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造飞行汽车的车企不是好的出行服务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造飞行汽车的车企不是好的出行服务商

从4年前成立曹操专车到如今投资Volocopter,从地面到天空,一个属于吉利的立体出行体系已经初见雏形。

文 | 路由社 熊宇翔

编辑 | 周长贤

9月9日,法兰克福车展热火朝天,各大车企尤其是德国汽车制造商在此大秀肌肉,展示他们的新产品将如何改变人类未来的出行生活。

这一天,一则同样来自德国的消息,把人们的视线从地面引向了空中——德国飞行汽车公司Volocopter宣布获得C轮5000万欧元投资,吉利控股领投。据官方信息披露,吉利和Volocopter将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布局中国市场。

路由社认为,在车企争先转型出行服务商的今天,吉利领投Volocopter颇有前瞻性——这不仅将帮助吉利“上天”,还勾勒出一幅属于吉利的立体出行版图。与此同时,作为吉利与戴姆勒的第三次合作,对Volocopter的投资,反映着两家大型车企探索出行服务的合作,似乎正渐入佳境。

吉利欲上天

2011年,Volocopter在德国成立。这家公司的愿景颇为浪漫——打造飞行汽车,让人们摆脱日益糟糕的城市地面出行体验。

不过,Volocopter的产品与其说是会飞的汽车,不如说是“载人无人机”。头顶布满旋翼、用电池提供动力、可在较小的区域垂直起降等特点,让它看上去像是放大版的民用无人机。这也让它有可能实现小型直升机未能达成的目标——成为轻量级、大众化的城市空中出行工具,或者更亲切的称谓是,“空中出租车”。

去年,Volocopter的第三代原型机VC 2X在赫尔辛基国际机场完成试飞,以其为基础的量产版空中出租车Volocity将配备两个座位,最高时速110公里,续航里程35公里,能够满足90%以上大型城市内的短途出行需求。

在发展过程中,Volocopter一共迭代了3次产品,并进行了超过1000次试飞。该公司先后接受过来自戴姆勒以及英特尔的投资,在获得由吉利领投的5000万欧元资金后,其累计融资额将达到8500万欧元,为其进一步开发产品以及商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这意味着,作为Volocopter的重要股东,吉利在空中出行领域再落一子。2017年,吉利曾收购美国太力(Terrafugi)公司,并获得其产品飞行汽车Transition。当时太力承诺,将在2019年量产首批飞行汽车,主要面向美国市场。

近些年,车企、科技公司、出行服务公司纷纷加入空中出行的战局,比如,车企中有奥迪与空客合作Pop.Up Next、丰田投资Cartivator;科技公司中则有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投资Kitty Hawk、腾讯投资Lilium;出行服务公司中,Uber则专门成立一个事业部来推进飞行汽车项目。

大量的资本涌入和频繁的试飞后,各个飞行汽车公司开始展露出对商业化的渴望。Volocopter显然是其中之一。在获得来自吉利领投的资金后,Volocopter在其官方声明中宣布,会利用这笔钱在三年内实现商业化。今年10月,Volocopter会在新加坡再度试飞VC 2X,以验证其和地面配套设施VoloPorts。

不过,飞行汽车或者空中出租车想要落地,除了商业逻辑的支撑,还需要所在国政府政策法规的松绑、支持,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配合。

今年7月,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颁布了新的VTOL(垂直起降)特殊条件适航规定,为空中出租车的发展扫除了部分障碍。Volocopter是家德国企业,其产品先行推向欧洲市场是大概率事件。

与之相对,国内航空法规管理较严格,目前即便是小型民用无人机在城市内升空也需要提前报备。如果国外飞行汽车得以顺利实现商业化,或许能为国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前后投资了两家飞行汽车公司后,吉利相当于在空中出行这条未来赛道上了个“双保险”。这在车企中是绝无仅有的,显示了吉利押注空中出行服务的决心。

成为立体出行公司

吉利的决心远远不止于提前在空中铺好路。

作为一家车企,吉利在面向新四化的转型中一向稳扎稳打,其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在智能网联领域,吉利在自主品牌中做了相当多的引领性工作——缤瑞作为首款15万元以下带有L2级自动驾驶的车型,推动了L2级自动驾驶的降价普及;吉利打造的智能车载系统GKUI,成功让BAT的服务在车机中原生集成,给了用户更多选择权。

不过,这些工作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传统的逻辑——让吉利汽车产品卖得更好。

随着出行行业的产业价值链的变化,车企需要从上游的生产制造,向附加值更高的下游出行服务拓展。并且,随着拥堵问题的加剧、传统地面交通愈发低效,人们对高品质出行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让出行服务必须往更高维度、更高品质的方向走。

吉利对此认识得很早,同样行动也很早。

在城市地面通勤场景,吉利在2015年上线了曹操专车。截至2019年8月21日,曹操出行在41个城市运营,运营车辆达4.2万辆,注册用户数为2920万,其中日活跃用户达110万。在网约车的行业排名中,曹操专车位列第四,是车企主导的网约车平台中,唯一一个跻身前五的平台。

去年10月,吉利与戴姆勒宣布成立对半控股的高端出行服务合资公司,今年5月,这家名为蔚星的公司正式挂牌。相对曹操专车,蔚星面向高收入人群,初期其提供服务的车型包括梅赛德斯-奔驰S级车、E级车、V级豪华多功能车以及梅赛德斯-迈巴赫轿车,未来也将使用吉利集团旗下高端纯电动车型。

在城际地面通行场景,2018年吉利与腾讯联合投资入股国铁吉讯,双方共占股39%,获得了高铁WiFi的运营权。

在国铁吉讯的揭牌仪式上,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将吉利的目标和盘托出——“从最核心的以‘铁路出行服务’为起点,扩展到‘一站式出行服务’,延展到‘生活圈服务’,结合铁路与联合体的能力与资源,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场景的交通服务解决方案。”

同样是在去年,吉利宣布与航天科工合作,将开发时速1000公里的超级高铁,这又是对高铁出行服务的“再升级”。

此次投资Volocopter,联合2年前对太力的收购,则是吉利在空中出行场景构建其版图。

从4年前成立曹操专车到如今投资Volocopter,从地面到天空,一个属于吉利的立体出行体系已经初见雏形。

结语

值得关注的是,自吉利成为戴姆勒的多数股东后,双方互动越来越频密,投资Volocopter已经是第三次合作。此前,吉利与戴姆勒的两次合作,分别是成立蔚星、联合在华生产电动版Smart。

三次合作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其实有一条逻辑暗线:双方尽量避开了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传统业务,转而在新四化尤其是出行服务领域寻找共同语言,携手在转型路上“相互扶持”。

这既是大势所趋,也体现了两家大型车企相处的智慧——在全球汽车行业不甚明朗的眼下,与其陷入无休止的存量战争,不如共同开拓新的疆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造飞行汽车的车企不是好的出行服务商

从4年前成立曹操专车到如今投资Volocopter,从地面到天空,一个属于吉利的立体出行体系已经初见雏形。

文 | 路由社 熊宇翔

编辑 | 周长贤

9月9日,法兰克福车展热火朝天,各大车企尤其是德国汽车制造商在此大秀肌肉,展示他们的新产品将如何改变人类未来的出行生活。

这一天,一则同样来自德国的消息,把人们的视线从地面引向了空中——德国飞行汽车公司Volocopter宣布获得C轮5000万欧元投资,吉利控股领投。据官方信息披露,吉利和Volocopter将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布局中国市场。

路由社认为,在车企争先转型出行服务商的今天,吉利领投Volocopter颇有前瞻性——这不仅将帮助吉利“上天”,还勾勒出一幅属于吉利的立体出行版图。与此同时,作为吉利与戴姆勒的第三次合作,对Volocopter的投资,反映着两家大型车企探索出行服务的合作,似乎正渐入佳境。

吉利欲上天

2011年,Volocopter在德国成立。这家公司的愿景颇为浪漫——打造飞行汽车,让人们摆脱日益糟糕的城市地面出行体验。

不过,Volocopter的产品与其说是会飞的汽车,不如说是“载人无人机”。头顶布满旋翼、用电池提供动力、可在较小的区域垂直起降等特点,让它看上去像是放大版的民用无人机。这也让它有可能实现小型直升机未能达成的目标——成为轻量级、大众化的城市空中出行工具,或者更亲切的称谓是,“空中出租车”。

去年,Volocopter的第三代原型机VC 2X在赫尔辛基国际机场完成试飞,以其为基础的量产版空中出租车Volocity将配备两个座位,最高时速110公里,续航里程35公里,能够满足90%以上大型城市内的短途出行需求。

在发展过程中,Volocopter一共迭代了3次产品,并进行了超过1000次试飞。该公司先后接受过来自戴姆勒以及英特尔的投资,在获得由吉利领投的5000万欧元资金后,其累计融资额将达到8500万欧元,为其进一步开发产品以及商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这意味着,作为Volocopter的重要股东,吉利在空中出行领域再落一子。2017年,吉利曾收购美国太力(Terrafugi)公司,并获得其产品飞行汽车Transition。当时太力承诺,将在2019年量产首批飞行汽车,主要面向美国市场。

近些年,车企、科技公司、出行服务公司纷纷加入空中出行的战局,比如,车企中有奥迪与空客合作Pop.Up Next、丰田投资Cartivator;科技公司中则有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投资Kitty Hawk、腾讯投资Lilium;出行服务公司中,Uber则专门成立一个事业部来推进飞行汽车项目。

大量的资本涌入和频繁的试飞后,各个飞行汽车公司开始展露出对商业化的渴望。Volocopter显然是其中之一。在获得来自吉利领投的资金后,Volocopter在其官方声明中宣布,会利用这笔钱在三年内实现商业化。今年10月,Volocopter会在新加坡再度试飞VC 2X,以验证其和地面配套设施VoloPorts。

不过,飞行汽车或者空中出租车想要落地,除了商业逻辑的支撑,还需要所在国政府政策法规的松绑、支持,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配合。

今年7月,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颁布了新的VTOL(垂直起降)特殊条件适航规定,为空中出租车的发展扫除了部分障碍。Volocopter是家德国企业,其产品先行推向欧洲市场是大概率事件。

与之相对,国内航空法规管理较严格,目前即便是小型民用无人机在城市内升空也需要提前报备。如果国外飞行汽车得以顺利实现商业化,或许能为国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前后投资了两家飞行汽车公司后,吉利相当于在空中出行这条未来赛道上了个“双保险”。这在车企中是绝无仅有的,显示了吉利押注空中出行服务的决心。

成为立体出行公司

吉利的决心远远不止于提前在空中铺好路。

作为一家车企,吉利在面向新四化的转型中一向稳扎稳打,其表现可圈可点。尤其是在智能网联领域,吉利在自主品牌中做了相当多的引领性工作——缤瑞作为首款15万元以下带有L2级自动驾驶的车型,推动了L2级自动驾驶的降价普及;吉利打造的智能车载系统GKUI,成功让BAT的服务在车机中原生集成,给了用户更多选择权。

不过,这些工作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传统的逻辑——让吉利汽车产品卖得更好。

随着出行行业的产业价值链的变化,车企需要从上游的生产制造,向附加值更高的下游出行服务拓展。并且,随着拥堵问题的加剧、传统地面交通愈发低效,人们对高品质出行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让出行服务必须往更高维度、更高品质的方向走。

吉利对此认识得很早,同样行动也很早。

在城市地面通勤场景,吉利在2015年上线了曹操专车。截至2019年8月21日,曹操出行在41个城市运营,运营车辆达4.2万辆,注册用户数为2920万,其中日活跃用户达110万。在网约车的行业排名中,曹操专车位列第四,是车企主导的网约车平台中,唯一一个跻身前五的平台。

去年10月,吉利与戴姆勒宣布成立对半控股的高端出行服务合资公司,今年5月,这家名为蔚星的公司正式挂牌。相对曹操专车,蔚星面向高收入人群,初期其提供服务的车型包括梅赛德斯-奔驰S级车、E级车、V级豪华多功能车以及梅赛德斯-迈巴赫轿车,未来也将使用吉利集团旗下高端纯电动车型。

在城际地面通行场景,2018年吉利与腾讯联合投资入股国铁吉讯,双方共占股39%,获得了高铁WiFi的运营权。

在国铁吉讯的揭牌仪式上,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将吉利的目标和盘托出——“从最核心的以‘铁路出行服务’为起点,扩展到‘一站式出行服务’,延展到‘生活圈服务’,结合铁路与联合体的能力与资源,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场景的交通服务解决方案。”

同样是在去年,吉利宣布与航天科工合作,将开发时速1000公里的超级高铁,这又是对高铁出行服务的“再升级”。

此次投资Volocopter,联合2年前对太力的收购,则是吉利在空中出行场景构建其版图。

从4年前成立曹操专车到如今投资Volocopter,从地面到天空,一个属于吉利的立体出行体系已经初见雏形。

结语

值得关注的是,自吉利成为戴姆勒的多数股东后,双方互动越来越频密,投资Volocopter已经是第三次合作。此前,吉利与戴姆勒的两次合作,分别是成立蔚星、联合在华生产电动版Smart。

三次合作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其实有一条逻辑暗线:双方尽量避开了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传统业务,转而在新四化尤其是出行服务领域寻找共同语言,携手在转型路上“相互扶持”。

这既是大势所趋,也体现了两家大型车企相处的智慧——在全球汽车行业不甚明朗的眼下,与其陷入无休止的存量战争,不如共同开拓新的疆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