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访谈节目到底怎样做才能活下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访谈节目到底怎样做才能活下去?

华少在《今晚九点见》中就感慨过,节目在策划时曾被质疑:这个社交网络发达的时代,根本不需访谈节目。

文 | 猫影文娱 金起伏

不管如何修改底色,访谈节目的式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加上浓厚的真人秀色彩,观众对明星的好奇也远不如微博上的八卦来的实在。

几年前,《康熙来了》和《超级访问》两档访谈节目相继停播,意味着演播室访谈的黄金年代已经结束。这两年《奇遇人生》《今晚九点见》《仅三天可见》这类的节目打破演播室模式,探索“访谈+”多种元素混搭风格,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并没有找到普适的方向。

但是,对访谈节目来说,嘉宾是有限的,形式是有限的,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却是无限的,想要继续节目的辉煌,必须重新开始从根本上思考访谈节目的定位和气质。

棚内时期的“洗白秀”

电视访谈节目曾经是所有综艺节目类型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十几年前,信息的传播渠道有限,娱乐形式基本以电视为主,电视访谈是观众深入了解明星最直接的渠道,不少观众都是通过一档访谈节目了解明星的成长故事,这些明星不为人知的经历成了早期访谈节目最主要的内容。

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播渠道逐渐爆发,到了2005年,《艺术人生》式访谈节目逐渐衰落。冯巩调侃朱军的那句“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情煽”是这些节目的惯用套路,让观众很快开始审美疲劳,这也是《艺术人生》式访谈节目衰落的信号。

在老艺术家的故事被说遍了之后,嘉宾的邀请成了访谈节目的突破口。以年轻明星为代表的《鲁豫有约》正在经历着辉煌的时光,很多之前没有“资格”去《艺术人生》的明星们成了新面孔,像章子怡、成龙、房祖名这些大牌都给了观众新鲜感。

而另一档高端访谈录《杨澜访谈录》则走高端路线,像国外的苏菲玛索、汤姆克鲁斯这些明星的来华更带给观众不少高级感。但这种明星效应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嘉宾请的差不多了,节目的优势也就消失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观众开始不满足于明星讲故事的节目,这些事实他们可以从各个渠道得知,他们需要更多的“梗”,无论是欧美的脱口秀还是日韩的恶搞综艺,都为国内观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所以很大胆的《康熙来了》成功填补了观众的空白,《康熙来了》素来以大尺度、劲爆话题为主,至今仍然保留着很多明星的名场面。

内地则出现了小清新版《康熙来了》,《超级访问》在李静和戴军的带领下,以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明星嘉宾放松下来,不煽情、不上价值,可以说是第一波给明星立接地气人设的节目。

但随着《康熙来了》和《超级访问》的相继停播,最普遍的一种解释认为,访谈节目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娱乐形式。相比老套的一问一答,观众更喜欢看明星在真人秀里更加真实的反应,很显然这个时候,立耿直人设的真人秀更加符合明星和观众的取向。

真人秀时代的质感升级

真人秀的兴起让明星的隐私和个性几乎全方位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也成了访谈节目的威胁,毕竟棚内的几个小时怎么比得上十几天完全暴露在镜头下的信息量。

访谈+真人秀的模式已成趋势,很快就有不少节目进行了尝试。而在这个阶段,访谈节目比的不再是信息量而是“质感”。

所以《奇遇人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近三天可见》是聊相处、聊人性,这不仅考验的是节目本身的底色,更重要的是要匹配足够有质感的嘉宾。

作为去年口碑爆棚的节目,今年的《奇遇人生》除了刘雯参加的那一期节目外,其实都在遭遇着这种嘉宾“质感”与节目气质不匹配的问题。

电影、电视剧有选角的问题,综艺节目同样需要有选角的考量,如果嘉宾的“质感”错了,综艺也会走偏。像第一期的杨颖,很明显就没有《奇遇人生》的质感,她本身的厚度不够,这不是节目深挖可以解决的。

《仅三天可见》更在意的是相处,三天究竟能不能了解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但在快餐化的综艺节目里,反而透露了太多的内容。这个时候节目不是给出答案的人,而是抛出问题的那个。比如于正作为嘉宾的那期节目,看完节目的观众不但没有理解于正,反而让观众对他这个人再一次的进行思考。

访谈节目应该怎么做?

华少在《今晚九点见》中就感慨过,节目在策划时曾被质疑:这个社交网络发达的时代,根本不需访谈节目。

真人秀时代,明星已经没有秘密,对于明星们的八卦,网瘾观众们掌握的比一些娱乐记者还丰富,访谈节目不再需要猎奇,既然事实的内容无法满足观众,那访谈节目就更应该在意观点的输出,在意主持人与嘉宾的碰撞。

人与人之间最本身的交流其实最有魅力,像1989年的粤语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不仅是内容和题材风格大胆,更是有黄霑、倪匡、蔡澜三位才子和嘉宾的不停碰撞。关之琳就曾在节目里大谈感情观,虽然内容引发诸多争议,但这种讨论度恰恰是如今的访谈节目做缺少的。

像《十三邀》《圆桌派》的这类的节目,虽然每期也请来明星嘉宾,但讨论的不止是明星本身的故事,更在的是明星对一个话题的看法,嘉宾与主持人之间不是倾听和被倾听的角色,而是讨论的角色,这种碰观点的碰撞也是单一访谈节目的新思路。

虽然明星永远是访谈节目的王牌,可纵向深挖无法继续之后,访谈节目不如试试横向的,在合适的氛围和质感里,深挖明星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其实也是打碎本身,重立人设的过程,毕竟碎片信息时代,观众已经很难认真去听一个人的故事了。

明星之外,访谈节目的视角还可以更宽阔些,像《立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透明人》都是社会话题的尝试,访谈也是新闻的一种,最终都要归回新闻本身。

所以其实不是访谈节目本身式微,而是节目的内容需要更丰富,《奇遇人生》《仅三天可见》等一些新节目已经让观众看到了访谈节目更多的可能性和亮点。

《康熙来了》最后一期的时候,在已经关闭灯光的摄影棚中,蔡康永和小S含泪牵手向观众道再见的剪影被电视定格,好似一个时代的落幕。但在《康熙》之后,蔡康永和小S仍然在做不同形式的访谈节目。

时代终究会落幕,访谈节目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访谈节目到底怎样做才能活下去?

华少在《今晚九点见》中就感慨过,节目在策划时曾被质疑:这个社交网络发达的时代,根本不需访谈节目。

文 | 猫影文娱 金起伏

不管如何修改底色,访谈节目的式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即使加上浓厚的真人秀色彩,观众对明星的好奇也远不如微博上的八卦来的实在。

几年前,《康熙来了》和《超级访问》两档访谈节目相继停播,意味着演播室访谈的黄金年代已经结束。这两年《奇遇人生》《今晚九点见》《仅三天可见》这类的节目打破演播室模式,探索“访谈+”多种元素混搭风格,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并没有找到普适的方向。

但是,对访谈节目来说,嘉宾是有限的,形式是有限的,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却是无限的,想要继续节目的辉煌,必须重新开始从根本上思考访谈节目的定位和气质。

棚内时期的“洗白秀”

电视访谈节目曾经是所有综艺节目类型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十几年前,信息的传播渠道有限,娱乐形式基本以电视为主,电视访谈是观众深入了解明星最直接的渠道,不少观众都是通过一档访谈节目了解明星的成长故事,这些明星不为人知的经历成了早期访谈节目最主要的内容。

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播渠道逐渐爆发,到了2005年,《艺术人生》式访谈节目逐渐衰落。冯巩调侃朱军的那句“套近乎,忆童年,拿照片,把情煽”是这些节目的惯用套路,让观众很快开始审美疲劳,这也是《艺术人生》式访谈节目衰落的信号。

在老艺术家的故事被说遍了之后,嘉宾的邀请成了访谈节目的突破口。以年轻明星为代表的《鲁豫有约》正在经历着辉煌的时光,很多之前没有“资格”去《艺术人生》的明星们成了新面孔,像章子怡、成龙、房祖名这些大牌都给了观众新鲜感。

而另一档高端访谈录《杨澜访谈录》则走高端路线,像国外的苏菲玛索、汤姆克鲁斯这些明星的来华更带给观众不少高级感。但这种明星效应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嘉宾请的差不多了,节目的优势也就消失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观众开始不满足于明星讲故事的节目,这些事实他们可以从各个渠道得知,他们需要更多的“梗”,无论是欧美的脱口秀还是日韩的恶搞综艺,都为国内观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所以很大胆的《康熙来了》成功填补了观众的空白,《康熙来了》素来以大尺度、劲爆话题为主,至今仍然保留着很多明星的名场面。

内地则出现了小清新版《康熙来了》,《超级访问》在李静和戴军的带领下,以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明星嘉宾放松下来,不煽情、不上价值,可以说是第一波给明星立接地气人设的节目。

但随着《康熙来了》和《超级访问》的相继停播,最普遍的一种解释认为,访谈节目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娱乐形式。相比老套的一问一答,观众更喜欢看明星在真人秀里更加真实的反应,很显然这个时候,立耿直人设的真人秀更加符合明星和观众的取向。

真人秀时代的质感升级

真人秀的兴起让明星的隐私和个性几乎全方位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也成了访谈节目的威胁,毕竟棚内的几个小时怎么比得上十几天完全暴露在镜头下的信息量。

访谈+真人秀的模式已成趋势,很快就有不少节目进行了尝试。而在这个阶段,访谈节目比的不再是信息量而是“质感”。

所以《奇遇人生》是见天地、见众生,《近三天可见》是聊相处、聊人性,这不仅考验的是节目本身的底色,更重要的是要匹配足够有质感的嘉宾。

作为去年口碑爆棚的节目,今年的《奇遇人生》除了刘雯参加的那一期节目外,其实都在遭遇着这种嘉宾“质感”与节目气质不匹配的问题。

电影、电视剧有选角的问题,综艺节目同样需要有选角的考量,如果嘉宾的“质感”错了,综艺也会走偏。像第一期的杨颖,很明显就没有《奇遇人生》的质感,她本身的厚度不够,这不是节目深挖可以解决的。

《仅三天可见》更在意的是相处,三天究竟能不能了解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但在快餐化的综艺节目里,反而透露了太多的内容。这个时候节目不是给出答案的人,而是抛出问题的那个。比如于正作为嘉宾的那期节目,看完节目的观众不但没有理解于正,反而让观众对他这个人再一次的进行思考。

访谈节目应该怎么做?

华少在《今晚九点见》中就感慨过,节目在策划时曾被质疑:这个社交网络发达的时代,根本不需访谈节目。

真人秀时代,明星已经没有秘密,对于明星们的八卦,网瘾观众们掌握的比一些娱乐记者还丰富,访谈节目不再需要猎奇,既然事实的内容无法满足观众,那访谈节目就更应该在意观点的输出,在意主持人与嘉宾的碰撞。

人与人之间最本身的交流其实最有魅力,像1989年的粤语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不仅是内容和题材风格大胆,更是有黄霑、倪匡、蔡澜三位才子和嘉宾的不停碰撞。关之琳就曾在节目里大谈感情观,虽然内容引发诸多争议,但这种讨论度恰恰是如今的访谈节目做缺少的。

像《十三邀》《圆桌派》的这类的节目,虽然每期也请来明星嘉宾,但讨论的不止是明星本身的故事,更在的是明星对一个话题的看法,嘉宾与主持人之间不是倾听和被倾听的角色,而是讨论的角色,这种碰观点的碰撞也是单一访谈节目的新思路。

虽然明星永远是访谈节目的王牌,可纵向深挖无法继续之后,访谈节目不如试试横向的,在合适的氛围和质感里,深挖明星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其实也是打碎本身,重立人设的过程,毕竟碎片信息时代,观众已经很难认真去听一个人的故事了。

明星之外,访谈节目的视角还可以更宽阔些,像《立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透明人》都是社会话题的尝试,访谈也是新闻的一种,最终都要归回新闻本身。

所以其实不是访谈节目本身式微,而是节目的内容需要更丰富,《奇遇人生》《仅三天可见》等一些新节目已经让观众看到了访谈节目更多的可能性和亮点。

《康熙来了》最后一期的时候,在已经关闭灯光的摄影棚中,蔡康永和小S含泪牵手向观众道再见的剪影被电视定格,好似一个时代的落幕。但在《康熙》之后,蔡康永和小S仍然在做不同形式的访谈节目。

时代终究会落幕,访谈节目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