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几部关于食物的书籍和剧集,也许可以给你些许冬日慰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几部关于食物的书籍和剧集,也许可以给你些许冬日慰藉

同时体味人与食物的微妙关联。

记者 | 娄晓晶

这可能是我们经历过的最寒的冬。

居家休养,别无他事,珍馐美馔到头来其实也就是一日三餐。关于吃、关于食物和人类的关系,从没有像此刻这样深邃。

我们挑选了几部近年来质量上乘、基调温暖的有关食物的作品,其中有纪录片也有书籍,希望在这居家的时刻和你一起体味食物可以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治愈,也许也会有一丝思考孕于其中。

祝节日平安。

 

纪录片《早餐中国》第二季

原来世间早餐千万般

作为一个北京人,小时候最讲究的一顿早餐无非是在国营的早餐店来一两刚刚出炉、喷喷香的小笼包,配一碗浓郁的紫米粥——不赶时间的话,家里长辈可能会给我点一碗炒肝或者羊杂汤,再赠送一碟瓷实的豌豆黄或者糖烧饼。从没甚好气的国营早餐店阿姨们手中接过一盘早餐,加醋加辣,已经是我小时候对早餐最丰盛的回忆。大学期间去南京旅行,在巷子里吃咸豆浆和金黄酥脆的蟹壳烧饼,才意识到这世间从清晨就具有丰富的多元姿态。

看《早餐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真正印证我从大学开始听说的、那些他乡朋友们的早餐竟然都是真的:一大早上起来嗦粉、吃一碗红油抄手或者一个烤包子,各有各的鲜香劲爆。《早餐中国》每集只有5分钟,利用各类碎片时间一下子就能看完,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无论怎样,明天的早饭,也一定要好好吃呀。

 

纪录片《奶奶最懂得》

是美食纪录片,也是英国小伙和中国奶奶们的温暖的对话

外国人看中国的书和纪录片都不少,其中有两个英国人都让人觉得可爱得很,其中一个是在四川生活了几十年、写《花椒与鱼翅》的英国女作家扶霞,另外一个就是拍过几部纪录片的英国厨师“大米”——也许和英国美食本身比较“口味特别”有点关系?

认识大米,还是看他那部《丝绸之路上的中国面食》的纪录片,这个英国小伙操着一口浑然天成的胡同串子普通话,认真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也忍不住在每集最后秀一把令人“emmmmmm”的英国美食融合菜。

而在这部《奶奶最懂得》里,他更是去往8个城市,探访16 位奶奶,寻找失传的菜谱、寻找最朴实的情感,探索隐藏在中华大地角落里的家乡味道。不同于猎奇或者评判,小伙儿和奶奶们就像外国大儿子一样温暖地交流,食物在此比起口腹之欲,更像是一种维系着我们的文化的纽带:就像我们的年夜饭一样。

 

纪录片《水果传》

别小看水果了!也许它们比你还会旅行

水果这种新年里也不能少的“配角”,已经从本土的苹果鸭梨升级为来自智利的车厘子、新西兰的奇异果,如果你以为这已经够传奇,不如和家人一起看一看这部活色生香的《水果传》。

原来在这世界上还有丝丝缕缕的爱玉、被称为“水果中的鱼子酱”、手指大小的指橙,还有我一直以来觉得最神奇的“神秘果“,以神秘果素抑制味蕾对酸的敏感度提升对糖的感受,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简单来说,神秘果能让一切都变成甜的。

新鲜、奇异、色彩斑斓的水果犹如万花筒般变形切换。在这部纪录片里,你可以跟着摄制组在全世界旅行当一次“水果猎人”,感受果汁四溅、充满爆炸力的水果动态瞬间和四季悄然变迁的绝美历程。

小贴士是:请一定要准备好足够多的水果来观看。

 

日剧《东京大饭店》

日剧金牌演员木村拓哉2019年的回归之作,主要讲述木村拓哉饰演的主厨尾花夏树失去了自己在法国的餐厅和伙伴,人生跌入低谷后,遇到一位心怀米其林理想的女性主厨,从而与一众昔日伙伴重新集结,立志打造三星级米其林餐厅的故事——其实剧情并无太多特别,可以看成是主厨版的《海贼王》——木村拓哉本人的最爱。

以日本首位米其林三星主厨岸田周三为菜品指导,剧中的食物自是水准可期。不过作为一部适宜全家观看的美食剧集,老幼通吃的木村拓哉、精进美食的励志剧情和从一开始就能料想到、但依然激动人心的大结局可能更为重要了。

剧中的奶汁焗海胆
山羊奶巴伐露

 

书籍《酒杯里的世界史》

说的是一杯杯杯中酒,也是百年间人类变迁。

“酒,与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堪称人类历史的“液体标本”。从古老的蜂蜜酒,到大航海时代的葡萄酒,再到当下流行的鸡尾酒,酒杯中的酒折射出了人类历史的所有动荡与兴衰。”

这本由日本知名学者及畅销书作家宫崎正胜所撰写的小书非常易读生动,通过对25种酒的深度解读,来展开百万年人类历史的全景展示。既有关于酒的趣闻轶事,又有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让酒柜里那些名字云山雾绕的酒类一一形象鲜明、富有意义。

 

书籍《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

就怕科学家讲食物

食物空前丰富的工业社会,反而成了引发疾病的导火索。

身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科普作家王立铭,则用一种类似科普评书式的讲述方式,把与食物有关的科学史娓娓道来。其中重点讲述了脂肪、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让让“你就是你所吃的(You are what you eat)”忽然变得让人有点紧张。

 

《随园食单》

比起吃什么,可能更重要的是不吃什么

袁枚其人,堪称清代活体米其林。哪位朋友家的茶好喝,哪位太守家的燕窝居然上来这么一大碗、太难吃,都写在这本小册子里。这本2017年由果麦文化再版的《随园食单》从封面到插图都轻松活泼,适合在假期里翻阅读完。

全书中有一大部分犹如报菜名,从海参到豆腐每种食材应该怎么烹饪都有一番说法。但是其中让我觉得最有趣味是“戒单”,换句话说,就是什么不该吃:比如光名声好听的不该吃,叫“戒耳食”,而 贪多嚼不烂则是“ 戒目食”——

“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有所吃有所不吃。中国江南文人菜的精髓,也莫过于此了。

 

 

 

图片来源:书籍封面、视频截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几部关于食物的书籍和剧集,也许可以给你些许冬日慰藉

同时体味人与食物的微妙关联。

记者 | 娄晓晶

这可能是我们经历过的最寒的冬。

居家休养,别无他事,珍馐美馔到头来其实也就是一日三餐。关于吃、关于食物和人类的关系,从没有像此刻这样深邃。

我们挑选了几部近年来质量上乘、基调温暖的有关食物的作品,其中有纪录片也有书籍,希望在这居家的时刻和你一起体味食物可以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治愈,也许也会有一丝思考孕于其中。

祝节日平安。

 

纪录片《早餐中国》第二季

原来世间早餐千万般

作为一个北京人,小时候最讲究的一顿早餐无非是在国营的早餐店来一两刚刚出炉、喷喷香的小笼包,配一碗浓郁的紫米粥——不赶时间的话,家里长辈可能会给我点一碗炒肝或者羊杂汤,再赠送一碟瓷实的豌豆黄或者糖烧饼。从没甚好气的国营早餐店阿姨们手中接过一盘早餐,加醋加辣,已经是我小时候对早餐最丰盛的回忆。大学期间去南京旅行,在巷子里吃咸豆浆和金黄酥脆的蟹壳烧饼,才意识到这世间从清晨就具有丰富的多元姿态。

看《早餐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真正印证我从大学开始听说的、那些他乡朋友们的早餐竟然都是真的:一大早上起来嗦粉、吃一碗红油抄手或者一个烤包子,各有各的鲜香劲爆。《早餐中国》每集只有5分钟,利用各类碎片时间一下子就能看完,然后在心里告诉自己:无论怎样,明天的早饭,也一定要好好吃呀。

 

纪录片《奶奶最懂得》

是美食纪录片,也是英国小伙和中国奶奶们的温暖的对话

外国人看中国的书和纪录片都不少,其中有两个英国人都让人觉得可爱得很,其中一个是在四川生活了几十年、写《花椒与鱼翅》的英国女作家扶霞,另外一个就是拍过几部纪录片的英国厨师“大米”——也许和英国美食本身比较“口味特别”有点关系?

认识大米,还是看他那部《丝绸之路上的中国面食》的纪录片,这个英国小伙操着一口浑然天成的胡同串子普通话,认真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也忍不住在每集最后秀一把令人“emmmmmm”的英国美食融合菜。

而在这部《奶奶最懂得》里,他更是去往8个城市,探访16 位奶奶,寻找失传的菜谱、寻找最朴实的情感,探索隐藏在中华大地角落里的家乡味道。不同于猎奇或者评判,小伙儿和奶奶们就像外国大儿子一样温暖地交流,食物在此比起口腹之欲,更像是一种维系着我们的文化的纽带:就像我们的年夜饭一样。

 

纪录片《水果传》

别小看水果了!也许它们比你还会旅行

水果这种新年里也不能少的“配角”,已经从本土的苹果鸭梨升级为来自智利的车厘子、新西兰的奇异果,如果你以为这已经够传奇,不如和家人一起看一看这部活色生香的《水果传》。

原来在这世界上还有丝丝缕缕的爱玉、被称为“水果中的鱼子酱”、手指大小的指橙,还有我一直以来觉得最神奇的“神秘果“,以神秘果素抑制味蕾对酸的敏感度提升对糖的感受,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简单来说,神秘果能让一切都变成甜的。

新鲜、奇异、色彩斑斓的水果犹如万花筒般变形切换。在这部纪录片里,你可以跟着摄制组在全世界旅行当一次“水果猎人”,感受果汁四溅、充满爆炸力的水果动态瞬间和四季悄然变迁的绝美历程。

小贴士是:请一定要准备好足够多的水果来观看。

 

日剧《东京大饭店》

日剧金牌演员木村拓哉2019年的回归之作,主要讲述木村拓哉饰演的主厨尾花夏树失去了自己在法国的餐厅和伙伴,人生跌入低谷后,遇到一位心怀米其林理想的女性主厨,从而与一众昔日伙伴重新集结,立志打造三星级米其林餐厅的故事——其实剧情并无太多特别,可以看成是主厨版的《海贼王》——木村拓哉本人的最爱。

以日本首位米其林三星主厨岸田周三为菜品指导,剧中的食物自是水准可期。不过作为一部适宜全家观看的美食剧集,老幼通吃的木村拓哉、精进美食的励志剧情和从一开始就能料想到、但依然激动人心的大结局可能更为重要了。

剧中的奶汁焗海胆
山羊奶巴伐露

 

书籍《酒杯里的世界史》

说的是一杯杯杯中酒,也是百年间人类变迁。

“酒,与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堪称人类历史的“液体标本”。从古老的蜂蜜酒,到大航海时代的葡萄酒,再到当下流行的鸡尾酒,酒杯中的酒折射出了人类历史的所有动荡与兴衰。”

这本由日本知名学者及畅销书作家宫崎正胜所撰写的小书非常易读生动,通过对25种酒的深度解读,来展开百万年人类历史的全景展示。既有关于酒的趣闻轶事,又有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索。让酒柜里那些名字云山雾绕的酒类一一形象鲜明、富有意义。

 

书籍《吃货的生物学修养:脂肪、糖和代谢病的科学传奇》

就怕科学家讲食物

食物空前丰富的工业社会,反而成了引发疾病的导火索。

身为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科普作家王立铭,则用一种类似科普评书式的讲述方式,把与食物有关的科学史娓娓道来。其中重点讲述了脂肪、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让让“你就是你所吃的(You are what you eat)”忽然变得让人有点紧张。

 

《随园食单》

比起吃什么,可能更重要的是不吃什么

袁枚其人,堪称清代活体米其林。哪位朋友家的茶好喝,哪位太守家的燕窝居然上来这么一大碗、太难吃,都写在这本小册子里。这本2017年由果麦文化再版的《随园食单》从封面到插图都轻松活泼,适合在假期里翻阅读完。

全书中有一大部分犹如报菜名,从海参到豆腐每种食材应该怎么烹饪都有一番说法。但是其中让我觉得最有趣味是“戒单”,换句话说,就是什么不该吃:比如光名声好听的不该吃,叫“戒耳食”,而 贪多嚼不烂则是“ 戒目食”——

“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海菜不佳,不如蔬笋。”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有所吃有所不吃。中国江南文人菜的精髓,也莫过于此了。

 

 

 

图片来源:书籍封面、视频截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