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丨从窝窝头到清蒸多宝鱼:饭桌儿上的时代记忆

那些与粮食有关的北京记忆都在这了。

记者 | 蔡星卓

大磨坊文创园外景。

海鲜、鸡汁、麻辣、香菇……如果你听说过天坛牌方便面,可能对北京大磨坊面粉厂也并不陌生。位于今日北京南中轴线上的大磨坊面粉厂,前身可追溯至1918年创建的天民机制面粉厂,于2014年宣布转型。虽告别了昔日粮食运进来,再变成面粉运出去的场景,大概对它有印象的北京人都很难忘记它曾经是怎样满足了他们的口腹之欲——上世纪80到90年代,北京市粮食工业公司引进了首条油炸方便面生产线,大磨坊面粉厂生产的“天坛牌”方便面,曾经热销一时,成为很多北京人记忆中难忘的美味。

建于唐山大地震后的厂房被改造,但记忆被搬进来。在北京大磨坊面粉公司的原址上,关于粮食的记忆被浓缩于首都粮食博物馆的陈列之中:被称为“京城粮道”的京杭大运河、开漕节盛况、创建于1915年的大和恒老粮店、胡同里的和顺居小酒馆,以及勾起无数人回忆的粮票……展览从寻根开始,从主要作物的起源,到帝都漕运,再到作为民生保障的首都粮仓,以及粮食的未来。粮食,与北京这座城市的渊源,在展览的细枝末节中被呈现出来。无论你生于什么年代,也许你都能找到当年母亲端上桌的一顿饭菜,与饭菜背后的时代印记。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首都粮食博物馆以旧时的面粉二厂原址为基础建立。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首都粮食博物馆开始免费对公众开放。
古人对粮食的理解。
现场有许多实物展示。展览的开始部分,可见四齿铁叉、锄头、二齿锄、三齿木草叉等。
古代的碾米机谷砻,也称砻磨。
北京大和恒创建于1915年。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和恒是粮店中的龙头企业,曾与全聚德、瑞蚨祥等知名商号、企业齐名。根据资料记载,北平解放前夕,到大和恒排队买粮的人曾达到千人之多。
在北京建都始于辽代,之后的金、元、明、清四代,北京均作为国都,粮食供应主要依靠运河漕运。也因此,运河漕运见证了中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调”的历史。
开漕节盛况模型。运河开漕节始于明代,源于祭坝、祭祀吴仲等,是古代北京通州独有的大型文化活动。
北运河通州段两岸风景。
展览现场。
展览另设番外篇,陈列了很多老照片,此为解放前北平(北京)物资匮乏,粮价飞涨,百姓买粮困难的景象。
微缩模型介绍了耕种小麦的场景。“寒露至霜降,种麦不慌张”。秋季是北京冬小麦种植的季节。
来参观的人们,多徘徊在粮票的展区里,这里有他们关于粮食最为熟悉的记忆。
北新桥粮店的模拟景观。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随着粮票、粮证的发放,国营粮店应运而生,出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包含很多原始物件。
民国年间北平商业景象。
展览现场。
上世纪50-90年代粮食系统工作证。
展览现场的互动区域,罗列了从60年代到千禧年后,百姓家里桌上常见的家常菜。
展览现场。
面食陈列墙。
实物陈列。
展览现场。
2019年的世界粮食日,首都粮食博物馆开始面向公众开放。
展览现场。
展览共分为两层,此为二层入口。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