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智能音箱不欢迎新玩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智能音箱不欢迎新玩家?

“一百多块钱给小孩买一个玩具,不亏。”

文|李北辰

智能音箱在中国的发展,确实出乎许多人意外。

根据IDC最近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在过去一年经历了爆发式发展,总出货量达到 4589 万台,同比增长 109.7%。你要知道这一数据在2015年大概是1万台,2016年是10万台,短短3年间,出货量增长超过450倍。

新物种攻城略地的速度可见一斑,但我们首先要知道,智能音箱究竟“取代”了谁。

音箱总体上是个零和市场,其迅猛扩张,无疑是“挤掉”了中低端蓝牙音箱的市场空间。后者操作冗余且内容源分散,单就用户体验而言,委实面临着智能音箱的“降维攻击”,新旧事物的自然交接,在一二线城市或许已基本完成。

而在许多人看来,目前智能音箱的用户体验,或者说黏性的来源,主要依靠实在的内容,而非虚无的“连接”。

大概从2015年开始,万物中枢的恢弘气魄,让大批关联厂商闻讯赶来,BAT等互联网巨头,联想等硬件巨头,海尔等家电巨头,喜马拉雅等内容巨头悉数到场,紧随其后的还有深圳南山区上百家创业者,总之在这个巨大的“入口”附近,迅速聚集了潜在的颠覆者,野心家和追风者。

不过五年过去,给不少人的感觉,智能音箱距离“连接万物”真的很远。经过多家厂商的多年努力,目前中国智能家电的占比率还是很低,可连接设备远未丰富到刚需程度。可能除了一部分小米用户,家电被智能音箱唤醒仍是个标准话术。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智能音箱更像一个“随叫随到”的内容播放器。我一直觉得,相较于语音交互技术的“趋同”(追求准确率小数点后几位意义不大),内容资源才是目前智能音箱的壁垒,谁拥有不受制于人的内容越多,谁的壁垒或许就越夯实。

但内容是个无远弗届的概念,所以紧接着的问题是:智能音箱在哪类用户的生活场景中最重要?答案见仁见智,我自己的回答是:儿童内容。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许多智能音箱,是家长买给孩子的“玩具”(你当然也可以说是“学习工具”)。譬如我一个当了母亲的朋友,她平时很忙,疫情来临前,每天早晨都需要把孩子照顾妥当,送到幼儿园,自己才能去上班。她跟我说,在这个过程中,智能音箱帮了她不少忙,“给娃放个儿歌,讲个故事啥的,我就可以自己安静地化个妆了。”而疫情期间,智能音箱更是成为了她的哄娃神器。

她还告诉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成年人总把智能音箱当做工具,但孩子未必,他们很容易把能“开口说话”的东西人格化,并产生“感情”。

“一百多块钱给小孩买一个玩具,不亏。”

确实“不亏”,因为巨头在补贴。

无需赘言,过去几年,巨头之间的频繁内战,直接将智能音箱腰斩到了“白菜价”,单台音箱的均价,大概只有一两百元。这也让很多人意识到,无论智能音箱的终点多么光芒万丈,大概率都是只属于巨头的战场。

事实上,如今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已形成了阿里,百度和小米的“三国杀”,马太效应愈发明显,留给小厂的蚕食空间少得可怜。

IDC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阿里,百度和小米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9成。其中,阿里巴巴的天猫精灵智能音箱,以全年1561万台出货量位居首位,同比增长87.9%;百度的小度智能音箱位列第二,全年出货量1490万台,同比增长278.5%;小米的小爱智能音箱位列第三,全年出货量1130万台,同比增长89.7%。

这并不难理解,在互联网时代,收益递增的传统剧本曾多次上演,因为在这个行业,规模往往就是一切,智能音箱三个最重要的价值皈依——内容服务,生态构筑,AI交互,本就为巨头所擅长,他们不断滚雪球增长的内容整合能力,场景拓展能力,技术迭代能力,以及他们之间的凶残博弈,往往会溅小厂一身血。

因此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整个市场的主导秩序已经建立。根据易观咨询的预测,从2020年开始,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增长率,就将从以前每年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井喷式爆发,回归到20%左右的平滑增长。

当然,与任何充分竞争的市场一样,旧秩序固然已经建立,新势力也依旧渴望搅局,譬如华为等品牌都在野心勃勃,试图尽快开启自己的网络效应。

事实上,根据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2019年智能音箱用户调查-中国结果》显示,中国已经有3500万家庭拥有智能音箱,渗透率已经达到了10%。但你要知道,在美国,这一数据是40%以上。

所以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机会还在,也许这里仍是一片亟待开垦的良田,只是所有人的脚步都必须加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智能音箱不欢迎新玩家?

“一百多块钱给小孩买一个玩具,不亏。”

文|李北辰

智能音箱在中国的发展,确实出乎许多人意外。

根据IDC最近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在过去一年经历了爆发式发展,总出货量达到 4589 万台,同比增长 109.7%。你要知道这一数据在2015年大概是1万台,2016年是10万台,短短3年间,出货量增长超过450倍。

新物种攻城略地的速度可见一斑,但我们首先要知道,智能音箱究竟“取代”了谁。

音箱总体上是个零和市场,其迅猛扩张,无疑是“挤掉”了中低端蓝牙音箱的市场空间。后者操作冗余且内容源分散,单就用户体验而言,委实面临着智能音箱的“降维攻击”,新旧事物的自然交接,在一二线城市或许已基本完成。

而在许多人看来,目前智能音箱的用户体验,或者说黏性的来源,主要依靠实在的内容,而非虚无的“连接”。

大概从2015年开始,万物中枢的恢弘气魄,让大批关联厂商闻讯赶来,BAT等互联网巨头,联想等硬件巨头,海尔等家电巨头,喜马拉雅等内容巨头悉数到场,紧随其后的还有深圳南山区上百家创业者,总之在这个巨大的“入口”附近,迅速聚集了潜在的颠覆者,野心家和追风者。

不过五年过去,给不少人的感觉,智能音箱距离“连接万物”真的很远。经过多家厂商的多年努力,目前中国智能家电的占比率还是很低,可连接设备远未丰富到刚需程度。可能除了一部分小米用户,家电被智能音箱唤醒仍是个标准话术。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智能音箱更像一个“随叫随到”的内容播放器。我一直觉得,相较于语音交互技术的“趋同”(追求准确率小数点后几位意义不大),内容资源才是目前智能音箱的壁垒,谁拥有不受制于人的内容越多,谁的壁垒或许就越夯实。

但内容是个无远弗届的概念,所以紧接着的问题是:智能音箱在哪类用户的生活场景中最重要?答案见仁见智,我自己的回答是:儿童内容。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许多智能音箱,是家长买给孩子的“玩具”(你当然也可以说是“学习工具”)。譬如我一个当了母亲的朋友,她平时很忙,疫情来临前,每天早晨都需要把孩子照顾妥当,送到幼儿园,自己才能去上班。她跟我说,在这个过程中,智能音箱帮了她不少忙,“给娃放个儿歌,讲个故事啥的,我就可以自己安静地化个妆了。”而疫情期间,智能音箱更是成为了她的哄娃神器。

她还告诉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成年人总把智能音箱当做工具,但孩子未必,他们很容易把能“开口说话”的东西人格化,并产生“感情”。

“一百多块钱给小孩买一个玩具,不亏。”

确实“不亏”,因为巨头在补贴。

无需赘言,过去几年,巨头之间的频繁内战,直接将智能音箱腰斩到了“白菜价”,单台音箱的均价,大概只有一两百元。这也让很多人意识到,无论智能音箱的终点多么光芒万丈,大概率都是只属于巨头的战场。

事实上,如今中国智能音箱市场已形成了阿里,百度和小米的“三国杀”,马太效应愈发明显,留给小厂的蚕食空间少得可怜。

IDC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阿里,百度和小米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9成。其中,阿里巴巴的天猫精灵智能音箱,以全年1561万台出货量位居首位,同比增长87.9%;百度的小度智能音箱位列第二,全年出货量1490万台,同比增长278.5%;小米的小爱智能音箱位列第三,全年出货量1130万台,同比增长89.7%。

这并不难理解,在互联网时代,收益递增的传统剧本曾多次上演,因为在这个行业,规模往往就是一切,智能音箱三个最重要的价值皈依——内容服务,生态构筑,AI交互,本就为巨头所擅长,他们不断滚雪球增长的内容整合能力,场景拓展能力,技术迭代能力,以及他们之间的凶残博弈,往往会溅小厂一身血。

因此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整个市场的主导秩序已经建立。根据易观咨询的预测,从2020年开始,中国智能音箱市场的增长率,就将从以前每年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井喷式爆发,回归到20%左右的平滑增长。

当然,与任何充分竞争的市场一样,旧秩序固然已经建立,新势力也依旧渴望搅局,譬如华为等品牌都在野心勃勃,试图尽快开启自己的网络效应。

事实上,根据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2019年智能音箱用户调查-中国结果》显示,中国已经有3500万家庭拥有智能音箱,渗透率已经达到了10%。但你要知道,在美国,这一数据是40%以上。

所以在有些人看来,也许机会还在,也许这里仍是一片亟待开垦的良田,只是所有人的脚步都必须加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