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何从“末梢”透视一座城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何从“末梢”透视一座城市?

每经智库此次发布的《2019成都市营商环境报告》,也可视作一份“成都参考”。那么,当地区域提升营商环境的经验中,又有哪些值得借鉴推广,哪些短板可以对照补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黄名扬

几天前,“优化营商环境”又双叒叕一次,成为国务院常务会“关键词”。

今年10月,首部针对营商环境优化的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出台,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落地实施。进入一个月倒计时,最近这次会议的重点,自然就放在“加快打造”和“更大力度”上。

问题是,如何“加快”?让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改革,快速触及每座城市的“神经末梢”,或许是关键所在。

今天(12月2日),每经智库发布的《2019成都市营商环境报告》(下称《报告》),就将视角对准城市营商环境改革“末梢”——

这份以全国性媒体智库为客观视角的报告,不仅定点聚焦,将一座城市单独作为观察样本,还进一步细致研究了其辖内各个区市县的营商环境。

为何聚焦成都?下沉到更微观的城市区域,其营商环境表现又如何?

注:本报告所呈现的各区(市)县营商环境得分,只用来比较各考察对象的相对关系,没有“满分”、“零分”等概念。

成都探索

优化营商环境,成都是动身较早的城市之一。

今年2月,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成都便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当时,成都提出,要全力冲刺进入全球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前列,并出台专门的行动方案。这也是成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仅一个月后,拿出的具体“路线图”。

如今,按照“路线图”努力近一年,成都交出的答卷可谓亮眼。虽然指标体系不同、评判方式有异,但在今年各大“营商环境”榜单上,成都几乎无一例外都跻身全国前十。

不仅如此,最近这次国务院常务会上专门点名,全国范围内“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重点之一,仍是企业开办便利度”——对于这一点,成都在年初也已开诚布公地指出,弥合相关指标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将是成都营商环境提升的关键。

“工作前置”的效果已逐渐显现。对标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指标体系,《报告》在成都22个区(市)县中,调研了大型、中小型以及初创企业。而成都的开办企业便利度,在7大项、21小项中,正是收获最高满意度的指标。

不过,就像血液从心脏出发,越到“神经末梢”耗时也就越长。因为历史、区位等各种原因,《报告》发现,即使整体营商环境已走在全国前列,成都内部区域间,仍有较大差异。

梯度,是成都内部差异的关键词。在成都,这种梯度又主要以城市“圈层”为划分。

《报告》发现,成都内部的营商环境,“圈层”间差异明显、“圈层”内表现接近。这同时也发出清晰提醒:

营商环境发展的不平衡,亟需破除资源过度集聚的单中心发展模式;相较而言,城市“产业生态圈”模式,或许是更平衡、更有前景的发展模式。

实际上,在优化营商环境时,这正是“卡住”许多城市的共同瓶颈。

区域摸底

要想破题,既要找准自己的“起跑点”,又要认清奔跑的“终点线”——差哪里补哪里,优化营商环境的步伐才能真正“加快”。

对标国际标准“补短板”,中国在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已连续两年实现高位跃升。在《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总体排名比去年再上升15位,名列第31名。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成都同样抱着“跳起来摸高”的心态,从一开始就对标国际化高标准,为城市营商环境优化寻找“标杆”。上海、伦敦、新加坡、香港等城市,被反复提及。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城市的目标再向下细化落地,对各个区域的营商环境“体检”必不可少。每经智库这份《报告》,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

年初,《成都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行动方案》,已从5方面给出具体“操作手册”,具体包括:

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打造产业服务示范环境、打造内陆开放领先环境以及着力构建法治化市场环境。

《报告》则以“五个环境”为主要考量维度,将其中可以被量化、属于区(市)县事权的事项“拎出来”,综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势头,为其“摸底打分”。

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赵平看来,这种摒弃感性考量指标,用“笨办法”、下“笨功夫”,力求以大量详实数据作支撑,客观科学评估区域营商环境现状的“新尝试”,值得肯定。

“相较于多家机构以不同模型做的营商环境报告,无论覆盖全国还是专注于一区的,多数都有一个通弊:数据指标偏少,主观感受较多,这并不利于得出一个客观考量结果。”相反,赵平指出,“每经智库的这份报告,完全以数据作为打分依据,避免了上述问题。”

更重要的是,汲取世行经验的同时结合成都实际,他认为,类似考量方式,对城市各区域优化营商环境,“可谓是一次实在的摸底,一面很好的镜子”。

城市镜鉴

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要得到提升,没有一个区域能够例外;同样,整个国家正努力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亟待解决改革“末梢”问题的城市,肯定不只成都一个。

每经智库此次发布的《报告》,也可视作一份“成都参考”。那么,当地区域提升营商环境的经验中,又有哪些值得借鉴推广,哪些短板可以对照补齐?

在《报告》中,成都高新区可谓一马当先:不仅总分排名第一,4个一级指标也全部位居成都22个区(市)县首位。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报告》指出,该区成立30多年,通过聚集优势资源、充分运用政策便利,经济体量与发展质量均已成为成都“一流”区域。营商环境稳居首位,也印证了经济发展与营商环境“水涨船高”的关系。

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主动创新同样不容忽视。例如,成都高新区将企业登记与社保登记合二为一,并将企业开办服务延伸到银行:只需通过银行网点专门的自助服务终端,就可快速在网上完成企业开办,还可全免刻章费和部分银行开户费。让开办企业像“网购一样方便”,这正是成都高新区追求的目标。

当然,经济后发区域也不见得就没有赶超机会。在成都各区(市)县中,《报告》发现,郊区市县表现最为亮眼的营商环境二级指标,正是经济体量和增速、经济发展态势,“后发优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创业和科技转化一项中,成都郊区市县几乎包揽最后位次。《报告》指出,这也提醒类似城市区域:在利用后发优势赶超经济的同时,也需要更注重高质量发展,而科技创新则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马亮表示,从这份评估报告来看,网络理政效能是拉开各区域之间差异的一个重点,“也是区县政府可以集中发力改善的关键领域”。

在他看来,城市区域加速优化营商环境,网络理政或许是突破口之一。

“实际上,无论是‘最多跑一次’改革,还是网络理政的政府回应,都是区(市)县政府可以迅速行动和提升的重要方面。”马亮认为,“这些方面的调整固然需要地方政府的人财物投入,但是同其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关键更加密切,也是所有区县政府都可以身体力行去实现的。”

成都22个区(市)县创新创业环境排名十位

成都22个区(市)县政务服务环境排名前十位

成都22个区(市)县贸易和投资环境排名前十位

成都22个区(市)县区域经济基础及发展态势排名前十位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如何从“末梢”透视一座城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何从“末梢”透视一座城市?

每经智库此次发布的《2019成都市营商环境报告》,也可视作一份“成都参考”。那么,当地区域提升营商环境的经验中,又有哪些值得借鉴推广,哪些短板可以对照补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黄名扬

几天前,“优化营商环境”又双叒叕一次,成为国务院常务会“关键词”。

今年10月,首部针对营商环境优化的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出台,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落地实施。进入一个月倒计时,最近这次会议的重点,自然就放在“加快打造”和“更大力度”上。

问题是,如何“加快”?让这场“刀刃向内”的自我改革,快速触及每座城市的“神经末梢”,或许是关键所在。

今天(12月2日),每经智库发布的《2019成都市营商环境报告》(下称《报告》),就将视角对准城市营商环境改革“末梢”——

这份以全国性媒体智库为客观视角的报告,不仅定点聚焦,将一座城市单独作为观察样本,还进一步细致研究了其辖内各个区市县的营商环境。

为何聚焦成都?下沉到更微观的城市区域,其营商环境表现又如何?

注:本报告所呈现的各区(市)县营商环境得分,只用来比较各考察对象的相对关系,没有“满分”、“零分”等概念。

成都探索

优化营商环境,成都是动身较早的城市之一。

今年2月,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成都便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大会。当时,成都提出,要全力冲刺进入全球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前列,并出台专门的行动方案。这也是成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仅一个月后,拿出的具体“路线图”。

如今,按照“路线图”努力近一年,成都交出的答卷可谓亮眼。虽然指标体系不同、评判方式有异,但在今年各大“营商环境”榜单上,成都几乎无一例外都跻身全国前十。

不仅如此,最近这次国务院常务会上专门点名,全国范围内“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重点之一,仍是企业开办便利度”——对于这一点,成都在年初也已开诚布公地指出,弥合相关指标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将是成都营商环境提升的关键。

“工作前置”的效果已逐渐显现。对标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指标体系,《报告》在成都22个区(市)县中,调研了大型、中小型以及初创企业。而成都的开办企业便利度,在7大项、21小项中,正是收获最高满意度的指标。

不过,就像血液从心脏出发,越到“神经末梢”耗时也就越长。因为历史、区位等各种原因,《报告》发现,即使整体营商环境已走在全国前列,成都内部区域间,仍有较大差异。

梯度,是成都内部差异的关键词。在成都,这种梯度又主要以城市“圈层”为划分。

《报告》发现,成都内部的营商环境,“圈层”间差异明显、“圈层”内表现接近。这同时也发出清晰提醒:

营商环境发展的不平衡,亟需破除资源过度集聚的单中心发展模式;相较而言,城市“产业生态圈”模式,或许是更平衡、更有前景的发展模式。

实际上,在优化营商环境时,这正是“卡住”许多城市的共同瓶颈。

区域摸底

要想破题,既要找准自己的“起跑点”,又要认清奔跑的“终点线”——差哪里补哪里,优化营商环境的步伐才能真正“加快”。

对标国际标准“补短板”,中国在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已连续两年实现高位跃升。在《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总体排名比去年再上升15位,名列第31名。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成都同样抱着“跳起来摸高”的心态,从一开始就对标国际化高标准,为城市营商环境优化寻找“标杆”。上海、伦敦、新加坡、香港等城市,被反复提及。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城市的目标再向下细化落地,对各个区域的营商环境“体检”必不可少。每经智库这份《报告》,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

年初,《成都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的行动方案》,已从5方面给出具体“操作手册”,具体包括:

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打造产业服务示范环境、打造内陆开放领先环境以及着力构建法治化市场环境。

《报告》则以“五个环境”为主要考量维度,将其中可以被量化、属于区(市)县事权的事项“拎出来”,综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势头,为其“摸底打分”。

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赵平看来,这种摒弃感性考量指标,用“笨办法”、下“笨功夫”,力求以大量详实数据作支撑,客观科学评估区域营商环境现状的“新尝试”,值得肯定。

“相较于多家机构以不同模型做的营商环境报告,无论覆盖全国还是专注于一区的,多数都有一个通弊:数据指标偏少,主观感受较多,这并不利于得出一个客观考量结果。”相反,赵平指出,“每经智库的这份报告,完全以数据作为打分依据,避免了上述问题。”

更重要的是,汲取世行经验的同时结合成都实际,他认为,类似考量方式,对城市各区域优化营商环境,“可谓是一次实在的摸底,一面很好的镜子”。

城市镜鉴

一座城市的营商环境要得到提升,没有一个区域能够例外;同样,整个国家正努力建设国际化营商环境,亟待解决改革“末梢”问题的城市,肯定不只成都一个。

每经智库此次发布的《报告》,也可视作一份“成都参考”。那么,当地区域提升营商环境的经验中,又有哪些值得借鉴推广,哪些短板可以对照补齐?

在《报告》中,成都高新区可谓一马当先:不仅总分排名第一,4个一级指标也全部位居成都22个区(市)县首位。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报告》指出,该区成立30多年,通过聚集优势资源、充分运用政策便利,经济体量与发展质量均已成为成都“一流”区域。营商环境稳居首位,也印证了经济发展与营商环境“水涨船高”的关系。

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主动创新同样不容忽视。例如,成都高新区将企业登记与社保登记合二为一,并将企业开办服务延伸到银行:只需通过银行网点专门的自助服务终端,就可快速在网上完成企业开办,还可全免刻章费和部分银行开户费。让开办企业像“网购一样方便”,这正是成都高新区追求的目标。

当然,经济后发区域也不见得就没有赶超机会。在成都各区(市)县中,《报告》发现,郊区市县表现最为亮眼的营商环境二级指标,正是经济体量和增速、经济发展态势,“后发优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在创新创业和科技转化一项中,成都郊区市县几乎包揽最后位次。《报告》指出,这也提醒类似城市区域:在利用后发优势赶超经济的同时,也需要更注重高质量发展,而科技创新则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研究员马亮表示,从这份评估报告来看,网络理政效能是拉开各区域之间差异的一个重点,“也是区县政府可以集中发力改善的关键领域”。

在他看来,城市区域加速优化营商环境,网络理政或许是突破口之一。

“实际上,无论是‘最多跑一次’改革,还是网络理政的政府回应,都是区(市)县政府可以迅速行动和提升的重要方面。”马亮认为,“这些方面的调整固然需要地方政府的人财物投入,但是同其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关键更加密切,也是所有区县政府都可以身体力行去实现的。”

成都22个区(市)县创新创业环境排名十位

成都22个区(市)县政务服务环境排名前十位

成都22个区(市)县贸易和投资环境排名前十位

成都22个区(市)县区域经济基础及发展态势排名前十位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原标题:如何从“末梢”透视一座城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