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上海酒博会上,宋书玉都说了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上海酒博会上,宋书玉都说了什么?

行业周期、香型竞争、厂商关系、外部影响,宋书玉解读行业哪些关切?

文 | 云酒团队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于本月在上海召开。酒类代表产区有关领导、名酒企业掌门人齐聚一堂,展开一场高层次酒业对话,对产业发展的当下趋势与深层次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思考性和启发性。

酒博会期间,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在各个论坛及活动上,发表了一系列观点,如果将这些观点与产业背景做一个系统性的联系,便会有更多收获。

关于行业周期:2020年,可能进入调整阶段

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进入2019年,一些数据令人对产业发展前景及周期性表现持保留态度。

2019年1至8月,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508.33万千升,同比增长1.27%。但除四川省白酒产量同比增长7.67%之外,包括贵州、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传统白酒生产大省份均出现5%以上的产量下滑。

从目前陆续发布的三季报来看,一些白酒上市公司虽仍保持可观的增长幅度,但相较去年同期,已有收紧态势。如顺鑫农业营收增幅20.19%,净利润增幅23.93%,其2018年营收增长2.9%,其中白酒业务增长43.82%,净利润增长68.78%;水井坊营收增长11.89%,净利润增长38.13%,其2018年全年的营收和净利增幅分别为37.62%和72.72%。

在上市公司之外,行业的调整迹象显露得更加明显。1至8月,纳入到国家统计局范畴的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175家,其中亏损企业146个,企业亏损面已达到12.43%。

宋书玉表示,在2012年至2016年,酒类产业经历了“深度调整”的寒冬期,大量酒企在此过程中遭遇了剧烈的下跌过程,至2016年,酒业触底反弹,尤其是在高端酒市场表现尤为突出,价格结构、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都取得了较好增长。

“但纵观来看,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压力,”宋书玉认为,一个产业的成长往往具有周期性,预测到2020年,白酒产业会遇到一些“在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有可能进入调整阶段。“当然,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比较缓和的调整,能够为酒业带来一个长远的、更好的发展机遇。”

关于香型竞争:浓香型白酒的价值提升路径

以浓、清、酱为代表的中国白酒基本香型划分,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对产业提升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现阶段,随着人们消费意识、消费方式的巨大飞跃,香型已不仅局限于技术范畴,更成为一种消费属性和消费价值,人们对不同香型的认识理解,对这一香型品类的市场表现,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目前,浓、清、酱三大基本香型,正在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浓香型白酒具有极强的市场适应性和消费接受度,在整个白酒市场中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酱香型白酒的高端价值为市场所认可,其产量仅占白酒总产量4%,利润份额却超过三分之一;清香型白酒的干净、健康和国际化优势正在快速放大,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这种香型竞争的背景下,本次上海酒博会举办了“品质与价值”中国浓香白酒高峰论坛。宋书玉在论坛上表示,浓香型白酒虽占市场份额最大,但“高端产品市场占比少”,这是一个关乎浓香型白酒品质与价值表达的关键问题。

以“表达”提升市场价值表现,宋书玉为浓香型白酒指出了三个具体路径,即从“老与新”“长与短”“多与少”三个维度着手,加快构建浓香型白酒价值表达的标准体系。

例如,以窖龄认定标准表达窖龄的老与新,以年份酒标准表达酒龄的老与新;以工艺和分级标准表达发酵期、原酒等级的长与短;以产品等级标准、标签标注标准表达高品质浓香型白酒的多与少。通过这样一套标准体系的完善建立,让市场对浓香型白酒价值有更加全面、深刻和准确的认识。

从宋书玉的观点来看,白酒香型竞争,远未到大盘落定之时,以消费者认知的引导和培育为关键竞争点,香型之战接下来还有很多变化的可能与空间。

关于厂商关系:酒企与酒商之间要更好地互动

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博弈,是行业长期发展中的一条隐形主线,目前,在一系列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酒业厂商关系正处于一个较为“紧张”的阶段。

处于强势地位的酒企,往往以对经销商的强制性、惩罚性手段,达到优化市场质量的目标。而处于较弱势地位的经销商,在议价、打款、库存等方面的被动性表现,导致其无法有效地维护和运营市场,这一矛盾实则不利于行业的健康持久发展。

正是出于对厂商关系的这种辩证思考,本次酒博会突出了一大变革。宋书玉表示,以往的酒博会更偏重于酿造企业的品牌展示,而在品牌与品牌运营商之间的互动较少。今年酒博会评选出70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酒商”,同时在全国各地定向征集了超过5万名酒商参展,这让经销商与酒企之间,有很多互动的环节与机会,成为本次酒博会的一大突出亮点。

对于厂商关系这一命题,宋书玉认为,必须要肯定和提升经销商的价值。

“酒商是酒类产业最核心的环节之一,中国酒商是中国酒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宋书玉表示,在酒文化传播,酒业专业知识的科普推广、特别是消费者服务等方面,酒商都扮演着不可替代、至为重要的角色。通过厂商之间的有效互动,使经销商的上述功能价值得到提升,由厂商关系的优化,促成酒业与市场关系,酒业与消费者关系的升级,这是接下来行业面对调整影响的一个重要动作。

关于外部影响:要紧紧抓住品质升级的机会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提出消费税征收将从生产环节后移至批发零售环节。这一方案的公布,随即引起业界对酒类消费税调整的广泛猜想。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计2546家,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8122.74亿元,同比增长10.20%;其中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445家,完成销售收入5363.83亿元,同比增长12.88%。如果按照批发和零售价格计量,酒类市场规模将大幅增加,仅白酒体量便可突破万亿,消费税征收环节的后移,意味着酒类征税基数扩大。

中金公司预计,如果增加12%的消费税,白酒消费税或将增加322至515亿元,经销商批发环节将承担流通环节此项新增税负的20至30%,规模超过100亿。

对于业界的这种担忧,宋书玉表示,基于目前的行业实际情况来看,如果要实施消费税调整,尚需很多的前期调整工作,“未来可能不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太大影响,核心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紧紧抓住品质升级的机会来做提升。”

相比于税收政策可能带来的外部影响,宋书玉认为,酒业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变革调整,聚焦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与格局。如本次酒博会在此前“世界十大烈酒产区”的基础上,又评出了43个世界美酒产区,并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一起,与重点名酒产区政府共建酒都酒城、名县名镇。

“产区和岁月是世界名酒最重要的两大价值,”宋书玉表示,通过协会、政府和酒企的协同行动,推进名酒产区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进一步围绕产区标准体系建设发力,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联动发展,这对于酒业后续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才更具决定性作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上海酒博会上,宋书玉都说了什么?

行业周期、香型竞争、厂商关系、外部影响,宋书玉解读行业哪些关切?

文 | 云酒团队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于本月在上海召开。酒类代表产区有关领导、名酒企业掌门人齐聚一堂,展开一场高层次酒业对话,对产业发展的当下趋势与深层次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思考性和启发性。

酒博会期间,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在各个论坛及活动上,发表了一系列观点,如果将这些观点与产业背景做一个系统性的联系,便会有更多收获。

关于行业周期:2020年,可能进入调整阶段

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发展,进入2019年,一些数据令人对产业发展前景及周期性表现持保留态度。

2019年1至8月,全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508.33万千升,同比增长1.27%。但除四川省白酒产量同比增长7.67%之外,包括贵州、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传统白酒生产大省份均出现5%以上的产量下滑。

从目前陆续发布的三季报来看,一些白酒上市公司虽仍保持可观的增长幅度,但相较去年同期,已有收紧态势。如顺鑫农业营收增幅20.19%,净利润增幅23.93%,其2018年营收增长2.9%,其中白酒业务增长43.82%,净利润增长68.78%;水井坊营收增长11.89%,净利润增长38.13%,其2018年全年的营收和净利增幅分别为37.62%和72.72%。

在上市公司之外,行业的调整迹象显露得更加明显。1至8月,纳入到国家统计局范畴的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175家,其中亏损企业146个,企业亏损面已达到12.43%。

宋书玉表示,在2012年至2016年,酒类产业经历了“深度调整”的寒冬期,大量酒企在此过程中遭遇了剧烈的下跌过程,至2016年,酒业触底反弹,尤其是在高端酒市场表现尤为突出,价格结构、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都取得了较好增长。

“但纵观来看,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压力,”宋书玉认为,一个产业的成长往往具有周期性,预测到2020年,白酒产业会遇到一些“在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有可能进入调整阶段。“当然,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比较缓和的调整,能够为酒业带来一个长远的、更好的发展机遇。”

关于香型竞争:浓香型白酒的价值提升路径

以浓、清、酱为代表的中国白酒基本香型划分,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对产业提升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现阶段,随着人们消费意识、消费方式的巨大飞跃,香型已不仅局限于技术范畴,更成为一种消费属性和消费价值,人们对不同香型的认识理解,对这一香型品类的市场表现,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目前,浓、清、酱三大基本香型,正在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浓香型白酒具有极强的市场适应性和消费接受度,在整个白酒市场中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酱香型白酒的高端价值为市场所认可,其产量仅占白酒总产量4%,利润份额却超过三分之一;清香型白酒的干净、健康和国际化优势正在快速放大,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这种香型竞争的背景下,本次上海酒博会举办了“品质与价值”中国浓香白酒高峰论坛。宋书玉在论坛上表示,浓香型白酒虽占市场份额最大,但“高端产品市场占比少”,这是一个关乎浓香型白酒品质与价值表达的关键问题。

以“表达”提升市场价值表现,宋书玉为浓香型白酒指出了三个具体路径,即从“老与新”“长与短”“多与少”三个维度着手,加快构建浓香型白酒价值表达的标准体系。

例如,以窖龄认定标准表达窖龄的老与新,以年份酒标准表达酒龄的老与新;以工艺和分级标准表达发酵期、原酒等级的长与短;以产品等级标准、标签标注标准表达高品质浓香型白酒的多与少。通过这样一套标准体系的完善建立,让市场对浓香型白酒价值有更加全面、深刻和准确的认识。

从宋书玉的观点来看,白酒香型竞争,远未到大盘落定之时,以消费者认知的引导和培育为关键竞争点,香型之战接下来还有很多变化的可能与空间。

关于厂商关系:酒企与酒商之间要更好地互动

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博弈,是行业长期发展中的一条隐形主线,目前,在一系列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酒业厂商关系正处于一个较为“紧张”的阶段。

处于强势地位的酒企,往往以对经销商的强制性、惩罚性手段,达到优化市场质量的目标。而处于较弱势地位的经销商,在议价、打款、库存等方面的被动性表现,导致其无法有效地维护和运营市场,这一矛盾实则不利于行业的健康持久发展。

正是出于对厂商关系的这种辩证思考,本次酒博会突出了一大变革。宋书玉表示,以往的酒博会更偏重于酿造企业的品牌展示,而在品牌与品牌运营商之间的互动较少。今年酒博会评选出70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酒商”,同时在全国各地定向征集了超过5万名酒商参展,这让经销商与酒企之间,有很多互动的环节与机会,成为本次酒博会的一大突出亮点。

对于厂商关系这一命题,宋书玉认为,必须要肯定和提升经销商的价值。

“酒商是酒类产业最核心的环节之一,中国酒商是中国酒业发展的重要贡献者,”宋书玉表示,在酒文化传播,酒业专业知识的科普推广、特别是消费者服务等方面,酒商都扮演着不可替代、至为重要的角色。通过厂商之间的有效互动,使经销商的上述功能价值得到提升,由厂商关系的优化,促成酒业与市场关系,酒业与消费者关系的升级,这是接下来行业面对调整影响的一个重要动作。

关于外部影响:要紧紧抓住品质升级的机会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改革推进方案》,提出消费税征收将从生产环节后移至批发零售环节。这一方案的公布,随即引起业界对酒类消费税调整的广泛猜想。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酿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计2546家,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8122.74亿元,同比增长10.20%;其中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445家,完成销售收入5363.83亿元,同比增长12.88%。如果按照批发和零售价格计量,酒类市场规模将大幅增加,仅白酒体量便可突破万亿,消费税征收环节的后移,意味着酒类征税基数扩大。

中金公司预计,如果增加12%的消费税,白酒消费税或将增加322至515亿元,经销商批发环节将承担流通环节此项新增税负的20至30%,规模超过100亿。

对于业界的这种担忧,宋书玉表示,基于目前的行业实际情况来看,如果要实施消费税调整,尚需很多的前期调整工作,“未来可能不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太大影响,核心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紧紧抓住品质升级的机会来做提升。”

相比于税收政策可能带来的外部影响,宋书玉认为,酒业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变革调整,聚焦于高质量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与格局。如本次酒博会在此前“世界十大烈酒产区”的基础上,又评出了43个世界美酒产区,并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一起,与重点名酒产区政府共建酒都酒城、名县名镇。

“产区和岁月是世界名酒最重要的两大价值,”宋书玉表示,通过协会、政府和酒企的协同行动,推进名酒产区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进一步围绕产区标准体系建设发力,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联动发展,这对于酒业后续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才更具决定性作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