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抢食新蛋糕:一只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诞生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抢食新蛋糕:一只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诞生记

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为整个资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胡颖君

编辑 | 宋烨珺

在8月下旬的工作例会上,某指数公司总经理表示,要对新成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给予足够重视。

总经理的话并不只是说说。两个月之前,这家指数公司拿到了与理财子公司合作的第一单——某家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一口气定制了6条主题指数,并公开发行了一只类指数化产品。

此前,这家权威指数机构主流客户是需要定制、跟踪各类指数的公募基金。现在,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为其带来了新的诱人机会。

指数化布局

与传统指数基金不同,上述大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是一只灵活配置型理财产品,权益仓位为0-80%。资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资本市场投资品,其中股票部分采用指数化投资策略。

“指数产品往往是固定高仓位权益产品,波动较大,与传统银行客户的风险偏好可能不一致。因此该产品采取了部分比例指数化投资的形式,以控制风险。”光大金工分析师邓虎表示。

“那段时间简直忙疯了。”谈起合作的过程,崔琦(化名)话里都带着紧张感。“据我了解,理财子公司都想抢先发出业内首只产品,因此对方催的特别紧,只给我们半个月的时间。”

“跟公募基金相比,他们在谈判中会更强势。”与理财子公司打过交道后,崔琦隐隐有这种感觉。

一方面,这种强势来源于巨大的资金体量带来的“底气”。该产品说明书显示,其募集规模上限为3000亿元。“如果20%的钱投向权益部分,就有600亿,相当于一个中型基金公司的权益规模了。而这还只是一只产品的体量。”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某银行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内在动因来看,理财子公司参与权益类资产投资是必然趋势,但由于银行尚未搭建起成熟的投研团队,自上而下的指数化模式既能发挥自有品牌,又能形成规模优势,恰好可以解决当前理财公司净值化发展中的痛点。

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对合规的理解与公募基金存在很大区别。公募基金遵从理财新规、资管新规、基金法等各种法规条例的要求,从产品设计、开发、备案到营销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证监会的强监管。而理财子公司遵从是资管新规和银保监会的要求,其产品受到的限制比公募基金小很多。

以往公募基金的指数产品需要上报证监会批准,在此之前,指数研发人员会对指数方案提出很多修改意见,以满足合规的要求。

对于这些反馈,理财子公司方面并不是完全配合。“沟通的过程并不太顺利,有次他们负责人直接回复说,我觉得没问题,因为我们不受证监会管。“

工银理财董事长顾建纲17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也提到,理财子公司是银保监会发放金融牌照的私牌金融机构,但有关部分特殊产品类型与内容的监管规则尚待明确。

公募竞标激烈

时间再往回拨一个月。

5月底的一个周末,距离拿到银保监会开业批复不到一个星期,上述大行的理财子公司便火速宣告成立。几天后,这家理财子公司举行了隆重的开业仪式暨新产品发布会。

开业仪式上,这家理财子公司发布了一款主题指数以及涵盖不同行业的五条子指数。公司高层表示,子公司成立初期,除了发力传统固收产品外,还将采取指数化的方式切入权益市场,从而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需求。

林刚(化名)是上海一家以被动投资能力见长的大型公募基金权益部的负责人,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家理财子公司在筹备期间便向公募基金发出了委外的招标信息,机构需要提交指数产品的方案参与竞标。

“一般而言,银行在选择委外管理机构时,会对市场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筛选,因为每个机构在细分领域的营运能力和风格并不相同。”一位银行资管部门人员对界面新闻记者说道。

林刚曾一度以为,凭借多年在指数投资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业界的良好口碑,公司拿下这个项目的胜算很大。

尽管业内普遍担忧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出现会对基金行业产生冲击,但短期来看,更多公募基金看到了机遇,尤其是像林刚所在的机构这样的“优等生”。与指数公司一样,他们也看好理财子公司的资金体量,若能建立起持续深入的合作,仅就委托管理的费用也是相当可观。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理财子公司与公募基金将长期处于竞合状态。“理财子公司发展初期更多延续原资管产品优势,重点发展固收产品,而公募基金在主动权益类、量化投资等产品中优势明显,两者可以形成差异化发展。银行理财子公司可通过FOF、MOM的形式与公募基金合作,增加自身的投研能力。”德勤中国风险咨询合伙人曹樑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不过,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竞标异常激烈。“消息一经公布,几家头部基金公司一拥而上,最后华南一家综合实力居前的公募基金中标成功。”

竞标失利,林刚有些懊恼,但他又觉得在意料之中,“毕竟是大行的理财子公司,大家都盯着呢。”

按照合约规定,中标的基金公司将以专户的形式对产品的权益部分进行投资和管理。但监管的不一致,导致在实践中这种合作仍存在一些模糊地带。

知情人士表示,理财子公司产品的监管主体是银保监会,但是该产品的一部分资金是通过专户的形式委外给公募基金管理。按照规定,基金公司的专户产品需要向证监会备案。但这部分专户资金是由证监会还是银监会监管?监管界限尚不明确。

净值化转型之困

“从目前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一定卖得好吗?我看未必。”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他表示,理财子公司设立的初衷是把理财业务这一块从母行剥离出来,防止银行理财业务由表外业务风险向表内业务的传递。

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2020年后,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将转变为净值型。证监会前主席肖钢曾强调,新成立的理财子公司不要再接续“老资产”。但目前银行发行的完全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的产品并不多,银行存量资产的处置问题仍然难以解决,新老产品接续存在一定问题。

“他们现在非常迷茫。”一位与理财子公司有过深度接触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几大行理财子公司从批复到成立、开业也就是半年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想要把这么庞大的系统建立起来是非常难的。”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优势主要还是在“固收+”产品方面,短期面临的挑战还是挺大的,在财富管理端和资产管理端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做出调整。”盈米基金副总裁刘文红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德勤中国风险咨询合伙人曹樑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布局净值化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业务范围、销售渠道、非标投资、核算估值方面。但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净值化转型可能导致理财产品客户的分化与流失,特别是一部分保守型、风险厌恶型客户群体可能会选择转向存款或结构性存款等金融产品。

其次,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管理面临的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将大幅提高,由原来的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

最后,净值化转型本身所要求的估值体系建设、IT系统支撑比较高,银行理财产品中非标资产、资产支持证券等的估值核算较为复杂,将是未来净值化产品的管理难点。

正因如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整个行业来看,能够做这种事情的也只有比较大的银行。“比如理财规模至少达到上万亿左右,或者市值是前十大或者前二十的商业银行”。

 

(实习记者李昊对此文亦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抢食新蛋糕:一只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诞生记

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为整个资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胡颖君

编辑 | 宋烨珺

在8月下旬的工作例会上,某指数公司总经理表示,要对新成立的银行理财子公司给予足够重视。

总经理的话并不只是说说。两个月之前,这家指数公司拿到了与理财子公司合作的第一单——某家商业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一口气定制了6条主题指数,并公开发行了一只类指数化产品。

此前,这家权威指数机构主流客户是需要定制、跟踪各类指数的公募基金。现在,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设立,为其带来了新的诱人机会。

指数化布局

与传统指数基金不同,上述大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是一只灵活配置型理财产品,权益仓位为0-80%。资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资本市场投资品,其中股票部分采用指数化投资策略。

“指数产品往往是固定高仓位权益产品,波动较大,与传统银行客户的风险偏好可能不一致。因此该产品采取了部分比例指数化投资的形式,以控制风险。”光大金工分析师邓虎表示。

“那段时间简直忙疯了。”谈起合作的过程,崔琦(化名)话里都带着紧张感。“据我了解,理财子公司都想抢先发出业内首只产品,因此对方催的特别紧,只给我们半个月的时间。”

“跟公募基金相比,他们在谈判中会更强势。”与理财子公司打过交道后,崔琦隐隐有这种感觉。

一方面,这种强势来源于巨大的资金体量带来的“底气”。该产品说明书显示,其募集规模上限为3000亿元。“如果20%的钱投向权益部分,就有600亿,相当于一个中型基金公司的权益规模了。而这还只是一只产品的体量。”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某银行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内在动因来看,理财子公司参与权益类资产投资是必然趋势,但由于银行尚未搭建起成熟的投研团队,自上而下的指数化模式既能发挥自有品牌,又能形成规模优势,恰好可以解决当前理财公司净值化发展中的痛点。

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对合规的理解与公募基金存在很大区别。公募基金遵从理财新规、资管新规、基金法等各种法规条例的要求,从产品设计、开发、备案到营销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证监会的强监管。而理财子公司遵从是资管新规和银保监会的要求,其产品受到的限制比公募基金小很多。

以往公募基金的指数产品需要上报证监会批准,在此之前,指数研发人员会对指数方案提出很多修改意见,以满足合规的要求。

对于这些反馈,理财子公司方面并不是完全配合。“沟通的过程并不太顺利,有次他们负责人直接回复说,我觉得没问题,因为我们不受证监会管。“

工银理财董事长顾建纲17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上也提到,理财子公司是银保监会发放金融牌照的私牌金融机构,但有关部分特殊产品类型与内容的监管规则尚待明确。

公募竞标激烈

时间再往回拨一个月。

5月底的一个周末,距离拿到银保监会开业批复不到一个星期,上述大行的理财子公司便火速宣告成立。几天后,这家理财子公司举行了隆重的开业仪式暨新产品发布会。

开业仪式上,这家理财子公司发布了一款主题指数以及涵盖不同行业的五条子指数。公司高层表示,子公司成立初期,除了发力传统固收产品外,还将采取指数化的方式切入权益市场,从而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需求。

林刚(化名)是上海一家以被动投资能力见长的大型公募基金权益部的负责人,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家理财子公司在筹备期间便向公募基金发出了委外的招标信息,机构需要提交指数产品的方案参与竞标。

“一般而言,银行在选择委外管理机构时,会对市场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筛选,因为每个机构在细分领域的营运能力和风格并不相同。”一位银行资管部门人员对界面新闻记者说道。

林刚曾一度以为,凭借多年在指数投资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业界的良好口碑,公司拿下这个项目的胜算很大。

尽管业内普遍担忧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出现会对基金行业产生冲击,但短期来看,更多公募基金看到了机遇,尤其是像林刚所在的机构这样的“优等生”。与指数公司一样,他们也看好理财子公司的资金体量,若能建立起持续深入的合作,仅就委托管理的费用也是相当可观。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理财子公司与公募基金将长期处于竞合状态。“理财子公司发展初期更多延续原资管产品优势,重点发展固收产品,而公募基金在主动权益类、量化投资等产品中优势明显,两者可以形成差异化发展。银行理财子公司可通过FOF、MOM的形式与公募基金合作,增加自身的投研能力。”德勤中国风险咨询合伙人曹樑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不过,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竞标异常激烈。“消息一经公布,几家头部基金公司一拥而上,最后华南一家综合实力居前的公募基金中标成功。”

竞标失利,林刚有些懊恼,但他又觉得在意料之中,“毕竟是大行的理财子公司,大家都盯着呢。”

按照合约规定,中标的基金公司将以专户的形式对产品的权益部分进行投资和管理。但监管的不一致,导致在实践中这种合作仍存在一些模糊地带。

知情人士表示,理财子公司产品的监管主体是银保监会,但是该产品的一部分资金是通过专户的形式委外给公募基金管理。按照规定,基金公司的专户产品需要向证监会备案。但这部分专户资金是由证监会还是银监会监管?监管界限尚不明确。

净值化转型之困

“从目前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一定卖得好吗?我看未必。”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他表示,理财子公司设立的初衷是把理财业务这一块从母行剥离出来,防止银行理财业务由表外业务风险向表内业务的传递。

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2020年后,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将转变为净值型。证监会前主席肖钢曾强调,新成立的理财子公司不要再接续“老资产”。但目前银行发行的完全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的产品并不多,银行存量资产的处置问题仍然难以解决,新老产品接续存在一定问题。

“他们现在非常迷茫。”一位与理财子公司有过深度接触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几大行理财子公司从批复到成立、开业也就是半年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想要把这么庞大的系统建立起来是非常难的。”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产品优势主要还是在“固收+”产品方面,短期面临的挑战还是挺大的,在财富管理端和资产管理端这两个方面都需要做出调整。”盈米基金副总裁刘文红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德勤中国风险咨询合伙人曹樑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布局净值化产品优势主要体现在业务范围、销售渠道、非标投资、核算估值方面。但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净值化转型可能导致理财产品客户的分化与流失,特别是一部分保守型、风险厌恶型客户群体可能会选择转向存款或结构性存款等金融产品。

其次,净值化转型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管理面临的市场风险、声誉风险等将大幅提高,由原来的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

最后,净值化转型本身所要求的估值体系建设、IT系统支撑比较高,银行理财产品中非标资产、资产支持证券等的估值核算较为复杂,将是未来净值化产品的管理难点。

正因如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整个行业来看,能够做这种事情的也只有比较大的银行。“比如理财规模至少达到上万亿左右,或者市值是前十大或者前二十的商业银行”。

 

(实习记者李昊对此文亦有贡献)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