后“人去班空”;一些培训机构运营资质“不清不楚”……

“已考虑到有机构‘跑路’的危险,千挑万选找了这家规模大、经营久的早教品牌,没想到还是‘中招’了。”北京的肖女士称,去年7月份她在“家盒子”北京西直门店充值了约2万元的消费卡,包括游泳和早教课,但孩子的课才上了半年,今年2月份西直门店就以动力系统故障为由,停止了营业。很快肖女士发现,该机构北京4家分店中的另外2家也相继关闭。

吴女士在上海早教机构“凯瑞宝贝”浦东大拇指广场店给孩子报了价值6万多元的各类课程并预交了大部分费用。但到了今年7月,该店突然通知停业。吴女士还有价值约2万元的课程至今无法退款。

三类“暗坑”让家长“步步惊心”

除权益可能说没就没之外,“娃经济”中还有三类“暗坑”,容易让家长中招。

“多多益善”预付费。上海市民周女士准备给孩子报一个亲子游泳班,但培训机构表示每节350元的课程,52节起卖,且要求必须一年半以内全部用完。她告诉记者,“一次性缴款费用不小,且万一有事去不了,那么贵的学费很可能就打水漂了。”

“不清不楚”缺资质。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培训机构对教师资质的认定十分含糊,缺乏统一权威的认定考核标准。另外,在涉及诸如体育训练等明确要求机构或教员应取得相关资质资格的特定专业领域中,机构或教员往往都无法提供相应的运营资质或职业资格证书。

“挟‘娃’自重”逼消费。家住杭州的常女士告诉记者,因一家摄影机构宣传称可免费为新生儿拍摄5张照片,她决定同意其拍摄自己的宝宝。可实际拍摄时,该机构擅自为宝宝拍摄了100多张照片,并强行向其推销高价套餐。常女士表示,该机构一面称不买套餐就不会还给她孩子的底片,一面以“这点钱都舍不得为孩子花算什么父母”等话语冷嘲热讽,“最后我没办法,花了2000多块钱了事。”

亲子消费“填坑”为何难?

记者发现,仅去年至今,相关纠纷投诉、判例就有数千条之多,多名专家告诉记者,当前“娃经济”里“坑多多”。

法律依据不足,司法保护弱是亲子消费领域“填坑难”的原因之一。据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介绍,对于商家“跑路”、服务“蒸发”类问题,当前相关法律大多设立的是事后监管,“成本太高,效果也成问题。”在规范预付缴费问题方面,陈音江指出,商务部曾颁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但并不适用于教育机构。一些地方市场监管机构也存在重视不够、保护不足的问题。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建议,市场监管机构应提升动态监管效率,维护市场公平安全环境。消费者保护机构应在亲子消费纠纷高发时段组织专项维权行动,为消费者提供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维权服务。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高价报班说停就停、预付费收一年多、 商家“挟娃”逼消费……你为娃花过这些冤枉钱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高价班说停就停、商家“逼”消费,你为娃花过这些冤枉钱吗?

热闹的“娃经济”背后藏有不少“暗坑”。

图片来源:站酷

报个游泳课、上个编程班……暑期里“娃经济”红红火火,但记者调查发现,热闹的“娃经济”背后藏有不少“暗坑”:一批亲子游泳班、早教班收完钱后“人去班空”;一些培训机构运营资质“不清不楚”……

“已考虑到有机构‘跑路’的危险,千挑万选找了这家规模大、经营久的早教品牌,没想到还是‘中招’了。”北京的肖女士称,去年7月份她在“家盒子”北京西直门店充值了约2万元的消费卡,包括游泳和早教课,但孩子的课才上了半年,今年2月份西直门店就以动力系统故障为由,停止了营业。很快肖女士发现,该机构北京4家分店中的另外2家也相继关闭。

吴女士在上海早教机构“凯瑞宝贝”浦东大拇指广场店给孩子报了价值6万多元的各类课程并预交了大部分费用。但到了今年7月,该店突然通知停业。吴女士还有价值约2万元的课程至今无法退款。

三类“暗坑”让家长“步步惊心”

除权益可能说没就没之外,“娃经济”中还有三类“暗坑”,容易让家长中招。

“多多益善”预付费。上海市民周女士准备给孩子报一个亲子游泳班,但培训机构表示每节350元的课程,52节起卖,且要求必须一年半以内全部用完。她告诉记者,“一次性缴款费用不小,且万一有事去不了,那么贵的学费很可能就打水漂了。”

“不清不楚”缺资质。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培训机构对教师资质的认定十分含糊,缺乏统一权威的认定考核标准。另外,在涉及诸如体育训练等明确要求机构或教员应取得相关资质资格的特定专业领域中,机构或教员往往都无法提供相应的运营资质或职业资格证书。

“挟‘娃’自重”逼消费。家住杭州的常女士告诉记者,因一家摄影机构宣传称可免费为新生儿拍摄5张照片,她决定同意其拍摄自己的宝宝。可实际拍摄时,该机构擅自为宝宝拍摄了100多张照片,并强行向其推销高价套餐。常女士表示,该机构一面称不买套餐就不会还给她孩子的底片,一面以“这点钱都舍不得为孩子花算什么父母”等话语冷嘲热讽,“最后我没办法,花了2000多块钱了事。”

亲子消费“填坑”为何难?

记者发现,仅去年至今,相关纠纷投诉、判例就有数千条之多,多名专家告诉记者,当前“娃经济”里“坑多多”。

法律依据不足,司法保护弱是亲子消费领域“填坑难”的原因之一。据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介绍,对于商家“跑路”、服务“蒸发”类问题,当前相关法律大多设立的是事后监管,“成本太高,效果也成问题。”在规范预付缴费问题方面,陈音江指出,商务部曾颁布《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但并不适用于教育机构。一些地方市场监管机构也存在重视不够、保护不足的问题。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建议,市场监管机构应提升动态监管效率,维护市场公平安全环境。消费者保护机构应在亲子消费纠纷高发时段组织专项维权行动,为消费者提供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维权服务。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高价报班说停就停、预付费收一年多、 商家“挟娃”逼消费……你为娃花过这些冤枉钱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