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天津市全国率先启动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天津市全国率先启动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

目前,全市已有6000名公安干警、2万名在职教师、2.1万名客运与公交驾驶员等行业职工即将接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的培训。

图片来源:天津市卫生健康委

1月18日,天津市举办了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启动会,由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制定的《天津市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正式启动。记者从会上获悉,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将利用3年时间,建立公众心肺复苏技术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和人员能力评定体系,使公众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具备现场救助能力,降低心脏猝停死亡率。

近年来,因心源性猝死不幸离世的报道层出不穷,有连续3台手术最终心脏猝死倒手术台上的医生,也有加班加点突发心梗的公安干警,还有心梗前用尽全力踩下刹车救活全车乘客的客车司机……这些鲜活生命的离开,让人感伤惋惜,也不禁感叹“猝死就像隐形的杀手,潜伏在人们身边,防不胜防”。

数据显示,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抢救成功率不足1%,每年有54.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天津市心源性猝死生率为70.05/10万,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万人,心源性猝死呈现出发病率高、发病年龄低的危险趋势,其中,中青年猝死占到全部猝死人数的30%,这为家庭、社会带来了不可估计的伤害。

事实上,有9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公共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场所,处于事发现场的家人、同伴、路人等非专业人员在第一时间实施的心肺复苏对于患者的救助至关重要。然而,中国公众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人数却是微乎其微,当身边人出现心源性猝死后,大多数人会表现得手忙脚乱,甚至是束手无策,患者也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而失去了宝贵的救治机会。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有“黄金四分钟”之说,如果能在四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救助,患者生存率可达50%,但每延迟一分钟,生存率就会降低10%,10分钟没有施救,则很难存活。

由此,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众保护身边人的必备技能之一。此次,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市教育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总工会11个部门联合开展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的建设,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健康天津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实际行动,通过建立心肺复苏技术标准化的培训体系,使公众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能够现场实施有效救助,大幅度提升本市院前急救能力,降低心源性猝死率。

据悉,为保障天津市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的顺利开展,天津市形成了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全市各委办局共同推进,构建市、区各部门多层次工作领导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和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建立政府推动、企事业和公众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

随着项目的启动,天津市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进入培训阶段,认证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也推动了标准化培训体系的建立。首批参与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市民将接受专业人员的小班式指导与培训,在为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优质基地对心肺复苏技能实施反复练习与训练。为保证培训质量,此次天津市还特别制定了适合公众的学习教材,该教材以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演练视频,即使是毫无医学基础的市民,也能通过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的救助技能。为让受训者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还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了公众心肺复苏评定认定体系,实现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管理机制,严格把控培训质量。为鼓励持证市民对于身边突发心源性猝死人群实施心肺复苏救助,天津还创新性地与中国平安公司携手,为持证者给予意外保险的保护,打消他们在救助时的后顾之忧。

卫生、教育、科技、公安、交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业等作为与心源性猝死接触更高的行业将率先参与培训。同时,天津还要将公众心肺复苏培训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程,以提升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心肺复苏能力。目前,全市已有6000名公安干警、2万名在职教师、2.1万名客运与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员、机场、车站、地铁站、客运站工作人员等行业职工即将接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的培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天津市全国率先启动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

目前,全市已有6000名公安干警、2万名在职教师、2.1万名客运与公交驾驶员等行业职工即将接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的培训。

图片来源:天津市卫生健康委

1月18日,天津市举办了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启动会,由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制定的《天津市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年)》正式启动。记者从会上获悉,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将利用3年时间,建立公众心肺复苏技术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和人员能力评定体系,使公众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具备现场救助能力,降低心脏猝停死亡率。

近年来,因心源性猝死不幸离世的报道层出不穷,有连续3台手术最终心脏猝死倒手术台上的医生,也有加班加点突发心梗的公安干警,还有心梗前用尽全力踩下刹车救活全车乘客的客车司机……这些鲜活生命的离开,让人感伤惋惜,也不禁感叹“猝死就像隐形的杀手,潜伏在人们身边,防不胜防”。

数据显示,我国心脏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抢救成功率不足1%,每年有54.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天津市心源性猝死生率为70.05/10万,每年死亡人数超过1万人,心源性猝死呈现出发病率高、发病年龄低的危险趋势,其中,中青年猝死占到全部猝死人数的30%,这为家庭、社会带来了不可估计的伤害。

事实上,有9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公共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场所,处于事发现场的家人、同伴、路人等非专业人员在第一时间实施的心肺复苏对于患者的救助至关重要。然而,中国公众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人数却是微乎其微,当身边人出现心源性猝死后,大多数人会表现得手忙脚乱,甚至是束手无策,患者也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而失去了宝贵的救治机会。心源性猝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有“黄金四分钟”之说,如果能在四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救助,患者生存率可达50%,但每延迟一分钟,生存率就会降低10%,10分钟没有施救,则很难存活。

由此,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众保护身边人的必备技能之一。此次,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市教育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市总工会11个部门联合开展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的建设,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健康天津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实际行动,通过建立心肺复苏技术标准化的培训体系,使公众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能够现场实施有效救助,大幅度提升本市院前急救能力,降低心源性猝死率。

据悉,为保障天津市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的顺利开展,天津市形成了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全市各委办局共同推进,构建市、区各部门多层次工作领导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和完善目标考核责任制,建立政府推动、企事业和公众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

随着项目的启动,天津市公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建设进入培训阶段,认证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也推动了标准化培训体系的建立。首批参与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市民将接受专业人员的小班式指导与培训,在为医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优质基地对心肺复苏技能实施反复练习与训练。为保证培训质量,此次天津市还特别制定了适合公众的学习教材,该教材以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演练视频,即使是毫无医学基础的市民,也能通过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的救助技能。为让受训者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术,还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了公众心肺复苏评定认定体系,实现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管理机制,严格把控培训质量。为鼓励持证市民对于身边突发心源性猝死人群实施心肺复苏救助,天津还创新性地与中国平安公司携手,为持证者给予意外保险的保护,打消他们在救助时的后顾之忧。

卫生、教育、科技、公安、交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服务业等作为与心源性猝死接触更高的行业将率先参与培训。同时,天津还要将公众心肺复苏培训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程,以提升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心肺复苏能力。目前,全市已有6000名公安干警、2万名在职教师、2.1万名客运与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员、机场、车站、地铁站、客运站工作人员等行业职工即将接受心肺复苏技术能力的培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