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加拿大选举倒计时,各党政客为何冷对华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加拿大选举倒计时,各党政客为何冷对华人

加拿大政客若对歧视华人言论“沉默”,或是对多元文化政策的一种亵渎?

文|北美报告

加拿大温哥华Richmond停车场种族歧视视频发生至今已经一个多月,华人社区也有人自发发起联署,提出三大诉求,包括警方应该解释为何不起诉的理由,政治人物尤其是联邦大选各党领袖对种族歧视言论谴责,以及种族歧视言论发布者就她对整个华裔社区的歧视攻击进行道歉。

为何一个歧视风波发生了一个多月,华裔社区在短短几天内就有数千人签名,呼应发起人的三大诉求?这本来就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当然,也有朋友告诉我,这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大张旗鼓。对此,数千人签名就回答了,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公众、尤其是华人一个月后仍然存在“公愤”,就是有力的回答。

我试着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列治文皇家骑警是负责的,他们在受害华裔视频在媒体公布以及报警后,即刻沿着仇恨犯罪方向进行调查,这是值得赞许的。视频公开和报警显然是触发警方重视的原因。

换句话说,警方进入调查的时候,根据视频内容,应该已经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停车场纠纷,而是涉及对一个种族的歧视攻击。

问题是,当调查结论出来,警方发布第一个通报的时候,在表明不起诉的同时,非但没有对种族主义歧视言论进行谴责,反而严辞攻击留言的网民,形成了相当大的不对称,让主基调变了形。

对这个问题,列治文市议员区泽光在发起人记者招待会上有相当中肯和到位的批评。警方这个声明与他们要尽快结束这个案例或者风波的初衷相反,激发公众更大的气愤。除此以外,警方对不起诉的理由一概不提,而归入个人隐私范畴,令人实在无法信服。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视频发生后,除了一些政客非常零星的表态之外,基本可以用“沉默”来加以形容。

要知道,加拿大是一个采取多元文化政策的国家,也是一个号称对种族歧视零容忍的国家,况且又在大选期间,政客“集体沉默”显然反常。这不是因为事件没有传播广度,几乎各大媒体都报道了视频风波,国外网友反响也相当激烈。

要知道,当年多伦多伊斯兰教母女控诉遭遇歧视攻击的“假新闻”,全国政客在警方调查前就强烈谴责,总理更是信誓旦旦要打抱不平。如今这个种族歧视攻击视频,是货真价实的存在,但政客们竟然放弃表达“政治正确”的机会,让种族歧视言论发布者的“不后悔、不道歉”流传在社会舆论中,这显然也是双重标准,由此激发了更多民意“公愤”。

我这里想提出的是,加拿大主流舆论和华人社区自己,都出现了一些定位的问题,那就是将大陆来的新移民,与华人社区的其他人群割裂,把新移民同中国或者中国政府划等号,极端的舆论甚至将新移民与“间谍“挂钩。这是相当错误的偏见,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隐性排外“。根据这样的逻辑,为这些新移民说话,就变成了”为外国人说话“,”为中国政府说话“,“会失去选票”。

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就更加说明,联署签名反对种族主义言论更加势在必行。华人社区更加应该团结起来,不要被分化。因为一旦排华发生,港台和本地生的移民都不会被区别对待。

最近的例子是,纽约时报编辑Michael Luo和其女儿(都是土生华裔)在街头遭遇种族歧视言论攻击,他的女儿不解地问:爸爸,我连中国都没去过,为何他要我们滚回中国去?这位编辑文章一出,引发巨大反响。看看那些留言就知道,美国亚裔遭受的歧视有多大。

也有人说,那位老太是泼妇骂街,不值得大张旗鼓。上述编辑遭遇的也是街头歧视,而历史上的反华风潮,都是从街头而起的。对于老太,骂人的形象虽然可憎,但我仍然对她的无知感到可怜。

对于她,最终是可以得到宽容谅解的,但是,她所传递的种族歧视言论和传递的信息,却没有任何可以宽容之处,这两者无法混淆。加拿大政客们如果对这样的种族歧视言论“沉默”,就是对多元文化政策的一种亵渎,对人权宪章的一种嘲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丁果

来源:高度周刊

平台: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加拿大选举倒计时,各党政客为何冷对华人

加拿大政客若对歧视华人言论“沉默”,或是对多元文化政策的一种亵渎?

文|北美报告

加拿大温哥华Richmond停车场种族歧视视频发生至今已经一个多月,华人社区也有人自发发起联署,提出三大诉求,包括警方应该解释为何不起诉的理由,政治人物尤其是联邦大选各党领袖对种族歧视言论谴责,以及种族歧视言论发布者就她对整个华裔社区的歧视攻击进行道歉。

为何一个歧视风波发生了一个多月,华裔社区在短短几天内就有数千人签名,呼应发起人的三大诉求?这本来就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当然,也有朋友告诉我,这是一件小事,不值得大张旗鼓。对此,数千人签名就回答了,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公众、尤其是华人一个月后仍然存在“公愤”,就是有力的回答。

我试着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列治文皇家骑警是负责的,他们在受害华裔视频在媒体公布以及报警后,即刻沿着仇恨犯罪方向进行调查,这是值得赞许的。视频公开和报警显然是触发警方重视的原因。

换句话说,警方进入调查的时候,根据视频内容,应该已经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停车场纠纷,而是涉及对一个种族的歧视攻击。

问题是,当调查结论出来,警方发布第一个通报的时候,在表明不起诉的同时,非但没有对种族主义歧视言论进行谴责,反而严辞攻击留言的网民,形成了相当大的不对称,让主基调变了形。

对这个问题,列治文市议员区泽光在发起人记者招待会上有相当中肯和到位的批评。警方这个声明与他们要尽快结束这个案例或者风波的初衷相反,激发公众更大的气愤。除此以外,警方对不起诉的理由一概不提,而归入个人隐私范畴,令人实在无法信服。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视频发生后,除了一些政客非常零星的表态之外,基本可以用“沉默”来加以形容。

要知道,加拿大是一个采取多元文化政策的国家,也是一个号称对种族歧视零容忍的国家,况且又在大选期间,政客“集体沉默”显然反常。这不是因为事件没有传播广度,几乎各大媒体都报道了视频风波,国外网友反响也相当激烈。

要知道,当年多伦多伊斯兰教母女控诉遭遇歧视攻击的“假新闻”,全国政客在警方调查前就强烈谴责,总理更是信誓旦旦要打抱不平。如今这个种族歧视攻击视频,是货真价实的存在,但政客们竟然放弃表达“政治正确”的机会,让种族歧视言论发布者的“不后悔、不道歉”流传在社会舆论中,这显然也是双重标准,由此激发了更多民意“公愤”。

我这里想提出的是,加拿大主流舆论和华人社区自己,都出现了一些定位的问题,那就是将大陆来的新移民,与华人社区的其他人群割裂,把新移民同中国或者中国政府划等号,极端的舆论甚至将新移民与“间谍“挂钩。这是相当错误的偏见,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隐性排外“。根据这样的逻辑,为这些新移民说话,就变成了”为外国人说话“,”为中国政府说话“,“会失去选票”。

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就更加说明,联署签名反对种族主义言论更加势在必行。华人社区更加应该团结起来,不要被分化。因为一旦排华发生,港台和本地生的移民都不会被区别对待。

最近的例子是,纽约时报编辑Michael Luo和其女儿(都是土生华裔)在街头遭遇种族歧视言论攻击,他的女儿不解地问:爸爸,我连中国都没去过,为何他要我们滚回中国去?这位编辑文章一出,引发巨大反响。看看那些留言就知道,美国亚裔遭受的歧视有多大。

也有人说,那位老太是泼妇骂街,不值得大张旗鼓。上述编辑遭遇的也是街头歧视,而历史上的反华风潮,都是从街头而起的。对于老太,骂人的形象虽然可憎,但我仍然对她的无知感到可怜。

对于她,最终是可以得到宽容谅解的,但是,她所传递的种族歧视言论和传递的信息,却没有任何可以宽容之处,这两者无法混淆。加拿大政客们如果对这样的种族歧视言论“沉默”,就是对多元文化政策的一种亵渎,对人权宪章的一种嘲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作者:丁果

来源:高度周刊

平台:北美报告

微信ID:Canadanews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