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降成本三年来成效显著,未来企业减负有赖制度创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降成本三年来成效显著,未来企业减负有赖制度创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指出,政府推动降成本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节点,降成本应从“主要靠减负”转向“主要靠创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刘林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日前表示,由政府主导的降成本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节点。一方面,减负政策空间已大幅收窄,难以应对新的降成本需求;另一方面,国内外各类不确定性不断加大,创新转型迫在眉睫。财科院建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政府的制度创新带动企业创新,形成降成本合力。

财科院周二发布《2019 年“降成本”总报告》称,在持续三年政策式降成本后,企业减负的获得感有所增强,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人工、物流、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仍然保持上升态势。

自2016年起,财科院已连续四年组织开展“降成本”调研活动,今年财科院实地调研省份19个,调研市县30个,座谈和走访企业203家,线上调研有效样本12000份。

调查结果显示,与2018年相比,2019年认为“税费负担较轻”的企业占比提高了2.3个百分点,认为“税费负担合理”的企业占比提高3.4个百分点,认为“税费负担较重”的企业占比下降了3.8个百分点,认为“税费负担非常重”的企业占比下降了1.8 个百分点。

有50%的企业认为“税费负担较为合理”,同时也有37.0%的企业认为“税费负担较重”,认为非常轻和重的企业占比分别为10.3%和2.7%。此外,有85%的企业认为近三年税费负担在下降,其中12.2%的企业认为税费负担大幅下降,72.9%的企业认为企业税费负担“小幅下降”,同时也有15%的企业认为税费负担有所“上升”。

财科院指出,政府已有的降成本思路和手段难以完成降成本目标所需。从长远计,仅依靠政府推动的政策式降成本不可持续,应尽快转向改革式降成本,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全面创新,实现成本结构长远、持续的合理安排,从根本上化解高成本压力。

“这就需要更加彻底的要素市场化改革来解决。”财科院院长刘尚希在报告发布会上说,“以行政命令形式直接规定某个时期企业可享受优惠或直接下调某些要素价格的做法,在短期内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效果,但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市场规律,从长远看并不可持续。”

财科院在报告中提出,把降成本融入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中,用制度创新带动企业创新,形成降成本合力。具体来说,一是制度创新要将降成本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二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结合起来;三是降低税收负担要与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四是降低不合理的人工成本要与社会领域的改革结合起来;五是降低融资成本要与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六是降低企业用能与物流成本要与推动能源与交通运输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对于企业自身,财科院调研发现,企业主动降成本意识不足。在三年多的降成本中,政府降成本政策执行到位后,出现了一些企业依赖心理重,不断呼吁政府出台更多降成本政策的现象。

财科院表示,政府降成本只能帮助企业降低外部不合理成本,但更多的成本需要企业通过自身创新和努力去消化。财科院建议,政府如何在降成本的同时,激励企业增强自主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主动性地消化成本,是下一步降成本工作需要着重考虑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政策都是减负的政策,从不同角度去帮助企业减负,减轻它的负担,以至于有的企业预期减税降费永远在路上。”刘尚希说,“但是,减负的政策空间越来越小。比如减税降费,明年怎么办?今年减了两万亿,明年能减三万亿吗?后年怎么办?如果按照减税降费永远在路上这么一个逻辑,是不是直到减没了为止?那财政就会出严重的问题。”

综合过去三年样本企业数据,财科院发现,“企业纳税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值为2.78%,“企业纳税总额占企业综合成本费用的比重”均值为2.48%,“增值税与营业收入的比值”的均值为 1.87%,三者均呈稳步下降态势。

不过,企业诉讼费金额逐年增大,占营业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企业融资规模不断上升,短期贷款利率持续下降,长期贷款利率不断上升;企业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物价隐性上升时主要原因;企业物流成本上升,人工成本上升时其主要影响因素;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明显;企业用能用地成本增速明显回落;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尚未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外向型企业已经感受到成本压力,各地相继出台稳外贸和稳外资的政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降成本三年来成效显著,未来企业减负有赖制度创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指出,政府推动降成本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节点,降成本应从“主要靠减负”转向“主要靠创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刘林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日前表示,由政府主导的降成本已经到了转型的关键节点。一方面,减负政策空间已大幅收窄,难以应对新的降成本需求;另一方面,国内外各类不确定性不断加大,创新转型迫在眉睫。财科院建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政府的制度创新带动企业创新,形成降成本合力。

财科院周二发布《2019 年“降成本”总报告》称,在持续三年政策式降成本后,企业减负的获得感有所增强,税费成本、融资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人工、物流、原材料等要素成本仍然保持上升态势。

自2016年起,财科院已连续四年组织开展“降成本”调研活动,今年财科院实地调研省份19个,调研市县30个,座谈和走访企业203家,线上调研有效样本12000份。

调查结果显示,与2018年相比,2019年认为“税费负担较轻”的企业占比提高了2.3个百分点,认为“税费负担合理”的企业占比提高3.4个百分点,认为“税费负担较重”的企业占比下降了3.8个百分点,认为“税费负担非常重”的企业占比下降了1.8 个百分点。

有50%的企业认为“税费负担较为合理”,同时也有37.0%的企业认为“税费负担较重”,认为非常轻和重的企业占比分别为10.3%和2.7%。此外,有85%的企业认为近三年税费负担在下降,其中12.2%的企业认为税费负担大幅下降,72.9%的企业认为企业税费负担“小幅下降”,同时也有15%的企业认为税费负担有所“上升”。

财科院指出,政府已有的降成本思路和手段难以完成降成本目标所需。从长远计,仅依靠政府推动的政策式降成本不可持续,应尽快转向改革式降成本,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全面创新,实现成本结构长远、持续的合理安排,从根本上化解高成本压力。

“这就需要更加彻底的要素市场化改革来解决。”财科院院长刘尚希在报告发布会上说,“以行政命令形式直接规定某个时期企业可享受优惠或直接下调某些要素价格的做法,在短期内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效果,但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市场规律,从长远看并不可持续。”

财科院在报告中提出,把降成本融入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中,用制度创新带动企业创新,形成降成本合力。具体来说,一是制度创新要将降成本与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二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要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结合起来;三是降低税收负担要与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四是降低不合理的人工成本要与社会领域的改革结合起来;五是降低融资成本要与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六是降低企业用能与物流成本要与推动能源与交通运输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对于企业自身,财科院调研发现,企业主动降成本意识不足。在三年多的降成本中,政府降成本政策执行到位后,出现了一些企业依赖心理重,不断呼吁政府出台更多降成本政策的现象。

财科院表示,政府降成本只能帮助企业降低外部不合理成本,但更多的成本需要企业通过自身创新和努力去消化。财科院建议,政府如何在降成本的同时,激励企业增强自主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主动性地消化成本,是下一步降成本工作需要着重考虑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政策都是减负的政策,从不同角度去帮助企业减负,减轻它的负担,以至于有的企业预期减税降费永远在路上。”刘尚希说,“但是,减负的政策空间越来越小。比如减税降费,明年怎么办?今年减了两万亿,明年能减三万亿吗?后年怎么办?如果按照减税降费永远在路上这么一个逻辑,是不是直到减没了为止?那财政就会出严重的问题。”

综合过去三年样本企业数据,财科院发现,“企业纳税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值为2.78%,“企业纳税总额占企业综合成本费用的比重”均值为2.48%,“增值税与营业收入的比值”的均值为 1.87%,三者均呈稳步下降态势。

不过,企业诉讼费金额逐年增大,占营业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企业融资规模不断上升,短期贷款利率持续下降,长期贷款利率不断上升;企业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物价隐性上升时主要原因;企业物流成本上升,人工成本上升时其主要影响因素;企业原材料成本上升明显;企业用能用地成本增速明显回落;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尚未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外向型企业已经感受到成本压力,各地相继出台稳外贸和稳外资的政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