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马云最讨厌什么样的创业公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马云最讨厌什么样的创业公司?

别把融资多当成检验成功的标准。

文 | 华商韬略 杨凯

编 | 倪晨

11月17日的非洲创业者大赛总决赛上,时隔13年,马云再次担任创业大赛评委,也算过了把当老师的瘾。

当被问到如果重返二十岁或三十岁,生活在非洲会选择哪个行业时,马云回答仍然会选择电子商务、支付、物流等,因为这是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人们需要这些。

相比马云,如今的大部分创业者要幸运许多,起点也高很多。

当年,创业对于20岁的马云来说遥不可及,1984年,马云刚刚经过第三次高考,离本科线还差5分,最后因专业招生不满,才捡漏进入杭州师范学院本科。

30岁那年,还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的马云第一次创业,干的是老本行,开了杭州第一家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

1995年,31岁的马云去美国催债,因缘际遇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也正是那时,马云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具有无限可能的金矿。

回国后,马云拿出7000元,又联合妹妹、妹夫等凑了两万元,创建了“海博网络”,推出中国黄页。

之后经过两次创业失败后,当马云下定决心成立阿里巴巴、做电子商务的时候,他已经35岁了。

有市场需求的地方才有真正的商机,而马云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下决心做电子商务,也是因为他认定了人们一定会需要这些。

其实如今非洲的创业土壤,与90年代的中国大环境很像,所以马云说重返20岁,他还会选择电子商务、支付、物流等,人们需要这些。

而马云最终创业成功靠的正是对人们需求的预见性,刚需的产品和服务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马云说,钱并不是你成功的原因,只有服务和产品才会助你成功。过去的几年里整个世界都乱套了,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筹了2000万、5000万资金,听上去就像要是没筹个1000万你就是失败者。

过去几年,唾手可得的风投资金让中国的创业环境异化。创业者们不再一门心思地去研发新的产品或发掘新的服务,反而凭借赶风口、融资、烧钱等方式扩大规模并占领舆论高地,但靠流量融资这种风潮永远不是长久之计。

对此,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曾调侃说,“在中国,没100亿不好意思见人,创业成功率还不足1%。”

这样的投资模式下,投资者和创业者甚至很少关注商业模式能否走得通,商业模型是否成立,“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而ofo、锤子手机这些“裸泳者”也在浮华过后,渐渐浮出水面。

2014年前后,共享单车成为风口,甚至被誉为“新四大发明”。最受资本青睐的ofo自2015年3月收到来自唯猎资本数百万元的天使轮投资后,先后完成约10轮融资,总融资规模超过20亿美元。

但同行间激烈的军备竞赛,让ofo将精力都用在了快速扩张上,却没能在产品和服务本身建立竞争优势或者护城河,更别说盈利能力了。一旦融资吃紧,一切矛盾便开始爆发。盛极一时的ofo到头来只剩下一个烂摊子,上千万用户至今还在排队退押金。

另一方面,不懂技术的罗永浩靠贩卖情怀前后获得17亿融资,最终也没能招架住屡战屡败,疯狂试错。谁能想到怼天怼地的罗永浩有一天也会被列为失信人,被全民“消费”。

就像马云说的,“过去几年中很多初创公司因为筹集了不少资金,而自以为非常成功,自己很讨厌这样。当所有人都觉得未来前途光明时,更应该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坏事就要来了。”

别把融资多当成功,没有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终究不长久。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马云

  • 300亿蒸发,马云穿过的网红鞋,要垮了
  • 钟睒睒蝉联首富,黄峥身价飙升1600亿,马云没能进入前十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马云最讨厌什么样的创业公司?

别把融资多当成检验成功的标准。

文 | 华商韬略 杨凯

编 | 倪晨

11月17日的非洲创业者大赛总决赛上,时隔13年,马云再次担任创业大赛评委,也算过了把当老师的瘾。

当被问到如果重返二十岁或三十岁,生活在非洲会选择哪个行业时,马云回答仍然会选择电子商务、支付、物流等,因为这是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人们需要这些。

相比马云,如今的大部分创业者要幸运许多,起点也高很多。

当年,创业对于20岁的马云来说遥不可及,1984年,马云刚刚经过第三次高考,离本科线还差5分,最后因专业招生不满,才捡漏进入杭州师范学院本科。

30岁那年,还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的马云第一次创业,干的是老本行,开了杭州第一家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

1995年,31岁的马云去美国催债,因缘际遇第一次接触到互联网。也正是那时,马云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具有无限可能的金矿。

回国后,马云拿出7000元,又联合妹妹、妹夫等凑了两万元,创建了“海博网络”,推出中国黄页。

之后经过两次创业失败后,当马云下定决心成立阿里巴巴、做电子商务的时候,他已经35岁了。

有市场需求的地方才有真正的商机,而马云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下决心做电子商务,也是因为他认定了人们一定会需要这些。

其实如今非洲的创业土壤,与90年代的中国大环境很像,所以马云说重返20岁,他还会选择电子商务、支付、物流等,人们需要这些。

而马云最终创业成功靠的正是对人们需求的预见性,刚需的产品和服务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马云说,钱并不是你成功的原因,只有服务和产品才会助你成功。过去的几年里整个世界都乱套了,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筹了2000万、5000万资金,听上去就像要是没筹个1000万你就是失败者。

过去几年,唾手可得的风投资金让中国的创业环境异化。创业者们不再一门心思地去研发新的产品或发掘新的服务,反而凭借赶风口、融资、烧钱等方式扩大规模并占领舆论高地,但靠流量融资这种风潮永远不是长久之计。

对此,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曾调侃说,“在中国,没100亿不好意思见人,创业成功率还不足1%。”

这样的投资模式下,投资者和创业者甚至很少关注商业模式能否走得通,商业模型是否成立,“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而ofo、锤子手机这些“裸泳者”也在浮华过后,渐渐浮出水面。

2014年前后,共享单车成为风口,甚至被誉为“新四大发明”。最受资本青睐的ofo自2015年3月收到来自唯猎资本数百万元的天使轮投资后,先后完成约10轮融资,总融资规模超过20亿美元。

但同行间激烈的军备竞赛,让ofo将精力都用在了快速扩张上,却没能在产品和服务本身建立竞争优势或者护城河,更别说盈利能力了。一旦融资吃紧,一切矛盾便开始爆发。盛极一时的ofo到头来只剩下一个烂摊子,上千万用户至今还在排队退押金。

另一方面,不懂技术的罗永浩靠贩卖情怀前后获得17亿融资,最终也没能招架住屡战屡败,疯狂试错。谁能想到怼天怼地的罗永浩有一天也会被列为失信人,被全民“消费”。

就像马云说的,“过去几年中很多初创公司因为筹集了不少资金,而自以为非常成功,自己很讨厌这样。当所有人都觉得未来前途光明时,更应该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坏事就要来了。”

别把融资多当成功,没有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终究不长久。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