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9.2分神剧,《难以置信》到令人窒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9.2分神剧,《难以置信》到令人窒息

伤害这些女人的仅仅只是施暴的真凶吗?不是。即使灾难过后侥幸生还,等待着这些被害者的,或许是比死亡更令人痛苦的人生。

文 | 电影头条

一个被强暴过的女性,有多大的概率生还?

好像还没有人做过这项残忍的统计。

无论年纪大小,无论职业如何,面对潜藏的暴力,女性显得那样无力、无助、无可奈何。

但,伤害这些女人的仅仅只是施暴的真凶吗?

不是。

即使灾难过后侥幸生还,等待着这些被害者的,或许是比死亡更令人痛苦的人生。

《难以置信》,就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一个平静的夜晚,一个刚刚独自生活的十八岁少女,一个非法入侵的陌生男子,发生了什么事不言而喻。

而对于瘦弱的玛丽而言,真正痛苦的生活,在那个夜晚过后,才刚刚开始。

她要面对警方无休止的盘问。

一遍。

两遍。

三遍。

四遍。

五遍。

要面对毫无尊严的繁琐检测。

还要面对无处不在的闲言碎语,伴随着或同情或鄙夷的目光。

最令人绝望的,莫过于来自至亲者的质疑。

玛丽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从小就在一个又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中流浪。

或许是因为太害怕孤单,也或许是因为太渴望亲人的关爱,她经常会做一些夸张的举动博取养父母的关注。

以至于她最新的一位养母,甚至开始怀疑这场悲剧是不是玛丽为了关注度而制造的一个骗局。

就连开朗乐观的保护色,也变成了怀疑发酵的催化剂。

没有人愿意相信一个女孩在经历了如此大的变故之后还能保持乐观。

于是,舆论的狂欢开始了。

曾经支持她的亲友,开始面露怀疑。

曾经同情她的路人,开始反唇相讥。

而急于破案的警察,用对付犯人的手段一次又一次重复她痛苦的回忆。

玛丽慌了。

她被逼着反复回忆被侵犯的过程,供词说了一遍又一遍,前后出现了一些矛盾之处,却被警方当成了说谎的证据。

而那些用来掩饰无助装出来的洒脱,也终于崩溃瓦解。

她屈服了。

为了结束这场被公开处刑的无尽噩梦,她向警方承认自己杜撰了这起案件,事情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彻底崩溃的她甚至想要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最终也未能实施。

之后的三年中,她过着这篇文章开始时说的那种,比死亡更绝望的生活。

痛苦不堪,生不能,死不得。

因为“说谎”,她跟所谓的亲人朋友失去了往来。

因为“说谎”,她被检方起诉定罪,丢掉了可以糊口的工作。

因为“说谎”,她没有了免费的住房,彻底失去了唯一的栖身之所。

21岁,一个女孩最好的年纪,玛丽的生活却变成了真正的地狱。

想到这,剧主的背后渗出了层层冷汗。

处在这样的环境,一旦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好像无论怎么做,主人公都无法跳脱出不了了之的死局。

坚持真话被人质疑,改口假话被人怨怼,明明是被害者,却被定了罪。

最可怕的是,这件事是根据获得普利策奖的新闻事件改编,是真真正正存在于现实的案件。

好在,故事有一个好的结局。

几百公里外的科罗拉多州,女警探凯伦破获了一起类似的强奸案。

捆绑,蒙眼,拍照,威胁,打扫现场不留任何痕迹,案犯的手法与玛丽案如出一辙。

而在凶手被捕后搜出的录像带中,她们发现了更多被这个人渣迫害过的女孩,其中,就有玛丽。

比起负责玛丽案件的警察,凯伦对于解决强奸案更加执着。

面对狡诈的凶犯,她也曾四处碰壁,还因为怀疑错嫌疑人被对方吐了一脸口水。

而面对被害的女孩们,她永远多一份耐心,从不过多的询问那些让受害者痛苦的过程,还宽慰她们没有义务向别人多做解释。

故事结束了,剧主却陷入了思考。

究竟是谁将玛丽迫害到了如此境地?

是那个恶贯满盈的强奸犯吗?他点燃了这场悲剧的导火索。

是不负责任的警察们吗?他们只顾破案效率不顾他人感受,不断在玛丽的伤口上撒盐。

是玛丽的历任养母吗?不是真正的血脉相连,所以才能轻飘飘地说出怀疑的话吧。

也有人说,是玛丽自己吧,毕竟她的“早有前科”,让大家不再相信这个“狼来了”的故事。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定是你穿的太少了。”

这样愚昧又恶毒的言论,无数次刺痛着剧主的神经。

而这部剧对于性侵问题的思考,绝不只是简单的隔靴搔痒,它将现实血淋淋地刨开摆在观众面前,并且大声地呐喊一句:

受害者无罪!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9.2分神剧,《难以置信》到令人窒息

伤害这些女人的仅仅只是施暴的真凶吗?不是。即使灾难过后侥幸生还,等待着这些被害者的,或许是比死亡更令人痛苦的人生。

文 | 电影头条

一个被强暴过的女性,有多大的概率生还?

好像还没有人做过这项残忍的统计。

无论年纪大小,无论职业如何,面对潜藏的暴力,女性显得那样无力、无助、无可奈何。

但,伤害这些女人的仅仅只是施暴的真凶吗?

不是。

即使灾难过后侥幸生还,等待着这些被害者的,或许是比死亡更令人痛苦的人生。

《难以置信》,就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一个平静的夜晚,一个刚刚独自生活的十八岁少女,一个非法入侵的陌生男子,发生了什么事不言而喻。

而对于瘦弱的玛丽而言,真正痛苦的生活,在那个夜晚过后,才刚刚开始。

她要面对警方无休止的盘问。

一遍。

两遍。

三遍。

四遍。

五遍。

要面对毫无尊严的繁琐检测。

还要面对无处不在的闲言碎语,伴随着或同情或鄙夷的目光。

最令人绝望的,莫过于来自至亲者的质疑。

玛丽是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从小就在一个又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家庭中流浪。

或许是因为太害怕孤单,也或许是因为太渴望亲人的关爱,她经常会做一些夸张的举动博取养父母的关注。

以至于她最新的一位养母,甚至开始怀疑这场悲剧是不是玛丽为了关注度而制造的一个骗局。

就连开朗乐观的保护色,也变成了怀疑发酵的催化剂。

没有人愿意相信一个女孩在经历了如此大的变故之后还能保持乐观。

于是,舆论的狂欢开始了。

曾经支持她的亲友,开始面露怀疑。

曾经同情她的路人,开始反唇相讥。

而急于破案的警察,用对付犯人的手段一次又一次重复她痛苦的回忆。

玛丽慌了。

她被逼着反复回忆被侵犯的过程,供词说了一遍又一遍,前后出现了一些矛盾之处,却被警方当成了说谎的证据。

而那些用来掩饰无助装出来的洒脱,也终于崩溃瓦解。

她屈服了。

为了结束这场被公开处刑的无尽噩梦,她向警方承认自己杜撰了这起案件,事情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彻底崩溃的她甚至想要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最终也未能实施。

之后的三年中,她过着这篇文章开始时说的那种,比死亡更绝望的生活。

痛苦不堪,生不能,死不得。

因为“说谎”,她跟所谓的亲人朋友失去了往来。

因为“说谎”,她被检方起诉定罪,丢掉了可以糊口的工作。

因为“说谎”,她没有了免费的住房,彻底失去了唯一的栖身之所。

21岁,一个女孩最好的年纪,玛丽的生活却变成了真正的地狱。

想到这,剧主的背后渗出了层层冷汗。

处在这样的环境,一旦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好像无论怎么做,主人公都无法跳脱出不了了之的死局。

坚持真话被人质疑,改口假话被人怨怼,明明是被害者,却被定了罪。

最可怕的是,这件事是根据获得普利策奖的新闻事件改编,是真真正正存在于现实的案件。

好在,故事有一个好的结局。

几百公里外的科罗拉多州,女警探凯伦破获了一起类似的强奸案。

捆绑,蒙眼,拍照,威胁,打扫现场不留任何痕迹,案犯的手法与玛丽案如出一辙。

而在凶手被捕后搜出的录像带中,她们发现了更多被这个人渣迫害过的女孩,其中,就有玛丽。

比起负责玛丽案件的警察,凯伦对于解决强奸案更加执着。

面对狡诈的凶犯,她也曾四处碰壁,还因为怀疑错嫌疑人被对方吐了一脸口水。

而面对被害的女孩们,她永远多一份耐心,从不过多的询问那些让受害者痛苦的过程,还宽慰她们没有义务向别人多做解释。

故事结束了,剧主却陷入了思考。

究竟是谁将玛丽迫害到了如此境地?

是那个恶贯满盈的强奸犯吗?他点燃了这场悲剧的导火索。

是不负责任的警察们吗?他们只顾破案效率不顾他人感受,不断在玛丽的伤口上撒盐。

是玛丽的历任养母吗?不是真正的血脉相连,所以才能轻飘飘地说出怀疑的话吧。

也有人说,是玛丽自己吧,毕竟她的“早有前科”,让大家不再相信这个“狼来了”的故事。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定是你穿的太少了。”

这样愚昧又恶毒的言论,无数次刺痛着剧主的神经。

而这部剧对于性侵问题的思考,绝不只是简单的隔靴搔痒,它将现实血淋淋地刨开摆在观众面前,并且大声地呐喊一句:

受害者无罪!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